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癘瘍機要》~ 上卷 (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

1. 上卷

《內經》云: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潰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有榮衛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潰瘍。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其治法當刺肌肉骨髓,以泄榮衛之沸熱。《靈樞經》以銳針刺腫上出惡血。

白話文:

《內經》中說:風氣和太陽之氣同時進入經脈,散佈於肌肉之間,與衛氣相交。如果這條通路不暢通,就會導致肌肉潰爛,形成瘡瘍。衛氣遇到阻滯而不能運行,所以肌肉就會失去知覺。有營養和保護作用的衛氣熱盛,其氣不清爽,就會導致鼻樑壞死,面色敗壞,皮膚潰瘍。風寒之氣客於經脈而不散,就稱為癘風。治療的方法是用銳利的針刺入腫脹的部位,讓惡血流出來。《靈樞經》上說,用銳利的針刺入腫脹的部位,放出壞血。

近代先哲云:感天地肅殺惡氣所致,其上體先見或多者,毒在上也;下體先見或多者,毒在下也。蓋氣受邪則上多,血受邪則下多,氣血俱受,則上下齊見。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發紫泡者毒在肝,腳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腎,遍身如癬者毒在脾,目先損者毒在心,此五臟受症之重也。

白話文:

近代先哲說:感染了天地間肅殺的惡氣所造成的,如果在身體上部先出現症狀或較多,毒氣就在上部;如果在下部先出現症狀或較多,毒氣就在下部。這是因為氣受到邪氣的侵襲則在上部較多,血受到邪氣的侵襲則在下部較多,氣血都受到侵襲,則上下部都會出現症狀。如果眉毛先掉落,毒氣在肺部;臉上發出紫色的水泡,毒氣在肝部;腳底先疼痛或穿洞,毒氣在腎部;全身像癬一樣,毒氣在脾部;眼睛先受損,毒氣在心部。這五個臟器感染的症狀是很嚴重的。

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針刺不痛,三曰血死爛潰,四曰筋死指脫,五曰骨死鼻柱壞,此五臟受傷之不可治也。若聲啞目盲,尤為難治。大抵此症,多有勞傷氣血,腠理不密,或醉後房勞沐浴,或登山涉水,外邪所乘,衛氣相搏,濕熱相火,血隨火化而致,故淮陽嶺南閩間多患之。治當辨本症、兼症、變症、類症、陰陽虛實而治焉。

若妄投燥熱之類,膿水淋漓,則肝血愈燥,風熱愈熾,腎水愈傷,相火愈旺,反致敗症矣。

白話文:

  1. 皮膚失去知覺,麻木不仁。

  2. 肌肉失去知覺,針刺也不覺得痛。

  3. 血液失去活力,皮膚潰爛。

  4. 肌腱失去功能,手指不能伸直。

  5. 骨骼失去功能,鼻樑骨壞死。

以上五種情況都是臟腑受到損傷,無法治癒的。如果聲音嘶啞、眼睛失明,更是難以治療。

這種病症大多是勞傷氣血,腠理不致密,或者在醉酒後房事、洗澡,或者登山涉水,導致外邪入侵,衛氣相搏,濕熱相火,血液隨火化而引起的,所以淮陽、嶺南、閩南地區多發。

治療時要辨別本症、兼症、變症、類症、陰陽虛實,才能對症下藥。

2. 本症治法

一癘瘍所患,非止一臟,然其氣血無有弗傷,兼症無有弗雜,況積歲而發現於外,須分經絡之上下,病勢之虛實,不可概施攻毒之藥。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後治其瘡可也。經云: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凡云病屬有餘,當認為不足。

白話文:

一個患有癘瘍的人,不僅僅是一個臟腑的問題,而是氣血都受到損傷,同時伴隨著各種症狀。如果癘瘍積攢了多年纔在體表發作,就必須考慮經絡的上、下,病勢的虛或實,不能籠統地使用攻毒藥物。應該先幫助胃部增強氣血,使根本堅固,然後再治療瘡瘍。經典中說:正氣充足則虛,邪氣盛行則實。凡是說疾病屬於有餘的,都應該認為是正氣不足。

