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證指歸》~ 卷一 (4)
卷一 (4)
1. 溫病有表證無表邪論
溫屬厲氣,自口鼻吸入,流布三焦。越人云:上焦在胃上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細繹經經文,三焦雖有名無狀之腑,而實總統於胃。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主裡不主表。溫邪自里達表,故治溫諸家有下不厭早之說。蓋在經謂之表邪,在胃謂之裡邪。
溫病有裡邪無表邪。瑟傷寒表邪傳裡方為裡邪者不同,故當專治裡邪。或問溫病即無表邪焉?有表證如太陽之發熱頭項痛,陽明之目痛鼻乾眉稜骨痛,少陽之脅痛耳聾寒熱口苦,傷寒有之,溫病亦有之。何謂也?予曰不然。傷寒之表證皆表邪顯呈於外也,故有表邪因有表證。
溫病之表證即里邪浮越於外也,故有表證實無表邪。又可吳氏所謂熱淫之氣浮越於某經即現某經之證者此也。試以格物之理言之,燃薪於一室,煙必迷漫於當空。人望其煙而指為煙,不知煙之有其本也。內經云:有在其標而求之於本。使治其標而忘其本,不幾誤哉?嘗見令之治溫病者,一見發熱頭痛,遂誤認表邪桂枝麻黃者為常例。不但雙解涼膈不敢遽投,即神解芳香亦不敢遽用,皆緣辯證不明故致胎誤。
夫三焦總統於胃,胃氣能敷布十二經而榮養百骸,毫髮之間靡所不貫。溫邪本厲氣耳,浮越於經而現表證則有之,謂表邪則斷斷無也。問者曰:唯唯。自而又曰:溫病亦有無表證者乎?亦有兼表邪者乎?予曰:有無表證者。溫邪內伏如窮凶巨寇埋伏之兵,更為酷厲,非嚴肅之師不能克濟。
至於兼邪而作,而為表邪所困,自當兼治其表,如九味羌活湯、荊防敗梔豉湯之類,先解表邪再治溫病方為合法。此溫病兼表邪則有之。若謂溫病有表邪有表證則誤矣。於是問者曰:予今而此,如知治溫病者不可誤認表邪而強發其汗。
白話文:
[溫病有類似表證的症狀,但並非由表邪引起的理論]
溫病是由一種強烈的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是通過口鼻進入人體,然後在全身的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中擴散。上焦在胃的上方,負責食物的攝入而不參與排泄;中焦在胃的中間部分,負責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下焦在膀胱的上方,負責分離體內的清濁物質。根據醫學經典的詳細解釋,雖然三焦被稱為無形的腑,但它們實際上是受胃的統轄。胃是所有臟腑中的海洋,它主要控制體內的運作,而非體表的反應。溫病的病毒從體內影響到體表,因此治療溫病的專家常說,治療應盡早開始。這是因為在經絡中的病毒被稱為表邪,在胃中的則被稱為裡邪。
溫病存在體內的病毒,但並無體表的病毒。這與感冒的病毒從體表傳到體內的情況不同,因此應該專門對抗體內的病毒。有人會問,溫病真的沒有體表的病毒嗎?事實上,有些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例如太陽經的發燒和頸部疼痛,陽明經的眼睛痛和鼻子乾燥,少陽經的側腹部疼痛、耳鳴和寒熱交錯,這些在感冒和溫病中都可能出現。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情況並非如此。感冒的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是由體表的病毒在體外顯現的,因此有體表病毒就會有類似的體表病毒的症狀。
然而,溫病的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實際上是由體內的病毒影響到體表的結果,因此有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但並無體表的病毒。這正是吳氏所說的,當熱氣影響到某一經絡時,就會出現該經絡的症狀。以物理學的原理來看,如果在一間房間裡點燃木柴,煙霧必然會充滿整個房間。人們看到煙霧就以為那是煙霧,卻不知道煙霧其實是有根源的。內經提到:「在表面看到的,要從根本去尋找。」如果只處理表面問題,而忽略了根本原因,那不是會出錯嗎?我曾經見過一些醫生治療溫病時,一看到病人發燒和頭痛,就誤以為是體表的病毒,然後使用桂枝或麻黃等藥物。他們不僅不敢輕易使用雙解涼膈等藥物,連一些芳香解毒的藥物也不敢使用,這都是因為他們無法正確辨識病症所導致的錯誤。
