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癘瘍機要》~ 上卷 (2)
上卷 (2)
1. 兼症治法
一頭目眩暈,若右寸關脈浮而無力,脾肺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左關尺脈數而無力,肝腎氣虛也,用六味地黃丸。若右寸尺脈浮大或微細,陽氣虛也,用八味地黃丸。血虛者,四物湯加參、苓、白朮;氣虛者,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肝經實熱者,柴胡清肝散;肝經虛熱者,六味地黃丸;脾氣虛弱者,補中益氣湯;脾虛有痰者,半夏、白朮、天麻湯;砭血過多者,芎歸湯;發熱惡寒者,聖愈湯;大凡發熱則真氣傷矣,不可用苦寒藥,恐復傷脾胃也。
一口喎目斜,若手足牽搐,或眉稜癢動,屬肝經血虛風熱,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以生肝血滋腎水;若寒熱往來,或耳聾脅痛,屬肝木熾盛,先用小柴胡合四物湯,以清肝火生肝血;若筋攣骨痛,或不能動履,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若因服燥藥而致者,用四物湯,加生甘草、金銀花,以解熱毒、益陰血。
凡此俱屬肝經血燥所致,須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為主;若因怒氣房勞而甚者,用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為主;若因勞傷形體而甚者,用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為主。
一夏秋濕熱行令,若飲食不甘,頭目眩暈,遍身痠軟,或兩腿麻木,口渴自汗,氣促身熱,小便黃數,大便稀溏,濕熱傷元氣也,用清燥湯;如在夏令,用清暑益氣湯;若自汗盜汗,氣高而喘,身熱脈大,元氣內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嘔吐少食,肚腹痞悶,大便不實,脾胃受傷也,用六君子湯;若胸腹不利,飲食少思,吐痰不止,脾胃虛痞也,用四君子湯;若形氣倦怠,肢體麻木,飲食少思,熱傷元氣也,用人參益氣湯。
一熱渴便濁,若夜安晝熱者,熱在氣分也,用清心蓮子飲;晝安夜熱者,熱在血分也,用四物二連湯,俱佐以六味地黃丸;若寒熱往來者,肝經血虛也,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一小便不利,若因服燥藥而致者,用四物湯,加炒黑黃柏、知母、生甘草,以滋陰血;若頻數而色黃者,用四物湯,加參朮、麥門、五味子,以生血氣;若短而色黃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麥門、五味、以滋化源。經云: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
一大便不通,若血虛內熱而澀滯者,用四物湯,加麥門、五味子,以生血潤燥;若因燥熱之藥而患者,用四物湯,加連翹、生甘草,以生血清熱;若服克伐之藥而致者,用四君子湯,加芎、歸以助氣生血;若作渴飲冷者,熱淫於內也,用竹葉石膏湯,以清胃火;若作渴飲湯者,腸胃虛熱也,用竹葉黃耆湯,以補氣生津;若內熱作渴,面赤飲湯者,用四物湯送潤腸丸,以涼血潤燥;若腸胃滿燥,燥在直腸而不通者,用豬膽汁導之;腸胃氣虛,血涸而不通者,用十全大補湯;若肝膽邪盛,脾土受侮而不能輸化者,用小柴胡湯加山梔、郁李仁、枳殼治之。
白話文:
[治療兼併症狀的方法]
-