一癘瘍當知有變有類之不同,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攻補之不一。蓋兼症當審輕重,變症當察後先,類症當詳真偽,而汗下砭刺攻補之法,又當量其人之虛實,究其病之源委而施治之。蓋虛者形氣虛也,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

白話文:

對於癘瘍,應當知道有變病和類病的不同,治療方法有發汗法、攻下法、砭刺法、攻補法等不同。兼症應當審查輕重,變症應當考察先後,類症應當詳細甄別真假,而發汗法、攻下法、砭刺法、攻補法等方法,又應當考慮病人的虛實,究明疾病的病因和發展過程而施治。所謂虛是指形氣虛弱,所謂實是指病氣充實而形氣虛弱。

一癘瘍砭刺之法,子和張先生,謂一汗抵千針。蓋以砭血不如發汗之周遍也,然發汗即出血,出血即發汗,二者一律。若惡血凝滯,在肌表經絡者,宜刺宜汗,取委中出血則效。若惡毒蘊結於臟,非盪滌其內則不能痊。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處,及兩臂腿腕兩手足指縫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

白話文:

一項癘瘍的針灸療法,老師和風先生說,一次發汗等於一千針。這是因為針灸放血不如發汗的周到,但發汗也就是放血,放血也就是發汗,兩種方法是相同的。如果邪血凝滯,在筋肉表層經絡中,應該針刺和發汗,取委中穴放血就會有效。如果毒素積聚在臟腑,如果不徹底清除,就不能痊癒。如果毒素在體外,如果不針刺遍佈全身患處,以及兩臂、腿腕、兩手足的指縫,各處出血,毒素就一定無法消除。

若表裡俱受毒者,非外砭內泄其毒,決不能退。若上體患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內蓄惡血於齒縫中出,及刺手指縫並臂腕,以去肌表毒血;下體患多,宜用再造散,令惡血陳蟲於穀道中出,仍針足指縫並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為度。如有寒熱頭疼等症,當大補血氣。

白話文:

如果表裡俱受毒素侵襲,如果不從體外施以鍼灸,從體內將毒素宣洩出來,那毒素就無法消除。如果上半身的症狀較多,應使用醉仙散,讓積聚在牙縫中的惡血流出,並針刺手指縫和手臂,以去除肌肉皮膚表面的毒血;如果下半身的症狀較多,應使用再造散,讓積聚在腸道中的惡血和陳腐蟲子流出,並針刺腳趾縫和腿部,每隔一兩天再針刺一次,以血液變為紅色為宜。如果有畏寒發熱、頭痛等症狀,應大補氣血。

一癘瘍服輕粉之劑,若腹痛去後兼有膿穢之物,不可用藥止之。若口舌腫痛,穢水時流,作渴發熱喜冷,此為上焦熱毒,宜用瀉黃散。若寒熱往來,宜用小柴胡湯加知母。若口齒縫出血發熱,而大便秘結,此為熱毒內淫,宜用黃連解毒湯。若大便調和,用濟生犀角地黃湯。若穢水雖盡,口舌不愈,或發熱作渴,而不飲冷,此為虛熱也,宜用七味白朮散。

白話文:

  1. 如果有人患有癤瘡,服用輕粉類的藥物後,腹痛消失,同時伴有膿液和污穢物排出,不要用藥物來止住它。

  2. 如果口腔和舌頭腫痛,有污穢的膿液時常流出,並且口渴、發熱、喜歡吃冷東西,這是上焦有熱毒,應該服用瀉黃散。

  3. 如果寒熱交替,應該服用小柴胡湯,並加入知母。

  4. 如果口腔和牙齒縫隙出血,發熱,並且大便祕結,這是熱毒內侵,應該服用黃連解毒湯。

  5. 如果大便調和,可以服用濟生犀角地黃湯。

  6. 如果污穢的膿液已經排盡,但口腔和舌頭的症狀沒有好轉,或者發熱、口渴,但不喝冷的東西,這是虛熱,應該服用七味白朮散。

一癘瘍手足或腿臂或各指拳攣者,由陰火熾盛,虧損氣血,當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及換肌散兼服。

白話文:

