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脈三十二辨》~ 十·辨脾胃脈 (2)
十·辨脾胃脈 (2)
1. 十·辨脾胃脈
唇青反。人中滿。甲日篤。乙日死。死於寅卯時。脾之大略如此。
白話文:
嘴唇發青而且反翹,人中部位飽滿,如果在甲日病情加重,在乙日就會死亡,而且會在寅時或卯時死亡。脾臟的病症大概就是這樣。
2. 胃脈
足陽明胃經。與脾為表裡。上通咽喉。胃下口即小腸。上口屬中央戊土。戊化火。故土性愛暖。熱則傷胃。但忌寒耳。主行氣。故谷入胃。脈道乃行。其用與性情等。俱不外乎脾脈。受手陽陽大腸之交。大腸脈終於鼻孔。胃脈即起於鼻之兩旁。上行左右相交頞。頞即山根也。
故鼽衄皆胃病。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唇下陷中曰承漿。循頤後下廉。上耳前。循髮際。至頞顱。故齒痛口喎唇胗額顱痛皆胃病。其支者。從耳後。下頸循喉嚨。入缺盆。下隔屬胃絡脾。故胃病主頸腫喉痹。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裡至氣街。與前之入氣街者合。故胃邪盛。身以前皆熱。又主大腹水腫。膺乳氣街俱痛。繇氣街。下髀關。抵伏兔。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後為髀關。即股內也。下膝臏中。循脛外廉。下足跗。入足中指內間。挾膝解中為臏。足面為跗。
股膝足脛痛皆胃病。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胃實則熱。熱則惡火。四肢者。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又火盛與水相激。為奔響腹脹。胃虛則寒慄鼓頷。善呻惡人。喜閉戶處。聞木音則驚。顏則黑。且數數而欠。胃之大略如此。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和脾經互為表裡。向上通往咽喉,胃的下口連接小腸。胃的上口在身體中央,屬性為戊土。戊土會化成火,所以土性喜歡溫暖。如果太熱會傷害胃,但也要避免受寒。胃主要負責運行氣,因此食物進入胃之後,脈道才能暢通運行。胃的作用和特性,都和脾脈相似。胃經接受手陽明大腸經的交會,大腸經脈絡終止於鼻孔,而胃經就從鼻子的兩側開始,向上到兩眉之間的山根。
所以,鼻塞、流鼻血都是胃病引起的。胃經從鼻子外側向下,進入牙齒中,再出來沿著嘴巴周圍環繞到下巴,交會於承漿穴。嘴唇下凹陷的地方稱為承漿穴。然後沿著下巴後方下緣,向上到耳朵前方,沿著髮際到額頭,所以牙痛、口歪、唇部生瘡、額頭疼痛,都是胃病。胃經的分支從耳朵後面,向下沿著脖子到喉嚨,進入缺盆穴,再向下穿過橫膈膜,屬於胃,並聯絡脾,所以胃病會導致頸部腫脹、喉嚨痛。胃經的主幹從缺盆穴往下,沿著乳房內側,再向下夾著肚臍,進入氣街(腹股溝)的部位。
胃經的分支從胃的下口開始,向下沿著腹部到氣街,與之前進入氣街的脈絡匯合。因此,胃熱過盛的人,身體的前面都會發熱,還會引起腹部腫脹、水腫,胸部、乳房和氣街都會疼痛。從氣街往下到髖關節,到達大腿前側隆起如兔子的肌肉部位(伏兔),股骨外側稱為髀,大腿內側稱為髀關。再往下到膝蓋骨,沿著小腿外側,到達足背,進入足中趾和第二趾之間的縫隙。膝關節的解剖中心稱為髕骨,腳面稱為跗。
所以,大腿、膝蓋、腳和小腿的疼痛都是胃病。胃經的分支,從足背向上進入大腳趾,止於腳趾末端。胃熱過盛時,身體會發熱、畏懼火熱。四肢是身體陽氣的根本,陽氣旺盛,四肢就會強壯。強壯就能夠登高歌唱,脫衣奔跑。火熱過盛時,與水液相互激盪,會引起腹部脹痛,並伴隨聲響。胃氣虛弱時,會感到寒冷顫抖、不斷鼓動下巴,喜歡呻吟、厭惡他人,喜歡獨自關在房間,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恐,臉色發黑,並且頻繁打哈欠。這大概就是胃的整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