若感到頭暈眼花,右手脈搏輕弱無力,代表脾肺氣虛,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左手脈搏快速無力,顯示肝腎氣虛,應服用六味地黃丸。右手脈搏浮大或細弱,表示陽氣虛弱,應服用八味地黃丸。若是血虛,可在四物湯中加入人參、茯苓和白朮;若是氣虛,可在四君子湯中加入當歸和黃耆;若是肝經實熱,可用柴胡清肝散;若是肝經虛熱,可用六味地黃丸;若是脾氣虛弱,可用補中益氣湯;若是脾虛且有痰,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若是失血過多,可用芎歸湯;若是發燒怕冷,可用聖愈湯。大體來說,發燒會傷害真氣,不可使用苦寒藥物,以免進一步傷害脾胃。
-
若嘴巴歪斜眼睛斜視,伴隨手腳抽搐,或是眉骨疼痛,這屬於肝經血虛和風熱,可用加味逍遙散和六味地黃丸,以滋養肝臟和腎臟;若是寒熱交錯,或是耳聾脅痛,屬於肝臟旺盛,先用小柴胡湯和四物湯,以清肝火和滋養肝血;若是肌肉抽搐骨頭疼痛,或是無法行走,可用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以滋養化生的根源;若是因為服用燥熱藥物導致,可用四物湯,加上生甘草和金銀花,以解熱毒和滋養陰血。
-
夏秋季節濕熱盛行,若胃口不好,頭暈眼花,全身無力,或是兩腿麻木,口渴自汗,呼吸急促身體發熱,小便黃且頻繁,大便稀溏,這是由於濕熱傷害元氣,可用清燥湯;若在夏季,可用清暑益氣湯;若是自汗盜汗,氣喘吁吁,身體發熱脈搏大,表示元氣內傷,可用補中益氣湯;若是嘔吐食慾不振,肚子悶悶的,大便不成形,表示脾胃受傷,可用六君子湯;若是胸腹不適,食慾不佳,不停咳嗽,脾胃虛弱,可用四君子湯;若是疲倦乏力,肢體麻木,食慾不佳,熱傷元氣,可用人參益氣湯。
-
若感到熱渴且尿液混濁,夜晚安靜白天發熱,表示熱在氣分,可用清心蓮子飲;白天安靜夜晚發熱,表示熱在血分,可用四物二連湯,都可輔以六味地黃丸;若是寒熱交錯,表示肝經血虛,可用加味逍遙散和六味地黃丸。
-
小便不順,若是因為服用燥熱藥物導致,可用四物湯,加上炒黑黃柏、知母、生甘草,以滋養陰血;若是頻繁且尿液黃色,可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麥門冬、五味子,以滋養血氣;若是尿量少且尿液黃色,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藥、麥門冬、五味子,以滋養化生的根源。經典上說:沒有陰,陽就無法產生;沒有陽,陰就無法轉化。
-
若大便不通,若是血虛內熱導致排便困難,可用四物湯,加上麥門冬、五味子,以滋養血液和潤燥;若是因為服用燥熱藥物導致,可用四物湯,加上連翹、生甘草,以滋養血液和清熱;若是服用攻擊性藥物導致,可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以助氣和滋養血液;若是口渴想喝冷水,表示熱氣內陷,可用竹葉石膏湯,以清除胃火;若是口渴想喝熱水,表示腸胃虛熱,可用竹葉黃耆湯,以補氣和生津;若是內熱導致口渴,臉紅想喝熱水,可用四物湯搭配潤腸丸,以涼血和潤燥;若是腸胃滿燥,直腸乾燥導致排便困難,可用豬膽汁導引;若是腸胃氣虛,血液枯竭導致排便困難,可用十全大補湯;若是肝膽邪氣旺盛,脾臟受欺負無法運化,可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郁李仁、枳殼治療。
-
若心悸失眠,或是鼻血、便血,若是內熱導致傍晚時分發熱,口渴想喝熱水,肢體疲倦乏力,表示脾血虛且火氣上升,可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若是思慮過度導致脾臟受傷火氣上升,可用歸脾湯加上山梔;若是傍晚時分發熱,可用八珍湯加上酸棗仁、茯神、遠志;若是心血虛損,可用柏子仁散。基本上,這種症狀都是由於心脾血少導致,只要調理補充胃氣,就可以使痰液清澈且精神自然安定,不必專注於清熱和治療痰液。
-
