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癘瘍機要》~ 上卷 (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

1. 上卷

《內經》云: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潰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有榮衛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潰瘍。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其治法當刺肌肉骨髓,以泄榮衛之沸熱。《靈樞經》以銳針刺腫上出惡血。

近代先哲云:感天地肅殺惡氣所致,其上體先見或多者,毒在上也;下體先見或多者,毒在下也。蓋氣受邪則上多,血受邪則下多,氣血俱受,則上下齊見。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發紫泡者毒在肝,腳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腎,遍身如癬者毒在脾,目先損者毒在心,此五臟受症之重也。

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針刺不痛,三曰血死爛潰,四曰筋死指脫,五曰骨死鼻柱壞,此五臟受傷之不可治也。若聲啞目盲,尤為難治。大抵此症,多有勞傷氣血,腠理不密,或醉後房勞沐浴,或登山涉水,外邪所乘,衛氣相搏,濕熱相火,血隨火化而致,故淮陽嶺南閩間多患之。治當辨本症、兼症、變症、類症、陰陽虛實而治焉。

若妄投燥熱之類,膿水淋漓,則肝血愈燥,風熱愈熾,腎水愈傷,相火愈旺,反致敗症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風邪會隨著太陽經脈一同侵入體內各經脈,散佈在肌肉之間,與衛氣互相干擾,如果運行不順暢,就會使肌肉潰爛腫脹而產生瘡瘍。衛氣如果凝滯而不運行,那肌肉就會感覺麻木沒有知覺。如果體內有榮衛的熱邪積聚,使氣不清淨,就會導致鼻子塌陷變色,皮膚潰爛。風寒侵入經脈而不散去,就叫做癩風。治療方法應該用針刺肌肉骨髓,來疏泄榮衛積聚的熱邪。《靈樞經》則是使用銳利的針,刺在腫脹的地方,讓惡血流出。

近代的醫學前輩說:這種病是因為感受了天地間肅殺的邪惡之氣所導致的。如果上身先出現症狀或者症狀較多,表示毒邪在上;如果下身先出現症狀或者症狀較多,表示毒邪在下。一般來說,氣受到邪氣侵襲,上身症狀會比較多;血受到邪氣侵襲,下身症狀會比較多;如果氣血都受到邪氣侵襲,那麼上下身就會同時出現症狀。如果眉毛先脫落,表示毒邪在肺;臉上長出紫色水泡,表示毒邪在肝;腳底先疼痛或者潰爛,表示毒邪在腎;全身像癬一樣,表示毒邪在脾;眼睛先受損,表示毒邪在心。這是五臟受到嚴重病症的表現。

第一種情況是皮膚失去知覺麻木,第二種情況是肌肉失去知覺,針刺沒有感覺,第三種情況是血肉腐爛潰瘍,第四種情況是筋脈壞死,手指脫落,第五種情況是骨頭壞死,鼻子塌陷。這五種情況是五臟受到傷害,無法治癒的表現。如果出現聲音嘶啞、眼睛失明,就更加難以治療。總體來說,這種病大多是因為勞累損傷氣血,皮膚腠理不緊密,或者酒後行房、沐浴,或者登山涉水,導致外邪侵入,與衛氣相互搏鬥,加上濕熱和相火作祟,血隨著火而耗損所導致。因此,淮陽、嶺南、福建一帶比較多人患上這種病。治療時應該辨別本症、兼症、變症、類症、陰陽虛實等情況來進行治療。

如果隨意投用燥熱藥物,導致膿水淋漓不斷,就會使肝血更加乾涸,風熱更加熾盛,腎水更加受損,相火更加旺盛,反而會導致病情惡化。

2. 本症治法

一癘瘍所患,非止一臟,然其氣血無有弗傷,兼症無有弗雜,況積歲而發現於外,須分經絡之上下,病勢之虛實,不可概施攻毒之藥。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後治其瘡可也。經云: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凡云病屬有餘,當認為不足。

一癘瘍當知有變有類之不同,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攻補之不一。蓋兼症當審輕重,變症當察後先,類症當詳真偽,而汗下砭刺攻補之法,又當量其人之虛實,究其病之源委而施治之。蓋虛者形氣虛也,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

一癘瘍砭刺之法,子和張先生,謂一汗抵千針。蓋以砭血不如發汗之周遍也,然發汗即出血,出血即發汗,二者一律。若惡血凝滯,在肌表經絡者,宜刺宜汗,取委中出血則效。若惡毒蘊結於臟,非盪滌其內則不能痊。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處,及兩臂腿腕兩手足指縫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

若表裡俱受毒者,非外砭內泄其毒,決不能退。若上體患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內蓄惡血於齒縫中出,及刺手指縫並臂腕,以去肌表毒血;下體患多,宜用再造散,令惡血陳蟲於穀道中出,仍針足指縫並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為度。如有寒熱頭疼等症,當大補血氣。

一癘瘍服輕粉之劑,若腹痛去後兼有膿穢之物,不可用藥止之。若口舌腫痛,穢水時流,作渴發熱喜冷,此為上焦熱毒,宜用瀉黃散。若寒熱往來,宜用小柴胡湯加知母。若口齒縫出血發熱,而大便秘結,此為熱毒內淫,宜用黃連解毒湯。若大便調和,用濟生犀角地黃湯。若穢水雖盡,口舌不愈,或發熱作渴,而不飲冷,此為虛熱也,宜用七味白朮散。

