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彙纂

清代醫學名家胡廷光所著的《傷科彙纂》,是一部匯集前人經驗、融匯個人心得的經典傷科專著。此書成於嘉慶年間(1817年),十二卷的宏大篇幅,不僅整理了清以前分散於各類醫書中的傷科文獻,更在此基礎上,系統地闡述了傷科的理論與實踐,對後世傷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一部重要的中醫古代典籍,《傷科彙纂》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應用價值,其內容豐富紮實,體系清晰完整,切於臨床實用。

從書首的〈凡例〉中,可見作者胡廷光的寫作動機與治學態度。他自陳醫學乃家傳,祖父輩即已業傷科,至他已是第三代。其父教導他醫學與經典並重(提及《人子須知》實為六經羽翼、人倫大道),使他自幼便留心於此。在繼承父業的過程中,他感於先君手澤猶存的醫書,遂發願將家藏及歷代傷科文獻「採珠探玉,集腋成裘」,並增補自己的接骨入臼等手法,編成此書,以繼承先祖遺志。這段自述不僅展現了作者對傳統的尊重與傳承的使命感,謙遜地表示自己「資稟愚鈍,不克遠紹宗功」,同時也說明了本書並非全然照搬古籍,而是集大成之作,融合了家學、古籍與個人經驗,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實用性。他秉持「代以經濟存心,不圖蠅頭微利」的醫德,亦是其編寫此書旨在惠及後學與病患的寫照。

《傷科彙纂》的結構嚴謹,共分為十二卷。〈凡例〉中詳細闡述了其編纂體例:「先經義而後敘骨論,次手法而再詳證治」。這種編排方式,體現了傷科治療從理論基礎(經義、骨骼結構)到實踐操作(手法、工具),再到辨證論治(內證、證治、方藥)的完整流程。卷一、卷二為總論,闡述傷科基本概念與分類,追溯傷科源於《周官》瘍醫的金瘍與折瘍(即金刃傷與跌打骨折),明確其獨立學科的定位。作者在此部分強調了傷科的要點在於辨證、手法與方劑的結合應用,這是貫穿全書的核心思想。

卷三專論治傷手法與所需工具,這是傷科區別於其他內科的關鍵所在。胡廷光詳細介紹了各種治傷手法如按摩、推拿、端提、摸接等的使用方法,並指出不同手法和工具的適應症和禁忌症。〈凡例〉中提到手法是處理跌閃折骨出臼的「要事」,必須先於器具夾縛和藥物治療,這突顯了作者對手法重要性的認識。書中不僅描述了具體操作,還提及了輔助工具如通木、杉籬、竹簾、抱膝等,並認為圖示對於理解器具形象和用法至關重要(儘管提供的文本中圖略)。在〈正文〉的示範手法中,如「雙落難言語,單錯口不齊」描述頸骨錯位,「從高提兩手,底下腳並空」描述背骨突出復位,以及對環跳穴(大髎)脫臼、大腿骨出髎(股骨頭脫位)等高難度損傷的描述,都展現了古代傷科醫師在缺乏現代影像學診斷時,憑藉豐富的經驗、精準的手法和巧妙的工具來進行骨骼復位與固定的智慧與技藝。

卷四深入探討傷科的內證表現。胡廷光深諳「內外兼修」之道,不同於僅重外治的觀點。他認為外傷不僅損及皮肉筋骨,更可影響臟腑氣血運行,導致內傷。因此,他系統論述了傷科內證的病因病機、症狀辨識及治療方法,並強調與其他內科疾病的鑑別診斷。這部分內容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在傷科領域的應用,認為外傷與內傷並非孤立存在,治療必須兼顧內外。

卷五、卷六則按身體部位分述從頭到腳的各類骨傷的診斷與治療方法。這部分內容極為細緻,對不同部位骨傷的臨床表現、診斷要點和治療方法進行了系統闡述,並指出不同部位骨傷的治療重點。〈凡例〉中提到「周身骨髎自頂及踵,次序井然」,並詳細辨析了骨骼的名稱、部位、大小長短乃至致命處,強調骨骼知識是基礎,這部分的論述正是其基礎理論的應用。

