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證指歸》~ 卷一 (2)
卷一 (2)
1. 溫證匯海論
百川匯於海,海也者,匯百川於一源也。如溫證自靈素以下,歷代名賢各有著述,惜乎皆混入傷寒中,求其類聚於一源者多不概見。於是遍集諸書以求歸宿。粵稽內經熱病、刺熱等論,井井有條,至為詳備。此溫證之發源也。秦越人著八十一難經,云傷寒有五溫病,附於其中。
仲景傷寒論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所以提綱列目,正見溫病之治不同於傷寒而後入轉。因此混寒溫為一門。考史記倉公治熱病用火齊湯,火齊湯者三黃湯也是。溫病宜涼不宜溫,主裡不主表,前乎仲景已有成法矣。後賢如子和、東垣專理內傷,丹溪方矯局方溫補之,非子和發明瀉南補北之義,其書皆有功醫學,而於溫證未有定論。河間涼膈、雙解諸方識超千古,惜仍附入傷寒,未特成一書以垂世立教。
迨王安道先生溯洄集,始辨明寒溫燦若列眉。後此喻嘉言尚論篇云:溫暑濕熱之氣交互結蒸,人在其中無隙可避。病者當之,魄汗淋漓,一人病氣足充一室。況於聯床並榻,沿門合境,種種惡穢,人受之者,親上親下,各從其所類,謂大頭、捻頸、撲瓤、楊梅溫,名狀不一。又論東南地氣卑濕,溫邪易受。
其溫病語錄一書論之尤詳。吳又可獨抒心得,發明溫邪之氣自口鼻入膜原,特製達原三消諸方,祛穢逐邪,麟效戴氏而廣之,其法更備。長洲張氏璐玉著有醫通纘緒二論,言溫病慎勿誤認傷寒而與表藥發汗,不惟不解其熱,轉變危殆。治法當從雙解、涼膈諸方,兩解表裡。以上各家雖流別稍殊,而淵一。
譬之江淮、河濟,各擅波瀾。慄山楊君因是溯流窮源,而成條辨一收,闡明邪伏三焦之義,推河間雙解、清化、神解諸方,以溫邪皆穢濁之氣,用殭蠶、蟬退、清化之品以升之,芒硝、大黃猛勇之劑以蕩之,其於治溫一法,可謂集諸說之大成,而包羅萬有,總會眾流者也。歷考方書,惟張氏景岳偏於溫補,治溫稍異諸家,就其中論證立方,非無可取。
他若柯韻伯溫暑指歸,辨明冬不藏精及三氣合病之理。葉天士溫熱論,詳著通陽救陰及辨舌驗齒之法。以及松峰說疫、溫疫論,類編廣入方言,俱有微旨,擬之支流曲澗,皆可資灌溉之功。而求其江洋浩瀚,確乎為眾派之歸宿。吾於慄山一書,有觀海之歡焉。狃於傷寒舊習者,倘亦如河伯之旋其目否乎?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就像百川匯聚成海,大海匯集了百川的水。同樣地,對於溫病的理論,從《靈樞》、《素問》開始,歷代的醫學名家都有自己的著作,可惜的是,這些著作大多被混入到傷寒的理論中,要找到一個專門討論溫病的源頭,卻很難找到。於是,作者收集了各種相關的書籍,希望能找到一個歸宿。
查閱《內經》中關於熱病、針刺熱病的討論,其條理清晰,非常詳細,可以說是溫病的發源。秦越人所著的《八十一難經》提到,傷寒有五種溫病,這些也被包含在書中。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如果太陽病患者發燒口渴,但不畏寒,這就是溫病。他強調溫病的治療方式和傷寒不同,然而後人仍然將寒症和溫病混為一談。歷史記載,倉公在治療熱病時使用火齊湯,也就是三黃湯,這種藥物適合治療溫病,而非寒症。
後世的醫學名家如劉完素、李杲專注於內傷的治療,朱震亨則反對過度使用溫補的方法。如果不是劉完素提出了瀉南補北的理論,他們的著作都對醫學有很大的貢獻,但在溫病的定論上,他們並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劉完素的涼膈散、雙解散等方劑,超越了千年的醫學智慧,可惜仍然被包含在傷寒的範疇中,沒有成為獨立的一書,以傳世立教。
直到王安道先生的《溯洄集》,才真正明確地區分了寒症和溫病。後世的喻嘉言在他的《尚論篇》中提到,溫暑濕熱的氣候交錯,人在其中無法避免。患病的人會大量出汗,一個人的病氣足以充滿整個房間。在這樣的環境下,溫病很容易蔓延。他又指出東南地區氣候潮濕,溫病更容易發生。
在他的《溫病語錄》一書中,他更詳細地討論了溫病的問題。吳又可則獨樹一幟,提出溫邪之氣是通過口鼻進入人體的,他特別設計了達原飲、三消飲等方劑,用以清除體內的穢氣。他的方法比戴思恭更全面,對於治療溫病,可謂集各家之大成,包羅萬象,總結了各種流派的理論。
張璐玉在《醫通》和《纘緒》中指出,治療溫病時,切勿誤以為是傷寒而使用解表藥物。這樣不僅不能降低體溫,反而可能導致病情加重。他建議應使用涼膈散、雙解散等方劑,同時治療表裡。
以上各派雖然理論有所不同,但都是源於同一個理論基礎。就像江淮、河濟各自擁有不同的波瀾,但最終都流入大海。楊慄山先生追溯溫病的源頭,進一步完善了邪氣伏在三焦的理論。他推崇劉完素的雙解散、清化飲、神解散等方劑,認為溫邪之氣是穢濁之氣,應使用殭蠶、蟬蛻、清化之品來提升體質,使用芒硝、大黃等猛藥來清除體內的邪氣。對於治療溫病,他的理論可謂集各家之大成,包羅萬象,總結了各種流派的理論。
查閱各種醫書,只有張景嶽偏向於溫補,他的治療方法和前人有所不同。他在理論和方劑設計上,還是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其他如柯韻伯的《溫暑指歸》,明確指出冬季不藏精和三氣合病的道理。葉天士的《溫熱論》,詳細記載了通陽救陰和辨舌驗齒的方法。以及松峯的《說疫》、《溫疫論》,他們的理論豐富,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就像支流和小溪,都能滋潤大地。但要找尋像海洋一樣浩瀚的理論,確切地成為各種流派的歸宿,我們可以在楊慄山的著作中找到。
那些固守舊有傷寒理論的人,是否也能像河伯一樣,改變他們的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