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證指歸》~ 卷一 (3)
卷一 (3)
1. 發明溫熱傷寒不同斷斷不可混治
簽署寒、溫、熱二證同受天地之氣為病,咸云厲殺。自古至今,人相習而不察。據其外證,惡寒、發熱、頭痛、身熱,無不以傷寒為名。皆混於象而不察其證;執其常而不觀其變,概名之曰傷寒。孰知岐出多端,豈可一律論哉?且傷寒為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次之三陰,七日傳遍,不再傳矣。在表一汗而解,在裡一下而解,在胸一吐而解,克有定期,定證可據。
若溫熱則變化無常,感受不覺,莫可尋思。其發也不循經次,乘竇而作,親上親下,各從其類。感之輕者,即體虛之人,照常疫治之,亦隨手而愈。受之重者,即強壯之輩,一病無不頭痛、寒熱、身體痠疼,有似傷寒而誤以治傷寒之法治之,強發其汗,而汗反無轉增,神昏、胸悶、胎刺、舌黑、譫妄、呃逆等危致津液枯竭,真陰內敗,無生機也。其尤重者,一病即神識不清,舌黑、鼻煤、肢冷、脈伏,有似虛寒。
醫者見此,每每投以姜附、參桂,無不立斃。要之,辨症貴精。雖外現寒象,內兼一二熱象,可疑處,即當細心詳究。如咽乾、口苦、舌赤、心煩、氣噴如火、坐臥不寧、二便知少等證,自當以裡熱為真,外寒為假。經所謂「亢極似陰」,施治必須寒涼。故辛溫之品,皆為弋戟。
經又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為陰邪,治陰邪以陽勝。麻桂、姜附等湯是也。溫屬陽邪,治陽邪以陰勝。三黃、石膏、雙解、涼膈等方是也。二證寒熱不同,汗下各異,斷斷不可混治。大抵傷寒汗解在前,溫證解在後。傷寒不下厭遲,溫證不下厭早。此曷故也?傷寒之邪中人,肌表可一汗而解。
溫毒之邪中人內臟,不但汗不能解,即屢下尚不能敵其凶厲之鋒。正如酷暑炎威燦石流金,非大雨滂沱、商飈頓起,不能變火境為清涼,化剛強為柔順。夫然後天露降,土膏潤萎草蘇,人身亦然。揆之以理,天運為之。近年以來,冬無層水積雪之寒,反多溫暖之天,患傷寒者少,病溫熱者多。
況東南之地,陽氣常泄,偶有風寒,多屬感。西北地高風冽,多病傷寒,可比。間有不然,五運交換,寒暑更易。有相火之運,則必有寒水之年。斯時南北氣運,又不可同日語也。苟明氣運更遷之理,而為治病之大綱,其於傷寒、溫熱,判若黑白,了無余蘊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簽名的寒、溫、熱三種病症,同樣都是由天地之氣造成的疾病,都被稱為厲害的疾病。自古至今,人們對此已習慣,但並未深入理解。根據疾病的外在表現,如怕冷、發燒、頭痛、身體熱等,大家通常會統一命名為傷寒。然而,這種做法往往只看表面,忽略了疾病的真實狀況;只看到常態,卻忽略了病情的變化,將所有情況統一稱為傷寒。殊不知,疾病的原因和表現形式繁多,怎麼可能用一種理論來解釋呢?
