癘瘍機要

明代醫家薛己所著之《癘瘍機要》,是一部專論麻風病(古稱癘瘍)的重要中醫文獻。此書約成書於十六世紀中葉,全書共分三卷,十七篇章,為後世研究麻風病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與理論基礎。薛己作為明代一位醫學大家,尤擅外科,同時深研內科經典,其醫學思想強調內外兼修、醫理相通,《癘瘍機要》正是他將內外醫學理論融會貫通於癘瘍治療的體現。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對癘瘍的探討涵蓋了其病因、病機、症狀表現、詳細的辨證論治,以及各種複雜情況,如變證、兼證與類證。其條目清晰,論述系統,尤其可貴之處在於收錄了較多治療驗案(儘管提供的樣本內容中未完全展示),使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具參考價值。

關於癘瘍的病因,《癘瘍機要》認為有內外之分。內因源於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因飲食失調、情志不遂、勞倦過度等傷及臟腑氣血,為發病奠定內部基礎;同時,這些內傷也可能導致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後,邪氣內蘊經絡,日久化生「癘毒」。外因則直接由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肌膚、經絡,邪氣與人體氣血相搏結,久而同樣化生癘毒。薛己強調,不論內外,毒邪的產生與氣血、經絡、臟腑的狀態密切相關。

在病機方面,本書區分虛實。虛證多因稟賦不足或各種內傷耗損正氣,導致外邪或癘毒乘虛而入或難以驅除;實證則多由外邪直接侵襲,毒邪充斥體表經絡,氣血壅滯所致。他特別指出,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但對於癘瘍這類慢性、消耗性疾病,即便表現出邪氣亢盛的症狀,也應認識到「凡云病屬有餘,當認為不足」,意即長期病程往往伴隨正氣的虧虛,治療時不可一味攻伐,必須兼顧扶正。

本書詳述癘瘍的症狀表現,將其歸納為本症、變症、兼症與類症四大類。本症為癘瘍的核心症狀,即毒邪侵襲肌膚、經絡、臟腑所致的典型表現,包括皮膚的麻木、麻癢、麻痛、麻腫,以及後期的潰爛、壞死,甚至指趾脫落、鼻柱塌陷等嚴重症狀。變症則指癘瘍在不同病程階段或病勢變化中所呈現出的不同症狀特徵,例如初起、成熟、潰爛等不同時期的表現。兼症是患者同時存在的其他疾病症狀,這類患者往往體質複雜,病機多樣,書中列舉了如頭痛、眩暈、口渴、便秘、腹脹、泄瀉、水腫,甚至瘧疾、肺癆等諸多可能伴隨的症狀,提示臨床辨證時必須全面考慮。類症則為表現出類似癘瘍皮膚症狀(如皮膚瘙癢、乾燥、脫屑、潰爛)但並非典型癘瘍的其他疾病,需要仔細鑒別診斷,避免誤治。

薛己在《癘瘍機要》中對辨證論治的重要性反覆強調。他認為,治療癘瘍必須根據病因、病機、症狀,詳細辨別病情的陰陽、虛實、表裡、寒熱,並結合病邪所在的經絡及影響的臟腑。他特別細緻地將病症與五臟相關聯,提出「五臟受症之重」的觀點,如眉毛先落可能毒在肺,面發紫泡毒在肝,腳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腎,遍身如癬毒在脾,目先損毒在心。這種將局部或外在症狀與內在臟腑功能狀態緊密聯繫的思路,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運用。他進一步指出,皮死、肉死、血死、筋死、骨死以及聲啞、目盲等是五臟受傷嚴重、疾病難以治癒的徵兆,提示了病情的嚴重程度和預後判斷。

《癘瘍機要》的治療思想,體現了薛己作為明代大家對醫道的深刻理解。他在 Preface 中,將醫理與治國、用兵相類比,認為醫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平居無事之時,而吾所以弭亂之本,既已縝密完固」(即注重養生保健、鞏固正氣、防患於未然),一旦有病,治療也應像用兵一樣有策略,非不得已不輕易「攻刺搏擊」(即避免一味使用峻猛攻邪之法)。他力主「內外殊科,其揆一也」,認為不通外科無以通經絡原委,不精《內經》無以究陰陽變合,主張醫者應內外兼修,融會貫通,批評後世醫者將內外醫判然兩途、絕不相通的偏頗。這種醫理相通、重視根本、強調綜合辨治的思想,貫穿於全書的治療原則之中。

具體到癘瘍的治療,薛己認為必須「治本」為第一義,而非一味攻毒。尤為強調「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才能有效治療瘡瘍。這與其在 Preface 中將醫道比喻為治理國家、講究「守」與「備」、不輕易「攻」的理念一脈相承。治療方法多樣,包含中藥內服為主,輔以針灸、推拿、拔罐等外治法。內治法則根據病因、病機、症狀辨證施治,區分虛實。虛證宜補益脾胃、扶正固本;實證宜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對於變證、兼證、類證,則需詳加辨察,審其輕重,靈活運用汗法、下法、砭刺、攻法、補法等。例如,書中根據具體兼症,提出使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加味逍遙散、四物湯、清燥湯等方劑,並詳細闡述了不同脈象、不同症狀下應採取的策略。書中對砭刺取惡血、用藥蕩滌臟腑蘊毒等外治及內攻法也有論述,但皆建立在詳細辨證,特別是量度患者形氣虛實的基礎之上,告誡不可妄投燥熱攻伐之劑,以免損傷氣血、加劇病情。對於病癒復發,薛己也分析了不戒厚味、房勞、七情、餘毒未盡、氣虛外乘等原因,提示了康復期的調理和禁忌。

總體而言,《癘瘍機要》是薛己基於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厚的醫學理論,對麻風病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入探討的成果。它在病因病機、症狀辨識、尤其是在辨證論治和運用補法固護正氣以治療複雜性瘡瘍方面,獨具特色。其對癘瘍本症、變證、兼證、類證的分類辨析,以及對病勢傳變與臟腑關聯的論述,在當時的醫學背景下極具啟發性,為麻風病的歷代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依據,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然而,鑑於其成書年代久遠,書中部分內容與現代醫學對麻風病的病原、傳播方式及治療手段(特別是針對麻風分枝桿菌的現代西醫藥物治療)的認識可能存在差異。因此,研讀本書時,應抱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並務必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臨床應用,切勿自行套用書中方藥,以免延誤病情或造成不良後果。本書更多是作為一份寶貴的歷史文獻,展現了古代醫家對特定疾病的認知水平、辨治思路與實踐經驗,對理解中醫外科及瘡瘍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上卷 (1)

上卷 (2)

上卷 (3)

上卷 (4)

上卷 (5)

上卷 (6)

上卷 (7)

上卷 (8)

上卷 (9)

上卷 (10)

上卷 (11)

上卷 (12)

上卷 (13)

上卷 (14)

中卷 (1)

中卷 (2)

中卷 (3)

中卷 (4)

中卷 (5)

中卷 (6)

中卷 (7)

中卷 (8)

中卷 (9)

下卷 (1)

下卷 (2)

下卷 (3)

下卷 (4)

下卷 (5)

下卷 (6)

下卷 (7)

下卷 (8)

下卷 (9)

下卷 (10)

下卷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