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癘瘍機要》~ 下卷 (6)

回本書目錄

下卷 (6)

1. 各症方藥

生地黃(酒拌),當歸(酒洗),牡丹皮,黃連(各五分),升麻(一錢),上水煎服,如痛未止,加石膏之類。

涼膈散,治上焦實熱,煩躁作渴,或喉舌腫痛,便溺秘赤。

大黃,朴硝,甘草,梔子仁,黃芩,薄荷(各一兩),連翹(四兩),上每服三五錢,水煎。

黃連解毒湯,治瘡瘍焮痛,煩躁飲冷,脈洪數發狂言。

黃芩,黃連,黃柏,山梔(各炒一錢半),上水煎服。

瀉黃散,治胃經實熱嘔吐,或口舌生瘡。

石膏(煅),藿香(各一錢),山梔(一錢五分),甘草(五分),防風(七分),上水煎服。

潤腸丸,治脾胃伏火,傷血或失血,大腸乾燥,大便不通,或風熱血結,便秘食少。

麻子,桃仁(去皮尖另研),羌活,當歸尾,大黃(煨),皂角仁(各一兩),秦艽(五錢),上為末,煉蜜或豬膽汁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滾湯下。如燥糞在肛門之間,用膽汁導之即通,若因津液乾涸不通,當補血氣。

滋腎丸,治不渴而小便不利者,乃膀胱經熱甚,不能生水,宜用此藥以滋化源。

肉桂(三錢),知母,黃柏(各酒炒黑,二兩),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滾湯下。

清肺飲,治渴而小便不利,乃肺經有熱,絕寒水生化之源,宜用此藥。

茯苓(一錢),豬苓(三錢),燈心(一錢),木通(七分),瞿麥(五分),萹蓄(三分),上為末,作二劑水煎。

黃芩清肺飲,治肺燥而小便不利。

黃芩,山梔(各一錢),上水煎服。

五淋散,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熱拂便血。

赤茯苓(一錢五分),赤芍藥,山梔(各一錢),當歸,甘草(各一錢二分),上用燈心二十莖,水煎。

清心蓮子飲,治熱在血分,口乾便濁,夜則安靜,晝則發熱,或口舌咽乾,或生瘡煩渴,小便澀淋。

黃芩,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炒),甘草(各一錢五分),石蓮肉,茯苓,黃耆(炒),柴胡,人參(各一錢),上水煎服。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或值秋令,體重節痛,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飲食不消,灑淅惡寒,悽慘不樂,面色不和,乃陽不升也。

羌活,獨活,防風(各五錢),柴胡,白朮,茯苓(渴者不用),澤瀉(各三錢),人參,黃耆(各二兩),半夏,甘草(炒,各一兩),芍藥,黃連(炒),陳皮(各三錢),上每服三五錢,薑棗水煎,若服後小便愈數而病愈加,是不宜分利小便,當減茯苓、澤瀉。

生脈散,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汗出不止,口乾作渴等症。

人參(五錢),麥門冬(二錢),五味子(一錢),上水煎服,如不應倍之。

白話文:

各症方藥

  • 生地黃湯: 用酒拌過的生地黃、酒洗過的當歸、牡丹皮、黃連(各取五分)、升麻(取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疼痛沒有停止,可以加入石膏之類的藥材。

  • 涼膈散: 用於治療上焦(胸膈以上部位)的實熱症狀,像是煩躁口渴、喉嚨或舌頭腫痛、大便小便不順暢且顏色深紅。 藥材包括:大黃、朴硝、甘草、梔子仁、黃芩、薄荷(各取一兩)、連翹(取四兩)。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水煎煮。

  • 黃連解毒湯: 用於治療瘡瘍紅腫疼痛、煩躁想喝冷飲、脈搏洪大且跳動快速、甚至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 藥材包括:黃芩、黃連、黃柏、山梔(皆炒過,各取一錢半),用水煎煮後服用。

  • 瀉黃散: 用於治療胃經實熱引起的嘔吐,或是口舌生瘡。 藥材包括:煅石膏、藿香(各取一錢)、山梔(取一錢五分)、甘草(取五分)、防風(取七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 潤腸丸: 用於治療脾胃內伏火氣、耗損血液或失血後,導致大腸乾燥、大便不通,或是因風熱血結引起的便秘、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材包括:麻子、去皮尖另研的桃仁、羌活、當歸尾、煨過的大黃、皂角仁(各取一兩)、秦艽(取五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或豬膽汁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前用熱水送服。如果乾燥的糞便堵在肛門附近,可以用膽汁導入使其排出;如果是由於津液乾涸導致便秘,則應當補血益氣。

  • 滋腎丸: 用於治療不感到口渴但小便不利的狀況,這通常是由於膀胱經熱盛,無法產生水液,因此需要用此藥來滋養水液的來源。 藥材包括:肉桂(取三錢)、酒炒黑的知母和黃柏(各取二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百丸,空腹用溫開水送服。

  • 清肺飲: 用於治療口渴但小便不利的狀況,這通常是由於肺經有熱,阻礙了寒水生成轉化的來源,因此需要用此藥。 藥材包括:茯苓(取一錢)、豬苓(取三錢)、燈心(取一錢)、木通(取七分)、瞿麥(取五分)、萹蓄(取三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分成兩份用水煎煮服用。

  • 黃芩清肺飲: 用於治療肺燥導致的小便不利。 藥材包括:黃芩、山梔(各取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 五淋散: 用於治療膀胱有熱、水道不通,導致小便淋漓澀痛、小便如豆汁或形成砂石、小便時發熱甚至出血等症狀。 藥材包括:赤茯苓(取一錢五分)、赤芍藥、山梔(各取一錢)、當歸、甘草(各取一錢二分),並加入燈心草二十根,用水煎煮後服用。

  • 清心蓮子飲: 用於治療熱在血分,導致口乾、小便混濁、夜晚安靜但白天發熱,或出現口舌咽喉乾燥、生瘡煩渴、小便澀痛等症狀。 藥材包括:黃芩、麥門冬、地骨皮、炒過的車前子、甘草(各取一錢五分)、石蓮肉、茯苓、炒過的黃耆、柴胡、人參(各取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 升陽益胃湯: 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導致身體疲憊、喜歡躺臥、或是秋季感到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大便不規律、小便頻繁、食慾不振、怕冷發抖、心情低落、面色不佳等症狀,這些都是由於陽氣無法上升所導致。 藥材包括:羌活、獨活、防風(各取五錢)、柴胡、白朮、茯苓(如果口渴則不用)、澤瀉(各取三錢)、人參、黃耆(各取二兩)、半夏、炒過的甘草(各取一兩)、芍藥、炒過的黃連、陳皮(各取三錢)。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生薑、紅棗煎煮的湯藥送服。如果服藥後小便更加頻繁且病情加重,則表示不宜利小便,應當減少茯苓、澤瀉的用量。

  • 生脈散: 用於治療因熱邪耗傷元氣,導致肢體疲憊無力、氣短不想說話、持續出汗、口乾口渴等症狀。 藥材包括:人參(取五錢)、麥門冬(取二錢)、五味子(取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將藥量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