就傷寒而言,病情的發展有一個固定的過程,先是太陽病,再是陽明病,接著是少陽病,然後是三陰病,七天內病情會走完一個完整的循環,不會再傳染他人。如果是在皮膚表面,一次出汗就能治好;如果是在身體內部,一次排便就能治好;如果是胸腔問題,一次嘔吐就能治好,病情的發展有固定時間,可以根據病狀來診斷。
然而,溫熱病則變化無常,感染過程不易被察覺,難以預料。其發病並不會按照特定的順序,而是通過各種途徑迅速爆發,病情的嚴重程度與感染者的身體狀況有關。對於輕度感染者,即使他們身體虛弱,只要按照流行病的方式治療,也能很快痊癒。然而,對於重度感染者,即使是體質健壯的人,一旦患病,無不伴有頭痛、發燒、身體疼痛,這些症狀與傷寒相似,但如果按照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強製出汗,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出現神志不清、胸悶、舌頭發黑、胡言亂語、呃逆等危險症狀,導致體內津液枯竭,真陰衰敗,生命危在旦夕。更有甚者,一旦患病,立即出現神智不清、舌頭發黑、鼻子出血、四肢冰冷、脈搏微弱,彷彿是虛寒病。
醫生看到這種情況,往往會開一些薑、附子、人參、肉桂等藥物,結果往往是患者立即死亡。因此,診斷病情時,精確性非常重要。即使外表呈現出寒象,但內在有一兩個熱象,有疑問的地方,就應當細心研究。例如,咽喉乾燥、口苦、舌頭紅、心煩、呼吸急促如火、坐臥不安、大小便減少等症狀,應當認為這是內熱的真實表現,外表的寒象只是假象。經典所說的"亢極似陰",治療時必須使用寒涼藥物。因此,所有辛溫藥物,都成為了禁忌。
經典又說:"寒的要熱治,熱的要寒治。"寒是陰邪,治療陰邪要用陽勝法。麻黃、桂枝、薑、附子等湯劑就是用這個原則。溫是陽邪,治療陽邪要用陰勝法。三黃、石膏、雙解、涼膈等方劑就是用這個原則。兩種疾病的寒熱性質不同,治療方法也有很大差別,絕對不能混淆治療。大體來說,傷寒的治療以出汗為先,溫熱病的治療則以解毒為後。傷寒如果不排便,病情會延遲,溫熱病如果不排便,病情會提前。這是為什麼呢?傷寒病毒進入人體,通過皮膚表面的一次出汗就能解決。
然而,溫毒病毒進入人體,不僅出汗不能解決問題,即使多次排便,也無法抵擋其兇猛的攻擊。就像酷暑炎熱的天氣,除非有大雨傾盆,冷風驟起,否則無法將火爐般的環境變成清涼,將堅硬的東西變得柔軟。只有這樣,天上的甘露才能降落,大地才會滋潤,萎靡的草木才能復蘇,人的身體也是如此。從理性的角度看,這是自然運行的規律。近年來,冬天沒有積雪的寒冷,反而有更多的溫暖天氣,患傷寒的人少,患溫熱病的人多。
特別是在東南地區,陽氣常常洩露,偶爾有風寒,大多屬於感觸。而在西北地區,地勢高,風大,多患傷寒,這是可以比較的。當然,也有例外,這是因為五行運轉,寒暑交替。有相火的年份,必然有寒水的年份。此時,南北的氣候運行,又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明白氣候更替的道理,並將其作為治病的基本原則,那麼對於傷寒和溫熱病,就能像黑白分明一樣,毫無疑問。
2. 治溫毒當與治痘毒同忝
痘毒者父母情欲之火也,溫毒者天地疵厲之火也。同一火也,為病各殊。痘感未形之先,發於既形之後,必待天行疫氣擊而後發。如石中之火,不擊則不出。也是疫為擊火之器,火為發痘之原。古人謂痘為溫疫之一端,誠哉此言。治痘法,以升散攻利,保存元化,毒導邪外出為先。
尚有一事實上之規模,不似溫毒有質皆傷。如棗得霧即枯,蟹得霧即死。人中之無論老幼強弱,一觸即病。至其失治,較痘之焦頭額爛,胃腐腸實,實同一轍。更有甚者,毒閉不出,如痘之折腰發班,溫之膚紫衄血,形異情同。考之內經諸痛瘡瘍,皆屬心火之旨。為火言,非專為痘言。
余以靜理忝之。上古人情淳樸,飲食淡泊,即有七情六淫之火,為害亦小。不似今人腥膽適其口,炙烙充其腹,膠醪醇灌其腸,嗜欲勞其精,起居失其時。一遇天行溫毒,邪未中人,而人以預損之軀,早已招邪。外人與內蘊之火,兩相搏激,其致病與痘相得。天真之體尚稱完全,溫欺殘傷之身,誠難施治。
