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光

《傷科彙纂》~ 正文 (5)

回本書目錄

正文 (5)

1. 出血

《正體類要》曰:若患處或諸竅出血者,肝火熾盛,血熱錯經而妄行也,用加味逍遙散,清熱養血。若中氣虛弱,血無所附而妄行,用加味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或元氣內脫,不能攝血,用獨參湯,加炮姜以回陽;如不應,急加附子。或血蘊於內而嘔血,用四物加柴胡、黃芩。

凡損傷勞碌、怒氣、肚腹脹滿,誤服大黃等藥,傷陽絡,則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傷陰絡,則為血積血塊,肌肉青黯。此臟腑虧損,經隧失職,急補脾肺,亦有生者。

白話文:

《正體類要》中提到:如果受傷部位或身體孔竅出血,是肝火過旺、血熱運行異常所致。可以使用 [加味逍遙散],清熱養血。

如果中氣虛弱,血液沒有依附的對象而亂竄,可以使用 [加味四君子湯],補中益氣。

或者元氣虛脫,無法收攝住血液,可以使用 [獨參湯],加上炮製過的生薑來回陽;如果效果不好,可以緊急添加 [附子]。

或者血瘀在體內,進而嘔血,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 [柴胡] 和 [黃芩]。

遇到勞累損傷、發怒、肚子脹滿,以及誤服 [大黃] 等藥物,傷害陽絡,就會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如果傷害到陰絡,就會出現血塊,肌肉青紫。

這些都是臟腑虧損、經絡失調導致的,緊急補充脾胃和肺部的氣血,也有人因此而康復。

《急救方》云:跌壓傷重之人,口耳出血,一時昏暈,但視面色尚有生氣,身體尚為綿軟,則皆可救。但不可多人環繞,嘈雜驚慌,致令驚魄不復。急令親人呼而扶之,坐於地上,先拳其兩手兩足,緊為抱定。少頃再輕移於相呼之人懷中,以膝抵其穀道,不令泄氣。若稍有知覺,即移於素所寢處,將室內窗欞遮閉令暗,仍拳手足緊抱,不可令臥。

急取童便乘熱灌之,馬溺更妙,如一時不可得,即人溺亦可,要去其頭尾,但須未食蔥蒜而清利者,強灌一、二杯,下得喉便好。一面用四物湯三、四倍,加桃仁、紅花、山楂、生大黃各二兩,童便一大鐘,如夏月加黃連四、五分,用流水急火,在傍煎半熟,傾入碗內,承於傷者鼻下,使藥氣入腹,不致惡逆,乘熱用小鐘灌服;如不受,少刻又灌。藥盡不可使臥,服藥之後,其穀道尤須用力抵緊,不可令泄其氣。

白話文:

《急救方》說:摔打受傷嚴重的人,口中耳朵裡流血,一時間昏迷不清醒,但是看他的臉色還有生命跡象,身體還柔軟,都可以救治。但是不能讓很多人圍著他,吵鬧恐慌,導致病人受到驚嚇魂魄不安。趕快叫家人喊著把他扶起來坐在地上,先把雙手和雙腳握成拳頭,牢牢地抱住他。過了一會兒再輕輕移到呼叫他的人懷裏,用膝蓋頂住肛門部位,不要讓他放屁或排便。如果稍微有些意識,就移到平日睡的地方去,把房間的窗戶關上弄黑,仍然要握住他的手腳並牢牢抱住他,不要讓他躺下。

迅速找來童子尿趁熱灌進去,馬尿更好,如果當時找不到,人的尿也可以,要把前後部分去掉,只要沒有吃蔥蒜且清澈的,硬灌一杯或者兩杯下去,喝到嗓子眼就好。同時服用三四倍量的「四物湯」,加上桃仁、紅花、山楂、生大黃各二兩,童子尿一大碗,如果是夏天再加上黃連四五錢,用水快速煮沸在旁邊燉至半熟,倒進碗裏放在傷者的鼻子下面,讓藥味進入腹部,不會引起反胃,趁熱用小杯子灌服;如果不接受,等一下再灌。吃完藥不可以躺下,服完藥以後,肛門部位尤其要用力按緊,不可以讓他放屁或排便。

如藥性行動,不可即解,恐其氣從下泄,以致不救也。必須俟腹中動而有聲,上下往來數遍,急不可待,方可令其大解。所下盡屬淤紫,毒已解半,方可令睡,至於所下盡為糞,即停止前藥。否則再用一二劑亦不礙。然後次第調理,不可輕用補藥。

王肯堂云:血溢血泄,諸蓄妄證,其始也,予率以桃仁大黃行血破瘀之劑,折其銳氣,而後區別治之,雖往往獲中,然猶不得其所以然也。後來四明遇故人蘇伊舉,閒論諸家之術。伊舉曰:吾鄉有善醫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藥下之。或問失血復下,虛何以當。則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則以妄為常,曷以御之。

白話文:

服用藥物後,不能馬上讓患者排泄,以免藥氣從下部泄出,導致病情無法挽回。必須等到肚子裡有動靜,發出聲音,上下往返數次,情況緊急時,才能讓患者排泄。排出的東西如果是淤血紫色的,說明毒性已解一半,才能讓患者休息。如果排出的全是糞便,就停止服用之前的藥物。如果沒有,再服用一兩劑也不礙事。之後再逐漸調理,不可輕易使用補藥。

王肯堂說:血溢血泄、各種積聚妄證,一開始,我通常用桃仁大黃行血破瘀的藥方,以減緩病情,之後再針對不同情況進行治療,雖然經常奏效,但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的病因。後來在四明遇到故人蘇伊舉,閒聊醫術。伊舉說:我們鄉下有一位善於醫術的人,每次治療失血積聚妄證,都先用速效藥讓患者排泄。有人問:失血後再排泄,身體虛弱如何應對?他就回答:血已經亂跑,迷失了正常通道,不清除積聚的淤血,妄行就會變成常態,怎麼才能控制呢?

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予聞之,愕然曰:名言也。昔者之疑,今釋然矣。

又云:凡九竅出血,用南天竺主之,或用血餘灰,自發為佳,次則父子一氣,再次男胎髮,又次則亂髮,皂角水洗曬乾,燒灰為末。每二錢,以茅草根煎湯調下。又荊葉搗取汁,酒和服。又刺薊一握,絞汁,酒半盞和服;如無生者搗乾者為末,水調三錢,均效。

訣曰:牆頭苔蘚可以塞,車前草汁可以滴,火燒蓮房用水調,鍋底黑煤可以吃。石榴花片可以塞,生萊菔汁可以滴,火燒龍骨可以吹,水煎茅花可以吃。

白話文:

人生在世,有去有留,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何必执着于虚无缥缈的得失呢?我听了这话,不禁惊讶,感叹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解开了我心中多年的疑惑。

据说,凡是九窍出血,可以用南天竺来治疗,或者用血余灰,效果最好。其次,可以用父亲的头发,再其次可以用男胎的头发,再次可以用乱头发,用皂角水洗净晒干,烧成灰末,每次用两钱,用茅草根煎汤送服。还可以用荆叶捣汁,用酒调服。另外,也可以用刺蓟一握,绞汁,用半杯酒调服;如果找不到鲜的,可以用干的刺蓟磨成粉末,用水调服,效果都很好。

民间还有个秘方:墙头苔藓可以用来塞住伤口,车前草汁可以用来滴在伤口上,火烧莲房用水调和可以服用,锅底黑煤也可以吃。石榴花片可以用来塞住伤口,生莱菔汁可以用来滴在伤口上,火烧龙骨可以用来吹入伤口,水煎茅花可以用来吃。

《急救方》注:治跌打損傷已死者,用男女尿桶人中白,煉紅投好醋七次,研末酒送二錢,吐出惡血即可救矣。慎不移動,動者不治。

泛注,

《可法良規》云:凡損傷之症,乃有形器物所傷,為筋骨受病,當從血論。蓋血得熱則妄行,其害甚速,須先伐肝火,清運火,砭患處,和經絡,則瘀血不致泛注,肌肉不致遍潰。次則壯脾胃,進飲食,生血氣,降陰火,則瘀血易於腐潰,新肉易於收斂,此要法也。若用克伐之劑,虛者益虛,滯者益滯,禍不旋踵矣。

《瀕湖集簡方》曰:治打僕瘀血滾注,或作潮熱者,用大黃末,薑汁調塗,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

白話文:

治療跌打損傷致死的情況,可以用男女的尿桶(人中白),煉成紅色後浸泡好醋七次,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兩錢,吐出惡血即可救治。注意不要移動傷者,移動則無法救治。

凡是損傷的症狀,都是由於有形的器物所傷,導致筋骨受病,應該從血液方面治療。因為血液受熱會亂竄,傷害非常迅速,必須先抑制肝火,清除火氣,針灸患處,疏通經絡,這樣瘀血就不會蔓延,肌肉也不至於潰爛。接下來要健脾胃,進食,滋生血氣,降服陰火,這樣瘀血就容易腐爛,新肉也容易癒合,這是最重要的方法。如果使用克伐的藥物,虛弱的人會更加虛弱,阻塞的人會更加阻塞,禍害馬上就會出現。

