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彙纂》~ 正文 (17)
正文 (17)
1. 出血
熱而痛者清之,寒而痛者溫之。陰虛火痛者,用補陰之劑。脾氣虛而痛者,用補脾之劑。作膿而痛者托之,膿焮而痛者開之。切不可概用苦寒,以致復傷脾胃也。
筋攣,
《可法良規》曰:凡傷損之症,膿血大潰,血出太多,兼之惡寒發熱,焮痛口乾,肝血自然不足。況肝主筋,血去則筋無以養,筋無血養則燥,遂不能束骨而屈伸自如,故有拘攣之象。宜聖愈湯加柴胡、木瓜、山梔、麥冬、五味子治之;如作風證治,筋愈燥而血愈涸,攣豈能伸乎。
耀山云:人生兩肘、兩腋、兩髀、兩膕,謂之八虛。《內經》云: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倘有一處脫臼出髎,筋骨兩傷,豈無惡血邪氣乘虛而入耶。必須察其臟腑,利其關節,調其氣血,毋謂僅治其外,而忽其內也。
又云: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考肺脈自胸行肘之俠白等穴,心脈自腋行肘之少海等穴。又云: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考肝脈布脅肋,行腋下期門等穴。又云: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髀者,髀樞也,考脾脈上循陰股,結於髀。又云: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膕者,膝後曲處也,考腎脈上腨,出膕內廉。
此皆患生於里而達於表,如外傷既成,內臟皆連,知此八虛者,用藥有所指歸矣。陳藏器曰:虛而勞者,其弊萬端,宜應隨病增減。如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心氣不足,加上黨參、茯神、菖蒲;肝氣不足,加天麻、川芎;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益智;腎氣不足,加熟地黃、遠志、牡丹皮。此又不可不知也。
按舒筋法,治破傷後,筋攣縮不能伸者,用大竹管長尺余,兩頭各鑽一竅,系以繩,掛於腰間,一坐即舉足袞挫之,勿計工程,久當有效。《醫說》載:有人墜馬折脛,筋攣縮不能行步,遇一道人,教以此法,數日便愈如常。又《經驗全書》云:有人四肢無故節脫,但有皮連,不能舉動,名曰筋解,用黃柏酒浸一宿,焙為末,酒下三錢,多服方安。
骨痛,
耀山云:按《內經》曰:久立傷骨。又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又按薛氏云:骨痛之證,五更服和血定痛丸,日間用健脾胃生氣血之藥調理。若腫痛發熱,切不可服流氣等藥,外用蔥熨法,內服六君加黃耆、柴胡、桔梗、續斷、骨碎補之類,或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治之,氣血和而熱自退矣。《救急方》治渾身骨痛,用破草鞋燒灰,香油和,貼痛處即止。
然外熨不若貼膏為當,雖骨痛至重,亦能緩之。
濕痰,
《可法良規》云:凡傷損之症,其患已愈而腿作痛,乃受患太重,膿血過多,瘡雖愈而肝經氣血尚未充也,故濕熱乘之,因虛而襲,以致作痛,非風證也,故用養血祛濕之劑以止痛。又云:腎水足,則肝氣充溢,經脈強健,雖有傷損,氣血不虧,而潰斂以時,氣路不至於上逆,痰涎何由而上壅。
白話文:
出血:
傷口疼痛,熱則清熱,寒則溫熱。陰虛火旺導致疼痛,則用滋陰的藥物;脾氣虛弱導致疼痛,則用補脾的藥物。傷口化膿疼痛,則應外敷引流;膿腫疼痛,則應切開排膿。絕對不可一概使用苦寒的藥物,以免再次損傷脾胃。
筋攣:
《可法良規》中說:凡是外傷,膿血大量滲出,出血過多,又伴有惡寒發熱、紅腫疼痛、口乾等症狀,說明肝血已不足。況且肝主筋,血不足則筋失養分,筋無血養則乾燥,無法束縛骨骼,導致屈伸不利,出現拘攣現象。應服用聖愈湯,再加柴胡、木瓜、山梔、麥冬、五味子治療;如果誤認為是風證治療,則筋會更乾燥,血會更虛,攣縮更難伸直。
耀山說:人的兩肘、兩腋、兩髀(大腿)、兩膕(膝窩),稱為八虛。《內經》說:這八個部位都是經絡氣血運行的重要關節,邪氣和惡血不應滯留在此,滯留則會損傷經絡,導致骨節關節屈伸不利,而致病攣。如果其中一個部位脫臼,筋骨雙傷,邪氣惡血就更容易乘虛而入。必須察看臟腑情況,疏通關節,調和氣血,不能只治其表而忽略其內。
又說:肺、心有邪氣,其氣會滯留在兩肘。因為肺經從胸部循行至肘部的俠白等穴位,心經從腋下循行至肘部的少海等穴位。又說:肝有邪氣,其氣會流於兩腋。因為肝經布於脅肋,行於腋下的期門等穴位。又說:脾有邪氣,其氣會滯留在兩髀。髀指大腿,脾經上行於陰股,止於髀部。又說:腎有邪氣,其氣會滯留在兩膕。膕指膝蓋後面的彎曲處,腎經上行於大腿內側,出於膕內廉。
這些都是內在病邪導致的表象,外傷既成,內臟也都會受影響。了解這八虛的部位,用藥就能更有針對性。陳藏器說:虛弱勞累,其弊端很多,用藥需根據病情增減。如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心氣不足,加黨參、茯神、菖蒲;肝氣不足,加天麻、川芎;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益智;腎氣不足,加熟地黃、遠志、牡丹皮。這些也必須要知道。
舒筋的方法:治療外傷後筋攣縮不能伸直的,可用長約一尺的大竹管,兩頭各鑽一個孔,用繩子系上,掛在腰間,坐著就能用腳來反覆牽拉按摩,不必計較時間,久之必有效。《醫說》記載:有人墜馬骨折,筋攣縮不能行走,遇到一位道士,教他用這個方法,幾天就痊癒了。又《經驗全書》記載:有人四肢無緣無故關節脫位,只有皮膚相連,不能動彈,稱為筋解,可用黃柏酒浸泡一夜,焙成粉末,酒送服三錢,多服則可痊癒。
骨痛:
耀山說:《內經》說:久站傷骨。又說:多吃甜食會導致骨痛和骨骼脫落。薛氏又說:骨痛,五更服用和血定痛丸,白天服用健脾胃、生氣血的藥物調理。如果腫痛發熱,絕對不可服用祛風藥物,外用蔥熨法,內服六味地黃丸加黃耆、柴胡、桔梗、續斷、骨碎補等藥,或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治療,氣血調和,熱症自然消退。《救急方》治療全身骨痛,用破草鞋燒成灰,用香油調和,貼在疼痛處即可止痛。
然而外熨不如貼膏藥,即使骨痛非常嚴重,也能緩解疼痛。
濕痰:
《可法良規》說:凡是外傷,即使傷口癒合,腿部仍疼痛,是因為受傷過重,膿血過多,雖然瘡口癒合,但肝經氣血尚未充盈,所以濕熱乘虛而入,導致疼痛,不是風證,所以要用養血祛濕的藥物止痛。又說:腎水充足,則肝氣充盈,經脈強健,即使有外傷,氣血也不虧損,傷口也能及時癒合,氣血不會逆行,痰涎也就不會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