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奉親書

溯古鑑今,中華傳統醫學在老年養生領域累積了豐富經驗。《養老奉親書》,這部由宋代陳直編撰的醫學著作,便是其中的璀璨瑰寶。它並非僅僅是一部論述疾病治療的醫書,而是一本專門為人子孫如何妥善奉養家中長輩所寫的實用指南。書中內容環繞老年人的生理特性,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飲食調理、疾病預防與治療、適應四時變化以及心理關懷等多方面內容,尤其突出「食療」在老年保健中的核心地位,提供了大量易於操作且效果顯著的食療方劑。這本書不僅體現了宋代醫學的發展水平,更蘊含了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孝」與「養」的理念,至今仍對現代老年養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 飲食調理的重要性:老年養生的基石

陳直在《養老奉親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飲食是老年人維持健康的根本。他在書中引用了「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氣血盛,氣血盛則筋力強」的觀點,深刻闡明了飲食與人體氣血、筋力乃至整體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對於老年人而言,由於生理機能的自然衰退,五臟功能逐漸虛弱,氣血生成與運行不及年輕時旺盛,因此透過飲食來補充和調養顯得尤為重要。飲食攝取的「谷氣」是生成氣血的基礎,谷氣充足,氣血才能旺盛,身體的各種功能才能得到滋養,筋骨肌肉才能保持較好的狀態。

書中強調,老年人的飲食應遵循「溫熱、熟軟」的原則。這是因為老年人脾胃功能減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溫熱熟軟的食物更易於消化,能夠減少對脾胃的負擔。相對地,生冷、粘硬的食物則應極力避免,以免損傷原本就已虛弱的脾胃,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進一步耗損氣血。這種對食物質地的要求,是針對老年人消化系統特點提出的具體指導。

此外,陳直也提倡飲食的「節制」。這包括避免過飽和過飢。過飽會加重脾胃負擔,損傷消化功能;過飢則會導致氣血不足,身體虛弱。針對老年人的消化特點,書中建議採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即每次進食量較少,但增加進食的次數。這種方式有利於分散脾胃的消化壓力,使食物更充分地消化吸收,確保身體能夠持續獲得營養補充。這種對飲食數量和頻率的細緻考量,體現了書中對老年人生理狀態的深刻理解。可以說,飲食調理是《養老奉親書》中最為核心和基礎的內容,貫穿全書的養生理念。

二、 食療方劑的應用:以食為藥的實踐

《養老奉親書》的一大特色是收錄了大量專為老年人設計的食療方劑。陳直在序言中特別強調了「以食治疾,勝於用藥」的觀點,認為「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他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都稟賦於陰陽五行之性,具有溫、涼、寒、熱、補、瀉等不同屬性。正確地運用食物的這些屬性來調理身體和治療疾病,對於老年人尤其適用,因為老年人普遍「厭於藥而喜於食」,且身體較為虛弱,對藥物的耐受性較差,特別是容易出現吐瀉等副作用。因此,對於老年人的疾病,應當「凡老人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後命藥」,將食療作為首選和主要的治療手段。

書中提供的食療方劑種類繁多,針對老年人的各種常見病症和虛弱狀態。例如,針對老年人普遍存在的虛弱、氣血不足問題,書中列舉了如「法製豬肚方」、「益氣牛乳方」、「枸杞煎方」、「法煮羊頭方」、「煎豬肪方」、「羊肝羹方」、「油麵餺飥方」等。這些方劑大多選用具有補益作用的食材,如豬肚、牛乳、枸杞、羊頭、羊肝、豬脂肪、芝麻、糯米等,通過合理的搭配和製作方法,達到補氣養血、滋補虛損的目的。

書中還涉及針對特定臟腑或疾病的食療方,例如「食治老人眼目方第二」這一章節,專門提供了改善老年人視力減退、眼目昏花的食療方。雖然提供的文本片段沒有具體列出此類方劑,但分析提示中提及的「補肝豬肝羹方」、「烏雞肝粥方」等,便是此類應用的典型範例,它們通常選用動物肝臟並搭配滋補肝血、明目的中藥或食材,如枸杞。