治療打傷瘀血流竄,或出現潮熱的情況,可以用大黃粉末,用薑汁調和塗抹,一夜黑色變成紫色,兩夜紫色變成白色。

發熱,

東垣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如晝夜俱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急瀉其陽而峻補其陰。夫熱入血室之症,婦人經水適來,或因損傷,譫言如見鬼狀,宜小柴胡湯加生地主之。王太僕曰:凡熱來復去,不時而動,乃無根之虛火也,宜六君子湯加薑桂;不應,急加附子,或八味丸最善。

《可法良規》曰:凡損傷之症有出汗者,當審其陰陽虛實而治之。若陰虛陽往乘之,則發熱自汗,以甘寒之劑補其氣,如補中益氣湯之屬是也。若陽虛陰往乘之,則發厥自汗,以甘溫之劑助其陽,如參附湯之屬是也。亦有因痛甚而自汗者,宜清肝火為主。亦有因陰陽損傷而自汗盜汗者,宜補氣生血為主。若心孔一片汗出者,養其心血自止。

白話文:

發熱

東垣說:白天發熱,晚上安穩,這是陽氣旺盛於陽位的緣故。白天安穩,晚上發熱煩躁,這是陽氣沉陷於陰中,稱為熱入血室。如果晝夜都發熱煩躁,這是重陽無陰,應當急瀉其陽而大量補其陰。熱入血室的癥狀,如果發生在婦女經水剛來的時期,或是由於損傷引起,胡言亂語就像見鬼一樣,應當使用小柴胡湯加上生地黃。王太僕說:凡是發熱反覆出現,不按時發作,這是沒有根源的虛火,應當使用六君子湯加上薑桂;不奏效,緊急加上附子,或使用八味丸最好。

《可法良規》說:凡是損傷的癥狀有出汗的,應當審查其陰陽虛實而治療。如果陰虛陽往乘之,則發熱自汗,使用甘寒的藥劑補氣,如補中益氣湯等。如果陽虛陰往乘之,則發厥自汗,使用甘溫的藥劑助陽,如參附湯等。也有因疼痛劇烈而自汗的,應當以清肝火為主。也有因陰陽損傷而自汗或盜汗的,應當以補氣生血為主。如果心口一片出汗,補養心血自會停止。

外邪,

陳文治曰:四季傷損,脈浮緊,發熱惡寒體痛,屬有外邪,宜發散以祛邪,春用五積散、香蘇飲;夏用香薷飲、五苓散;秋用藿香正氣散;冬用雙解散。若寒熱者,加柴胡、前胡、黃芩;頭痛加川芎、白芷,腳氣加白芷、檳榔、木香;有痰加半夏、陳皮,等分,蔥白煎服。

白話文:

外感病證

陳文治說:由於四季的變化,而造成的傷損,脈浮緊,發熱惡寒全身痠痛,屬於有外感邪氣,宜發散以祛邪,春季服用 [五積散]、[香蘇飲];夏季服用 [香薷飲]、[五苓散];秋季服用 [藿香正氣散];冬季服用 [雙解散]。如果寒熱交加,加柴胡、[前胡]、黃芩;頭痛加 [川芎]、[白芷],腳氣加白芷、[檳榔]、[木香];有痰加 [半夏]、[陳皮],等分,用蔥白煎煮服用。

《可法良規》云:凡傷損之症,出血太多,或潰爛之際,收斂之後,如有寒熱頭痛,或自汗盜汗,煩躁作渴,或遍身疼痛,肢體倦怠,牙關緊急,痰涎上壅等證,是血氣虛而作變症也,當峻補元氣為主。大凡傷損症,有外邪乃乘虛而入,猶當補助,作外邪治之,禍不旋踵。

耀山云:傷損之證,內瘀居多,間有外感挾邪。陳氏之論,詳及四季,發明上下加減,雖為穩當,又宜參閱發熱門,擇方療治,更為穩妥,學者須細玩之。

昏憒,

《正體類要》曰:傷重昏憒者,急灌以獨參湯。雖內有瘀血,切不可下,急用花蕊石散內化之,蓋恐下之,因瀉而亡陰也。若元氣虛甚者,尤不可下,亦用前散以化之。凡瘀血在內,大小便不通,用大黃、朴硝;血凝而不下者,急用木香、肉桂末三、二錢,以熱酒調灌服,血下乃生。如怯弱之人用硝黃,須加肉桂、木香,假其熱以行其寒也。

白話文:

《可法良規》中說:凡是受傷導致出血過多,或者潰爛的狀況,在傷口癒合後,如果出現寒熱頭痛、自汗盜汗、煩躁口渴、全身疼痛、四肢無力、牙關緊咬、痰液上湧等症狀,這是因為血氣虛弱而引起的變症,治療時應以補益元氣為主。

一般來說,傷損症狀通常是外邪趁虛而入所致,治療時仍然要補助元氣,再針對外邪進行治療,否則禍患會接連發生。

耀山說:傷損證狀大多是內部淤血導致,偶爾會有外感邪氣夾雜。陳氏的論述詳細說明瞭四季的變化,以及加減藥方的原則,雖然穩妥,但也應該參閱發熱門的內容,選擇適當的藥方治療,這樣會更加穩妥,學者們需要仔細鑽研。

昏憒

《正體類要》中記載:傷勢嚴重導致昏迷的,緊急灌服獨參湯。雖然體內有淤血,但不可用瀉藥,應急用花蕊石散內服化解,因為擔心瀉藥會導致陰液虛耗而亡。如果元氣虛弱很嚴重,就更不能用瀉藥了,同樣使用花蕊石散化解。凡是體內有淤血導致大小便不通的,可以使用大黃、朴硝;淤血凝結不下行的,緊急使用木香、肉桂粉各三、二錢,用熱酒調和灌服,淤血排出後就會好轉。如果體質虛弱的人使用大黃、朴硝,一定要加入肉桂、木香,藉助它們的溫熱來抵禦寒邪。

《選粹》云:顛仆迷悶者,酒調蘇合香丸灌之。顛撲損傷者,宜逐其惡血,用酒煎蘇木,調蘇合香丸或雞鳴散;或活血和氣飲加大黃,入醋少許煎;或童便或蘇木煎酒調黑神散,烏藥順氣散亦可。

陳遠公曰:人從高墜下,昏死不蘇,人以為惡血奔心,誰知乃氣為血壅乎。夫跌僕之傷,多是瘀血攻心,然跌僕出其不意,未必心動也。惟從高墜下,失足時心必驚悸,自知必死。是先挾一必死之心,不比一蹶而傷者,心不及動也。故氣血錯亂,每每昏絕不救。治法逐其瘀血,佐以醒脾之品,則血易散而氣易開。

白話文:

《選粹》中提到:顛僕昏迷的人,可用酒調的蘇合香丸灌服。跌撲損傷的人,應當驅逐惡血,用酒煎煮蘇木,加入蘇合香丸或雞鳴散;或用活血和氣飲加入大黃,少許醋煎煮;或用童便或蘇木煎酒調服黑神散,烏藥順氣散也可以。

陳遠公說:從高處墜落導致昏死不醒的人,一般認為是惡血衝上心臟,但卻不知道其實是氣被血氣鬱滯。跌撲造成的傷,大多是瘀血瘀滯在心臟,但跌撲通常是出乎意料的,不一定會引起心臟的驚悸。只有從高處墜落時,失足的瞬間,心臟必定會驚悸,自覺必死。這是因為事先已經抱定必死的決心,與突然摔傷時心臟還沒來得及產生反應的情況不同。所以氣血才會錯亂,往往昏迷不醒而無法搶救。治療方法是驅逐瘀血,輔以醒脾的藥物,這樣一來瘀血容易散開,氣血也容易通暢。

倘徒攻瘀血,則氣閉不宣,究何益乎。用蘇氣湯,一劑氣疏,三劑血活全愈。

谷蘭云:未跌僕之時,心原不動;當跌撲之時,體先振動,心能不動乎。況心主血者也,心既不動,即跌撲亦無傷瘀之症矣。此說存參。

《可法良規》云:凡傷損之症,若皮膚已破,出血過多而昏憒者,氣血虛極也,大補為主;如不應,急加附子。若墜僕太重,皮膚不破,血未出而昏憒者,瘀血在內也,行散為主;如不應,速加酒炒大黃。若下後而有變症者,皆氣血虛極也,用十全大補湯。若因痛甚而自汗昏憒者,風木熾盛也,用清肝涼血之劑,則痛自定,汗自止;苟作外因風邪治之,促其危也。

白話文:

如果只單純地治療瘀血,卻不疏通氣機,又有什么用呢?使用蘇氣湯,一劑就能使氣機疏通,三劑就能使血脈活絡,完全治癒。

谷蘭說:人沒有跌倒時,心本來就不會動;當跌倒時,身體先震動,心能不動嗎?況且心主血脈,心都不動了,跌倒時又怎麼會有瘀血的症狀呢?這句話值得參考。

《可法良規》中記載:凡是受到損傷的疾病,如果皮膚已經破損,出血過多而昏迷,是氣血虛弱到極點,就要以大補為主要治療方法;如果效果不好,就緊急加附子。如果跌倒過重,皮膚沒有破損,血沒有流出來卻昏迷,是瘀血在體內,就要以行散為主要治療方法;如果效果不好,就馬上加酒炒大黃。如果在治療之後出現了其他變化,都是氣血虛弱到極點,就要使用十全大補湯。如果因為疼痛過度而自汗昏迷,是風木過盛,就要使用清肝涼血的藥物,這樣疼痛就會自行消失,汗也會自行停止;如果單純地用治療外因風邪的方法,反而會加重病情。

又云:若傷損在頭腦並致命處所,昏憒良久,將至不起者,急用蔥白切細、杵爛、炒熟,罨患處,稍冷更以熱者罨之,多自醒矣。

《選粹》云:亦有血迷心竅,而致昏沉不知人事者,宜花蕊石散,童便調服。有神魂散失,一時不知人事者,唯在臨時斟酌。大抵跌僕之病,全在補氣行血。若自然銅之類,雖有接骨之功,而燥散之害,甚於刀劍,丹溪備言之矣。

谷蘭云:跌僕則肝必受傷,瘀血未去,而行補氣補血藥,恐血瘀未能散除,轉致不可救藥為患;惟虛弱者受跌撲之患,於逐瘀中兼補益,似為兩得。

白話文:

如果傷到頭部和致命的地方,昏迷很久,快要醒不過來了,就要趕快把蔥白切碎搗爛,炒熟,敷在患處,稍微涼了就再換熱的敷,這樣大多數人就會醒過來。

《選粹》裡面說,也有人是血迷心竅,導致昏迷不省人事,這種情況可以用花蕊石研磨成粉,用童子尿調和服用。還有的情況是神魂散失,一時失去意識,這就需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判斷了。總的來說,跌倒摔傷的病症,關鍵在於補氣行血。像自然銅之類的藥物,雖然有接骨的功效,但燥散的副作用,比刀劍還要嚴重,丹溪先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谷蘭說,跌倒摔傷,肝臟肯定會受傷,瘀血沒有排除,就用補氣補血的藥物,可能會導致瘀血無法散除,反而會更加嚴重,無法治療;只有體弱的人,在跌倒摔傷之後,在排除瘀血的同時兼顧補益,才算是兩全其美。

《急救方》:治僕打猝死去,但須心頭溫暖,雖經日亦可救。先將死人盤屈在地上,如僧打坐狀,令一人將死人頭髮控放抵,用生半夏末,以竹筒或紙筒吹在鼻內;如活即以生薑自然汁灌之,可解半夏毒。

耀山云:按人尿性味鹹寒無毒,又名輪迴酒、還元湯,撲損瘀血在內運絕,加酒飲之,治折傷推陳致新,其功甚大。又《千金方》飲人尿治金瘡出血,杖瘡腫毒,火燒悶絕等症。又刺在肉中,人咬手指,金瘡中風,蛇犬咬傷,蜂蠆螫傷,浸洗得解,乃傷科中之仙藥也。周赧王四十五年,秦相范雎在魏時,觸杵魏齊,令獄卒自辰至未撲打,遍體皆傷,齒折脅斷,身無完膚,氣絕不動,屍卷葦薄之中。魏齊復令賓客便溺其上,勿容為清淨之鬼。

白話文:

《急救方》記載,如果有人被打得猝死,但只要心頭還溫暖,即使過了很久也能救活。首先將死者盤坐在地上,像僧人打坐的姿勢,再讓一個人抓住死者的頭髮,用生半夏的粉末,用竹筒或紙筒吹進死者的鼻孔;如果死者有呼吸,就用生薑的汁液灌下去,可以解半夏的毒。

耀山說:人尿性味鹹寒無毒,又名輪迴酒、還元湯,可以治療內傷瘀血,再加上酒服用,可以治療骨折,促進傷口癒合,功效非常大。《千金方》也記載,喝人尿可以治療金瘡出血、杖傷腫毒、火燒悶絕等症狀。此外,人尿還可以治療刺傷、被咬傷、金瘡中風、蛇犬咬傷、蜂蠆螫傷等,浸泡可以解毒,堪稱傷科中的仙藥。周赧王四十五年,秦相范雎在魏國時,被魏齊用杵打傷,獄卒從早晨到下午一直打他,全身傷痕累累,牙齒折斷,肋骨斷裂,體無完膚,氣絕身亡,屍體像葦草一樣輕薄。魏齊又命賓客在范雎身上小便,不讓他成為乾淨的鬼魂。

至晚,范雎死而復甦,竟相秦國。又明季一官,貪墨誣害平人,解緩時,被受害人之子奪路報復父仇,攢毆已斃,又恨其貪汙,灌之以尿,後竟不死。觀此兩節,人尿實為久傳效驗之方,今多因穢惡而忽之,惜哉!但人命至重,生死在於呼吸之間,有此極便極賤、極效驗之藥,何不乘其昏絕不知而灌之;如灌之不入,急令人溺其頭面,使其入於七竅,未有不蘇者也。

《急救方》小注云:凡跌打縊溺至死,而心頭熱者,急用活雞冠血,滴入喉鼻之內,男左女右,男用公雞,女用母雞,刻下即蘇。又跌打氣絕,用仙人柴(即九里香葉)搗自然汁一杯,灌下即蘇。但心口有微熱,能受此藥,無有不活,名曰救名丹。

白話文:

到了晚上,范雎死而復生,於是奔赴秦國。又有一位明朝官員,貪污受賄,誣陷平民。在押解途中,被被害人的兒子奪路追趕,報復父仇,痛打他致死。又痛恨他的貪污,灌下尿液。後來竟然沒有死。看這兩件事,人尿確實是流傳已久的有效偏方。現在很多人因為嫌棄,而忽視了它,可惜啊!但是人命關天,生死就在呼吸之間。既然有這麼方便、便宜、又有效驗的藥物,為什麼不趁著傷者昏迷不知的時候灌下去呢?如果灌不下去,趕緊讓人溺住他的頭面,讓尿液進入七竅,沒有不甦醒的。

《急救方》註解中說:凡是跌打、溺水等致死,而心頭還有熱氣的,趕緊用新鮮的雞冠血滴入喉嚨和鼻子,男性用公雞,女性用母雞,片刻後即可甦醒。又跌打氣絕,可用九里香葉搗成汁液一杯,灌下去即可甦醒。只要心口還有餘熱,能夠承受此藥,沒有不活過來的,稱為救名丹。

眩暈,

耀山云:血虛則陰虛,陰虛則發熱而渴,腹脹嘔吐必兼中氣太虛,故用補治如此。若僕打即時暈倒在地,此氣逆血暈也。按《急救方》補註:用血管鵝毛煅存性一錢,老酒調服即醒。又有真元不足,不能攝氣歸元而暈者,仍用補劑可也。如失血過多而暈者,用芎歸湯亦可。

煩躁,

東垣云:發熱惡寒,大渴不止,其脈大而無力,非白虎湯症,此血虛發躁也,宜用當歸補血湯治。裴先生云:肌熱煩躁,目赤面紅,其脈洪大而虛,此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輕則危,重則斃。

白話文:

眩暈

耀山說:血虛則陰虛,陰虛則會發熱口渴,腹脹嘔吐必然伴隨中氣虛弱,所以治療應當採用補益的方法。如果患者突然暈倒在地,這是氣逆血暈。根據《急救方》的註解:可用血管草煅燒成灰,取一錢,用老酒調服即可醒來。還有一些是因為真元不足,無法攝氣歸元而導致的暈眩,也可用補益藥物治療。如果因失血過多而暈眩,則可用芎歸湯。

煩躁

東垣說:發熱惡寒,口渴不止,脈象洪大而無力,這不是白虎湯症,而是血虛導致的煩躁,宜用當歸補血湯治療。裴先生說:肌膚發熱煩躁,眼睛發紅臉色發紅,脈象洪大而虛弱,這是血虛的表現,如果誤服白虎湯,輕則危重,重則會致命。

發喘,

耀山云:發喘之因,果多在肺,然按《內經》曰:有所墮恐,喘出於肝,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是當分別論治。

作嘔,

耀山云:按薛氏以藥傷胃而嘔者,脈必微細而遲,乃涼藥克伐而嘔也,急用六君子湯加歸、芍、附子。又有胃火作嘔者,症必口渴唇褐,系素有積熱,復飲辛熱藥,則火必更盛矣,以清胃散加山梔、黃芩、甘草治之頓止。如潰後作嘔,仍按出血過多方法調治。若投藥稍錯,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口渴,

白話文:

發喘的原因,大多在肺,但根據《內經》的說法,由於受到驚嚇而喘的,來自肝臟,因為跌倒受傷而喘的,來自腎臟和骨頭。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原因進行治療。

