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證指歸

清代醫家周杓元約於嘉慶四年(1799年)撰成的《溫證指歸》,是一部集清代溫病學說大成的著作。全書共三卷,旨在系統梳理溫病理論與臨床治療,特別是在前人基礎上,廣泛吸納諸家學說,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溫病辨治體系。此書推崇同鄉醫家戴麟郊的《廣溫疫論》,並以此書為骨幹,加以補充和發揮,力求為後世醫者提供一部溫病診治的明確指引。

追溯溫病學說的發展脈絡,可謂源遠流長但歷經波折。早期的醫學文獻如《黃帝內經》中已有關於熱病的討論,提及其傳變與治療原則,可視為溫病學說的濫觴。然而,後世醫家長期將溫病混同於傷寒。雖然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為外感熱病建立了辨證論治的典範,但其核心仍側重於寒邪所致的傷寒,對於溫病雖有提及(如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卻未能深入探討其獨特性及治療方法。這導致後人泥古不化,常以治療傷寒的辛溫發汗法治療溫病,鑄成大錯,延誤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直至金元時期,劉河間(劉完素)挺身而出,力主「熱病從火論」,強調溫病多為熱邪所致,提出清熱瀉火、養陰退熱等治法,創立了涼膈散、雙解散等方劑,為溫病治療開闢了新途徑。儘管劉河間的貢獻巨大,其學說仍附於傷寒門下,未能完全確立溫病獨立於傷寒的地位。

溫病學說真正「正名」並深入發展,要歸功於明清時期的醫家。明代王安道的《溯洄集》明確辨析溫病與傷寒之異,指出溫病多由怫熱在內,脈右盛於左,里證居多,應以治里熱為主。喻嘉言的《溫病語錄》更反覆申明溫病熱自內出,經氣先虛,忌用發汗,明確指出發汗致死者乃醫之過。張璐在《醫通纫緒》中則從邪氣傳變路徑上區分,認為傷寒由氣分入血分,溫病由血分發出氣分(或稱伏邪外出),皆強調溫病忌辛溫發散。這些醫家的論述,逐漸廓清了溫病與傷寒的界限,為溫病獨立學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明末吳又可的《溫疫論》是溫病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他提出「戾氣」致病的學說,認為溫疫是感受一種特殊毒氣,邪氣從口鼻而入,首犯膜原,創立了達原飲、三消飲等針對膜原伏邪的獨特治法,打破了以往沿襲傷寒六經辨證的格局,對溫病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溫證指歸》的作者周杓元正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作。他在自序中明確指出,此書以戴麟郊《廣溫疫論》為宗。戴氏的著作在吳又可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溫病的治療方法細化,分汗、吐、下等法為六門,並詳細辨析諸多雜證,其「條分縷析,開後人無數法門」的貢獻,深受周杓元推崇。因此,《溫證指歸》的核心內容,即是基於戴氏的分類框架和辨治思路。

然而,周杓元並非簡單地照搬戴氏之作。他認為戴、吳二氏雖然精於膜原理論,但對於三焦溫熱邪氣的治療論述尚有不足。為此,周氏在祖述戴氏原意的同時,進行了補充和拓展。這體現在書中對溫疫「所受之原」的探討,以及對「諸名家所論」的匯集。

在「溫證正名論」與「溫證匯海論」中,周杓元詳細回顧了從《內經》、仲景到金元、明清各家關於溫病的論述,如數家珍。他褒揚王安道「正名」之功,讚賞喻嘉言、張璐對溫病特殊性的闡述,高度評價吳又可膜原學說的獨創性。但他尤其推崇近人楊吾慄山(楊璿)的《寒溫條辨》。周杓元認為,楊氏的著作薈萃前賢精華,折衷取要,明確辨析寒溫,論述邪伏三焦之義,並推衍劉河間清熱解毒之法,靈活運用殭蠶、蟬退、芒硝、大黃等藥,可謂集溫病治療之大成,包羅萬有。他甚至將楊氏之作比作「江洋浩瀚」,是各派溫病學說的最終歸宿,而前賢各家則如支流曲澗。這顯示了周杓元博採眾長、推崇後出的開闊視野,也表明《溫證指歸》不僅僅是戴氏學說的延續,更融入了當時最新的溫病研究成果,特別是楊氏關於三焦辨證及治法的見解。

書中對溫病「窮源」的探討,也體現了對病因病機認識的深化。周杓元引用孫思邈之論,認為溫疫是天地間變化的一種特殊「萬氣」,非四時不正之常氣可比,具有傳染性(「此隅病而彼隅安」)。他進一步闡述邪氣從口鼻而入,潛伏於三焦,鬱極而發,提出「清邪中上焦,濁邪中下焦」的觀點。這與《內經》關於熱病、刺熱的描述相印證,也與吳又可、楊慄山的學說相銜接,豐富了溫病病因病機的理論。他還引用《內經》熱病論中關於「陰陽交」的描述,警示醫者對於溫病強行發汗可能導致邪氣內陷,危及生命。

在治療上,《溫證指歸》雖然以戴氏六門分類為基礎,但在具體辨證論治中,則廣泛吸納了前述各家,特別是楊慄山的治法精髓。書中通過對多種病證和治法的辨析,體現了理論聯繫臨床實際的特點。例如,書中引用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關於乾隆年間京師疫病,張景岳溫補法和吳又可法效果不彰,而桐城醫生重用石膏救治危證的案例,來說明「病隨氣發,治隨病更」的原則,強調醫者需推求歲氣、正確認識病名、靈活施治,不能拘泥於一法一方。這也間接體現了周杓元對寒涼清熱、滌蕩邪氣治法的認可,尤其是在烈性溫病流行之時。

除了對主體的理論和治法進行匯總與闡發,《溫證指歸》還附錄了溫病危重證和「羊毛瘟症」等治案。這些醫案是作者或他所推崇醫家的臨床實踐經驗,為理論提供了佐證,也為讀者提供了實際操作的借鑑。通過這些醫案,讀者可以更直觀地了解溫病在不同階段、不同類型下的臨床表現及具體的方藥運用。

總而言之,《溫證指歸》是清代溫病學派發展至中後期的一個重要成果。周杓元以戴麟郊《廣溫疫論》為框架,廣泛吸收了吳又可、楊慄山等溫病大家及其他名家的學說精華,對溫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進行了系統性的歸納和闡述。書中強調溫病與傷寒的區別,重申清熱解毒、分消走泄等治法的重要性,並結合臨床實際和案例,為當時以及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溫病診療參考。雖然周氏自謙為「略附」諸家之說,但其匯海集流、博採眾長的努力,以及融入個人心得體會,使得《溫證指歸》成為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完善的溫病學著作,對溫病學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現今仍有《三三醫書》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流傳,足見其歷史價值與影響力。


自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