這些食療方劑的共同特點是食材來源廣泛、易於獲取,製作方法相對簡單,且性質溫和,不易產生不良反應。這使得老年人或其家人能夠方便地按照書中的指導進行操作,將養生保健融入日常飲食之中,提高了老年人接受並長期堅持的可能性。書中對食療的重視和豐富的方劑,是其作為老年養生經典最為實用和珍貴的部分。此外,提供的文本片段中包含的「增補方劑」部分,雖然來自不同醫家(如《千金翼方》、鄒氏、岳美中氏),其內容如「耆婆湯」、「鄒氏三妙湯」、「鄒氏山芋粥」、「岳美中氏參耆粥」等,也都延續了食療或藥膳結合的思路,反映了後世對《養老奉親書》理念的繼承與發展,或者是在傳抄刊印過程中被整合進來的相關內容,進一步豐富了書中關於食補藥膳的實踐範疇(儘管岳美中氏是現代醫家,其方劑的存在於宋代著作中顯然是後人加入的注解或補充)。

三、 四時養生的原則:順應自然律動的智慧

中醫養生強調「天人合一」,即人體與自然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應當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來調整自身的生理活動和生活方式。老年人的身體功能相對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因此遵循四時養生的原則對他們而言尤為重要。《養老奉親書》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的特點,提出了相應的飲食養生原則。

  • 春季: 春季屬木,對應人體的肝臟。肝氣在春季趨於旺盛。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肝木旺盛可能剋制脾土。因此,春季的飲食應「減酸增甘」,即減少酸味的食物(酸味入肝,過多會使肝氣更盛),增加甘味的食物(甘味入脾,可以補益脾氣)。這樣做旨在調和肝脾關係,防止肝氣過旺損傷脾胃功能。
  • 夏季: 夏季屬火,對應人體的心臟。心氣在夏季最盛。按照五行理論,心火過旺可能耗傷肺金(火克金)。因此,夏季的飲食應「減苦增辛」,即減少苦味的食物(苦味入心,過多會助心火),增加辛味的食物(辛味入肺,可以補益肺氣)。這樣做有助於調和心肺,預防夏季心火過盛導致的耗氣傷津。
  • 秋季: 秋季屬金,對應人體的肺臟。肺氣在秋季最盛。按照五行理論,肺金旺盛可能剋制肝木(金克木)。因此,秋季的飲食應「減辛增酸」,即減少辛味的食物(辛味入肺,過多會使肺氣更盛),增加酸味的食物(酸味入肝,可以收斂肝氣)。這樣做旨在調和肺肝關係,防止肺氣過盛影響肝的疏泄功能。
  • 冬季: 冬季屬水,對應人體的腎臟。腎氣在冬季最盛。按照五行理論,腎水旺盛可能剋制心火(水克火)。因此,冬季的飲食應「減咸增苦」,即減少咸味的食物(咸味入腎,過多會使腎水更盛),增加苦味的食物(苦味入心,可以補益心氣)。這樣做旨在調和腎心關係,防止腎水過盛影響心陽。

這些四時飲食原則體現了中醫順應自然、平衡陰陽五行的養生智慧,指導老年人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飲食結構,以達到與自然和諧共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四、 老年人疾病的防治:未病先防與溫和治療

《養老奉親書》對老年人疾病的防治給予了高度關注。陳直認識到,老年人因氣血衰弱,正氣不足,抵禦外邪侵襲的能力下降,因此更容易生病。在這種情況下,「預防」的重要性甚至高於治療。書中強調「慎疾」,即謹慎地面對疾病,尤其注重在疾病尚未發生或症狀輕微時就加以干預。

對於老年人的「宿疾」(慢性病),書中提出了「在疾病未發之前,提前服用中和應病的藥物,以防止疾病發作」的觀點。這與現代醫學中對慢性病的管理和預防復發理念不謀而合。透過在疾病潛伏期或緩解期進行調理,增強體質,可以有效減少疾病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

即使老年人已經生病,書中也建議採用溫和的治療方法。如前所述,陳直主張「先食治」,用食療來處理老年人的病症。如果食療效果不顯著,需要使用藥物時,也應選擇性質溫和、避免過於峻猛的藥物。這是因為峻猛的藥物容易損傷老年人本已不足的正氣,可能導致「虛虛實實」的複雜情況,反而不利於病情恢復。書中可能會列舉一些針對老年人常見疾病的藥方,例如分析提示中提到的治療咳嗽的「姜糖煎方」(這其實也是一種食療或藥膳)和治療耳聾的「磁石豬腎羹方」(藥物與食物結合),這些方劑通常兼顧治療效果與對正氣的保護。這種重視溫和治療的理念,充分體現了對老年人身體特點的尊重和關懷。

