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癘瘍機要》~ 下卷 (3)

回本書目錄

下卷 (3)

1. 各症方藥

胡麻散,治風熱癮疹搔癢,或兼赤暈寒熱,形病俱實者。

胡麻(一兩二錢),苦參,荊芥穗,何首烏(不見鐵器,各八錢),威靈仙,防風,石菖蒲牛蒡子(炒),甘菊花,蔓荊子,白蒺藜(炒去刺),甘草(炒,各六錢),上每服三錢,酒調。

易老祛風丸,治疥癩風瘡。

黃耆,枳殼(炒),防風,芍藥,甘草,地骨皮,枸杞子,熟地黃,生地黃(各酒拌杵膏,),上各另為末,入二黃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白丁香散,治癘風,眼中生胬肉。

白丁香貝母上為末,入乳汁,調點眼內。

子和生眉散,治癘風眉毫脫落。

半夏,羊糞(各等分),上為末,薑汁調塗眉稜上,如不應,當參類症眉脫條治之。

渫洗癘瘡藥

何首烏,荊芥,防風,馬鞭草,蔓荊子(各等分),上每用十兩水一斗煎數沸,無風處洗出汗。

解毒散,治風瘡解外毒。

巴豆肉,皮硝(各一兩),黃蜂窠,黑狗脊(各七錢),白芷,雄黃,豬牙皂角,羊蹄根,輕粉蟬殼(去土),枯礬,寒水石(各五錢),上為末,臘豬油調搽,外毒既去,卻搽黃連散。

愚按:洗藥雖能疏通腠理,而損元氣,解毒散雖能攻毒,而傷良肉,不宜多用。

黃連散,治癘瘡。清熱解毒。

黃連(五兩),五倍子(一兩),上為末,唾津調塗之。

加味逍遙散,治血虛有熱,遍身搔癢,心煩目昏,怔忡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

當歸(炒),芍藥(酒炒),茯苓,白朮(炒,各一錢),柴胡(五分),牡丹皮,甘草(炙),山梔(炒,各八分),上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治肌熱惡寒,面目赤色,煩渴引飲,脈洪大而虛重,按似無,此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黃耆(炙,一兩),當歸(酒製,二錢),上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不足,或因克伐,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勞倦,頭痛煩躁,惡寒自汗,氣喘身熱等症。

人參,當歸(各一錢),黃耆(炒),白朮,甘草(炙,各一錢半),陳皮(炒),柴胡,升麻(各三分),上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四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大便不實等症。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炙,一錢),上薑棗水煎。

六君子湯,治脾胃損傷,飲食少思,或大便不調,面色痿黃等症,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

七味白朮散,治中氣虛弱,津液不足,口乾作渴,或口舌生瘡,不喜飲冷,吐瀉等症。

人參,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炙),藿香(各五分),乾葛(一錢),上水煎服。

四物湯,治血虛發熱煩躁、或晡熱作渴,頭目不清,若因脾虛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湯。

白話文:

各症方藥

胡麻散:治療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癢疹,伴隨發紅暈眩、發冷發熱等症狀,且病症表現為體質強健的。

藥材:胡麻(約45克)、苦參、荊芥穗、何首烏(避免接觸鐵器,各約30克)、威靈仙、防風、石菖蒲、炒過的牛蒡子、甘菊花、蔓荊子、炒過並去除刺的白蒺藜、炒過的甘草(各約20克)。用法:每次服用約9克,用酒調服。

易老祛風丸:治療疥瘡、癩病等皮膚病。

藥材:黃耆、炒過的枳殼、防風、芍藥、甘草、地骨皮、枸杞子、熟地黃、生地黃(各以酒浸泡後搗成膏狀),將上述藥材各自磨成粉末,加入二黃膏中,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法: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白丁香散:治療癩病,以及眼睛長出翳肉(眼翳)。

藥材:白丁香和貝母磨成粉末,加入母乳調勻,滴入眼睛。

子和生眉散:治療癩病導致眉毛脫落。

藥材:半夏和羊糞(各等份)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勻塗在眉骨上,如果沒有效果,就應當參照其他症狀治療眉毛脫落。

洗滌癩瘡藥

藥材:何首烏、荊芥、防風、馬鞭草、蔓荊子(各等份)。用法:每次用約300克藥材,加入約10公升水煎煮數次沸騰後,在無風的地方清洗患處,使其發汗。

解毒散:治療皮膚瘡瘍,解除體表毒素。

藥材:巴豆肉、皮硝(各約30克),黃蜂巢、黑狗脊(各約21克),白芷、雄黃、豬牙皂角、羊蹄根、輕粉、蟬蛻(去除泥土)、枯礬、寒水石(各約15克)。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融化的豬油調勻塗抹患處,當體表毒素消除後,改用黃連散。

(作者認為:洗劑雖然能疏通毛孔,但會損耗元氣;解毒散雖然能攻毒,但也會傷害健康的肌肉組織,因此不宜多用。)

黃連散:治療癩瘡,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藥材:黃連(約150克)、五倍子(約30克),磨成粉末,用唾液調勻塗抹患處。

加味逍遙散:治療因血虛引起的發熱、全身搔癢、心煩、視物模糊、心悸、臉頰發紅、口乾咽燥、發熱盜汗、食慾不振、嗜睡等症狀。

藥材:炒過的當歸、酒炒過的芍藥、茯苓、炒過的白朮(各約3.75克)、柴胡(約1.8克)、牡丹皮、炙甘草、炒過的梔子(各約3克)。用法:用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治療肌肉發熱怕冷、面部發紅、煩渴想喝水、脈象洪大而虛弱,按下去感覺脈搏微弱等症狀,這是血虛的表現。如果誤用白虎湯治療,必定會喪命。

藥材:炙黃耆(約37.5克)、酒製過的當歸(約7.5克)。用法:用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治療中氣不足,或因過度耗損導致四肢乏力、口乾發熱、食不知味,或因飲食勞累導致頭痛煩躁、怕冷自汗、氣喘身熱等症狀。

藥材:人參、當歸(各約3.75克)、炒黃耆、白朮、炙甘草(各約5.6克)、炒陳皮、柴胡、升麻(各約1.1克)。用法:加入薑片和紅棗,用水煎服,於空腹時在上午服用。

四君子湯: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狀。

藥材:人參、白朮、茯苓(各約7.5克)、炙甘草(約3.75克)。用法:加入薑片和紅棗,用水煎服。

六君子湯:治療脾胃損傷、食慾不振或大便不調、面色萎黃等症狀,即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陳皮和半夏。

七味白朮散:治療中氣虛弱、津液不足、口乾口渴,或口舌生瘡、不喜冷飲、嘔吐腹瀉等症狀。

藥材:人參、白朮、木香、白茯苓、炙甘草、藿香(各約1.8克)、乾葛(約3.75克)。用法:用水煎服。

四物湯:治療因血虛引起的發熱煩躁,或午後半夜發熱口渴、頭暈眼花等症狀。如果因脾虛導致無法生血,則應使用四君子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