如果患了瘡癤,手腳或腿臂或各個關節手指筋腱攣縮,是陰火過於旺盛、氣血虧損所致,應當服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和換肌散一起服用。

一癘瘍生蟲者,五方風邪翕合,相火制金,木盛所化,內食五臟,而症見於外也。宜用升麻湯送瀉青丸,或樺皮散以清肺肝之邪,外灸承漿,以疏陽明任脈,則風熱息,而蟲不生矣。肝經虛熱者,佐以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1. 癘瘍生蟲的原因:

五方風邪交合在一起,相火制約金,木盛所化,內食五臟,而症狀表現於外面。

  1. 治療方法:

(1)服用升麻湯送瀉青丸。

(2)服用樺皮散來清除肺肝的邪氣。

  1. 外灸承漿穴,以疏通陽明任脈。

  2. 風熱停止,蟲就不會生長了。

  3. 肝經虛熱的人,可以服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一癘瘍久而不愈,有不慎起居飲食,內火妄動者;有臟腑傷損,氣血疲乏者;有用攻伐之物,氣血愈虧者;有不分兼變相雜,用藥失宜者;有病人諱疾忌醫者。

白話文:

  1. 有的瘡癤長期不愈,是因為病人不注意起居飲食,導致內火妄動。

  2. 有的瘡癤長期不愈,是因為臟腑受傷,氣血虛弱。

  3. 有的瘡癤長期不愈,是因為使用了攻伐之物,導致氣血更加虧虛。

  4. 有的瘡癤長期不愈,是因為病情複雜,用藥不當。

  5. 有的瘡癤長期不愈,是因為病人諱疾忌醫,不願意就醫治療。

一癘瘍愈而復發,有不戒厚味,內熱傷脾者;有不戒房勞,火動傷腎者;有不戒七情,血氣傷損者;有餘毒未盡,兼症干動者;有氣虛六淫外乘者。古人云:此症百無一生,正謂此耳。

白話文:

有的人患了瘡癤治癒後又復發,是由於不戒除厚味、厚味積滯傷脾,內熱傷了脾臟;有的人是因不注意房勞,使腎火太旺而傷了腎臟,導致瘡癤復發;有的人不注意控制七情,導致氣血受損而瘡癤復發;有的人瘡癤未完全治癒,餘毒未盡,加之某些症狀引發瘡癤復發;有的人氣虛導致外界的六淫之邪侵入體內而瘡癤復發。古人說:「這種疾病幾乎沒有治癒的可能。」正是說的這種情況。

3. 兼症治法

一頭目眩暈,若右寸關脈浮而無力,脾肺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左關尺脈數而無力,肝腎氣虛也,用六味地黃丸。若右寸尺脈浮大或微細,陽氣虛也,用八味地黃丸。血虛者,四物湯加參、苓、白朮;氣虛者,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肝經實熱者,柴胡清肝散;肝經虛熱者,六味地黃丸;脾氣虛弱者,補中益氣湯;脾虛有痰者,半夏、白朮、天麻湯;砭血過多者,芎歸湯;發熱惡寒者,便濁;大凡發熱則真氣傷矣,不可用苦寒藥,恐復傷脾胃也。

白話文:

  1. 頭暈目眩,如果右手寸關脈浮而無力,是脾肺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2. 如果左手關尺脈數而無力,是肝腎氣虛,用六味地黃丸。

  3. 如果右手寸尺脈浮大或微細,是陽氣虛,用八味地黃丸。

  4. 血虛的人,四物湯加參、苓、白朮。

  5. 氣虛的人,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

  6. 肝經實熱的人,柴胡清肝散。

  7. 肝經虛熱的人,六味地黃丸。

  8. 脾氣虛弱的人,補中益氣湯。

  9. 脾虛有痰的人,半夏、白朮、天麻湯。

  10. 砭血過多的人,芎歸湯。

  11. 發熱惡寒的人,便濁。

  12. 大凡發熱都傷了真氣,不可用苦寒藥,以免再次傷及脾胃。

一口喎目斜,若手足牽搐,或眉稜癢動,屬肝經血虛風熱,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以生肝血滋腎水;若寒熱往來,或耳聾脅痛,屬肝木熾盛,先用小柴胡合四物湯,以清肝火生肝血;若筋攣骨痛,或不能動履,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若因服燥藥而致者,用四物湯,加生甘草、金銀花,以解熱毒、益陰血。