一癘瘍手足或腿臂或各指拳攣者,由陰火熾盛,虧損氣血,當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及換肌散兼服。

一癘瘍生蟲者,五方風邪翕合,相火制金,木盛所化,內食五臟,而症見於外也。宜用升麻湯送瀉青丸,或樺皮散以清肺肝之邪,外灸承漿,以疏陽明任脈,則風熱息,而蟲不生矣。肝經虛熱者,佐以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一癘瘍久而不愈,有不慎起居飲食,內火妄動者;有臟腑傷損,氣血疲乏者;有用攻伐之物,氣血愈虧者;有不分兼變相雜,用藥失宜者;有病人諱疾忌醫者。

一癘瘍愈而復發,有不戒厚味,內熱傷脾者;有不戒房勞,火動傷腎者;有不戒七情,血氣傷損者;有餘毒未盡,兼症干動者;有氣虛六淫外乘者。古人云:此症百無一生,正謂此耳。

白話文:

這種癘瘍疾病的發生,不只是單一臟腑的問題,而是會傷害全身的氣血,並且會伴隨多種複雜的症狀。加上病程累積多年才顯現出來,必須分辨病症是發生在經絡的上方還是下方,病勢是虛弱還是強盛,不能用單純的攻毒藥物來治療。應該先幫助胃部強健,使身體的根本穩固,然後再治療瘡瘍。醫書上說:「真氣衰弱就會虛弱,邪氣強盛就會強盛。」凡是說病屬於過剩的,都應該認為是不足。

癘瘍要知道有變化和類型的不同,治療方法也有發汗、瀉下、砭刺、攻補的不同。伴隨的症狀要分辨輕重,變化的症狀要觀察先後,相似的症狀要詳細分辨真假。發汗、瀉下、砭刺、攻補這些方法,又要根據病人的虛弱或強壯程度,研究病因的來龍去脈來決定治療方法。虛弱是指身體的精氣不足,強盛是指病邪氣盛而身體的精氣反而虛弱。

癘瘍的砭刺療法,張子和先生說:「一次發汗勝過千次針刺。」意思是說,砭刺放血不如發汗來得全面。然而發汗也就是出血,出血也就是發汗,兩者其實是一樣的。如果身體內的惡血凝結,在皮膚表面或經絡中的,適合用針刺或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刺委中穴放血會有效果。如果惡毒累積在臟腑內部,不清除內部的毒素就無法痊癒。如果毒在體表,不用砭刺全身患處,以及兩臂、腿、手腕、腳腕、手指縫、腳趾縫各處放血,毒素就不能散去。

如果體表和體內都受毒害,不從外砭刺,內瀉毒,就無法退去。如果上半身病變多,適合用醉仙散,目的是讓蓄積在體內的惡血從牙縫中流出,以及刺手指縫和臂腕,來去除皮膚表面的毒血;如果下半身病變多,適合用再造散,使惡血和寄生蟲從肛門排出,還要針刺腳趾縫和腿腕,隔一兩天再刺,以流出的血呈紅色為度。如果有發冷發熱、頭痛等症狀,應該大補氣血。

癘瘍服用輕粉之類的藥物,如果腹痛消失後又排出膿液和污穢物,不要用藥阻止。如果口舌腫痛,不斷流出穢水,感到口渴發熱喜歡冰冷的東西,這是上焦有熱毒,適合用瀉黃散。如果發冷發熱交替出現,適合用小柴胡湯加知母。如果牙縫出血發熱,且大便不通,這是熱毒侵入體內,適合用黃連解毒湯。如果大便正常,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如果穢水排盡,口舌仍未痊癒,或者發熱口渴,但不喜歡喝冷的,這是虛熱,適合用七味白朮散。

癘瘍引起手腳、腿臂或各個手指拳頭攣縮,是因為陰火旺盛,損耗了氣血,應該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並搭配換肌散一同服用。

癘瘍生蟲,是五種風邪夾雜,相火壓制金氣,木氣旺盛所導致,蟲會侵蝕五臟,表現在外。適合用升麻湯送服瀉青丸,或者用樺皮散來清除肺肝的邪氣,在承漿穴艾灸,疏通陽明任脈,這樣風熱就會停止,蟲也不會產生。如果是肝經虛熱,可以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輔助治療。

癘瘍久治不癒,有的是因為不注意生活起居飲食,導致內火妄動;有的是因為臟腑損傷,氣血衰弱;有的是使用了攻伐的藥物,使氣血更加虧損;有的是沒有分辨出伴隨的症狀或變化的症狀,導致用藥錯誤;有的是病人隱瞞病情或忌諱看醫生。

癘瘍痊癒後又復發,有的是因為沒有戒掉油膩食物,使內熱損傷脾胃;有的是因為沒有戒掉性生活,使火氣妄動損傷腎臟;有的是因為沒有戒掉七情六慾,導致氣血損傷;有的是因為餘毒未清,伴隨的症狀又開始發作;有的是因為氣虛導致外邪入侵。古人說:「這種病幾乎沒有能完全治癒的」,就是說的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