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脈三十二辨》~ 十·辨脾胃脈 (1)
十·辨脾胃脈 (1)
1. 十·辨脾胃脈
足太陰脾經。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居右手關上。與足陽明胃經為表裡。脾臟胃腑。言其體。屬中央己土。言其用。已化物為水穀之海。胃戊化火。火熱土濕。其氣相通。推磨萬物。變化糟粕。其華在唇四白。其竅通於口。故脾和則口知五味。又上朝肺金。下按命門。心主血。
肝藏血。脾則裹血。藉胃氣運入命門。男子化而為精。女子盈而為月事。由是播敷各臟。長養骨髓。榮於一身。肌肉肥澤。故又曰脾主肌肉。脾藏意智。能思記曰意智。血氣之主持也。故又曰諫議出焉。言其性情之雜著。脾主味。自入為甘。其傳於五臟者。亦各自有味。其為各臟所傳者。
脾主聲。入脾為歌。心主臭。入脾為香。肝主色。入脾為黃。腎主液。入脾為涎。其為六淫所中。濕病必起於脾。如五泄皆濕也。其為七情所害。思慮則意舍不寧。土氣凝結。肝木乘之。其有不內外因而病者。飲食勞倦。則傷脾也。大抵土愛暖。熱則傷胃。寒則傷脾。不寒不熱。
則脾胃和平。脾脈受胃之交。胃脈終於足大指。脾脈即起於足大指之端。故脾病為足大指不能舉用。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即孤拐骨也。上內踝前廉。循脛骨。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故強立膝股內腫。腹脹嘔食溏泄。胃脘痛。客寒於胃。為善噫。皆脾病。從胃上膈挾咽連舌本。
散舌下。為舌本強。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診脈如九菽之重浮於九菽者。胃脈也。按至肌肉阿阿緩漫。如微風輕颭柳梢之狀曰緩。次稍加力。脈道敦實曰大。此平脈也。弦緊則肝脈見於脾部。木來剋土為賊邪。主疼痛。然土衰則木失培養。亦主筋拘急而作嘔逆。若沉濡而滑為微邪。
沉主積冷氣塊。憂結中滿吞酸。濡則中脘冷痛。滑則脾家熱。主風寒久停。漸成霍亂。實而洪。心火相乘為虛邪。土中有火。火能化物消中。而脾胃皆虛。或口乾。或翻胃。太實主心痛。芤則血在中焦。主大腸成癰。浮澀屬金為實邪。浮主風熱。熱則金不能剋木。木來剋土。
金乃有病之子。不能顧母。主胃中。空虛。肢體脹滿。澀則損食氣痞上逆。又有正邪。緩者脾脈。緩甚則病痿厥。若三部皆緩。土能制水。水衰則火必獨炎。亦主脾胃熱。口臭翻胃。齒肉浮腫。心力損少。脾之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以冬壬癸日得之。蓋肝邪傳脾。脾當傳腎。
腎旺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受。故留結為積。脾氣實夢歌歡樂。虛則夢爭飲食。若脾絕而真藏脈見。如雀之啄。筋肉間連三五下。且堅且銳。忽來頓去。良久復來。如屋之漏。筋肉間良久一滴。濺起無力。如釜之沸。皮膚間有出無入。湧湧如羹之上沸。其見於形者。魚口涎不收。
唇青反。人中滿。甲日篤。乙日死。死於寅卯時。脾之大略如此。
白話文:
十、辨脾胃脈
