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彙纂》~ 正文 (1)
正文 (1)
1. 正文
耀山曰:身骨尺寸之圖,其文載於《內經》、《靈樞》之篇,此成法長度也。然而身有修短不齊,皆取本人中指中節為一寸之法,是合度耳。更有上身長而下身短,以及首大而足小者,其何以度量哉?惟取上身者,取上之尺寸,取下身者,取下之尺寸,直者取直,橫者取橫,無不合度矣。至於骨之名目,及部位等穴,似有不同之處。
今校各書所載,統繪圖中,詳註骨下,以便閱者參考而歸於一也。(骨圖略)
耀山曰:按通木、腰柱、杉籬、竹簾、抱膝各圖,乃接骨之器具,輔助其成功也,非圖形象不可。至裹簾、披肩、攀索、迭磚等器具,義已詳釋於後,故不復圖。而上髎之器具,並其用法,皆繪於上髎手法各圖之內。智者自能融會貫通,不必斤斤冗述耳。
耀山曰:溯醫道之源,古人針灸藥餌,使內邪不留,外邪不入。若損傷折跌,以法正之。今接骨之法,既有器具圖論矣。惟上髎手法,雖專門名家,間有敘論及此,從未見有繪圖以詳其義者。余維古人左圖右史,並行不悖,大抵論物敘事,無以徵信,須賴圖以發明,圖之重也久矣。
爰倩名手,繪上髎手法十四圖,則兼寫其情而摹其神也。學者如留心細玩,自能法外生法矣。
雙落難言語,單錯口不齊,倩人頭扶直,莫教面朝低,先從大指捺,然後往上擠,須分錯與落,托法辨東西。
頸骨縮入里,左右尚可動,髮辮先解散,布巾下兜籠,兩肩齊踏實,雙手一把總,緩緩提拔出,安舒莫倥傯。
背骨突出外,傴僂似蝦躬,骨縫必開錯,脊筋定起隴,從高提兩手,底下腳並空,筋骨按平直,還仗綁縛功。
腰骨陷入內,皆因筋繃裂,俯伏板凳上,脊背骨矼凸,器具安妥當,手法並按捏,腰背俱一般,莫逢致命節。
肩胛骨髎脫,有須不能捋,胸中攔抱住,兩邊齊拉拔,入臼骨歸原,手動上下活,不用夾與縛,全憑膏藥抹。
上肩巧捷法,獨自一人掮,手先擒拿住,肩從腋下填,將身徐立起,入髎已安痊,漫道容易事,秘訣不亂傳。
肘尖鵝鼻骨,俗名手拄撐,掣肘因是挫,筋縱骨不正,若逢打與跌,筋骨兩倚傾,拉推並翻托,筋舒骨亦平。
肘彎骨搓出,臥病憂採薪,腳從腋下踏,指向臂上親,手拉同足牮,骨平筋自伸,推摩無痛苦,較比兩肘勻。
腕骨屈而宛,形如龍虎吞,手心貼於前,仰掌向上掀,指背翻於後,手掌往下捫,均須帶拔勢,妙法出秘門。
人身之大髎,惟有環跳穴,上胯如碗臼,下腿似拇節,走馬因墜墮,行路成跛蹩,抱住毋使動,拽入莫再跌。
大腿骨出髎,法莫妙於吊,將腳高懸起,用手漫按調,骨響髎已入,腿平患即消,貼膏與服藥,行動休過趫。
牮法如何牮,兩人抵足眠,足踏臀尻上,手捧脛跗邊,手仗身勢捷,足趁腿力便,靜聽骨內響,其患即安然。
白話文:
耀山說:人體骨骼長度的說明,記載於《內經》和《靈樞》等篇章中,這是一種標準的長度。然而,人的身體長短不一,都應取個人中指中段作為一寸的量度方法,這樣纔是恰當的。對於上半身長下半身短,或是頭大腳小的情況,該如何衡量呢?對此,我們應分別量測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尺寸,直的部分就直接量測,橫的部分就橫向量測,這樣就能符合實際尺寸了。至於骨骼的名稱和位置,以及相關的穴位,似乎存在一些差異。
現在我們整理了各書籍的記載,統一繪製在圖中,詳細地在骨骼下方做了註解,方便讀者參考並歸納統一。(骨骼圖略)