若發燒怕冷,若是肢體疲倦乏力,煩躁口渴,呼吸急促且喘,頭痛自汗,表示內傷氣血,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五味子、麥門冬。若是疲倦乏力食慾不佳,大便不調,小便頻繁,畏寒,表示脾肺氣虛,可用升麻益胃湯。若是煩躁口渴,身體疲倦食慾不佳,或是吃不下食物,表示脾氣虛熱,可用六君子湯。
-
若中午之前發燒,脈搏快速且有力,表示氣分熱,可用清心蓮子飲。脈搏快速但無力,表示陽氣虛,可用補中益氣湯。下午脈搏快速且有力,表示血分熱,可用四物湯加上牡丹皮。脈搏快速但無力,表示陰血虛,可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熱從兩側肋骨開始,表示肝虛,可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黃耆。熱從肚臍下方開始,表示腎虛,可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黃柏、知母、五味子、麥門冬、肉桂,或是六味丸。
-
若熱在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或是晚上出現白天消失,或是不定時出現,或是不定位置出現,或是從腳開始,表示無根虛火,需用加減八味丸,以及十全大補湯,加上麥門冬、五味子,再以附子粉末混合唾液塗抹於湧泉穴。若是身體怕冷喜歡熱食,表示陽氣虛寒,急需使用八味丸。
-
若口乾,若是不想喝冷飲,表示胃氣虛弱無法產生津液,可用七味白朮散。若是想喝冷飲,表示胃火旺盛消耗津液,需用竹葉石膏湯。晚上發燒口渴,表示腎水弱無法滋潤,應使用六味地黃丸。若是因為出汗或排便後有上述症狀,表示胃氣虛弱,適合使用八珍湯。
-
若口渴,若是煩躁想喝冷水,屬於上焦實熱,可用涼膈散。若是大便祕結,屬於上焦實熱,可用清涼飲。若是使用攻擊性藥物後口渴,表示氣血虛弱,急需使用八珍湯和六味丸。
-
若耳朵聽力下降或耳鳴,若是左手脈搏緊繃快速,表示心肝二經虛熱,可用四物湯加上山梔、柴胡滋養陰血。右手脈搏浮大,表示脾肺二經虛熱,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梔、桔梗培養陽氣。若是因為生氣後發生,可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川芎、當歸清肝涼血。若是上午嚴重,可用小柴胡湯加上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補氣清肝。若是下午嚴重,可用四物湯加上酒炒黑黃柏、知母、五味子補陰降火。
-
若兩腳底熱,表示腎虛,可用六味丸滋養水的主人。兩腳底冷,表示陽虛,可用八味丸滋養火的來源。
-
若頸部僵硬嘴巴緊閉,腰背反弓,表示氣血虛弱導致痙攣。張仲景先生說:足太陽經病發汗過多會導致痙攣,風病下痢也會導致痙攣,再次發汗會加重拘束急迫,瘡病發汗也會導致痙攣。因為風能散氣,所以即使有汗卻不怕冷,稱為柔痙。寒能阻滯血液,所以無汗且怕冷,稱為剛痙。這些都是因為內虛再次發汗失去津血,筋骨缺乏滋養而導致,都屬於虛弱的現象,不是風病,應以大補氣血為主。
-
所以,產婦潰瘍,勞損氣血,濕熱相火,誤服攻擊性藥物的人常會有這種情況,道理很明顯。最近將痙攣視為熱病是錯誤的。
-
若女性月經閉塞,若是鬱火傷脾,可用歸脾湯加上山梔、牡丹皮。氣血雙虛,可用八珍湯加上山梔、牡丹皮。若是服用燥熱藥物傷害血液,可用四物湯加上生甘草。若是月經延遲,表示氣血虛弱,可用八珍湯加倍使用人參、白朮。若是月經提前,表示血虛熱,可用四物湯加倍使用人參、白朮、牡丹皮。月經來臨前會疼痛,表示氣虛血滯,可用四物湯加上茯苓、白朮、香附。
-
月經顏色深紫且凝固,表示血熱,可用四物湯加上山梔、牡丹皮。疼痛且顏色淺,表示血氣虛弱,可用八珍湯。對於血崩的情況,若是肝火無法藏血,可用加味逍遙散。若是脾虛無法統血,可用補中益氣湯。這些都是由於六淫和七情,損傷元氣所導致,應審視原因並以調補胃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