嘔吐的原因,根據薛氏的說法,由於藥物傷胃而嘔吐的,脈象必定微弱而緩慢,這是由於寒涼的藥物過度攻擊所致,應該緊急使用六君子湯加入當歸、芍藥、附子來治療。還有胃火旺盛而嘔吐的,症狀必定口渴、嘴唇發黑,這是因為平時積熱,又服用辛熱的藥物,導致火氣更加旺盛,應該使用清胃散加入山梔子、黃芩、甘草來治療,能馬上止住。如果是在潰瘍癒合後出現嘔吐,則要根據出血過多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用藥稍微不對,不僅無益,反而會造成傷害。

口渴,

東垣云:發熱惡寒,大渴不止,其脈大而無力者,非白虎湯症,此血虛發躁而渴也,宜用當歸補血湯。

不食,

鍾峻云:江西一盜,肋斷呻吟不食,用生精豬肉四兩,糯米飯一碗,白糖四兩拌食,越日而愈,骨亦完好,想亦秘方也。愚按血閉嗜臥不食,虛者用巴戟湯,即四物加巴戟、大黃,補而行之;實者承氣、抵當攻之,如氣滯不食,必須枳、朮、香、砂以開之。

白話文:

東垣說:發燒怕冷,口渴得厲害,脈搏雖然很大,但沒有力量,這不是白虎湯的症狀,這是血虛導致煩躁而口渴,應該使用當歸補血湯。

鍾峻說:江西有一位盜賊,肋骨斷了,呻吟不止,不吃東西,用生精豬肉四兩,糯米飯一碗,白糖四兩拌著吃,隔天就痊癒了,骨頭也完好,想來也是秘方。我認為血閉導致嗜睡不食,虛弱的人使用巴戟湯,就是四物湯加上巴戟、大黃,補氣又行血;實證的人使用承氣湯、抵當湯來攻邪,如果因為氣滯導致不食,必須用枳實、白朮、砂仁、香附子來開胃。

秘結,

耀山云:按《正體類要》若胸腹脹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瘀血停滯也,用當歸導滯湯通之。肚腹作痛,大便不通,按之痛甚者,瘀血在內也,用加味承氣湯下之。凡腹停瘀血,用大黃等藥,其血不下,反加胸膈脹痛,喘促短氣,用肉桂、木香末各二錢,熱酒調服,即下惡血。此因寒藥凝滯不行,得辛溫而血自行耳,專用苦寒諸劑者察之!

《可法良規》云:凡傷損之症,小便不利,若因出血,或平素陰虛火燥,而滲泄之令不行者,宜滋膀胱之陰。若因疼痛,或平素肺經氣虛,不能生化腎水,而小便短小者,當補脾肺之氣,滋其化源,則小便自生。若誤用分利之劑,復損其陰,禍在反掌。經云:氣化則小便出焉。

白話文:

祕結

趙耀山說:根據《正體類要》,如果胸腹脹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是瘀血停滯造成的,可以用「當歸導滯湯」疏通。肚腹疼痛,大便不通,按壓時疼痛加劇,是瘀血在體內造成的,可以用「加味承氣湯」瀉下。凡腹中有瘀血,用大黃等藥物治療,如果瘀血沒有排出,反而加重了胸膈脹痛,喘促氣短,可以用肉桂、木香末各兩錢,用熱酒調服,就能排出惡血。這是因為寒性藥物會凝滯瘀血,阻礙其運行,用辛溫藥物則能讓瘀血自行排出,專用苦寒藥物的醫生要注意這一點!

《可法良規》說:凡是外傷,小便不利,如果是因為出血,或者平時陰虛火旺,導致滲泄的功能失調,應該滋養膀胱的陰液。如果是因為疼痛,或者平時肺經氣虛,不能生化腎水,導致小便短少,應該補養脾肺之氣,滋養其化生水液的源頭,小便自然就會產生。如果錯誤地使用利尿的藥物,會進一步損傷陰液,後果不堪設想。經文中說:氣化正常,小便就會生成。

又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亦有汗出不止而小便短小者,汗止便自利,尤忌分利滲泄之劑。

瘀滯,

《可法良規》云:凡傷損之症,若棍僕重者,患處雖不破,其肉則死矣。蓋內肉糜爛,與瘀血相和,如皮囊盛糊然。其輕者,瘀血必深蓄於內,急宜砭刺,即投大補之劑。否則大熱煩躁,頭目脹痛,牙關緊急,殊類破傷風症,此瘀穢內作而然也,急刺之,諸症悉退。

又云:若不砭刺發泄,為患匪輕,是不知傷重而內有瘀穢者也,須急去之,即服補益之劑,以固根本,庶保無虞。古人謂瘀穢惡於狼虎,毒於蛇蠆,去之稍緩,則戕性命,非虛言也,醫者三複之!

白話文:

有人說,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產生;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轉化。也有人出汗不止,卻小便量少,等到汗止,小便就會自行通暢,尤其忌諱使用利尿滲泄的藥物。

瘀血的處理,古籍《可法良規》中提到:凡是受到外傷,如果棍棒撞擊力道很重,即使傷口沒有破裂,肉也會壞死。因為內部的肉糜爛,與瘀血混合在一起,就像皮囊盛滿糊一樣。輕微者,瘀血會深藏在內,應該立即用砭石針刺,並服用大補藥物。否則會出現發熱煩躁、頭昏眼花、牙關緊閉等症狀,非常像破傷風,這是瘀血內積引起的,應立即用針刺,這些症狀就會消失。

書中還提到,如果不去針刺排泄,後患無窮,這是不了解傷勢嚴重,而內有瘀血的人才會犯的錯誤。一定要及時去除瘀血,再服用補益藥物,鞏固根本,才能免除後患。古人說瘀血比狼虎還可怕,比蛇蠍還毒,去除它稍有遲緩,就會損害性命,這並不是空話,醫生們一定要謹慎三思!

耀山云:按《薛氏醫案》傷損腫痛不消,有瘀血在內,急宜砭之;否則瘥後數年,但遇天陰,仍作痛也,血屬陰,從其類也。

血虛,

《可法良規》云:凡傷損筋糜肉爛,膿血大瀉,陽亦隨陰而走,元氣喪敗,理勢必然,氣血不虛者鮮矣。智者審之!

又云:凡傷損之症,遍身作癢,或搔破如瘡疥,此血不營於肌腠,當作血虛治之;不應,兼補其氣。亦有愈後身起白屑,落而又起,或有如布帛一層,隔於肌膚,乃氣血俱虛,不能營於腠理,宜大補氣血為主;若作風邪治之,誤矣。

又云:凡傷損之症,肢體麻木,若口眼如常,腰背如故,而肢體麻木者,氣虛也。蓋血虛則氣虛,故血虛之人,肢體多麻木,此是陰虛火動而變症,實非風也,當用升陽滋陰之劑;若作風治,凶在反掌。

白話文:

瘀血

耀山說:根據《薛氏醫案》,外傷腫痛不消,是因為體內有瘀血,應立即針灸治療。否則傷癒後幾年,只要天氣陰霾,仍會疼痛,這是因為血屬陰,疼痛從同類而生。

血虛

《可法良規》說:凡是外傷筋骨糜爛、膿血大量流出,陽氣也會隨著陰血流失,元氣受損,這是必然的道理,氣血不虛的人很少見。有智慧的醫師應審慎判別!

又說:凡是外傷之症,全身發癢,或抓破皮形成瘡疥,這是因為血無法濡養肌膚,應當視為血虛治療;若無效,可以兼顧補氣。也有傷癒後身上長白屑,掉落後又長,或像一層布帛隔在肌膚之間,這是因為氣血皆虛,無法濡養肌腠,應以大補氣血為要;若誤診為風邪治療,將會很危險。

又說:凡是外傷之症,肢體麻木,如果口眼沒有異常,腰背也如常,而只有肢體麻木,這是氣虛所致。因為血虛則氣虛,所以血虛的人肢體容易麻木,這是陰虛火動而產生的變症,並非風邪,應使用升陽滋陰的藥物治療;若誤診為風邪,病情會急劇惡化。

又云:凡傷損之症,貴乎大補氣血,則腐肉易於潰爛,瘡口易於生肌。每見治者,不知氣血虧損,往往多用十宣散,又以方內參、耆、芎、歸為補益之劑,嫌其中滿,多用不過錢許;以厚朴、防己為清毒之藥,因其行散,動輒倍加。此何益於氣血,而欲責其速潰、速斂、速生肌乎。無怪其煩躁作渴,飲食益少,因之不起者眾矣。

又云:凡傷損之症,不可輕服烏附等味,蓋其性味辛熱,恐助火以益其患。其平素有失血及血虛之人,雖在冬令,決不宜用,緣滯血得火而益傷,陰血得火而益耗,運血得火而妄行,患肉得火而益壞。若人平素虛寒,或因病而陽氣脫陷者,則用之不在此例。

白話文:

又說:凡是受傷損傷的病症,重要的是大力補氣血,這樣腐爛的肉體才能容易潰爛,瘡口才能容易生出新肌膚。常常看到一些治療者,不瞭解氣血虧損,往往大量使用「十宣散」,而且認為方中的「參」、「耆」、「芎」、「歸」是補益的藥劑,嫌其中數量太少,只用一點點;而認為「厚朴」、「防己」是去毒的藥,因為它們有行氣散結的作用,所以隨意加倍。這對氣血有什麼好處,而期望它能快速潰爛、收斂、生肌呢?難怪患者會出現煩躁口渴,飲食減少,因此無法恢復健康的例子很多。

又說:凡是傷損的病症,不可以輕易服用「烏附」等藥味,因為它們性味辛熱,恐怕會助長火氣,加重病情。對於平日有失血或血虛的人,即使在冬天也不適合服用,因為滯血遇火會更加受傷,陰血遇火會更加耗損,運行血氣的機能遇火會胡亂運行,而受傷的肌肉組織遇火會更加腐壞。假如平時身體虛寒,或是因為疾病導致陽氣衰弱的人,則不在此限。

作痛,

《正體類要》曰:肌肉間作痛者,營衛之氣滯也,用復元通氣散。筋骨作痛者,肝腎之氣傷也,用六味地黃丸。內傷下血作痛者,脾胃之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外傷出血作痛者,脾肺之氣虛也,用八珍湯。大凡下血不止,脾胃之氣脫也,吐瀉不食,脾胃之氣敗也,苟預為調補脾胃,則無此患矣。

又云:傷處作痛,若痛至四、五日不減,或一、二日方痛,欲作膿也,用托裡散。若以指按不復起者,膿已成也,刺去膿,痛自止也。

白話文:

肌肉之間疼痛,是營衛之氣阻塞,可以用復元通氣散。筋骨疼痛,是肝腎之氣受損,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內傷導致下血疼痛,是脾胃之氣虛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外傷導致出血疼痛,是脾肺之氣虛弱,可以用八珍湯。總之,下血不止,是脾胃之氣虛脫,吐瀉不食,是脾胃之氣衰敗,如果能及時調補脾胃,就不會有這些毛病。

另外,傷處疼痛,如果痛了四、五天沒有減輕,或者是一、兩天才開始疼痛,可能是要化膿,可以用托裡散。如果用手指按下去不能馬上彈回來,就表示已經化膿了,可以刺破膿包,疼痛就會自然消失。

《可法良規》云:凡傷損之症,多有患處作痛。若出血過多而痛者,血虛火盛也,宜甘寒以降虛火,甘溫以養脾氣。若汗出多而痛者,肝木火盛也,宜辛涼以清肝火;甘寒以生肝血。若筋骨傷而作痛者,正而治之。肌肉傷而作痛者,調而補之。氣血逆而作痛者,順而補之。氣血虛而作痛者,溫而補之。

熱而痛者清之,寒而痛者溫之。陰虛火痛者,用補陰之劑。脾氣虛而痛者,用補脾之劑。作膿而痛者托之,膿焮而痛者開之。切不可概用苦寒,以致復傷脾胃也。

筋攣,

《可法良規》曰:凡傷損之症,膿血大潰,血出太多,兼之惡寒發熱,焮痛口乾,肝血自然不足。況肝主筋,血去則筋無以養,筋無血養則燥,遂不能束骨而屈伸自如,故有拘攣之象。宜聖愈湯加柴胡、木瓜、山梔、麥冬、五味子治之;如作風證治,筋愈燥而血愈涸,攣豈能伸乎。

白話文:

《可法良規》中說,凡是受傷的病症,大多會感到患處疼痛。如果出血過多並且疼痛,就是血虛火盛,應該用甘寒藥物降虛火,甘溫藥物滋養脾氣。如果出汗過多並且疼痛,就是肝木火盛,應該用辛涼藥物清肝火,甘寒藥物生肝血。如果筋骨受傷而疼痛,就應該正治;如果肌肉受傷而疼痛,就應該調理補益。如果氣血逆行而疼痛,就應該順氣補血;如果氣血虛弱而疼痛,就應該溫補。

熱痛就用清熱藥物,寒痛就用溫熱藥物。陰虛火旺而疼痛的,用補陰藥物;脾氣虛弱而疼痛的,用補脾藥物。化膿而疼痛的,用托毒藥物;膿腫而疼痛的,用開膿藥物。切忌一概使用苦寒藥物,以免損傷脾胃。

筋攣,是指筋脈拘急不能伸展的情況。《可法良規》中說,凡是受傷的病症,如果膿血大量潰瘍,出血過多,又伴隨著惡寒發熱、腫痛口乾,肝血就會自然不足。況且肝臟主司筋脈,血氣不足則筋脈無以濡養,筋脈失血就會變得乾燥,不能束縛骨骼而自由屈伸,因此就會出現拘攣的情況。應該服用聖愈湯加上柴胡、木瓜、山梔、麥冬、五味子等藥物來治療。如果像風證一樣治療,筋脈愈加乾燥,血液愈加枯竭,拘攣怎麼能伸展呢?

耀山云:人生兩肘、兩腋、兩髀、兩膕,謂之八虛。《內經》云: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倘有一處脫臼出髎,筋骨兩傷,豈無惡血邪氣乘虛而入耶。必須察其臟腑,利其關節,調其氣血,毋謂僅治其外,而忽其內也。

又云: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考肺脈自胸行肘之俠白等穴,心脈自腋行肘之少海等穴。又云: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考肝脈布脅肋,行腋下期門等穴。又云: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髀者,髀樞也,考脾脈上循陰股,結於髀。又云: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膕者,膝後曲處也,考腎脈上腨,出膕內廉。

白話文:

耀山說:人體的兩肘、兩腋、兩髀、兩膕,稱為八虛。《內經》中記載:這八虛都是人體的關節部位,真氣流經,血脈運行之處,邪氣和惡血本不應該停留,一旦停留就會損傷經絡,導致骨節關節無法屈伸,因此會產生攣縮的病症。如果其中一處發生脫臼或骨頭錯位,筋骨受傷,難道不會有邪氣和惡血趁虛而入嗎?所以治療時必須要觀察其臟腑,疏通關節,調和氣血,不能只治其外,而忽略了內在。

耀山又說:肺心有邪氣,其氣會停留在兩肘。觀察肺經脈絡,從胸部經過肘部的俠白等穴位;心經脈絡,從腋窩經過肘部的少海等穴位。

耀山還說:肝臟有邪氣,其氣會流向兩腋。觀察肝經脈絡,分佈在脅肋,經過腋窩的期門等穴位。

耀山又說:脾臟有邪氣,其氣會停留在兩髀。髀指的是髖關節,觀察脾經脈絡,向上沿著陰股,匯聚在髀部。

耀山又說:腎臟有邪氣,其氣會停留在兩膕。膕指的是膝蓋後面的彎曲處,觀察腎經脈絡,向上經過腨部,從膕窩內側出來。

此皆患生於里而達於表,如外傷既成,內臟皆連,知此八虛者,用藥有所指歸矣。陳藏器曰:虛而勞者,其弊萬端,宜應隨病增減。如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心氣不足,加上黨參、茯神、菖蒲;肝氣不足,加天麻、川芎;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益智;腎氣不足,加熟地黃、遠志、牡丹皮。此又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這些疾病都是由內而外發生的,就好像外傷造成傷害,內臟也會受到影響。明白這八種虛症,用藥便能有所依據。陳藏器說:虛弱勞累,弊端很多,用藥應該根據疾病情況增減。比如肺氣不足,要加上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心氣不足,要加上黨參、茯神、菖蒲;肝氣不足,要加上天麻、川芎;脾氣不足,要加上白朮、白芍、益智;腎氣不足,要加上熟地黃、遠志、牡丹皮。這些都是不可不知的。

按舒筋法,治破傷後,筋攣縮不能伸者,用大竹管長尺余,兩頭各鑽一竅,系以繩,掛於腰間,一坐即舉足袞挫之,勿計工程,久當有效。《醫說》載:有人墜馬折脛,筋攣縮不能行步,遇一道人,教以此法,數日便愈如常。又《經驗全書》云:有人四肢無故節脫,但有皮連,不能舉動,名曰筋解,用黃柏酒浸一宿,焙為末,酒下三錢,多服方安。

骨痛,

耀山云:按《內經》曰:久立傷骨。又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又按薛氏云:骨痛之證,五更服和血定痛丸,日間用健脾胃生氣血之藥調理。若腫痛發熱,切不可服流氣等藥,外用蔥熨法,內服六君加黃耆、柴胡、桔梗、續斷、骨碎補之類,或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治之,氣血和而熱自退矣。《救急方》治渾身骨痛,用破草鞋燒灰,香油和,貼痛處即止。

白話文:

舒筋法 治療外傷後,筋縮緊不能伸展者,使用大竹管長度一尺多,兩端各鑽一個洞,繫上繩子,掛在腰間,坐著舉起腳反覆搓動,不要計算次數,久而久之就會有效。《醫說》記載:有人從馬上摔斷小腿,筋縮緊不能走路,遇到一位道士,教了他這個方法,幾天後就痊癒如常。又《經驗全書》說:有人四肢無故關節脫臼,只有皮膚相連,不能活動,稱為筋解,用黃柏酒浸泡一晚,焙成粉末,用酒送服三錢,多服幾次才能康復。