耀山說:根據通木、腰柱、杉籬、竹簾、抱膝等圖,這些都是接骨的工具,幫助接骨成功,必須要繪製圖像才能表達清楚。至於裹簾、披肩、攀索、疊磚等工具,其含義已經在後面詳細解釋,所以不再繪製圖像。而上髎的工具和使用方法,都在上髎手法的各圖中繪製出來了。聰明的人自然能夠融會貫通,不必過多贅述。
耀山說:追溯醫學的起源,古人使用針灸、藥物,讓體內的邪氣無法留存,體外的邪氣無法入侵。如果出現損傷骨折,則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現在接骨的方法,已經有工具圖和論述了。只有上髎的手法,即使專業的專家,偶爾會提及,但從未有人繪製圖像來詳細解釋其意義。我認為古人左圖右史,兩者並行不悖,大體上論述事物和敘述事件,沒有證據就無法令人信服,必須依靠圖像來闡述,圖像的重要性早已深入人心。
因此,我請來知名的畫家,繪製了14張上髎手法的圖,兼寫其情態,摹繪其神韻。學習者如果用心細致地欣賞,自然能夠在法外生法。
當雙方落位時,難以用語言描述,單方錯位時,口齒不齊,請旁人扶正頭部,不要讓臉部朝下,先從大拇指開始按壓,然後向上推擠,必須區分錯位和落位,託法需分辨方向。
頸骨縮入體內,左右仍可活動,先解開頭髮,用布巾兜住下部,雙肩平穩地踏實,雙手一把抓住,緩慢地拔出,保持安舒,不要急躁。
背部的骨骼突出體外,彎曲如同蝦躬,骨縫必然開錯,脊椎肌肉一定鼓起,從高處提起雙手,腳底完全離地,筋骨按平直,還得靠綁縛的功夫。
腰部的骨骼陷入體內,因為筋膜撕裂,俯趴在板凳上,脊背的骨骼突出,工具安置妥當,手法配合按捏,腰部和背部一樣,千萬不要遇到致命的節點。
肩胛骨脫位,有些情況無法捋順,從胸部攔抱住,兩側同時拉拔,入臼的骨骼回歸原位,手動上下活躍,不需要夾和束縛,全靠藥膏的塗抹。
上肩的巧妙方法,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手先抓牢,肩膀從腋下填充,緩慢起身,入髎已經康復,別以為很容易,這是不輕易傳授的祕訣。
肘尖的鵝鼻骨,俗稱手拄撐,肘部挫傷,筋骨不正,如果遭遇打擊或跌倒,筋骨兩側傾斜,拉、推和翻轉託舉,筋舒展,骨頭也恢復平衡。
肘彎的骨骼搓出,臥病時擔心砍柴,腳從腋下踩踏,手指向手臂上方,手拉同腳頂,骨頭平整,筋自然伸展,推摩無痛苦,相比兩個肘部更均勻。
腕骨彎曲,形狀如龍虎吞食,手心貼在前方,掌心向上掀起,手指背面翻到後方,手掌向下撫摸,都需要帶有拔勢,妙法出自祕密之門。
人體的大髎,只有環跳穴,上胯如碗臼,下腿像拇指關節,騎馬因墜落,走路成為瘸子,抱住不要移動,拽入不再跌倒。
大腿骨突出髎,最好的方法是吊起,將腳高高懸起,用手慢慢調節,骨頭響聲表示已經入髎,腿平,疾病即消失,貼膏藥和服用藥物,行動不要過於激烈。
牮法如何使用,兩人腳對腳睡覺,腳踏臀部,手捧小腿,手仗著身勢敏捷,腳跟著腿力便利,靜聽骨頭內的聲音,疾病就會安然無恙。
膝蓋的活動骨頭,過去孫臏被刖刑,離巢就是病,出臼就形成洞,可以左右偏斜,或者上下移動,推拿回到原位,緩慢不要匆忙。
小腿下端和腳踝上部,俗稱腳孤踝,內側凸出向外扭轉,外側向外,只要沒有偏斜,不要高低不平,並用拉拽和捏揉,這種方法叫做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