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彙纂》~ 正文 (20)
正文 (20)
1. 出血
耀山云:都中聞一司員,偶因醉後跌傷頭面,紫赤青腫,礙見堂官。有人傳其一方,用熱開水浸布手巾,乘熱罨傷處,不計次數,冷則易之,青腫漸漸消散,次日就可上堂。按此即延壽方,治金瘡血出不止之意也。
難潰,
《可法良規》云:大抵脾胃主肌肉,腐潰生肌,全在脾胃,氣血兩旺。倘治者不識病機,失於補助,故有死肉不能潰而死者;有死肉已潰,新肉不能生而死者;有死肉潰,新肉生,瘡口久不能斂而死者。此三者,皆失於不預為補益耳。
不斂,
《可法良規》云:大抵傷損症候,內無瘀血,即當補脾。脾氣得補,則肉傷者自愈,肉死者自潰,新肉易生,瘡口易合,故云脾健則肉自生。切不可偏用寒涼克伐之劑,復傷元氣,致不能生肌收斂,雖行補益,緩不濟事矣。
耀山云:若誤服行氣之藥,而胸痞氣促,食少體倦,患處色黯膿清者,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若誤服下血之藥而瀉,患處色黯者,用十全大補倍加肉桂、麥冬、五味子。若誤服寒涼之藥,反致患處腫痛,胸腹痞悶者,內服六君加木香、當歸,外敷回陽膏。若患處瘀血,誤不砭去,深蓄煩熱者,急宜砭出瘀血。
若骨斷筋連,急不剪去,侵及好肉者,則不治。若誤感風邪,患處瘙癢者,用祛風消毒之劑。或腐而不痛,黑而不脫者,當大補元氣,庶可保生。此又治傷家腫潰之法也。
發痙,
《可法良規》云:凡傷損皮開肉綻,或瘀腫刺破之後,或有發熱惡寒,口乾作渴,怔忡驚悸,寤寐不寧,牙關緊急,目赤頭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氣短喘促,遺尿手撒,身熱脈大,按之如無,身熱不欲近衣,或欲投水,或惡寒而脈浮大,重按細微,衣厚仍寒,此氣血挾虛使然也,皆宜參、耆、歸、術之類亟補之;如不應,速加附子,緩則不救。
或手足逆冷,肚腹疼痛,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呃逆嘔吐,此寒氣乘虛而然也,治法同前用藥。如有汗而不惡寒,或無汗而惡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張,頸項勁強,乃血氣虛而發痙也,治法亦同前用藥,少佐見證之劑。痙症往往誤投風藥,以致不起者多矣。若果是破傷風證,亦系元氣耗損,外邪乘虛而致,皆宜峻補,先固其本為善。
倘妄投風藥,禍如反掌,治者不可不察。
耀山云:痙者,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痓病者,口噤角弓反張是也。痓與痙,通稱破傷風。《正傳》云:破傷風者,初因擊破皮肉,視為尋常,殊不知風邪乘虛而襲,變為惡候。其症寒熱間作,甚則口噤目邪,身體強直,如角弓反張之狀,死在旦夕。《回春》云:痓病者,是難治也。
有跌磕打傷,瘡口未合貫風者,亦成痓,此名破傷風也。脈浮而無力,太陽也;長而有力,陽明也;浮而弦小,少陽也。《綱目》云:初覺瘡腫起白痂,身寒熱,急用玉真散,薑汁和酒調服,以滓敷瘡口上;若口噤,用童便調服。河間云:背後搐者,太陽也;身前搐者,陽明也;兩旁搐者,少陽也。
白話文:
出血
古代一位官員醉後跌傷頭面,傷處紫紅青腫,無法上朝。有人告知一個方法:用熱開水浸濕毛巾,趁熱敷在傷處,反覆多次,毛巾涼了就換熱的,青腫會慢慢消散,隔天就能上朝。這個方法類似於延壽方,用於治療金瘡出血不止。
潰瘍不易癒合
