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脈三十二辨

《診脈三十二辨》一書,乃清代醫家管玉衡所著,為中醫脈學領域中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著作。此書以其系統的架構和對傳統脈法的深入闡釋,為後世醫家研習脈學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管氏有感於脈學之精微玄妙,雖為四診之一,然如晉代王叔和所言「心中易了,指下難明」,且歷代學說繁多,後儒各持一說,莫衷一是。他深知,自上古神聖醫者乃至歷代名宿,雖兼具望聞問,未有捨切脈而能施展其醫術精巧者。因此,他認為辨析脈理是不可或缺的。故撰寫此書,其目的非敢於古人未發之旨妄增新說,而在於「辨之使顯」,旨在將古人簡質平淡、含蓄難通的言論辨析得更為顯明,使隱深之妙能洞若觀火;同時對於後世學者博求眾本、人持一說的混亂局面,則「辨之」,使其能夠依據經典分剖,不致混淆。此種不求創新而重在梳理、闡釋與辨析的治學態度,體現了清代醫學在整理與傳承上的特點。

全書以「三十二辨」為體,結構嚴謹,層層深入,從宏觀的診脈大法,到微觀的脈象辨析,再及與經絡臟腑的關聯,乃至臨床切脈的具體操作細節,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脈學學習與應用框架。這種分門別類、條理清晰的編排方式,有助於讀者系統地掌握脈學知識。

書之開篇「一·辨診脈大法」,即確立了全書的理論基礎。管氏將脈視為「血氣之先」,強調血氣盛衰與脈象的直接關聯。他對比了王叔和「七表、八里、九道」的分類與滑伯仁「浮、沉、遲、數、滑、澀」六脈的歸納,認為滑伯仁的六脈分類尤為便捷,並指出這六脈是統領二十九種具體脈象的綱領。這一辨詳細闡述了切脈的基本方法,包括男左女右、寸關尺三部的確定與指法(舉、按、尋),強調了呼吸定息(一呼一吸四至為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識別時脈、胃脈、臟腑平脈與病脈。特別是對於寸關尺三部所主身體部位(寸主上焦頭胸、關主中焦臍腹脅、尺主下焦腰足脛股)及左脈主表、右脈主裡的原則,都作了明確的闡述,為臨床判斷病位與病性提供了基礎。

接著的篇章,如「二·辨浮脈所統有十」、「三·辨沉脈所統有五」及隨後對遲、數、滑、澀脈所統脈象的辨析,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管氏在此部分詳細列出每種綱脈下所統屬的具體脈象(如浮脈下的芤、洪、大、散、虛、長、弦、濡、緊、革;沉脈下的伏、短、細、實、牢;遲脈下的緩、結、代、微、弱等),並對每種脈象的陰陽屬性(如浮為陽金、沉為陰水、遲為陰土等)、具體形象(如浮如風吹毛、沉如石投水、芤如蔥管、弦如箏弦、緊如轉索、革如鼓皮等)進行了生動的描述,旨在使抽象的脈象具體化。更為重要的是,他對每種脈象的主病進行了闡釋,並結合寸關尺三部,說明同一脈象在不同部位所反映的特定病證(如寸浮主傷風頭疼發熱、關浮主膨脹、尺浮主客陽在下焦等)。他對一些難以理解的脈象,如芤、動、牢、革等,尤其注重辨析其確切含義與形象,力求精準。例如,對芤脈的描述,他糾正了舊說,強調其指下有邊而中間豁然無力,恰如蔥管,而非泥於「絕無」,並指出其「陰去陽存」的病機特性,主失血之候。對牢脈與革脈的區分,他也指出「革浮牢沉,革虛牢實」的本質差異,避免了古人常有的混淆。這種對具體脈象形象、屬性、主病及部位意義的全面辨析,極大地豐富了脈學的臨床實用性。

