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脈三十二辨》~ 九·辨心小腸脈 (1)
九·辨心小腸脈 (1)
1. 九·辨心小腸脈
手少陰心經。為一身之君主。神明出焉。居左手寸口。與手太陽小腸為表裡。心臟小腸腑。言其體。屬南方丁火。言其用。心主血。其竅榮於舌。故舌為心苗。心和則舌音嘹亮。心又藏神。血氣兩全謂之神。精氣之化成也。心平則神明不測。言其性情之雜著。心主臭。心屬火。
火化物。五味出焉。火炎盛。則生焦苦。故自入為焦。其傳五臟者。亦各自有臭。其為各臟所傳者。肺主聲。入心為言。脾主味。入心為苦。肝主色。入心為赤。腎主液。入心為汗。其為六淫所中。傷暑之病。必心先得。其為七情所害。喜則神庭融泄。火氣赫曦。腎水乘之。
其有不內外因而病者。養心莫善於寡欲。榮神役慮。則神疲而心受傷。心脈受足太陰脾脈之交。脾脈終於心。故心脈起於心中。心附脊第五椎。出屬心系。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通。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系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裡細絡。相連貫通五臟系。從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故心病嗌乾。系目。故心病目黃。其直者。復從心系上肺。出腋下。循臑內後廉。下肘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出其端。故心病臑臂痛。掌中熱。診脈如六菽之重。浮於六菽者。小腸脈也。按之與血脈相得曰洪。稍稍加力。
脈道覺粗曰大。又稍加力。脈道闊軟曰散。此平脈也。若飛急病太過。如水中浮萍動病不及。沉濡而滑。水來剋火。是為賊邪。然汗通則腎水平。火不受水賊矣。單沉主中寒。心氣刺痛。單濡。煩躁冷汗。單滑主心熱上焦滿。痰壅吐逆渴。浮短澀。乃肺脈為微邪。火金相合。
火來剋金。金虛則木盛主風熱。又心浮頭旋目暗。心澀精血俱敗。胸痹心痛。弦則病因肝木而致。為病虛邪。火中有木。木能御土。無土則水至。又木挾火而欲侮金。金木交戰於胸中。能致胸中急痛。若脈緊亦自作痛。緩大乃脾之本形為實邪。火中有土。水不能制火。是謂子能制鬼。
然火邪愈甚。熱極生風。能令舌不活動。心中驚惕。又有正邪。曰芤曰數。皆屬火。芤主血凝不流。心脈芤。積血在胸中。氣上則吐衄。氣陷則痢數。為邪熱太過。數甚能令舌生風。而唇破裂。狂言目見鬼神。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以秋庚辛日得之。
蓋腎邪傳心。心當傳肺。肺旺不受邪。心復欲返腎。腎不受。故留結為積。心臟有餘。夢見憂驚怪異之事。心臟不足。夢煙火光明。若心絕而真臟脈見。堅而博。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如轉豆。脈又前曲後踞。如操帶鉤。前曲者。輕取則堅強不柔。後踞者。重取則牢。實不動。
全失沖和之氣。其見於外者。發必焦枯。面黧黑。掌腫無文。壬日篤。癸日死。死於亥子時。心之大略如此。
白話文:
九·辨心小腸脈
手少陰心經,是全身的君主,神明由此產生。它位於左手寸口的位置,與手太陽小腸經互為表裡。心臟和小腸是臟腑,這是從它們的實質來說的。心屬南方丁火,這是從它們的功能來說的。心主導血液,它的表現在舌頭上,所以說舌頭是心臟的苗。心氣平和,舌頭說話的聲音就清晰響亮。心也儲藏精神,血液充足且氣足,這就叫做精神,它是精氣轉化而成的。心氣平和,精神就不可測度,這是說心性複雜。心主導氣味,心屬火,火可以生成萬物,各種味道由此產生。火太旺盛,就會產生焦苦的味道,所以說入口的味道是焦的。火氣傳到其他五臟,也各有不同的味道:傳到肺,肺主聲音,入心會變成說話;傳到脾,脾主味道,入心會變成苦味;傳到肝,肝主顏色,入心會變成紅色;傳到腎,腎主津液,入心會變成汗液。如果被外邪所侵,受到暑邪的傷害,一定是心臟先受影響。如果被七情所傷,過度喜悅會使精神渙散,火氣旺盛,腎水會乘虛而入。
如果不是內外因素造成的疾病,養心最好的方法是減少慾望。如果精神消耗太多、思慮過度,就會精神疲憊而使心臟受傷。心脈和足太陰脾脈相交接,脾脈最終歸於心,所以說心脈起於心臟。心臟附著在第五胸椎的背後,向外連接著心系。心系有兩條,一條向上與肺相通,進入肺的兩大葉之間,另一條由肺系向下彎曲,向後與脊椎的細小脈絡相連,貫通五臟的脈絡。從心系向下穿過膈膜,與小腸相連。