骨痛 耀山說:根據《內經》記載:長時間站立會傷骨。多吃甜食也會導致骨痛和脫髮。薛氏也認為:骨痛的症狀,在拂曉服用和血的定痛丸,白天用健脾胃生氣血的藥物調理。如果腫痛發熱,切不可服用瀉火的藥物,外用蔥熨法,內服六君子湯加上黃耆、柴胡、桔梗、續斷、骨碎補等藥物,或補中益氣湯加上麥冬、五味子治療,氣血調和,熱氣自然消退。《救急方》治療全身骨痛,用破草鞋燒成灰,用香油調和,敷在疼痛處,疼痛立即停止。

然外熨不若貼膏為當,雖骨痛至重,亦能緩之。

濕痰,

《可法良規》云:凡傷損之症,其患已愈而腿作痛,乃受患太重,膿血過多,瘡雖愈而肝經氣血尚未充也,故濕熱乘之,因虛而襲,以致作痛,非風證也,故用養血祛濕之劑以止痛。又云:腎水足,則肝氣充溢,經脈強健,雖有傷損,氣血不虧,而潰斂以時,氣路不至於上逆,痰涎何由而上壅。

使腎氣一虛,水不能生木,則肝氣奔騰,逆而不下,痰氣亦隨之以升,非風痰也,乃水泛為痰也,宜六味地黃丸,或六味地黃湯加清肝之劑。

白話文:

然而外敷藥物不如貼膏藥效果好,即使骨頭疼痛非常嚴重,也能緩解疼痛。

濕痰,

《可法良規》中記載:凡是受傷的病症,患處已經癒合,但腿部仍然疼痛,這是因為患病太嚴重,膿血過多,雖然傷口癒合,但肝經氣血尚未充盈,所以濕熱乘虛而入,導致疼痛,這不是風證,因此要使用滋養血液、祛除濕氣的藥物來止痛。書中還提到:腎水充足,則肝氣充盈,經脈強健,即使有傷損,氣血也不會虧損,傷口也能及時癒合,氣路不會逆行,痰涎就不會向上壅塞。

一旦腎氣虛弱,水不能生木,就會導致肝氣上逆,痰氣也隨之升起,這不是風痰,而是水泛成痰,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或六味地黃湯,並加入清肝的藥物。

耀山云:此症作痛,分濕痰、濕熱、痰火、痰氣四症,總之痰因濕化,濕居其多,惟下部濕先受之,故多用下部藥也。

頭痛,

《可法良規》云:若頭目所傷作膿,焮赤作痛,膿出痛亦自止。其或頭痛而時作時止者,血虛而痛也,非傷也。若頭痛而兼眩者,火也,痰也,氣虛也,木旺也,不可作寒治也。

《醫學入門》云: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而為痛,宜當歸補血湯、加味四物湯。眉尖後、近髮際,曰魚尾。若氣血俱虛頭痛,宜用加味調中益氣湯或安神湯皆效。

白話文:

耀山說,這種病症的疼痛,可以分為濕痰、濕熱、痰火、痰氣四種,總而言之,痰都是因為濕氣變化而形成的,濕氣佔了很大一部分,而且下半身更容易受到濕氣影響,所以治療時多用針對下半身的藥物。

頭疼方面,《可法良規》記載,如果頭部因外傷化膿,紅腫疼痛,膿液流出後疼痛就會自然停止。如果頭疼時發時止,那是因為血虛導致的,不是因為外傷。如果頭疼同時伴隨頭暈,可能是火、痰、氣虛或肝木旺盛,不能用寒性藥物治療。

《醫學入門》記載,血虛導致的頭疼,會從眼角向上蔓延至頭部,可以用當歸補血湯或加味四物湯治療。眉尖後靠近髮際的位置,叫做魚尾。如果氣血都虛導致的頭疼,可以用加味調中益氣湯或安神湯治療,都有效果。

李東垣云:痰厥頭痛,每發時兩頰青黃,眩暈目不欲開,懶於言語,身體沉重,兀兀欲吐,此厥陰太陰合病也,宜服局方玉壺丸及半夏白朮天麻湯。

胸痛,

《丹溪心法》云:心痛脈澀者,有死血也。又云:作時飲湯水下作痛者有死血,桃仁承氣湯下之。又云:如平日喜飲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桃仁承氣湯下之,輕者韭汁、桔梗開之。

耀山云:按丹溪所論,乃瘀血在胃脘而作痛也。傷損之症,偶有血留胃脘,故引此以備參考。然手按仍痛,總以脈澀為據耳。

白話文:

李東垣說:痰厥頭痛,每次發作時兩頰會呈現青黃色,頭昏眼花、不想睜眼,說話懶散、身體沉重,想吐卻吐不出來,這是厥陰和太陰經脈同時生病了,應該服用局方玉壺丸和半夏白朮天麻湯。

胸痛:

《丹溪心法》中說:心痛脈搏澀滯的,有死血。又說:疼痛時喝湯水會加重,也有死血,服用桃仁承氣湯可以排出死血。還說:如果平時喜歡喝熱的東西,導致死血停留在胃部引起疼痛,服用桃仁承氣湯可以排出死血,症狀輕微的可以用韭汁、桔梗開通。

耀山說:根據丹溪的論述,這是瘀血停留在胃脘引起疼痛。外傷損傷導致的,偶爾會有血停留在胃脘,所以在此列舉出來供參考。但是按壓仍然疼痛,主要還是以脈搏澀滯為依據。

《醫林集要》:治血氣心痛,用沒藥末二錢,水一盞,酒一盞煎服。

《斗門方》:治血氣攻心不可忍者。用蓼根洗銼,浸酒飲。

脅痛,

《丹溪心法》云:惡血停留於肝,居於脅下而痛,按之則痛益甚。

《可法良規》云:蓋打撲墜墮惡血,宜砭不宜留。況十二經絡之血,生於心,藏於肝,統於脾。小腹與脅皆肝經部位,惡血蓄而不行,必生脹滿,疼痛自汗。法當破血生血,清厥陰肝經則善。

《醫學入門》云:瘀血必歸肝經,脅腋痛或午後發者,小柴胡合四物湯加桃仁、紅花、乳香、沒藥;大便堅黑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治血氣心痛

《醫林集要》:使用沒藥粉末二錢,水一碗,酒一碗煎煮後服用。

治血氣攻心不可忍者

《鬥門方》:使用蓼根洗淨、切碎,浸泡在酒中飲用。

脅痛

《丹溪心法》中說:惡血停留在肝臟,積聚在脅肋下方而疼痛,按壓時疼痛會加劇。

《可法良規》中說:跌打損傷後形成的惡血,應該及時放血,不宜留住。況且,十二經絡的血液源於心臟,儲藏在肝臟,統領於脾臟。小腹部和脅肋都是肝經所經過的地方,惡血積聚不流通,必定會導致腹脹、疼痛和自汗。治療方法是活血生血,疏通厥陰肝經。

《醫學入門》中說:瘀血必定歸於肝經,脅腋疼痛或午後發作的患者,可以服用小柴胡合四物湯,並加入桃仁、紅花、乳香、沒藥;大便乾結發黑的患者,可用桃仁承氣湯瀉下。

《選粹》云:跌僕脅痛,血歸肝也,破血消痛湯、復元活血湯、乳香神應散皆可參用。

腹痛,

《丹溪心法》云:其痛有常處而不移動者,是死血也,如打僕墜墮而腹痛,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蘇木、紅花,入童便並酒,煎服下之。

《集驗良方》云:妊娠二、三月至七、八月,頓僕失跌,胎動不安,傷損腰腹痛;若有所見,乃胎奔上搶心,短氣,下血不止,用乾地黃、當歸、艾葉各二兩,阿膠、川芎各三兩,水七升,煎取二升半,作三服飲之。

白話文:

《選粹》裡說:跌倒撞傷導致肋骨疼痛,是因為血氣歸於肝臟,可以參考破血消痛湯、復元活血湯、乳香神應散這些方劑。

腹痛,

《丹溪心法》裡說:腹痛如果固定在某個位置,沒有移動,是死血造成的,例如跌倒或墜落導致的腹痛,就是瘀血,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再加入當歸、蘇木、紅花,以及童便和酒一起煎服。

《集驗良方》裡說:懷孕兩個月到七、八個月期間,突然跌倒,導致胎兒不安,傷及腰腹疼痛,如果還有其他症狀,例如胎兒上衝、心慌、氣短、下血不止,可以用生地黃、當歸、艾葉各兩兩,阿膠、川芎各三兩,加水七升,煎到剩兩升半,分三次服用。