足太陰脾經,是掌管糧食儲藏的官員,能從食物中提煉出各種滋味。它位於右手寸口關部,與足陽明胃經互為表裡。脾臟和胃腑,說的是它的實質,五行屬中央的己土;說的是它的作用,能將食物轉化為水穀精微,就像一個食物的海洋。胃腑五行屬戊土,能化生火,火能使土變溫,土又能使火不至過熱,兩者氣機相通。脾胃就像磨盤一樣,推磨各種食物,將精華吸收,糟粕排出。脾的精華表現在嘴唇和兩側顴骨處,它開竅於口,所以脾氣調和,就能分辨五味。脾氣向上朝於肺金,向下則連接命門。心主管血液,肝臟儲藏血液,脾臟則有統攝血液的功能,通過胃氣將血液運至命門,男子由此化生精液,女子則形成月經。這些精微物質再輸布到全身各臟器,滋養骨髓,榮養全身,使肌肉豐滿潤澤,所以說脾主肌肉。脾還儲藏意念和智慧,能思考和記憶,稱為意智,是血氣的主持者,所以也說它能提出建議,形容它功能的多樣性。脾主宰味覺,入口為甘味,它傳給五臟的,也各有不同的味道。
脾還主宰聲音,入脾為歌聲;心主宰氣味,入脾為香氣;肝主宰顏色,入脾為黃色;腎主宰液體,入脾為口水。如果被六淫邪氣侵襲,通常會從脾開始出現濕病,比如五泄都屬於濕的範疇。如果被七情所傷,思慮過多會導致意念不安,脾土之氣凝滯,肝木就會乘虛而入。還有一些病,不是因為內外邪氣所致,而是因為飲食不節或過於勞累,也會損傷脾。總的來說,脾土喜歡溫暖,過熱會傷胃,過寒會傷脾,不寒不熱,脾胃才能調和。脾脈接受胃氣的交接,胃脈終止於足大趾,脾脈則起源於足大趾的末端。所以,脾病會導致足大趾不能活動。脾經循行於足大趾內側的白肉邊緣,經過核骨(足內踝下方突起的骨頭)後,即孤拐骨處,然後向上到內踝前緣,沿脛骨向上,經過膝股內側前緣,進入腹部,歸屬於脾,絡於胃。所以,如果膝股內側腫脹,腹脹嘔吐,大便稀溏,胃脘疼痛,寒邪停留在胃,會經常打嗝,這些都是脾病的表現。脾氣從胃上行,通過膈膜,夾住咽喉,連到舌根,分散到舌下,會導致舌根僵硬。它的一個分支,又從胃分出,向上通過膈膜,注入心中。
診脈時,如果脈象輕取如九粒豆子般浮在表面,這是胃脈;如果按壓至肌肉,脈象柔軟而緩慢,像微風輕拂柳枝,這是緩脈。稍微加力,脈道充實有力,這是大脈,這些都是平脈。如果脈象呈現弦緊,說明肝脈侵入脾部,這是木來剋土的表現,屬賊邪,主要表現為疼痛。然而,如果土氣衰弱,木失去了滋養,也會導致筋脈拘攣而出現嘔吐。如果脈象沉而濡滑,則是微邪的表現,沉脈代表體內有積聚、冷氣塊,憂思鬱結導致中滿、吞酸;濡脈則表現為中脘冷痛;滑脈代表脾家有熱,主要表現為風寒久留,逐漸發展為霍亂。如果脈象實而洪大,說明心火侵犯,是虛邪的表現。土中有火,火能消化食物,使脾胃變得虛弱,或者出現口乾、翻胃的症狀。脈象過於實,主心痛。脈象呈現芤脈,說明血在身體中部,主要表現為大腸形成癰腫。如果脈象浮而澀,屬金邪為實邪,浮脈主風熱,熱盛則金不能剋木,木來剋土,金成了有病的孩子,無法照顧母親,主要表現為胃中空虛、肢體脹滿;澀脈則代表消化不良、氣痞上逆。
還有一些正邪的表現,緩脈是脾脈的正常表現,但如果緩脈過甚,則表示病情嚴重,會出現痿軟、厥逆的症狀。如果三部脈都呈現緩脈,說明土氣能制水,水衰則火必獨自旺盛,也會表現為脾胃有熱、口臭、翻胃、牙齦浮腫、心力衰弱。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位於胃脘處,腫脹如盤子大小,在冬季壬癸日容易發生。這是因為肝邪傳給脾,脾本應傳給腎,但腎氣旺盛不受邪,脾又想把邪氣還給肝,但肝也不接受,所以就停留在體內形成積聚。如果脾氣實,會夢見歌唱歡樂;如果脾氣虛,會夢見爭搶食物。如果脾氣衰竭,真藏脈就會出現,像鳥雀啄食一樣,在肌肉間斷續跳動三五下,而且堅硬而銳利,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過一會兒又出現;或者像房屋漏雨一樣,肌肉間隔很久才滴下一滴,濺起但沒有力氣;或者像鍋里的水沸騰一樣,在皮膚表面湧動,沒有進入的跡象,像羹湯沸騰一樣。如果形體上出現魚口涎液不能控制、嘴唇青紫、人中脹滿,甲日病情加重,乙日會死亡,通常死於寅卯時。脾臟的大概情況就是這樣。
2. 胃脈
