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脈三十二辨》~ 八·辨肺大腸脈 (2)
八·辨肺大腸脈 (2)
1. 大腸脈
手陽明大腸。 傳導不潔之物,變化物之形;故曰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大腸下接直腸。直腸下為肛門穀道。 傳送不潔之物,必待肺氣下行;故與肺為表裡,屬西方庚金。體用性情等,皆不外乎肺。其脈即受肺交,肺脈出次指;大腸脈遂起於食指之端。
循指上掌,出合谷兩骨間。合谷,虎口也。上循臂,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肩端兩骨,名髃骨之前廉;上出於肩𩨹上際,名天柱骨;會於大椎。大椎,肩上高骨也。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返出兩吻,各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其邪氣有餘而實,則脈所經過之處皆熱腫而痛。其正氣不足而虛,則為寒慄。 大腸之大略如此。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負責傳送身體內不潔的物質,並使這些物質產生形狀上的變化,因此被稱為「傳導的器官」,也是物質變化的出口。大腸的上端開口,連接小腸的下端開口,大腸的下端則連接直腸,直腸的末端就是肛門。大腸傳送不潔的物質,必須依靠肺氣的向下運行才能完成,所以大腸和肺互為表裡關係。大腸屬於五行中的西方庚金,其功能、特性、及運作方式都離不開肺。大腸的脈絡也接受肺的氣流交會。肺的脈絡從食指第二指節發出,大腸的脈絡就從食指的指尖開始。
大腸經脈絡沿著手指向上走,經過手掌,在合谷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虎口處)兩塊骨頭之間出來。然後,沿著手臂向上,進入手肘外側,再沿著上臂外側前緣,到達肩膀,從肩端兩塊骨頭(稱為髃骨)的前緣出來。接著,向上到達肩胛骨上緣(稱為天柱骨),與大椎穴(頸椎第七節下方的骨頭)交會。之後,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缺盆),絡於肺,通過橫膈膜,歸屬於大腸。
大腸經的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走到頸部,貫穿臉頰,進入下牙齒的縫隙中。然後,折返回到嘴唇兩側,分別夾著嘴巴,交會在人中。左邊的經脈往右走,右邊的經脈往左走,再向上夾著鼻孔兩側。
如果大腸的邪氣過多而實盛,那麼經脈所經過的地方都會出現發熱、腫脹、疼痛等症狀;如果大腸的正氣不足而虛弱,則會出現怕冷發抖的現象。大腸的概況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