丹溪云:凡婦人因閃挫傷胎,腹疼血崩,用八珍湯去地黃,加陳皮,水煎,沖縮砂末、炒黑五靈脂末服。

《指迷方》:治傷損胎動下血腹痛,用阿膠、艾葉、秦艽等分為末,每服五錢,糯米百粒煎湯送服。《小品方》無秦艽皆效。又云:虛人用四物湯加膠、艾、黃耆、甘草亦可。又竹茹酒亦治損胎腹痛,用青竹茹二合,好酒一升,煮三沸,三服即安。又方:用苧麻根二兩,銀五兩,酒、水各半煎服,亦效。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婦女因閃挫傷到胎兒,腹痛且出血,可以用八珍湯去掉地黃,加入陳皮,水煎後,用熱水沖服縮砂末和炒黑五靈脂末。

《指迷方》記載:治療因損傷導致胎動不安、出血腹痛的,可用阿膠、艾葉、秦艽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糯米一百粒煎湯送服。《小品方》中沒有秦艽,效果也很好。另外,虛弱的人可以用四物湯,加入阿膠、艾葉、黃耆、甘草也行。還有竹茹酒也能治療損傷胎兒導致的腹痛,用青竹茹二合,好酒一升,煮沸三次,分三次服用即可。另外,用苧麻根二兩,銀五兩,酒和水各半煎服,也有效果。

《產書》云:胎動胎漏皆能下血,胎動腹痛,胎漏腹不痛;胎動宜調氣,胎漏宜清熱;至於頓撲傷動胎氣,宜服膠艾安胎散。若孕婦三月前後,或經惱怒,或行走失足,跌損傷胎,腹痛腰脹,宜用安胎萬全神應散。

《胎產心法》云:妊娠凡遇傷僕觸忤,胎動不安,腹痛腰痠下墜,勢若難留者,用佛手散,胎未損服之即安,已損服之可下。醫者當細心詳審,圓機活法以施治,庶可保全八九。

《醫學入門》云:瘀血腹痛常有處,或跌撲損傷,或婦人經來及產後,惡瘀未盡下而凝滯,用四物去地黃,加桃仁、大黃、紅花治之。又血痛宜失笑散調之。

白話文:

《產書》說: 胎兒活動和胎漏(羊水流出)都會導致出血。胎動會引起腹部疼痛,而胎漏則不會。胎動時應調養氣血,胎漏時應清熱利尿。如果因為跌倒或碰撞造成胎氣受傷,應服用膠艾安胎散。如果孕婦在懷孕的前三個月或後三個月出現經期紊亂、情緒激動或走路不慎跌倒等情況,導致胎兒受傷,出現腹部疼痛和腰部脹痛,應使用安胎萬全神應散。

《胎產心法》說: 懷孕期間如果受到外傷或情緒刺激,導致胎動不安、腹部疼痛、腰部痠痛下墜,好像難以保住胎兒的,應使用佛手散。如果胎兒沒有受損,服用後胎兒就會安穩;如果胎兒已經受損,服用後胎兒會流產。醫生應仔細診斷,靈活運用方法治療,這樣才能保全八九成的胎兒。

《醫學入門》說: 因瘀血造成的腹部疼痛很常見。可能是因為跌倒或碰撞受傷,或者婦女在經期或產後,惡露未完全排出而積存在體內。可以使用四物湯(去掉地黃),加上桃仁、大黃、紅花治療。另外,血痛時可用失笑散調養治療。

耀山云:按傷損瘀滯腹痛,非用下法不可;然既下之後,變生多症,此薛氏之論所以詳且確也。至於孕婦腹痛,非安胎不可,學者更宜潛心也。

腰痛,

薛氏云:腰為腎之府,雖曰閃傷,實有腎經虛弱所致,用杜仲、補骨脂、五味子、山茱、蓯蓉、山藥治之。

《許氏寶鑑》云:舉重勞傷,或挫閃墜落以作痛,亦謂之腎腰痛,宜獨活湯、乳香趁痛散、如神散、舒筋散、立安散。愚按《紫虛脈訣》云:腰痛之脈,多沉而弦,沉實閃肭。又《直指》云:血瀝則腰痛,轉側如錐之所刺,瘀血者,宜破血散瘀湯;瘀在足太陽、少陰、少陽者,川芎肉桂湯;瘀在腰脊者,地龍散;實者,桃仁承氣湯;久者,四物湯加桃仁、蘇木、酒、紅花,治之。

白話文:

腰痛

薛氏說:腰部是腎臟的所在,雖然說是閃傷,其實是腎經虛弱所導致的,使用杜仲、補骨脂、五味子、山茱、蓯蓉、山藥等藥材來治療。

《許氏寶鑑》中說:搬運重物受傷,或跌打扭傷而導致疼痛,也稱為腎腰痛,應使用獨活湯、乳香趁痛散、如神散、舒筋散、立安散等藥方來治療。

愚按《紫虛脈訣》中說:腰痛的脈象,大多沉細而緊,沉實而腫痛。又《直指》中說:經血積聚則腰痛,轉動身體就像錐子刺痛,瘀血導致的,應使用破血散瘀湯來治療;瘀血在足太陽、少陰、少陽經的,使用川芎肉桂湯;瘀血在腰脊的,使用地龍散;實證的,使用桃仁承氣湯;久治不癒的,使用四物湯加桃仁、蘇木、酒、紅花來治療。

陰痛,

《正傳·脈法》云: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若脅下痛,有氣支滿,引小腹而痛,時小便難,若目眩頭痛,腰脊痛,得之少時有所墜墮也。

青腫,

經曰:氣主噓之,血主濡之。若傷損壅腫不退,色黯不消,元氣虛也。當以六君子湯加芎、歸,培養脾胃元氣,則青腫自消,瘀滯自行,膿穢自出。苟服克伐涼劑,虛其氣血,益腫益青益潰矣。

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則著而為病。若骨已接、臼已入,其腫不消者,此元氣怯弱也,怯弱所以不能運散瘀滯也。惟補益滋陰助陽,則運氣健旺,瘀血自散,腫痛自消。若投行氣破血之劑,則元氣愈怯,運氣愈滯,患在骨髀及血氣罕到之處,最難調治。

白話文:

肝經脈象沉而急,浮也急,若肋骨下方疼痛,有氣脹滿,牽引小腹疼痛,時而小便困難,若頭暈頭痛,腰脊疼痛,發病初期有墜落感。

經書記載:氣主呼吸,血主滋潤。若外傷損傷導致腫脹不消,顏色暗沉,說明元氣虛弱。應以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補益脾胃元氣,則青腫自然消退,瘀滯自行消除,膿液自然排出。若服用寒涼藥物,虛損氣血,反而會加重腫脹和青紫,甚至潰爛。

經書記載:強壯者氣血運行則病癒,虛弱者則氣血停滯而生病。若骨頭已接好,關節已復位,但腫脹不消,說明元氣虛弱,虛弱則無法運化瘀滯。只有補益滋陰助陽,才能使氣血運行旺盛,瘀血自行散去,腫痛自然消退。若使用行氣破血的藥物,反而會使元氣更加虛弱,氣血運行更加停滯,尤其是在骨骼和血氣難以到達的地方,治療最為困難。

《啟玄》方:治打的青腫過腿面者,用鮮三七梗葉搗爛,敷在青處,瘀血即消如神。如無三七,即白蘿蔔搗敷亦效。

傷損臂臼脫出腫痛,《得效方》用生地搗爛,攤油紙上,次糝木香末一層,又攤地黃於上,貼患處,明日痛即止。

傷損愈後,肌膚青腫,用茄子種極大者,切一指厚,放瓦上焙乾為末,酒調二錢,臨臥服,一夜消盡無痕,此聖惠方也。

馮魯瞻曰:凡跌撲損傷,踒折閃挫,雖由外觸,勢必內傷,氣血凝滯,紅腫或青,痛不可忍。故始須用甘辛溫散,行氣破瘀,則痛自退,腫自消。如獨活、白芷、荊芥、防風、川芎、當歸、沒藥、古文錢、鹿角灰、赤芍、紅花之類,以水酒煎服,衝入童便尤妙。及外傷平復,猶宜滋補氣血筋骨之藥調之。

白話文:

《啟玄》配方:

治療跌打後青腫瘀血擴散到腿部,使用新鮮的三七草梗葉搗碎,敷在青腫處,瘀血會像神蹟般消散。如果沒有三七草,用白蘿蔔搗碎敷用也有效果。

傷損臂臼脫出腫痛,《得效方》:

使用生地黃搗爛,攤在油紙上,再撒一層木香末,然後再攤上地黃,敷貼在患處,第二天疼痛就會停止。

傷損癒合後,肌膚青腫:

使用茄子種子(越大顆越好),切成一指厚,放在瓦片上焙乾成粉末,用酒調和二錢,睡前服用,一夜之間腫痛就會消失無蹤,這是一個非常靈驗的方子。

馮魯瞻說:

凡是跌打損傷、扭傷挫傷,即使是由外力所致,勢必也會造成內部損傷,氣血凝滯,出現紅腫或青腫,疼痛難忍。因此一開始必須使用辛溫散寒的藥物,行氣活血化瘀,疼痛自然會消退,腫脹也會消失。例如獨活、白芷、荊芥、防風、川芎、當歸、沒藥、古文錢、鹿角灰、赤芍、紅花等,用冷開水或酒煎服,再加入童便效果更佳。外傷平復後,仍應使用滋補氣血筋骨的藥物來調理。