予一得之見,請證高明。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對於治療溫毒和治療痘毒應視為同等重要】痘毒源自父母的情慾之火,而溫毒則是天地間的災厲之火。儘管都是火,但導致的疾病各有不同。痘毒在形體形成前就已感染,在形體形成後才會爆發,必須等到天行疫氣來襲才能引發。就像石中的火,如果不敲打就不會冒出。因此,疫氣就是擊發火氣的工具,火氣就是引發痘毒的根源。古人認為痘毒是溫疫的一種表現,這句話確實不假。治療痘毒的方法,首先是要提升和疏散,攻擊和利導,保護根本的生命力,將毒素和邪氣引導出體外。
還有一個事實是,溫毒的影響範圍不像痘毒那樣有特定目標。例如,棗樹遇到霧就會枯萎,螃蟹遇到霧就會死亡。人無論年齡大小、身體強弱,一旦接觸到溫毒就會生病。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治療,病情會比痘毒造成的焦頭爛額、胃腐腸實更嚴重,實質上是同樣的道理。更嚴重的是,毒素封閉在體內無法排出,就像痘毒在腰折或發斑,溫毒使皮膚變紫、鼻血不止,雖然表面症狀不同,但本質相同。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所有的疼痛和瘡瘍都歸屬於心火的範疇。這裡說的火,並非專指痘毒。
我從靜態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上古時代的人性純樸,飲食清淡,即使有七情六淫之火,對人體的傷害也很小。不像現在的人,吃肉食滿足口腹之慾,烤肉油炸填充肚子,酒類過量灌入腸道,縱欲勞損精力,作息時間不規律。一旦遭遇天行溫毒,邪氣尚未侵入人體,而人已經因為預先損耗的身體,早早地招來了邪氣。體內的火氣和外來的邪氣相互衝擊,導致的疾病和痘毒相似。對於那些天生體質還算完好的人來說,溫毒欺凌那些身體已經受損的人,確實難以治療。
我所提出的見解,請高明之人驗證。
3. 治溫當以保元為要
人身元氣猶大廈之棟梁,柙壁結構,層檐飛覆,無不附此而出。一遇溫邪如火沿焚,即當撲滅,庶馬粱不腐而廈不傾。觀婦人懷妊患溫,去其邪而胎蔭如故,大可覺悟。請以藜藿之夫、少壯之輩論之,年華方盛,氣血方剛,一受溫邪,即當先行逐邪,俾邪去正安,不必保元,而保元之意已寓其中矣。
嘗見世人拘泥者多,融會者少,一見患者溫邪萌作,神疲體倦,色晦無神,多疑,正不勝邪,審人之強弱,概以扶正化邪、育陰化熱為主,視為平穩,每每因循失治,變生倉卒。殊不知溫毒酷厲,敝人清神,真實假虛,最易滋惑,急去其邪,即是保元。惟有真虛者為難,一受溫邪,如懦人招事,不敢聲強,當審明何臟虛損,照四損不可正治條忝看,先固其虛,復治其邪,斯為合法。經所謂毋實、實毋虛,虛即此意也。
然而實者如棟梁,大廈尚可撐持,虛者比朽木頹垣,無所倚恃。斯時烈焰焚空,為問救梁是務,救火是務乎?意欲保元而病邪不去,將欲去邪而正氣先傷,醫者處此,每有無適從之嘆焉。然未嘗無法也。曲直方圓畢歸繩墨,善戰守出瞬息萬變將才。古人謂用藥如用兵,一補一攻、一補三攻,非無成法。
於邪盛之際而攻之,攻邪不傷元氣;於邪衰之候而補之,補正無妨病邪。斯為攻補兩得其宜,不犯虛虛實實之弊,即所謂保元之要說也。然虛實之當辨,豈獨為溫病一語設耶?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治溫當以保元為要],意思是在治療溫病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保護身體的根本元氣。
人的元氣就像是大廈的樑柱,所有的結構都依附在上面。一旦遇到溫病,就像大火蔓延,應該立即撲滅,這樣才能讓樑柱不被腐蝕,大廈也不會倒塌。舉個例子,如果懷孕的婦女感染了溫病,只要除去病邪,胎兒的營養就不會受到影響,這點很能讓人明白。再來說說普通人和年輕力壯的人,他們正值壯年,氣血旺盛,一旦受到溫病的侵襲,首先應當除去病邪,使邪去而正氣得以安定,這樣就不用刻意去保護元氣,因為保護元氣的原則已經在裡面了。