白話文:

如果出現口齒歪斜、眼睛斜視,而且手腳抽搐,或者眉毛附近發癢,這屬於肝經血虛風熱,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來生肝血,滋腎水。

如果出現寒熱交替,或者耳聾、肋痛,這屬於肝木過於旺盛,需要先使用小柴胡合四物湯,來清肝火、生肝血。

如果出現筋脈攣縮、骨頭疼痛,或者四肢麻痺、不能走路,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來滋養化源。

如果症狀是由於服用燥熱藥物引起的,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入生甘草、金銀花,來解熱毒、益陰血。

凡此俱屬肝經血燥所致,須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為主;若因怒氣房勞而甚者,用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為主;若因勞傷形體而甚者,用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為主。

白話文:

所有上述現象都屬於肝經血燥所引起的,需以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為主;若是因為生氣或是房勞過度而導致症狀嚴重的,則以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為主;若是因為勞累傷及身體而導致症狀嚴重的,則以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為主。

一夏秋濕熱行令,若飲食不甘,頭目眩暈,遍身痠軟,或兩腿麻木,口渴自汗,氣促身熱,小便黃數,大便稀溏,濕熱傷元氣也,用清燥湯;如在夏令,用清暑益氣湯;若自汗盜汗,氣高而喘,身熱脈大,元氣內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嘔吐少食,肚腹痞悶,大便不實,脾胃受傷也,用六君子湯;若胸腹不利,飲食少思,吐痰不止,脾胃虛痞也,用四君子湯;若形氣倦怠,肢體麻木,飲食少思,熱傷元氣也,用人參益氣湯。

白話文:

在夏秋季節,濕熱的氣候會影響身體,如果飲食不理想,可能會出現頭暈、全身酸軟、雙腿麻木、口渴出汗、呼吸急促、身體發熱、小便顏色黃且頻繁、大便稀軟等症狀,這是因為濕熱損傷了元氣,可以使用清燥湯。若在夏季,可以用清暑益氣湯。如果有自汗或盜汗,且感覺氣短而喘息,身體發熱且脈搏強大,這是元氣受損,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出現嘔吐、食慾不振、腹部脹悶和大便不成型,這是脾胃受損,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如果胸腹不適、食慾不振、吐痰不止,這是脾胃虛弱,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如果感到全身疲倦、四肢麻木、食慾下降,這是因為熱傷到元氣,可以使用人參益氣湯。

一熱渴便濁,若夜安晝熱者,熱在氣分也,用清心蓮子飲;晝安夜熱者,熱在血分也,用四物二連湯,俱佐以六味地黃丸;若寒熱往來者,肝經血虛也,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1. 如果白天感到口渴,並有濁濁的感覺,而夜間安穩但白天感到發熱,這種情況是熱在氣分,應使用清心蓮子飲來治療。
  1. 如果白天安穩,但夜間感到發熱,這種情況是熱在血分,應使用四物二連湯來治療,同時輔以六味地黃丸。
  2. 如果有寒熱往來的症狀,則說明是肝經血虛,應使用加味逍遙散和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白話文:

  1. 如果白天情況穩定,但到了晚上會覺得身體發熱,這是因為熱邪滯留在血液中,應該用四物二連湯來治療,並搭配六味地黃丸。

  2. 如果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這表明肝臟的血氣不足,需要使用加味逍遙散加上六味地黃丸來進行治療。

一小便不利,若因服燥藥而致者,用四物湯,加炒黑黃柏、知母、生甘草,以滋陰血;若頻數而色黃者,用四物湯,加參朮、麥門、五味子,以生血氣;若短而色黃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麥門、五味、以滋化源。經云: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

白話文:

如果小便不利,是由於服用燥熱藥物而引起的,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入炒黑黃柏、知母、生甘草,以滋養陰血;如果小便頻繁而顏色發黃,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入黨參、白朮、麥門冬、五味子,以生髮血氣;如果小便短少且顏色發黃,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山藥、麥門冬、五味子,以滋養化源。經典中說:沒有陰,陽就無法生長;沒有陽,陰就無法化育。