三焦受胃的統轄,胃氣可以散佈到全身的十二條經絡,滋養身體的所有部位,即使是最微小的地方也能涵蓋。溫病的病毒只是一種強烈的病毒,它可能會影響到經絡,進而產生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但這並不能證明體表存在病毒。有人問我:「您說的很對。那麼溫病有時不會出現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嗎?或者,溫病有時也會有體表的病毒嗎?」我回答說:「有時溫病不會出現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溫病的病毒潛伏在體內,就像深藏不露的敵軍,更為兇猛,必須使用強力的治療方法才能根除。
然而,如果溫病同時受到其他病毒的影響,而這些病毒又在體表產生了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那麼就應該同時對抗體表的病毒,例如使用九味羌活湯、荊防敗梔豉湯等藥物,先解決體表的病毒,再治療溫病,這樣才符合治療原則。這就是溫病有時會受到體表病毒影響的情況。但如果說溫病有體表病毒和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那就是錯誤的。」因此,有人問我:「現在我明白了,治療溫病時不能誤以為是體表的病毒,而強制病人出汗。」
2. 治溫證當明五兼十更夾
溫病兼夾不可不辨。素無其證與溫邪合病為之兼,素有其證與溫邪並病謂之夾。是溫病為本,兼夾為標。若辨之不明,未有不以標為本,甚至治其標而忘其本者。閱古方書,惟麟郊戴氏有五兼十夾之說,其意甚善,惜乎略而不詳。如五兼詳於風寒,略於燥火;主夾詳於本證,略於陰陽。
茲於未備者補之,煩冗者刪之,使後之治溫病者,凡遇兼夾之證,胸有成竹,不致岐路亡羊。寧不為溫病中增一法門耶?即以六淫論之,暑必兼濕,故夏傷於暑,秋必病瘧;夏傷於濕,秋必病痢。其所以為瘧為痢者,夏之暑與濕相兼為患也。至於夾證尤為明顯,如內傷飲食,外感風寒之類相併而為患也。
若不細為考覈,徒講兼夾不究溫病,誤矣;即究溫病而不知兼夾,更誤矣。嘗見溫病有兼夾之證,輕者必先治表,後端治溫;重者表裡兩急,自當雙解。若膠執解表在前,無不貽誤,誠可悼嘆。果能明乎溫病兼夾,治溫病不遺兼夾,治兼夾無心溫病,或先治兼夾,或端治溫病,或治兼夾而溫病漸輕,或治溫病而兼夾自除。庶幾溫病兼夾兩相發明,而於治濕病也燎若指掌矣。
白話文:
對於治療溫熱疾病,必須清楚理解「兼」和「夾」的概念。如果一個人原本沒有某種症狀,但當溫熱病毒入侵時,同時出現了這種症狀,我們稱之為「兼」。相反,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有某種疾病,當溫熱病毒來襲時,這舊疾與新病一起發作,我們就稱之為「夾」。在這裡,溫熱疾病是根本,而兼、夾是標誌。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很容易把標誌當成根本,甚至只治療標誌,而忽略了根本。
在古代醫學典籍中,只有戴麟郊先生提出了「五兼十夾」的理論,他的觀點很好,但遺憾的是,他描述的並不夠詳細。例如,他在「五兼」中詳細討論了風寒,但對燥火的描述卻很簡略;在「十夾」中,他詳細討論了疾病的本質,但對於陰陽的討論卻略顯不足。
因此,我將他未提及的部分進行補充,刪去一些過於繁瑣的內容,讓後世治療溫熱疾病的人,遇到兼、夾的症狀時,心中有底,不會迷失方向。這難道不是在溫病的治療方法上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嗎?
以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來看,暑氣一定會伴隨著濕氣,所以夏天受到暑氣影響,秋天可能會得瘧疾;夏天受濕氣影響,秋天可能就會得痢疾。之所以會得瘧疾或者痢疾,都是因為夏天的暑氣和濕氣相互作用,共同導致了疾病。