心系的支脈,從心系向上夾著咽喉,所以心臟有病會咽喉乾燥;連接著眼睛,所以心臟有病眼睛會發黃。心系直行的脈絡,又從心系向上到肺部,從腋下出來,沿著上臂內側的後邊緣向下,經過肘部,沿著前臂內側的後邊緣到達手掌後面的兌骨末端,進入手掌內側的後邊緣,沿著小指到指尖。所以心臟有病,上臂和前臂會疼痛,手掌會發熱。診脈時,感覺像六個豆子那麼重,浮在六個豆子上面的,是小腸的脈。按下去與血脈相和的,叫做洪脈。稍微加力,脈搏感覺粗大,叫做大脈。再稍微加力,脈搏感覺寬闊而柔軟,叫做散脈。這就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搏飛快而急促,表示病情太過;如果像水中的浮萍一樣浮動,表示病情不足;如果脈搏沉而軟滑,表示水來剋火,是賊邪。但如果汗出通暢,則腎水會平穩,火就不會被水所侵害。單獨出現沉脈,表示體內有寒氣,心氣刺痛;單獨出現濡脈,表示煩躁不安、冷汗;單獨出現滑脈,表示心熱、上焦滿悶、痰多、嘔吐、口渴。如果脈搏浮、短、澀,是肺脈有輕微的邪氣,是火金相互作用的表現,火來剋金,金虛則木旺,會導致風熱。心脈浮動還會出現頭暈、眼睛昏暗;心脈澀,表示精血都已衰敗,會有胸痹心痛。心脈弦,表示病因來自肝木,是虛邪,火中有木,木可以剋制土,沒有土則水會侵入。木又挾持火來侵犯金,金木在胸中交戰,會導致胸中劇烈疼痛。如果脈象緊,也會自己感到疼痛。如果脈象緩大,是脾的本形,為實邪,火中有土,水就不能剋制火,這就是子能制鬼的道理。
如果火邪更加旺盛,熱到極點就會生風,會使舌頭無法活動,心中驚慌不安。心脈還會有正邪兩種情況,出現芤脈或數脈,都屬於火。芤脈表示血凝結不流動,心脈芤,表示胸中有積血,氣向上則會吐血、流鼻血;氣向下則會腹瀉。數脈表示邪熱太過,數脈嚴重會使舌頭生風,嘴唇破裂,胡言亂語,看到鬼神。心臟的積聚,叫做伏梁,從肚臍上方開始,像手臂那麼粗,向上到心臟下方。在秋季的庚辛日會出現。
這可能是腎邪傳到心臟,心臟本來應該傳到肺臟,如果肺臟強盛不受邪,心臟就想返回腎臟,腎臟不受,所以邪氣就滯留在這裡形成積聚。心臟功能有餘,會夢見憂愁、驚恐、怪異的事情;心臟功能不足,會夢見煙火光明。如果心氣衰竭,出現真臟脈,脈搏堅硬而寬大,摸起來像摸薏苡仁一樣,一粒一粒的,又像轉動的豆子。脈搏又會前曲後踞,像拿著帶鉤一樣。前曲的,輕輕按下去則堅硬而不柔和;後踞的,重重按下去則牢固而不動,完全失去了沖和之氣。在外部表現上,頭髮會焦枯,面色會發黑,手掌會腫脹沒有紋路。在壬日會病情加重,在癸日會死亡,死在亥子時。心臟的整體情況大概就是這樣。
2. 小腸脈
手太陽小腸。為受盛之官。承奉胃司受糟粕。化物而傳入大腸。故化物出焉。與心為表裡。屬南方丙火。用與性情等。皆不外乎心脈。受心交。心脈終於小指。小腸脈即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脘出踝中。腕下兌骨為踝。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
故臑肘臂痛屬小腸。出肩解。膂上兩角。為繞肩脾。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解。交肩上。入缺盆。故小腸病。肩似拔而痛。絡心循咽為嗌痛。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為頸腫不可以顧。又為頰腫。至目兌眥。入耳中。故為目黃。為耳聾。其支者。別頰上䪼。目下曰䪼。
抵鼻至目內眥。出目內角曰內眥。外角曰兌眥。小腸之大略如此。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是負責接收和容納食物的器官。它承接胃的工作,接收食物殘渣,將其轉化後送入大腸,因此排泄物就是從這裡產生。小腸和心臟互為表裡,五行屬性為南方的丙火,它的作用和人的性情等相關,但都離不開心脈。小腸經接受心臟的交會,心經結束於小指,小腸經就從手小指的末端開始,沿著手的外側向上走,到手腕處會經過一個突起的骨頭(腕下兌骨)。接著直上,沿著手臂骨頭的下方邊緣,出現在肘部的內側兩條筋之間。再向上,沿著上臂外後側邊緣走。
所以,上臂、肘部和手臂疼痛都屬於小腸經的問題。小腸經接著會出現在肩關節處,往上到背部兩側的肩胛骨角,形成環繞肩部的區域。肩關節下方成片的骨頭就叫做肩解。它會交會於肩上,然後進入鎖骨上窩(缺盆)。所以,小腸經有病時,會感覺肩膀像被拔掉一樣疼痛。小腸經還會聯絡心臟,沿著咽喉到達喉嚨,產生喉嚨痛的症狀。向下穿過橫膈膜抵達胃部,這也屬於小腸經的範圍。它的分支則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向上到臉頰,造成頸部腫脹難以轉動,也可能導致臉頰腫脹。接著到達眼睛外角,並進入耳朵中,所以可能會產生眼睛發黃、耳朵聽力下降等症狀。另一個分支則從臉頰上方分出,經過眼睛下方(稱為䪼),
抵達鼻子,再到眼睛內角。眼睛內側的角稱為內眥,外側的角稱為外眥。小腸經的大致循行情況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