脾胃主司肌肉,腐肉的潰爛和新肉的生長都依靠脾胃功能,必須氣血充足。如果治療者不懂得病理機制,沒有及時補益,就會出現死肉不潰而亡、死肉已潰但新肉不能生長而亡、以及死肉潰爛、新肉長出,但傷口卻久久不能癒合而亡等情況。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沒有預先進行補益造成的。
傷口不易癒合
一般來說,外傷若內無瘀血,就應該補益脾胃。脾胃之氣得到補益,受傷的肌肉就能自行癒合,壞死的肌肉就能自行潰爛,新肉容易長出,傷口也容易癒合,所以說脾胃強健,肌肉就能自行生長。絕對不能單用寒涼的藥物,以免損傷元氣,導致無法生肌收斂,即使之後再補益,也緩慢無效。
如果誤服行氣藥物,出現胸悶氣促、食慾不振、身體疲倦、傷口顏色暗沉、膿液清稀的情況,就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加桔梗。如果誤服活血化瘀藥物導致出血過多,傷口顏色暗沉,就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並加倍肉桂、麥冬、五味子。如果誤服寒涼藥物,反而導致傷處腫痛、胸腹脹悶,就應該內服六君子湯加木香、當歸,外敷回陽膏。如果傷處有瘀血,沒有及時清除,深部積聚熱毒,就應該立刻用砭石將瘀血放出。
如果骨折筋斷,沒有及時清除壞死的骨骼和筋腱,侵犯到好的肌肉組織,就無法治療。如果誤受風寒,傷處發癢,就應該服用祛風消毒藥物。如果傷口腐爛但不疼痛,顏色發黑但不脫落,就應該大力補益元氣,或許可以保住性命。這些也是治療外傷腫脹潰瘍的方法。
抽搐痙攣
凡是皮肉破裂、瘀腫刺破之後,如果出現發熱惡寒、口乾舌燥、心慌意亂、睡眠不安、牙關緊閉、眼睛紅腫頭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氣短喘促、尿失禁、手心出汗、發熱脈大,按之如無,發熱不想靠近衣服,或者想跳水,或者惡寒而脈浮大,重按則脈細微,即使穿厚衣服仍然覺得寒冷,這些都是氣血虛弱所致,都應該儘快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術等補益藥物;如果效果不佳,迅速加入附子,否則延誤治療。
如果出現手腳冰冷、腹部疼痛、腹瀉腸鳴、飲食不進、呃逆嘔吐,這是寒邪乘虛而入,治療方法與前述相同。如果有汗但不惡寒,或者無汗而惡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弓,頸項僵硬,這是氣血虛弱導致的痙攣,治療方法也與前述相同,只需少加一些針對特定症狀的藥物。痙攣症狀往往因為誤用祛風藥物而導致病情加重,最終不治而亡。即使是破傷風,也是元氣耗損,外邪乘虛而入導致,都應該積極補益,先穩固根本為佳。
如果胡亂使用祛風藥物,後果不堪設想,治療者必須謹慎。
痙攣是指筋脈緊張僵硬,不能舒緩。痓病是指口噤角弓反張。痓和痙攣,都通稱為破傷風。《正傳》說:破傷風,開始是皮肉受傷,被認為是尋常小事,卻不知風邪乘虛而入,轉變為惡性疾病。其症狀是寒熱交替,嚴重時口噤目邪,身體僵直,像角弓反張一樣,很快就會死亡。《回春》說:痓病很難治療。
跌打損傷,傷口未癒合,遇到風邪,也會變成痓,這就是破傷風。脈浮無力是太陽經受邪;脈長有力是陽明經受邪;脈浮弦小是少陽經受邪。《綱目》說:剛開始感覺傷口腫脹,出現白色痂皮,身寒發熱,應該立即服用玉真散,用薑汁和酒調服,藥渣敷在傷口上;如果口噤,用童子尿調服。河間學說:背部抽搐是太陽經受邪;前面抽搐是陽明經受邪;兩側抽搐是少陽經受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