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光

《傷科彙纂》~ 正文 (6)

回本書目錄

正文 (6)

1. 手法總論

《醫宗金鑑》總論曰: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於舊也。但傷有輕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遲速,及遺留殘疾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盡其法也。蓋一身之骨體既非一致,而十二經筋之羅列序屬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但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或拽之離而復合,或推之就而復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則骨之截斷、碎斷、斜斷,筋之弛縱卷攣,翻轉離合,雖在肉裡,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況所傷之處,多有關於性命者,如七竅上通腦髓,鬲近心君,四末受傷,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氣素壯,敗血易於流散,可以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亂施。若元氣素弱,一但被傷,勢已難支,設手法再誤,則萬難挽回矣,此所以尤當審慎者也。

蓋正骨者,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夫手法,然後治自多效。誠以手本血肉之體,其宛轉運用之妙,可以一已之卷舒,高下疾徐,輕重開合,能達病者之血氣凝滯,皮肉腫痛,筋骨攣折,與情志之苦欲也。較之以器具從事於拘制者,相去甚遠矣。是則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

白話文:

【手法總論】

《醫宗金鑑》總論中提到:所謂的手法,就是使用雙手調整受傷的筋骨,使其恢復到原本的狀態。然而,傷害程度有輕有重,手法的應用也應有所區別。傷者的康復速度,以及是否會留下殘疾,都取決於手法的適當性,如果手法不當或未完全掌握,可能會影響療效。

人體骨骼並非統一形態,十二條經絡的分佈和排序各有不同,因此必須先了解身體結構和各部位功能。一旦面對病患,手法需靈活應變,由外而內的觸感啟發內心的靈感,手隨意念轉動,手法從手中自然流露。

可能是拉扯讓其恢復連接,或是推按讓其回到原位,可能是糾正偏斜,或是修復損壞,即使筋骨的斷裂、扭曲、偏斜藏在肌肉之下,只要用手輕柔地探查,便能瞭解情況,手法的運用,讓患者感受不到疼痛,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手法。

尤其是對於可能危及生命的傷害,例如七竅連通腦髓,膈肌接近心臟,四肢受傷導致的痛苦可能深入心臟,即使患者體質強壯,瘀血容易消散,可以在預定時間內康復,手法也不能隨意施用。如果患者體質本來就弱,一旦受傷,身體狀況已經很脆弱,如果手法再出現錯誤,那幾乎無法挽回,這是為什麼手法應用必須格外謹慎的原因。

正骨治療,需要醫生心思細膩,手術技巧高超,既瞭解病情,又善於使用手法,這樣治療效果自然會更好。因為手本身是血肉組成,其運作的巧妙,可以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調整力度和節奏,達到疏通患者血液淤滯,減輕皮肉腫痛,修復筋骨損傷,以及舒緩情緒的效果。與使用器械進行固定相比,手法治療的效果遠勝一籌。因此,手法治療是正骨治療的首要任務。

2. 摸法

《醫宗金鑑》曰: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或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筋強筋柔,筋歪筋整,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以及表裡虛實,並所患之新舊也。先摸其或為跌僕,或為錯閃,或為打撞,然後依法治之。

接法,

《醫宗金鑑》曰:接者,謂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復歸於舊也。凡骨之跌傷錯落,或斷而兩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亂,或岐而傍突,相其形勢,徐徐接之,使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後而兼用之,是在醫者之通達也。

端法,

《醫宗金鑑》曰:端者,或用兩手一手,擒定應端之處,酌其輕重,或從下往上端,或從外向上托,或直端、斜端也。蓋骨離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則不待曠日持久,而骨縫即合,仍須不偏不倚,庶愈後無長短不齊之患。

提法,

《醫宗金鑑》曰:提者,謂陷下之骨,提出如舊也。其法非一,有用兩手提者,有用繩帛系高處提者,有提後用器具輔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傷之輕重淺深,然後施治。倘重者輕提,則病莫能愈;輕者重提,則舊患雖去,而又增新患矣。

按摩法,

《醫宗金鑑》曰: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謂徐徐揉摩之也。此法蓋為皮膚筋肉受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斷折者設也。或因跌僕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鬱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