五、 心理調適與生活起居:身心並養的全面關懷

陳直並不認為養生僅僅是身體層面的調理,他也高度重視老年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健康。《養老奉親書》認識到,老年人由於生理機能的衰退以及社會角色的變化,容易產生孤獨、思念往事、憂鬱等負面情緒。這些不良情緒會影響氣血運行,進而損害身體健康。因此,書中將心理調適作為老年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書中建議子女應多陪伴老年人,避免讓老人「獨坐獨寢」。這種陪伴不僅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緩解老人的孤獨感,也能在日常生活中關注老人的狀況,及時發現並處理問題。此外,書中還鼓勵老年人參與能夠帶來愉悅心情的活動,如「園亭樓閣的遊賞」。親近自然、欣賞美景、適度的戶外活動,都有助於舒暢心情,促進全身氣血的流通,對於預防情志疾病、提升生活質量有積極作用。

除了心理調適,書中可能還會提及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方面的建議,儘管提供的文本片段未詳述。這通常包括注意保暖、適度運動、規律作息、保持居住環境舒適等方面。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實則對老年人的健康至關重要。將心理關懷和生活起居指導納入養生範疇,體現了《養老奉親書》全面、系統的身心並養理念。

六、 孝道與養老:醫學著作中的人文情懷

《養老奉親書》不僅是一部指導如何照顧老人健康的醫學著作,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弘揚傳統孝道倫理的經典。書名中的「奉親」二字便直接點明瞭本書的寫作目的:為人子女者如何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長輩。陳直在序言中明確指出「為人子者,宜留意焉」,可見本書是寫給子女看的,旨在教導他們如何通過科學的養生方法來履行孝道。

書中多次強調孝順父母的重要性,並將養老視為天理人情的體現。陳直認為,孝順父母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規範或社會責任,更是順應天地之理的行為。他甚至將孝道的實踐與個人的禍福聯繫起來,認為「孝順父母的行為會得到上天的庇佑,而不孝則會招致禍患」。這種將醫學養生與道德倫理、甚至神秘的因果報應相結合的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醫學著作的獨特之處。

通過將具體的養生方法、食療方劑、疾病防治策略等內容,融入到如何更好地「奉養」父母的框架下,《養老奉親書》將抽象的孝道理念具體化、可操作化。它告訴子女們,奉養父母不僅僅是提供物質供養,更包括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心理狀態、生活習慣,並運用醫學知識和方法為他們提供最佳的照護。這使得本書超越了一般醫書的範疇,成為一部集醫學、倫理學、社會學於一體的綜合性著作。它提醒後人,真正的孝順需要知識、方法和實踐,而陳直編撰此書,正是為天下兒女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奉親指南」。

總結

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是一部極具價值的醫學與人文經典。它系統地闡述了老年人養生保健的諸多方面,從最基礎的飲食調理,到具體的食療方劑應用;從順應自然規律的四時養生,到疾病的預防與溫和治療;從關注老年人內心世界的心理調適,到生活起居的細緻安排。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本書將這些醫學養生知識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孝道理念緊密結合,使得養老不僅是科學的實踐,更是道德的體現。

書中對食療的高度重視及其豐富的方劑,為老年人提供了一種溫和、有效且易於接受的保健方式。而「凡老人有患,宜先食治」的原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同時,書中所蘊含的未病先防、溫和治療、身心並養以及天人合一的養生思想,也與現代醫學和健康理念中的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學、身心醫學等相呼應,顯示出其跨越時空的智慧光芒。

《養老奉親書》不僅是宋代醫學在老年醫學領域的傑出代表,更是中國古代如何理解和實踐「孝」與「養」的生動寫照。它提醒我們,老年人的照護需要全方位、多層次的關懷,既要關注身體的健康,也要重視心靈的慰藉;既要依靠科學的方法,也要融入深厚的情感。這本書為後世子孫如何更好地奉養長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啟示,其價值永恆。


上籍 (1)

上籍 (2)

上籍 (3)

上籍 (4)

上籍 (5)

上籍 (6)

上籍 (7)

上籍 (8)

上籍 (9)

上籍 (10)

上籍 (11)

上籍 (12)

上籍 (13)

上籍 (14)

上籍 (15)

上籍 (16)

上籍 (17)

上籍 (18)

上籍 (19)

上籍 (20)

下籍 (1)

下籍 (2)

下籍 (3)

下籍 (4)

下籍 (5)

下籍 (6)

下籍 (7)

下籍 (8)

下籍 (9)

下籍 (10)

下籍 (11)

下籍 (12)

下籍 (13)

下籍 (14)

下籍 (15)

下籍 (16)

下籍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