卷七、卷八是方劑彙編,收錄了大量治療傷科疾病的方藥,並對其功效、主治、用法進行了詳細說明。這些方劑與手法、內證論治相結合,構成了完整的治療體系,體現了中醫藥整體施治的特色。作者在〈凡例〉中也提到,他在增訂傷科證治時,重考薛氏《正體類要》及《靈素》經旨,並增加了外邪、不食、頭痛、筋攣等兼症門類,進一步擴展了內科思維在傷科中的應用,使得本書的方藥內容更為全面,能夠應對外傷所伴隨的各種複雜證候。

最後四卷(卷九至卷十二)則涵蓋了金刃、器物、蟲獸等特殊損傷,以及補遺內容。這部分內容拓展了傷科的範疇,不僅限於跌打損傷,還包括了刀傷、箭傷、動物咬傷等常見於古代社會的傷害類型。對這些特殊損傷的論述,豐富了本書的臨床內容,使其更貼近實際。〈補遺〉部分則收錄了一些關於傷科學的其他內容,可能涉及傷科的預防、護理等方面,是對前文內容的補充與完善。

在理論基礎方面,胡廷光在〈凡例〉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靈》、《素》經文乃醫家之祖,必須詳加研讀。他在書中廣泛引用《靈樞》、《素問》、《難經》、《醫宗金鑑》等經典著作,並詳加解注,闡明傷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原則與治療思路。例如,在〈經義〉部分,他引用經典論述墮墜、擊撲、用力過度等損傷如何導致肝傷、脾傷、腎傷,強調了外傷與內臟功能之間的緊密關聯。這與傳統醫學整體觀的思想一脈相承。〈醫宗金鑑》注云:「人因墮墜,血已留內,若復因大怒傷肝,其氣上而不下,則留內之血,兩相凝滯,積於脅下,而肝傷矣。」又如引用《靈樞經》和耀山(胡廷光自號)的論述,解釋舉重用力傷骨與腎主骨的關係,以及交接無度對腎元的損害,皆體現了理論與臨床的結合。

此外,本書特別強調四診中的「脈診」,認為即使是外傷,也需通過察脈來判斷內臟虛實、氣血盛衰,這部分在〈脈要〉中亦有詳盡的引用與解析。〈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胡廷光引用此類經典脈象論述,並結合傷科特點進行解釋,體現了他對全面診察、辨識內傷的重視。

總體而言,《傷科彙纂》是一部集前人經驗之大成,融會作者家傳與個人體會,並在理論和實踐上均有深入闡述的重量級傷科專著。其系統的結構、豐富的內容、對手法和器械的重視、內外兼治的觀點、以及對經典理論的深入應用,都使得本書在清代乃至後世中醫傷科學領域佔據重要地位。書中既有對基礎理論的闡述,也有對具體病症的詳細診斷與治療方法,並附有醫案(根據基本介紹),具有很強的臨床指導意義。雖然原始版本是抄本,但在後世得以排印出版,廣為流傳,足以證明其學術地位和臨床影響力。這部著作不僅為後世傷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當代中醫傷科提供了寶貴的文獻參考與臨床啟迪,至今仍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傷科的重要文獻。


凡例 (1)

凡例 (2)

正文 (1)

正文 (2)

正文 (3)

正文 (4)

正文 (5)

正文 (6)

正文 (7)

正文 (8)

正文 (9)

正文 (10)

正文 (11)

正文 (12)

正文 (13)

正文 (14)

正文 (15)

正文 (16)

正文 (17)

正文 (18)

正文 (19)

正文 (20)

正文 (21)

正文 (22)

正文 (23)

正文 (24)

正文 (25)

正文 (26)

正文 (27)

正文 (28)

正文 (29)

正文 (30)

正文 (31)

正文 (32)

正文 (33)

正文 (34)

正文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