再來說「夾證」,它更加明顯,比如飲食失調加上感受風寒,兩種因素同時作用,病情自然會加重。
如果不詳細研究這些問題,只是空談「兼」和「夾」,而不深入研究溫病,這是錯誤的;同樣,即使深入研究溫病,但不知道「兼」和「夾」的概念,這也是更大的錯誤。我曾見到溫病伴有「兼」、「夾」的症狀,如果病情輕微,應該先治療表面症狀,然後再專門治療溫病;如果病情嚴重,表裡都急迫,當然應該同時治療。如果固執地認為一定要先治療表面症狀,無疑會導致病情延誤,這真是令人悲痛。
如果能夠清楚理解溫病和「兼」、「夾」的關係,治療溫病時不忘「兼」、「夾」,治療「兼」、「夾」時也不忽略溫病,或者先治療「兼」、「夾」,或者專門治療溫病,或者在治療「兼」、「夾」的過程中,溫病逐漸減輕,或者在治療溫病的過程中,「兼」、「夾」的症狀自行消失。這樣,溫病和「兼」、「夾」就能互相說明,對於治療濕熱疾病,也就如同指著手掌上的紋路一樣清晰了。
3. 舌胎論
舌胎之說肇自長沙,然所論者只白胎一種,其餘概未之及。後人金鏡錄、觀舌心法、傷寒舌□諸書立說甚詳,皆傷寒舌胎之梗概也。若溫病熱邪自里達表,舌胎尤不可忽。蓋傷寒一證自表入里,六經傳變,一病舌無不白,可一汗而解。其不解者,寒鬱化熱,舌胎必由白而黃而黑,邪已傳腑,自當攻下,有一定之規。
若溫病則不然,三焦受邪,不循經絡,傳變不一。且少陽為三陽之樞,出表入里,任邪所為,即有發熱頭痛之表證,實無在經之表邪。書所謂有表證無表邪,誠至言也。既無在表之邪,是以有一病即黃即黑之舌胎,自當有急攻急下之湯藥,以救燃眉。若泥傷寒之說,必侯邪入胃腑,胎轉黃者,方可攻下,恐病溫者,腸胃腐爛,早赴九泉矣。
至於白胎一種,更細察其胎雖白燥而無津,此白砂胎中必夾濕,至死不黃。或白而潤,舌本必赤,或有紅點,如古所謂蟲碎舌法,當清解,不宜溫燥。若誤認外感而投辛溫之劑,害不旋踵。其他諸舌種種不一,而溫邪進退之機,大都不出乎此。今急為詳辨,願同志者早具燃犀之目,俾胸有把握,亦如舟師之有舵,庶矣操縱在我,所往無不利也。
又如陶節庵傷寒六書三十六舌,可謂至詳至備矣。但傷寒之舌,表邪傳裡,寒化為熱,方現出黃胎,不似溫病邪自里達表,一病即現黃胎。以此為準,萬不失一。至愈下而舌胎愈黑愈燥者,屬陰虛;潤者,屬陽微,皆死候也。更有舌赤無胎,如太陽初出之關,閃灼不定,胃中陰陽皆絕,萬無生理。
以上陰虛陽微二證,欲百中救一,陰虛者麥味地黃湯合養陰法,陽虛者朮附合理陰法,補其未逮也。
白話文:
【舌苔理論】
舌苔的學說源自長沙,但當時討論的只有白色舌苔一種,其他類型並未提及。後世的《金鏡錄》、《觀舌心法》、《傷寒舌診》等書對此有詳細的闡述,都是關於傷寒舌苔的基本理論。然而對於溫病,熱邪從體內往外表發展,舌苔的變化更不容忽視。因為傷寒是一種從外表進入體內的疾病,經過六經的變化,舌苔無不呈現白色,通常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如果病情沒有得到緩解,寒氣鬱積會轉化為熱,舌苔會從白色轉為黃色再轉為黑色,這表示邪氣已經傳到腑臟,應當進行攻下治療,這是有固定規則的。
然而,溫病的情況不同。三焦受到邪氣侵擾,不按照經絡循環,病情的變化多樣。而且,少陽是三陽的樞紐,邪氣可以自由出入表裏,即便出現發熱和頭痛的表面症狀,實際上並無經絡層面的表邪。書籍中所說的「有表證無表邪」,確實是至理名言。既然無表面的邪氣,所以有些患者舌苔一開始就呈現黃色或黑色,應當立即使用強烈的攻下藥物,以解燃眉之急。如果固守傷寒的理論,等到邪氣進入胃腑,舌苔轉黃才進行攻下,恐怕溫病患者,腸胃早已腐爛,命喪黃泉。
至於白色舌苔,更需細致觀察。如果舌苔雖白卻乾燥無津液,這種白色砂狀舌苔中必然夾雜濕氣,直至死亡也不會轉黃。或者舌苔雖白卻濕潤,舌頭本身必定泛紅,可能有紅點,如同古人所說的「蟲碎舌法」,應當進行清熱解毒,不適合用溫燥藥物。如果誤以為是外感風寒而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危害會隨之而來。其他各種舌苔變化各異,但溫邪的發展趨勢,大多不出於這些範疇。現在我急於詳細辨析,希望同行者能早有洞察力,使心中有所依憑,就像船長有了舵,這樣就能自如操控,無論去哪都能順利。