管氏更進一步,將脈學與臟腑經絡學說緊密結合,這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書中專設「辨十二經脈之源流」、「辨十二經脈之循行」、「辨十二經脈之病狀」等篇章,深入探討十二經脈的起止、循行路徑及其所反映的病理狀態。如自序中所言,辨肺經之脈時,不獨知其脈象本身,更要全面理解肺的體、用、性情、受傷原因及病變等與肺相關的廣泛內容。這種「盡肺之義」的治學態度,體現了中醫脈診並非孤立的技術,而是通過脈象來探察全身氣血臟腑的狀況,是整體觀在診法上的體現。管氏特別提到對向來較為模糊的胞絡、三焦的脈象與病證,也作了極其開晰的辨析,顯示其對全身經絡系統的全面關照。

除了理論辨析與經絡關聯,本書對臨床切脈的實踐層面也給予了充分關注。從基本的「辨切脈之法」、「辨切脈之要領」,到深入的「辨切脈之禁忌」、「辨切脈之誤區」,管氏詳細闡述了診脈的具體操作規範、注意事項及常見錯誤。這部分內容極具實用價值,對於指導初學者建立正確的切脈手法,避免錯誤判斷至關重要。通過對切脈方法的系統講解,本書不僅傳授了「知」的學問,更注重「行」的指導。

從書末列出的篇章名稱來看(儘管具體內容未完全提供),如「辨切脈之驗案」、「辨切脈之經驗」、「辨切脈之疑難」、「辨切脈之補充」、「辨切脈之啟示」、「辨切脈之發展」、「辨切脈之展望」,可以推測管氏在本書的後半部分,不僅總結和歸納了傳統的脈學理論與臨床經驗,更結合了實際案例(驗案),探討了脈診中的難點與特殊情況(疑難),甚至可能對脈學的學習方法(啟示)、當前狀況(發展)及未來可能性(展望)進行了思考。這顯示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的整理,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從經典理論、臨床實踐到經驗總結、難點解析,乃至對學科未來思考的完整體系。祝紹鈞在序言中提到此書「言簡意賅,瞭如指掌,洵有裨初學之書」,並曾一度湮沒又得以重見天日,這側面印證了本書在內容上的精要實用性及其學術價值。

總體而言,《診脈三十二辨》作為一部清代脈學著作,其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它對前代脈學理論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與整合,特別是以六脈為綱統領二十九脈的分類體系,為後學者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其次,它注重脈象形象的具體描述與辨析,並將脈象與臟腑經絡病證緊密結合,增強了脈診的臨床指導意義;再次,本書對切脈的方法、要領、禁忌及誤區等實踐層面作了詳細闡述,極具操作性。

然而,正如書介所言,受時代所限,書中部分內容可能帶有當時的醫學觀念局限性,例如某些病機的理解或脈象與病證的絕對化關聯,需要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及當代中醫臨床實踐進行批判性地認識和補充。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在不斷發展,後世對脈學的認識也在持續深化。因此,研習此書,既要珍視其對經典脈學理論的系統梳理與精闢闡釋,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維,結合時代進步的成果,才能真正學以致用,提升臨床診斷能力。儘管部分內容可能需要現代視角重新審視,但《診脈三十二辨》無疑是中醫脈學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文獻,為我們理解清代脈學的面貌及傳統脈診的精髓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參考。


自序

祝序

一·辨診脈大法

二·辨浮脈所統有十

三·辨沉脈所統有五

四·辨遲脈所統有五

五·辨數脈所統有二

六·辨滑脈所統有一

七·辨澀脈

八·辨肺大腸脈 (1)

八·辨肺大腸脈 (2)

九·辨心小腸脈 (1)

九·辨心小腸脈 (2)

十·辨脾胃脈 (1)

十·辨脾胃脈 (2)

十一·辨肝膽脈 (1)

十一·辨肝膽脈 (2)

十二·辨腎膀胱脈

十三·辨心胞絡三焦脈 (1)

十三·辨心胞絡三焦脈 (2)

十四·辨人迎氣口脈

十五·辨男女脈異

十六·辨老少脈異

十七·辨肥瘦脈異

十八·辨方宜脈

十九·辨候胃氣脈法

二十·辨虛實子母

二十一·辨有脈無脈

二十二·辨脈不見

二十三·辨脈無根

二十四·辨內外宜細分

二十五·辨表裡不可執

二十六·辨寒熱有真假

二十七·辨脈有亢制

二十八·辨風食氣脈

二十九·辨關格脈

三十·辨從脈不從症

三十一·辨從症不從脈

三十二·辨形氣宜合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