足陽明胃經。與脾為表裡。上通咽喉。胃下口即小腸。上口屬中央戊土。戊化火。故土性愛暖。熱則傷胃。但忌寒耳。主行氣。故谷入胃。脈道乃行。其用與性情等。俱不外乎脾脈。受手陽陽大腸之交。大腸脈終於鼻孔。胃脈即起於鼻之兩旁。上行左右相交頞。頞即山根也。
故鼽衄皆胃病。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唇下陷中曰承漿。循頤後下廉。上耳前。循髮際。至頞顱。故齒痛口喎唇胗額顱痛皆胃病。其支者。從耳後。下頸循喉嚨。入缺盆。下隔屬胃絡脾。故胃病主頸腫喉痹。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裡至氣街。與前之入氣街者合。故胃邪盛。身以前皆熱。又主大腹水腫。膺乳氣街俱痛。繇氣街。下髀關。抵伏兔。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後為髀關。即股內也。下膝臏中。循脛外廉。下足跗。入足中指內間。挾膝解中為臏。足面為跗。
股膝足脛痛皆胃病。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胃實則熱。熱則惡火。四肢者。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又火盛與水相激。為奔響腹脹。胃虛則寒慄鼓頷。善呻惡人。喜閉戶處。聞木音則驚。顏則黑。且數數而欠。胃之大略如此。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和脾經互為表裡。向上通往咽喉,胃的下口連接小腸。胃的上口在身體中央,屬性為戊土。戊土會化成火,所以土性喜歡溫暖。如果太熱會傷害胃,但也要避免受寒。胃主要負責運行氣,因此食物進入胃之後,脈道才能暢通運行。胃的作用和特性,都和脾脈相似。胃經接受手陽明大腸經的交會,大腸經脈絡終止於鼻孔,而胃經就從鼻子的兩側開始,向上到兩眉之間的山根。
所以,鼻塞、流鼻血都是胃病引起的。胃經從鼻子外側向下,進入牙齒中,再出來沿著嘴巴周圍環繞到下巴,交會於承漿穴。嘴唇下凹陷的地方稱為承漿穴。然後沿著下巴後方下緣,向上到耳朵前方,沿著髮際到額頭,所以牙痛、口歪、唇部生瘡、額頭疼痛,都是胃病。胃經的分支從耳朵後面,向下沿著脖子到喉嚨,進入缺盆穴,再向下穿過橫膈膜,屬於胃,並聯絡脾,所以胃病會導致頸部腫脹、喉嚨痛。胃經的主幹從缺盆穴往下,沿著乳房內側,再向下夾著肚臍,進入氣街(腹股溝)的部位。
胃經的分支從胃的下口開始,向下沿著腹部到氣街,與之前進入氣街的脈絡匯合。因此,胃熱過盛的人,身體的前面都會發熱,還會引起腹部腫脹、水腫,胸部、乳房和氣街都會疼痛。從氣街往下到髖關節,到達大腿前側隆起如兔子的肌肉部位(伏兔),股骨外側稱為髀,大腿內側稱為髀關。再往下到膝蓋骨,沿著小腿外側,到達足背,進入足中趾和第二趾之間的縫隙。膝關節的解剖中心稱為髕骨,腳面稱為跗。
所以,大腿、膝蓋、腳和小腿的疼痛都是胃病。胃經的分支,從足背向上進入大腳趾,止於腳趾末端。胃熱過盛時,身體會發熱、畏懼火熱。四肢是身體陽氣的根本,陽氣旺盛,四肢就會強壯。強壯就能夠登高歌唱,脫衣奔跑。火熱過盛時,與水液相互激盪,會引起腹部脹痛,並伴隨聲響。胃氣虛弱時,會感到寒冷顫抖、不斷鼓動下巴,喜歡呻吟、厭惡他人,喜歡獨自關在房間,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恐,臉色發黑,並且頻繁打哈欠。這大概就是胃的整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