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光

《傷科彙纂》~ 正文 (28)

回本書目錄

正文 (28)

1. 用藥總論

凡割喉者,以絲線先縫內喉管,後縫外頸皮,用封口藥塗敷,外以散血膏敷貼。

凡手指跌撲打碎者,用雞子黃油潤,次撣封口藥末,外以散血膏敷貼。若咬傷者,用澤蘭散敷之。

凡胸脯骨有拳槌傷,外有腫,內有痛,外用定痛膏敷貼,內服破血利藥。

凡肚皮裂開,用麻縷為線,或捶桑白皮為線,以花蕊石散敷線,須從裡面縫,外面皮不可縫,留以撣藥,用封口藥塗,或補肌散以雞子清調敷。

凡陰囊被人扯脫者,用雞子黃油塗,以金毛狗脊毛薄攤於上,次撣封口藥,又用散血膏敷貼。

凡陰囊處有青黑紫色腫者,用補肉膏敷貼,或用定痛膏加赤芍、草烏、良薑、肉桂各少許打和,用韭汁搗爛,同藥敷貼。如無韭汁,蔥汁亦可。仍服利小便藥。

凡骨碎斷或未碎斷但皮破肉損者,先用補肌散填滿瘡口,次用散血膏敷貼。如骨折者,要接骨膏敷貼夾縛。或皮破骨斷者,用補肉膏敷貼。

凡筋斷者,用楓香以金沸草搗取汁調塗,次用理傷膏敷貼。

凡用夾,須攤藥於紙上平,兩頭要帶薄搭頭,搭得不厚不礙肉。平坦者,無高低不均之患。若四岸高低不均,此上便有空缺不著肉處,即生泡。切記之。

凡敷貼接骨等膏藥,仍疼痛不止者,可加乳香、沒藥、楓香、白芷、肉桂、南星、獨活等味,各量加些於藥中敷貼,其肉溫暖,疼痛即住。如刀斧傷者,去肉桂、南星、獨活。

凡刀斧傷者,看輕重用藥。如輕者,只用補肌散撣;重者,宜用封口藥撣,緊縛住;如傷最重者,外用散血膏敷貼。

凡被杖打腫痛而未破者,先用稜針挑出黑血,若已破者不須出血,只用撒地金錢、山薄荷、地薄荷、生地黃、豬𧰷嚀葉、澤蘭葉、血見愁,搗爛敷貼。

凡治刀斧金刃打撲,從高跌墮,皮肉破損而傷重者,中間用封口藥撣破處,或補肌散亦可,其四邊用截血膏箍住,使新血不來潮,此秘傳之妙訣也。凡用敷貼等草藥,皆要臨時生採新鮮者用之有效。如出遠路、討不便者,可為末用,然終不及生採者為勝。如無草藥討處,就用君臣藥接縛之。

愚按:草藥皆本草所載,故並錄無遺。倘於窮鄉僻壤,亦可選而用之,其效一也。

白話文:

用藥總論

凡是割喉的傷口,先用絲線縫合內部的喉管,再縫合外層的頸部皮膚,然後塗上封口藥,最後再敷上散血膏。

手指因跌撲而打碎,先用雞蛋黃油潤滑,再撒上封口藥粉,最後敷上散血膏。如果是被咬傷,則用澤蘭散敷於傷口。

胸部肋骨受到拳頭或槌子重擊,出現外腫內痛的情況,外敷定痛膏,內服活血化瘀的藥物。

腹部皮膚裂開,用麻線或捶打桑白皮製成的線縫合,用花蕊石散敷於縫線上,須從裡面縫合,外面皮膚不要縫合,留出空間撒藥,再塗上封口藥,或者用補肌散加雞蛋清調勻後敷上。

陰囊被扯脫,用雞蛋黃油塗抹,再將金毛狗脊毛薄薄地攤在上面,然後撒上封口藥,最後敷上散血膏。

陰囊處出現青黑紫色的腫脹,用補肉膏敷貼,或者用定痛膏加入少量赤芍、草烏、良薑、肉桂,再用韭菜汁搗爛後與藥一起敷貼。如果沒有韭菜汁,也可以用蔥汁代替。同時服用利尿藥。

骨頭碎裂或未碎裂但皮膚破損肌肉受傷,先用補肌散填滿傷口,然後敷上散血膏。如果是骨折,則需用接骨膏敷貼並加以固定。如果是皮膚破裂且骨頭斷裂,則用補肉膏敷貼。

筋腱斷裂,用楓香和金沸草搗碎取汁調和後塗抹,然後敷上理傷膏。

使用夾板時,需將藥物攤平在紙上,兩端要留出薄薄的搭頭,搭頭不能太厚,以免妨礙傷口癒合。要保持平整,避免高低不平,否則高處會有空隙,傷口無法接觸藥物,容易起泡。務必記住這點。

敷貼接骨等膏藥後,如果仍然疼痛不止,可以加入乳香、沒藥、楓香、白芷、肉桂、南星、獨活等藥物,少量加入藥膏中再敷貼,能使傷口溫暖,疼痛就會減輕。如果是刀斧傷,則去除肉桂、南星、獨活。

刀斧傷的治療要根據傷勢輕重而定。輕微者,只用補肌散撒在傷口上;較重者,宜用封口藥撒在傷口上,並緊緊包紮;如果是最嚴重的傷勢,則需外敷散血膏。

被杖打導致腫痛但皮膚未破裂,先用稜針挑出淤血;如果皮膚已破裂,則不需要放血,直接用撒地金錢、山薄荷、地薄荷、生地黃、豬殃殃葉、澤蘭葉、血見愁搗爛後敷貼。

治療刀斧、金刃、打撲、高處跌落等導致皮肉破損的嚴重傷勢,傷口處用封口藥或補肌散,四邊用截血膏箍住,防止新血繼續流入,這是秘傳的妙法。所有敷貼的草藥,都要使用新鮮採摘的才有效。如果路途遙遠或採藥不便,可以用藥粉,但效果不如新鮮藥材。如果沒有草藥,就用君臣藥物接好固定傷處。

(作者按語):文中所用的草藥都記載於本草書籍中,所以都一一列出,沒有遺漏。即使在偏遠地區,也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療效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