一大便不通,若血虛內熱而澀滯者,用四物湯,加麥門、五味子,以生血潤燥;若因燥熱之藥而患者,用四物湯,加連翹、生甘草,以生血清熱;若服克伐之藥而致者,用四君子湯,加芎、歸以助氣生血;若作渴飲冷者,熱淫於內也,用竹葉石膏湯,以清胃火;若作渴飲湯者,腸胃虛熱也,用竹葉黃耆湯,以補氣生津;若內熱作渴,面赤飲湯者,用四物湯送潤腸丸,以涼血潤燥;若腸胃滿燥,燥在直腸而不通者,用豬膽汁導之;腸胃氣虛,血涸而不通者,用十全大補湯;若肝膽邪盛,脾土受侮而不能輸化者,用小柴胡湯加山梔、郁李仁、枳殼治之。

白話文:

  1. 若便祕是由於血虛、內熱、氣血澀滯引起的,可用四物湯,加上麥門冬、五味子,以增加血量、滋潤腸道。
  1. 若便祕是由於服用燥熱的藥物引起的,可用四物湯,加上連翹、生甘草,以增加血量、清熱降火。
  2. 若便祕是由於服用瀉下、攻伐的藥物引起的,可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以幫助氣血生長。
  3. 若便祕伴有口渴、喜歡喝冷水,是體內熱邪過盛,可用竹葉石膏湯,以清胃火。
  4. 若便祕伴有口渴、喜歡喝熱湯,是腸胃虛熱,可用竹葉黃耆湯,以補氣生津。
  5. 若便祕伴有口渴、面色潮紅、喜歡喝湯,是血熱乾燥,可用四物湯送服潤腸丸,以涼血潤燥。
  6. 若便祕伴有腸胃滿燥,乾燥在直腸而不通,可用豬膽汁來導通。
  7. 若便祕是由於腸胃氣虛、血不足引起的,可用十全大補湯。
  8. 若便祕是由於肝膽邪氣旺盛,脾土受侵害而不能輸化引起的,可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郁李仁、枳殼來治療。

白話文:

便秘的原因很多,治療方法也要因人而異。若因服用燥熱藥物引起,可以用四物湯加入連翹、生甘草來清熱降火,增加血量。如果便秘是因服用瀉下、攻伐藥物導致,則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來幫助氣血生長。便秘伴有口渴、喜歡喝冷水,可能是體內熱邪過盛,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清胃火。若便秘伴有口渴、喜歡喝熱湯,可能是腸胃虛熱,可以用竹葉黃耆湯來補氣生津。如果便秘伴有口渴、面色潮紅、喜歡喝湯,可能是血熱乾燥,可以用四物湯送服潤腸丸來涼血潤燥。便秘伴有腸胃滿燥、乾燥在直腸而不通,可以用豬膽汁來導通。腸胃氣虛、血不足引起的便秘可以用十全大補湯來調理。若便秘是由於肝膽邪氣旺盛,脾土受侵害而不能輸化引起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郁李仁、枳殼來治療。

一怔忡無寐,或兼衄血便血,若內熱晡熱,作渴飲湯,肢體倦怠,此脾血虛而火動也,用四君子加芎歸;若思慮傷脾動火而致,用歸脾湯加山梔;若發熱晡熱,用八珍湯加酸棗仁、茯神、遠志;若因心血虛損,用柏子仁散。大抵此症皆心脾血少所致,但調補胃氣,則痰清而神自安,不必專於清熱治痰。

白話文:

一、怔忡失眠,或者有流鼻血、排血便的現象,同時出現內熱、午熱,喜歡喝冷飲,身體疲勞倦怠,這是脾血虛弱、火氣旺盛引起的,可以用四君子湯加入川芎、當歸來治療。

二、如果因為思慮過多,導致脾臟受傷、火氣上身,可以用歸脾湯加入梔子來治療。

三、如果出現發熱、午熱的症狀,可以用八珍湯加入酸棗仁、茯神、遠志來治療。

四、如果因為心血虛損而引起的,可以用柏子仁散來治療。

總體來說,這種疾病都是由心脾血虛引起的,只要調理補益胃氣,那麼痰液就會清除,精神自然安寧,不必專門用清熱化痰的方法來治療。

一發熱惡寒,若肢體倦怠,煩躁作渴,氣高而喘,頭痛自汗者,此內傷氣血也,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麥門。怠倦食少,大便不調,小便頻數,灑淅惡寒者,此脾肺氣虛也,用升麻益胃湯。煩躁作渴,體倦少食,或食而不化者,此脾氣虛熱也,用六君子湯。

白話文:

  1. 發熱畏寒,肢體倦怠酸軟,煩躁口渴,氣喘頭痛,自汗淋漓,這是內傷氣血引起的,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五味子、麥門冬。

  2. 倦怠食慾不振,大便不調,小便頻繁,淋漓惡寒,這是脾肺氣虛造成的,應服用升麻益胃湯。

  3. 煩躁口渴,身體疲倦食慾不振,或吃東西不消化,這是脾氣虛熱引起的,應服用六君子湯。

一發熱在午前,脈數而有力者,氣分熱也,用清心蓮子飲。脈數而無力者,陽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午後脈數而有力者,血分熱也,用四物湯加牡丹皮。脈數而無力者,陰血虛也,用四物湯加參、術。熱從兩脅起者,肝虛也,用四物湯加參、朮、黃耆。從臍下起者,腎虛也,用四物湯加參、朮、黃柏、知母、五味、麥門、肉桂,或六味丸。

白話文:

  1. 在上午發熱,脈搏快速有力,這屬於氣分熱,可以使用清心蓮子飲。

  2. 如果脈搏快速無力,則是陽氣虛,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

  3. 如果在下午發熱,脈搏快速有力,屬於血分熱,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牡丹皮。

  4. 如果脈搏快速無力,這是陰血虛,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

  5. 如果發熱從兩脅開始,這是肝虛,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黃耆。

  6. 如果發熱從臍下開始,這是腎虛,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黃柏、知母、五味、麥門冬、肉桂,或者使用六味丸。

其熱晝見夜伏,夜見晝止,或去來無定時,或起作無定處,或從腳起者,此無根虛火也,須用加減八味丸,及十全大補湯,加麥門、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搽湧泉穴。若形體惡寒喜熱飲食者,陽氣虛寒也,急用八味丸。

白話文:

這種虛火,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晚上出現,白天停止。有時候來回沒有固定的時間,有時候起來做事情也沒有固定的地點,有時候從腳上開始。這都是沒有根源的虛火,需要使用加減八味丸和十全大補湯,再加入麥門冬、五味子,用附子末和唾液調和後擦湧泉穴。如果身體畏寒,喜歡吃熱的食物,這是陽氣虛寒的表現,要趕快使用八味丸。

一口乾,若惡冷飲食者,胃氣虛而不能生津液也,用七味白朮散。若喜冷飲食者,胃火盛而消爍津液也,須用竹葉石膏湯。夜間發熱口渴者,腎水弱而不能上潤也,當用六味地黃丸。若因汗下之後而有前患,胃氣虛也,宜用八珍湯主之。

白話文:

  • 若有一口乾渴,且怕冷冷飲食的症狀,這是胃氣虛弱而不能生津液的緣故,應使用七味白朮散來治療。

  • 若喜歡吃冷飲和飲食的症狀,這是胃火旺盛而消耗津液的緣故,需要使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

  • 夜晚發燒、口渴的症狀,這是腎水虛弱而不能滋潤上身的緣故,應當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 若由於汗出或瀉下之後而出現上述症狀,這是胃氣虛弱的緣故,宜用八珍湯來調理治療。

一作渴,若煩躁飲冷者,屬上焦實熱,用涼膈散。兼大便秘結者,屬上焦實熱,用清涼飲。若用克伐之藥而渴者,氣血虛也,急用八珍湯六味丸。

白話文:

  1. 如果一個人感到口渴,並且煩躁不安,喜歡喝冷飲,這種情況屬於上焦實熱,需要服用涼膈散來治療。

  2. 如果一個人感到口渴,並且大便祕結,這種情況也屬於上焦實熱,需要服用清涼飲來治療。

  3. 如果一個人在服用克伐之藥後感到口渴,這種情況是由於氣血虛弱造成的,需要立即服用八珍湯或六味丸來治療。

一耳聾耳鳴,若左寸關脈弦數者,心肝二經虛熱也,用四物湯加山梔、柴胡生陰血。右寸關脈浮大者,脾肺二經虛熱也,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桔梗培陽氣。若因怒便作,用小柴胡湯加山梔、芎、歸清肝涼血。若午前甚用小柴胡湯加參、耆、歸術補氣清肝。午後甚用四物湯加酒炒黑黃柏、知母、五味補陰降火。

如兩足心熱屬腎虛,用六味丸以壯水之主。兩足冷屬陽虛,用八味丸以益火之源。

白話文:

  1. 如果一個人耳聾耳鳴,同時左寸關脈搏弦數的話,這說明心肝二經虛熱,應使用四物湯加入山梔、柴胡來滋陰降火。

  2. 如果一個人耳聾耳鳴,同時右寸關脈浮大,這說明脾肺二經虛熱,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山梔、桔梗來培補陽氣。

  3. 如果一個人耳聾耳鳴,在生氣之後就發作,應使用小柴胡湯加入山梔、芎、歸來清肝涼血。

  4. 如果一個人耳聾耳鳴,在上午比較嚴重,應使用小柴胡湯加入參、耆、歸、術來補氣清肝。

  5. 如果一個人耳聾耳鳴,在下午比較嚴重,應使用四物湯加入酒炒黑黃柏、知母、五味來補陰降火。

一項強口噤,腰背反張者,氣血虛而發痙也。仲景張先生云:足太陽病發汗太多則痙,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則加拘急,瘡家發汗則痙。蓋風能散氣,故有汗而不惡寒,曰柔痙。寒能澀血,故無汗而惡寒,曰剛痙。皆因內虛復汗亡津血,筋無所養而然,悉屬虛象,非風症也,當大補氣血為主。

故產婦潰瘍,勞傷氣血,濕熱相火,誤服克伐之劑者多患之,其義可見。近以痙為痓傳寫之誤也。

白話文:

充足的陽光有助於殺死引起疾病的細菌。

一婦女經閉,若因鬱火傷脾,以歸脾湯加山梔、丹皮。氣血俱虛,以八珍湯加山梔、丹皮。若因服燥藥傷血,以四物湯加生甘草。若經候過期而來者,氣血虛也,八珍湯倍用參、術。先期而來者,血虛熱也,四物湯倍加參、朮、牡丹皮。將來而作痛者,氣虛血滯也,四物湯加茯苓、白朮、香附。

白話文:

  1. 女性經期閉止,若因鬱火傷脾,可以使用歸脾湯加入山梔、丹皮來治療。

  2. 若氣血俱虛,則使用八珍湯加入山梔、丹皮來治療。

  3. 若因服燥藥傷血,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入生甘草來治療。

  4. 若經期過期才來,是氣血虛的症狀,可以使用八珍湯,並加倍用量的人參和白朮。

  5. 若經期提前來,是血虛熱的症狀,可以使用四物湯,並加倍用量的人參、白朮和牡丹皮。

  6. 若經期來時伴隨疼痛,是氣虛血滯的症狀,可以使用四物湯,並加入茯苓、白朮和香附。

色紫而成塊者,血熱也,四物湯加山梔、丹皮。作痛而色淡者,血氣虛也,用八珍湯。其血崩之症,肝火不能藏血者,用加味逍遙散。脾虛不能統血者,用補中益氣湯。凡此皆六淫七情,虧損元氣所致,當審其因而調補胃氣為主。

白話文:

紫色的血塊是血熱,方子為四物湯加上山梔子、丹皮。血崩伴有疼痛,血色淡,這是氣血虛的症狀,通用八珍湯治療。血崩的病症是肝火旺盛,不能藏血,可用加味逍遙散治療。血崩的病症是脾虛不能統攝血液,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以上這些病症都是由六淫七情損傷元氣所引起的,應該審清病因,以調補胃氣為主要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