常常看到有人過於死板,而靈活運用的人卻很少。一旦看到病人出現溫病的症狀,如精神疲憊、面色暗淡無光、多疑等,往往會認為是正氣抵擋不住邪氣,然後不分青紅皁白地扶正化邪、滋陰退熱,以為這樣就能穩妥地控制病情,但往往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病情突然惡化。實際上,溫毒非常厲害,會損害人的清神,看似虛弱卻是真實的病態,最容易使人產生誤解,所以必須盡快去除病邪,這就是保護元氣的意義。只有真正虛弱的人才比較困難,一旦受到溫病的侵襲,就像膽小的人遇到事情,不敢強硬。此時,必須清楚地判斷是哪個臟器虛弱,按照"四損不可正治"的原則,先鞏固虛弱的部分,再處理病邪,這纔是合適的方法。經典中提到的"毋實、實毋虛",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對於健康的人來說,就像大廈有堅固的樑柱可以支撐,但對於虛弱的人來說,就像朽木和廢墻一樣,沒有任何依靠。當大火燃燒時,是應該先救樑柱還是先救火呢?如果想要保護元氣,但病邪卻不消除,想要除去病邪,卻又先傷害了正氣,醫生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但其實並不是沒有解決方法的。所有的事情,無論是曲直方圓,最終都要回到規則中來,就像善於戰鬥的人,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情況下找到最佳的策略。古人說,用藥就像用兵,一補一攻、一補三攻,這些都不是沒有原則的。
在病邪強烈的時候進行攻擊,攻擊病邪而不傷害元氣;在病邪減弱的時候進行補充,補充正氣而不影響病邪。這樣就可以在攻擊和補充之間取得平衡,避免虛虛實實的弊端,這就是所謂的保護元氣的重要原則。但是,虛實的區別,豈只是為了溫病而設置的呢?
4. 吳又可為治溫證千古一人
溫熱一證,自軒岐以下,千百年來絕無一人專言此病者。前已申明,茲復何贅?意猶未盡,請再詳之。夫靈素一書,聖經也,一言而包萬有。傷寒一書,聖文也,一海而匯百川。聖經即已發明傷寒溫病兩途,長沙醫聖自必有文以闡經旨,斷不能詳於傷寒而略於溫證也。
想因兵火之後,傷寒一書尚出自散亡之餘,溫證之文遺失殆盡,無自追尋歟?迨至吳又可能,闢千古之案,獨開生面,自創自因,發明邪伏膜原,及論證剴切,詳明治法井井,俾後世業醫者得以問津,謂非千古一人耶?厥後戴氏廣其論說,活人之功豈止億萬?雖其立義僅詳濕溫一門,慄山楊氏因其緒論推其氣運,闡河間之奧義,而治溫之法益詳,然原其作始,創立專書,標明宗旨,吳氏之功誠不可泯云。
白話文:
【對於溫熱病症,自從黃帝內經以來,數千年間竟沒有一個人專門研究這種疾病的。之前已經說明過,現在何必多說呢?但感覺還未表達完,讓我再詳細解釋一下。
「靈素」這本書,是醫學的聖經,一句話就涵蓋了萬有的道理。「傷寒論」這本書,是醫學的聖文,像大海一樣匯聚了各種知識。聖經已經明確地區分了傷寒和溫病兩種疾病,醫聖張仲景當然會有文章來闡述經典的意旨,他不可能只詳細描述傷寒而忽略溫病。
想像在戰亂之後,「傷寒論」這本書還能從殘破中保存下來,而關於溫病的文字卻幾乎全部遺失,我們無法追溯其源頭。直到吳又可出現,他打破了千古的迷思,獨樹一幟,自己創造理論,自己尋找原因,他發明瞭邪氣潛伏在膜原的理論,並對症狀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詳細明確地說明瞭治療方法,使得後世的醫生能夠找到治療的路徑,他難道不是千古第一人嗎?
在他之後,戴氏進一步擴展了他的理論,救人的功德豈止億萬?雖然他的理論主要集中在濕溫一種病症上,但楊慄山根據他的結論,推導出氣運的變化,闡釋了劉河間的深奧理論,使得治療溫病的方法更加詳細。然而,追溯其起源,創立專書,明確宗旨,吳氏的功績確實不容抹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