耀山云:都中聞一司員,偶因醉後跌傷頭面,紫赤青腫,礙見堂官。有人傳其一方,用熱開水浸布手巾,乘熱罨傷處,不計次數,冷則易之,青腫漸漸消散,次日就可上堂。按此即延壽方,治金瘡血出不止之意也。

難潰,

《可法良規》云:大抵脾胃主肌肉,腐潰生肌,全在脾胃,氣血兩旺。倘治者不識病機,失於補助,故有死肉不能潰而死者;有死肉已潰,新肉不能生而死者;有死肉潰,新肉生,瘡口久不能斂而死者。此三者,皆失於不預為補益耳。

不斂,

《可法良規》云:大抵傷損症候,內無瘀血,即當補脾。脾氣得補,則肉傷者自愈,肉死者自潰,新肉易生,瘡口易合,故云脾健則肉自生。切不可偏用寒涼克伐之劑,復傷元氣,致不能生肌收斂,雖行補益,緩不濟事矣。

白話文:

腫脹消散

耀山說:京中聽說有一位辦事員,因醉後不慎跌傷頭臉,出現紫赤腫脹,妨礙見官。有人傳授他一個偏方,用滾燙的熱水浸濕布手巾,趁熱敷在傷處,反覆多次進行,冷了就更換,腫脹逐漸消退,第二天就能上堂辦公。這正是延年益壽的良方,用以治療金瘡血不止。

潰爛

《可法良規》說:一般來說,脾胃主管肌肉,腐爛生肌,完全依賴於脾胃,氣血旺盛。如果醫生不瞭解病因,沒有進行適當的調理,就會出現死肉不能潰爛而危及生命的後果;有些死肉雖然已經潰爛,但新肉不能生長而導致死亡;有些死肉潰爛,新肉生長,但創口久久不能癒合而導致死亡。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事前沒有進行補益所致。

不癒合

《可法良規》說:一般來說,對於外傷的症狀,內部沒有瘀血,就應該補脾。脾氣得到調理,那麼肌肉傷痛就能自行痊癒,死肉也能自行潰爛,新肉容易生長,創口容易癒合,所以說脾氣健壯,肌肉就能自行生長。切不可只用寒涼藥物進行剋制,否則會再次損傷元氣,導致不能生肌癒合,即使進行補益,也無濟於事。

耀山云:若誤服行氣之藥,而胸痞氣促,食少體倦,患處色黯膿清者,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若誤服下血之藥而瀉,患處色黯者,用十全大補倍加肉桂、麥冬、五味子。若誤服寒涼之藥,反致患處腫痛,胸腹痞悶者,內服六君加木香、當歸,外敷回陽膏。若患處瘀血,誤不砭去,深蓄煩熱者,急宜砭出瘀血。

若骨斷筋連,急不剪去,侵及好肉者,則不治。若誤感風邪,患處瘙癢者,用祛風消毒之劑。或腐而不痛,黑而不脫者,當大補元氣,庶可保生。此又治傷家腫潰之法也。

發痙,

《可法良規》云:凡傷損皮開肉綻,或瘀腫刺破之後,或有發熱惡寒,口乾作渴,怔忡驚悸,寤寐不寧,牙關緊急,目赤頭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氣短喘促,遺尿手撒,身熱脈大,按之如無,身熱不欲近衣,或欲投水,或惡寒而脈浮大,重按細微,衣厚仍寒,此氣血挾虛使然也,皆宜參、耆、歸、術之類亟補之;如不應,速加附子,緩則不救。

白話文:

**耀山說:**如果誤服了行氣藥,導致胸悶氣喘、食慾不振、身體疲倦,患處顏色暗沉、膿液清稀,可用六君子湯加桔梗。如果誤服了瀉下血的藥,導致腹瀉,患處顏色暗沉,可用十全大補湯倍加肉桂、麥冬、五味子。如果誤服了寒涼藥,導致患處腫痛,胸腹痞悶,內服六君子湯加木香、當歸,外敷回陽膏。如果患處瘀血,誤不砭去,深藏煩熱,應緊急砭出瘀血。

**如果骨斷筋連,**緊急不剪去,侵犯到健康肉體,則無法醫治。**如果誤感風邪,**患處瘙癢,可用祛風消毒的藥劑。**如果腐爛但不疼痛,**黑色但不脫落,應大補元氣,才能保全性命。這些都是治療摔傷腫潰的方法。

發痙:

《可法良規》說:凡是傷損皮開肉綻,或瘀腫刺破後,或有發熱惡寒、口乾口渴、心神不安、驚悸、徹夜不眠、牙關緊閉、眼睛發紅頭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氣短喘促、大小便失禁、身體發熱脈搏大、按壓感覺不到脈搏、身體發熱不想穿衣服、或想投水、或惡寒但脈搏浮大、重按細微、穿了很多衣服還是覺得冷,這是氣血虛弱所致,都應急補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若不奏效,速加附子,否則延誤治療將無法挽救。

或手足逆冷,肚腹疼痛,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呃逆嘔吐,此寒氣乘虛而然也,治法同前用藥。如有汗而不惡寒,或無汗而惡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張,頸項勁強,乃血氣虛而發痙也,治法亦同前用藥,少佐見證之劑。痙症往往誤投風藥,以致不起者多矣。若果是破傷風證,亦系元氣耗損,外邪乘虛而致,皆宜峻補,先固其本為善。

倘妄投風藥,禍如反掌,治者不可不察。

耀山云:痙者,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痓病者,口噤角弓反張是也。痓與痙,通稱破傷風。《正傳》云:破傷風者,初因擊破皮肉,視為尋常,殊不知風邪乘虛而襲,變為惡候。其症寒熱間作,甚則口噤目邪,身體強直,如角弓反張之狀,死在旦夕。《回春》云:痓病者,是難治也。

白話文:

如果手腳冰冷、肚子痛、拉肚子、腸鳴、吃不下、打嗝嘔吐,這是寒氣乘虛而入造成的,治療方法和之前一樣。如果出汗但不怕冷,或者不出汗但怕冷,嘴巴緊閉、腳冷、腰背反弓、脖子僵硬,這是血氣虛弱導致的痙攣,治療方法也和之前一樣,可以稍微加入一些針對症狀的藥物。痙攣症狀常常被誤認為是風邪,錯誤使用風藥,導致病情無法好轉的情況很多。如果真的是破傷風,也是因為元氣虛弱,外邪乘虛而入造成的,應該先用補益藥物固本,才能有效治療。

千萬不要亂用風藥,後果不堪設想,治療者一定要小心謹慎。

耀山說:痙攣是指筋脈僵硬不柔和,痓病是指嘴巴緊閉、角弓反張。痓病和痙攣,統稱為破傷風。《正傳》記載:破傷風的起因,常常是外傷導致皮肉破損,一開始看似普通,卻不知不覺中風邪乘虛而入,轉變成嚴重的病症。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嚴重時會嘴巴緊閉、眼睛斜視、身體僵硬,像角弓反張一樣,隨時可能喪命。《回春》記載:痓病很難治療。

有跌磕打傷,瘡口未合貫風者,亦成痓,此名破傷風也。脈浮而無力,太陽也;長而有力,陽明也;浮而弦小,少陽也。《綱目》云:初覺瘡腫起白痂,身寒熱,急用玉真散,薑汁和酒調服,以滓敷瘡口上;若口噤,用童便調服。河間云:背後搐者,太陽也;身前搐者,陽明也;兩旁搐者,少陽也。

又曰:太陽宜汗,陽明宜下,少陽宜和,若明此三法而不中病者,未之有也。又曰:在表則以辛熱發散之,宜防風湯、羌活防風湯;在半表半裡,以辛涼和解之,宜羌麻湯;在裡則以寒藥下之,宜小芎黃湯、大芎黃湯。其外敷仍用蔥熨法神效。此家傳秘授經效之方也。

白話文:

有跌打傷,傷口未癒合而感染風氣的,也會形成破傷風。脈搏浮起而無力,是太陽經受邪;脈搏悠長有力,是陽明經受邪;脈搏浮起而弦緊有力,是少陽經受邪。《本草綱目》說:剛感覺到傷口腫脹,長出白色的血痂,身體發熱發冷,趕緊用玉真散和薑汁、酒調服,把剩下的藥膏敷在傷口上;如果出現口緊閉不能說話,用小孩子的尿液調服。河間的醫師說:背部抽搐是太陽經受邪;身前抽搐是陽明經受邪;兩側抽搐是少陽經受邪。

又說:陽氣在外,應當用辛熱的藥發散邪氣,宜用防風湯、羌活防風湯;陽氣一半在外、一半在內,應當用辛涼的藥調和解表,宜用羌麻湯;陽氣在內,應當用寒涼的藥下泄,宜用小芎黃湯、大芎黃湯。外敷仍然用蔥熨法,效果很好。這是家傳的祕方,通過治療驗證過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