再比如陶節庵在《傷寒六書》中描述的三十六種舌象,可謂詳盡周全。但傷寒的舌象,表邪傳入體內,寒氣轉化為熱,才會出現黃色舌苔,不像溫病,邪氣從體內到外表,一開始就可能出現黃色舌苔。以此作為判斷標準,萬無一失。至於越往下舌苔越黑越乾燥,屬於陰虛;舌苔濕潤,屬於陽氣微弱,都是死亡的徵兆。還有一種舌頭鮮紅無苔,像初升的太陽,光芒閃爍不定,表示胃中的陰陽都已耗盡,生存的機會渺茫。
對於上述陰虛和陽氣微弱兩種情況,想要在百例中拯救一例,對於陰虛者,可用麥門冬湯加地黃湯合養陰法,對於陽氣虛弱者,則應使用術附湯配合理陰法,以補充其不足。
4. 望色論
望色重於切脈,內經云:「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又云:「能合色脈可以萬全。」盡脈動於內,其一是甚微,色現於外,其象至顯。且有諸內必形諸外,可一望而知之。如肝熱左頰先赤,肺熱右頰先來,脾熱鼻赤,賢熱頤赤,心熱額赤之類。觀於某部之赤,即可以識某臟之熱矣。
推而論之,青則為寒,黃則為濕,黑者多實,白者多虛。溫病屬熱,無不面赤,甚者如大醉後,如暑天遠遊,面多繃脹,紅赤大的氏。溫病初起,天庭必晦;溫病將愈,鼻準先光。垢暗不堪者,病邪必重;鬆緩微潤者,病勢漸輕。吳又可謂望之可憎,如油膩,如煙熄滅熏為溫病之色。
誠至言也。予靜忝至理,溫病者厲氣也。神者氣之餘,色者神之標。亢厲之氣內受而為病,外現而為色,理固然也。臟腑精華畢陳於麵,人能望面部之色以知臟腑之病,而不能望臟腑之色以決生死之機,彼洞見臟腑,一望而決生死者,大部觀其外而知其內。使今之人理色脈而通神明,以為治病的把握,胸有成竹,奏效可以十全。
若從講病情不知望色,茫然以溫病為傷寒,將使病者含冤於地下矣。昔晉景公有疾,醫緩視之曰:「二豎入膏肓,不可為也。」醫緩洞見臟腑,寧非合色脈而忝詳耶?從古有諸內必形諸外,觀其外可知其內,能於色脈而忝詳之,斯不獨為治溫病之大綱,即以為治他病從大綱也可。
白話文:
[望色理論]內容如下:
在診斷上,觀察臉色的重要性甚至高於把脈,根據《黃帝內經》的記載:「上古時代,僦貸季通過觀察臉色和脈象,就能理解生命的奧祕。」又說:「如果能將臉色和脈象結合起來看,就能做到萬無一失。」脈象反映的是身體內部的狀況,有些微小的變化可能不易察覺,但臉色是身體外部的表現,其變化就非常明顯。身體內部的疾病,必然會在外表上有所反應,醫生只需要一看便能瞭解。例如,肝火旺盛時,左臉頰會先變紅;肺火旺盛時,右臉頰會先泛紅;脾火旺盛時,鼻子會發紅;腎火旺盛時,下頜會泛紅;心火旺盛時,額頭會泛紅等。只要看到某部位顏色的變化,就能知道相應臟器是否有問題。
進一步地,我們可以根據臉色來判斷疾病的性質:臉色青代表寒冷,臉色黃代表濕氣,臉色黑代表實證,臉色白代表虛證。溫熱性疾病都屬於熱證,患者通常會臉色潮紅,嚴重時就像喝醉酒或夏天長途跋涉後,臉部皮膚緊繃、紅得厲害。溫熱性疾病剛開始時,患者的前額顏色通常比較暗沉;當病情好轉時,鼻子的顏色會先變得明亮。如果臉色污濁無光,說明病情較重;如果臉色逐漸恢復,微微帶點濕潤,說明病情正在緩解。吳又可認為,如果臉色看起來令人討厭,像油脂一樣油膩,或者像煙灰一樣晦暗,這就是溫熱性疾病的典型臉色。
這些說法確實很有道理。我認為,溫熱性疾病是由一種強烈的邪氣引起的。精神是氣血的剩餘,臉色是精神的外在表現。當這種強烈的邪氣侵入人體,造成疾病時,就會在臉色上表現出來,這是自然的道理。人體的臟腑精華全部都反映在臉上,醫生能通過觀察臉色來瞭解臟腑的健康狀況,但卻無法通過觀察臟腑的顏色來預測生死。如果醫生能夠深入理解臉色和脈象的關係,就能在治療疾病時更有把握,對病情有全面的瞭解,治療效果也會更好。
然而,如果醫生只注重病情的描述,而不去觀察臉色,那麼就很容易把溫熱性疾病誤診為傷寒,這對於患者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冤枉。據說,晉景公生病時,醫緩為他診斷說:「兩個惡鬼已經進入了他的膏肓,無藥可救了。」醫緩之所以能如此透徹地瞭解晉景公的病情,難道不是因為他能將臉色和脈象結合起來,進行詳細的分析嗎?自古以來,人體內部的疾病必然會在臉色上有所反映,通過觀察臉色就可以瞭解人體內部的狀況。如果醫生能深入理解臉色和脈象的關係,那麼不僅能更好地治療溫熱性疾病,對於其他疾病的治療也會更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