推拿法,

《醫宗金鑑》曰:推者,謂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拿者,謂兩手一手,捏定患處,酌其宜輕宜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若腫痛已除,傷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轉搖不甚便利,或有筋縱而運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是傷雖平,而氣血之流行未暢,不宜按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經絡氣血也。

蓋人身之經穴,有大經細絡之分,一推一拿,視其虛實,酌而用之,則有宣通補瀉之法,所以患者無不愈也。

注云:以上諸條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於臨症之權衡,一時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耀山云:八法之外,又有推骨入髎秘法,或用肩頭掮,或用足腿牮。掮者,如挑負然,將患人掮起,骨入髎矣,較之用手拉手拽,更覺有力多矣。牮者,或坐其上,或臥於地,兩手將患人擒住,隨用足跟牮去,比之用手推託,便捷甚矣。此秘法也,故附八法之後,以補手法之未備也。

白話文:

[摸法],《醫宗金鑑》指出:用手指細緻地探查受傷部位,判斷骨頭是否斷裂、破碎、移位、完整,或是軟化、硬化,肌肉是否緊繃、柔韌,是否移位、完好,是否撕裂、拉扯,是否粗壯、翻卷,是否冰冷、發熱,以及表面和內部的虛實情況,同時評估傷勢的新舊程度。首先摸清是因為跌倒、扭傷、撞擊等原因造成,再根據情況進行治療。

[接法],《醫宗金鑑》指出:接法是指讓斷裂的骨頭恢復原位,回到原本的狀態。對於骨折、脫位、斷裂、凹陷、破碎、突出的情況,要根據實際情況緩慢地將其接回,讓斷裂的骨頭再次連接,凹陷的骨頭重新凸起,破碎的骨頭重新完整,突出的骨頭再次平整。可以使用手術技術,也可以使用醫療器械,或者兩者結合使用,這需要醫生的專業技能。

[端法],《醫宗金鑑》指出:端法是指使用一隻或兩隻手固定受傷部位,根據嚴重程度,從下往上,或者從外向內,或者直接或者斜向地進行處理。因為骨頭脫位,必須使用手術技術將其復位,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讓骨縫癒合,而且必須保持平衡,以免在康復後出現長短不一的情況。

[提法],《醫宗金鑑》指出:提法是指將凹陷的骨頭提升到原來的位置。方法不止一種,可以用雙手提起,也可以用繩子綁在高處提起,或者在提升後使用醫療器械防止再次凹陷。必須根據受傷的程度和深度來決定治療方法。如果嚴重的傷勢輕輕提起,病情可能無法得到改善;如果輕微的傷勢用力過猛,雖然舊的問題解決了,但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

[按摩法],《醫宗金鑑》指出:按摩法是指用手向下按壓,緩慢揉搓。這種方法主要用於皮膚和肌肉受傷,只是腫脹、硬化、麻木,但骨頭沒有斷裂的情況。可能是因為跌倒、扭傷導致骨縫開裂,氣血凝滯,形成腫脹和疼痛,適合使用按摩法,按壓經絡,疏通氣血,揉搓淤血,消除腫脹,病情就可以得到改善。

[推拿法],《醫宗金鑑》指出:推法是指用手推回原位。拿法是指使用一隻或兩隻手抓住受傷部位,根據需要輕重緩急,緩慢地使其恢復原位。如果腫脹和疼痛已經消失,傷口已經痊癒,但是有些肌肉緊張,活動不便,或者有些肌肉鬆弛,活動不靈活,或者有些骨節間微有錯位,雖然傷口已經恢復,但是氣血流通不暢,不適合使用按壓、整骨、提拉等方法,只適合使用推拿法來疏通經絡和氣血。

人體的經絡穴位,有大經和細絡之分,一推一拿,要根據虛實情況,酌情使用,這樣就有宣通補瀉的方法,所以病人無不痊癒。

以上各項是八種治療方法的大致介紹,至於具體治療時的權衡和技巧,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此外,還有推骨入髎的祕法,可以使用肩膀或腿部來操作。使用肩膀操作就像扛東西一樣,將病人扛起,骨頭就會回到原位,比用手拉拽更有力量。使用腿部操作,可以坐在病人身上或躺在地上,雙手抓住病人,然後用腳跟操作,比用手推搡更快速方便。這是祕法,因此附在八種手法之後,以補充手法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