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彙纂》~ 正文 (30)
正文 (30)
1. 損傷總論
《集簡方》:治刀斧傷,用獨殼大慄研敷,或倉卒嚼爛亦可,或荷葉燒研搽之,或用韭汁和風化石灰,日乾為末敷之效,或用香爐灰罨之,止血生肌。
《事林廣記》:治金瘡出血,用雲母粉敷之,妙絕。
《積德堂方》:用寒水石、瀝青等分為末,乾摻之,勿犯水。寄園云:瀝青同半夏末之,且不痛而無瘢。
《醫學集成》:治金瘡,以石炭研末厚敷之。瘡深不宜速合者,加滑石摻之。石炭,即今之煤石也。
《救急方》:用白礬、黃丹等分為末,敷之最妙。
《永類鈐方》:治血出不止,以嫩紫蘇、桑葉同搗貼之。
孟詵《食療》:治出血不止,用小薊苗搗爛塗之。
《袖珍方》:治金瘡痛不可忍者,用籬上婆婆針袋兒,擂水服,仍以渣罨瘡口立效。
《筆峰雜興》:治金瘡,用何首烏末敷之即止,神效。
《儒門事親》:治金瘡血出,用白薇為末貼之。
藺氏《經效方》:治金瘡血出不止,用生面干敷之,五、七日即愈。
《百一方》:治金瘡出血,蔥白、砂糖等分研封之,痛立可止,更無瘢痕也。
崔元亮方:用石榴花半斤,石灰一升,搗和陰乾,敷之立止。
唐瑤《經驗方》:用瀝青少加生銅屑,摻之立愈。
《急救方》:治刀傷血出不止,用紫藤香,即降香佳者,瓷瓦刮下,石碾碾細,敷之血即止,又無瘢痕。若刀刃傷痛不可止,用好雞骨炭,擲地上鏗然有聲者,與松香透明者,等分捶成一塊,再多用老韭菜汁拌入陰乾,如此拌捶三、四遍後,為細末收貯,上巳、端午、七夕等日製之,敷患處痛立止,完好如常。若血流不止,用千年石灰摻之,或生半夏末研敷,或用乾麵和白糖撒傷處皆效。
《食物本草》:治刀杖金瘡,用天鵝絨毛貼之,立愈。
《扶壽方》:用生薑嚼敷,次日即生肉,甚妙。
《濟急方》:用白芨、煅石膏等分為末摻之,亦可收口。
《勝金方》:用燈心嚼爛敷之,立止。
墜墮傷,
耀山曰:墜墮傷,從高而下也,或登樓上樹,臨岩履險,偶一踏空而墮者,或遇馬逸車覆而墜者。若身無大傷,氣必驚亂,血必淤滯,一時昏暈者,將患者扶起,或敲其背而振之,或抱其腰而聳之,使其血和氣通,人漸甦醒,然後服藥調養則痊。若逢撞碰癮痞,身有傷痕者,按其部位穴道而治之。
若內傷致命,口眼耳鼻,必然出血,死在須臾者,急灌童便救之。如骨折筋斷者,方集本條,可選擇通用也。
《顧氏秘書》云:從高墜下,瘀血攻心,用淡豆豉一合煎湯飲之,或生薑汁同麻油和勻溫服之,再將淨土五升蒸熱,以舊布裹熨之,急撬開口以熱尿灌之,再用半夏末吹鼻中,以艾灸臍,將傷人盤足坐定,提起頭髮,使氣上升,則可活矣。
甄權云:墜傷損瘀在腹刺痛,取久臥蒲席燒灰二錢酒服,或蒲黃、當歸、大黃、赤芍、朴硝煎送,血下愈。
白話文:
損傷總論
古代醫書記載許多治療外傷的方法,例如刀斧傷可用栗子研磨敷貼,或用荷葉燒研、韭菜汁與石灰混合等方式止血生肌;金瘡出血可用雲母粉、寒水石與瀝青、石炭等敷治;血流不止可用紫蘇、桑葉、小薊苗搗爛敷貼;疼痛難忍可用婆婆針擂水服用;何首烏、白薇、生面等也可敷治止血;蔥白砂糖研磨敷貼能止痛且不留疤痕;石榴花與石灰、瀝青與銅屑等混合物亦能止血;紫藤香、雞骨炭等也可使用;天鵝絨毛能快速癒合傷口;生薑嚼敷能快速生肉;白芨、煅石膏也能收口止血;燈心嚼爛敷貼能快速止血。
墜落傷的治療,若無嚴重外傷,但出現昏暈,應先使其血氣流通,再服用藥物調養;若有撞擊瘀腫,則應按壓穴道治療;若內傷危及性命,則應緊急灌注童尿;骨折筋斷,則需參考相關方劑。 從高處墜落導致瘀血攻心,可用淡豆豉湯、生薑汁麻油等服用,並用熱土熨敷、熱尿灌口、半夏吹鼻、艾灸肚臍等方法急救;腹部刺痛可用蒲席灰、或蒲黃、當歸、大黃、赤芍、朴硝等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