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杓元約

《溫證指歸》~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切脈論

切脈一道,古人置之四診之末,何也?蓋 脈之理易於矇混,難於顯明。如診浮脈,有力為風熱,無力為血虛。一虛一實,千里毫釐,必得望其色,聞其聲,問其情,而後忝之以脈,方得病之真諦。即以浮脈論之,有力為風熱,外必有聲重咳嗽,洒洒惡寒之證;無力為血虛,內必有煩熱身痛,逆蒸蒸自汗之證。若溫證之脈,溯洄集始略示其概,而尤有難辨者,初起時邪伏血分,脈多沉伏,有似微弱。

予初診此疾,投以辛溫發散,每多不效。後細忝吳戴之論,又得寒溫條辨之書,見其申明運之更張,闡發溫疫之源流,變辛散為清解,變辛散為清解,變溫燥為涼下,尊內經熱淫之旨,仿河間攻下之法,予胸次為之頓開。可見醫學無窮,難以拘執。遂細心研究,守用其法,無不獲效。

始知初病微弱之脈,乃伏脈也,非沉脈也。及惡寒作麻,乃陽氣內閉,非表寒也。投以溫劑,所以不效者,此也。迨至伏邪漸潰,由里厲害,表病勢更張,脈象變態,或數或洪,或長或大。斯時失治致 真陰受傷,則脈反細數,甚者肢逆,脈微陰竭於內,熱灼於中外,則目瞪口張,唇焦黑,神昏不語,內則臟腑焦腐,縱有良工,莫可如何。今特序其大略如此,非謂脈之不足憑正,謂診脈者之宜先審證而知所通變也。

白話文:

【脈診討論】

脈診這門技術,古人將它放在四診法的最後一個步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脈理容易混淆不清,要掌握清楚並不容易。比如說診斷浮脈,如果脈力強勁,可能是風熱;若脈力薄弱,可能是血虛。這虛與實之間的差異,就像千里之遙和毫釐之微,必須結合觀察病人的面色、聆聽病人的聲音、詢問病人的病情,再結合脈診,才能得到病情的真實情況。就以浮脈來說,脈力強勁的風熱,病人外在一定會有聲音沙啞、咳嗽、惡寒等症狀;脈力薄弱的血虛,病人內部一定會有煩躁、身體疼痛、盜汗等症狀。

對於溫熱病的脈診,追溯到過去的典籍,只能粗略地理解一些,但還有難以辨別的情況,例如剛開始時,邪氣藏匿於血分,脈象多呈現沉伏,類似微弱的脈象。

我初次遇到這種疾病,使用辛溫散寒的藥物治療,往往效果不佳。後來詳細閱讀吳瑭的理論,又找到了《寒溫條辨》這本書,看到他對溫熱病的來源和流變的深入解析,從辛散轉為清解,從溫燥轉為涼下,遵循《黃帝內經》的「熱淫」理論,模仿劉完素的攻下方法,我的思路因此豁然開朗。由此可見,醫學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不能固守舊有的框架。於是,我細心研究,堅持應用這些方法,每次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我開始明白,初期的微弱脈象,其實是潛伏脈,而不是沉脈。當病人感到寒冷並出現皮疹,是因為陽氣被封閉在體內,並不是表面的寒氣。使用溫熱藥物治療,之所以沒有效果,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等到潛伏的邪氣逐漸破壞體內平衡,由裡向外擴散,表面病症加重,脈象發生變化,可能出現數脈、洪脈、長脈、大脈等。如果此時未能及時治療導致真陰受損,脈象反而會變得細數,嚴重時四肢冰冷,脈象微弱,體內陰氣耗盡,體外熱氣燒灼,眼睛睜大,嘴巴張開,嘴脣乾裂,失去意識,無法言語,內臟腐爛。即使有高明的醫生,也無法挽回。現在我特別總結了這些大致的內容,並不是說脈診不可信賴,而是提醒脈診者應該先詳細檢查病徵,並能靈活應變。

2. 治溫當分老幼不可棄其老為不治

三春旱草得雨滋榮,殘臘枯枝雖灌弗澤。此言少易治而老難治,試為罕譬而喻。然亦有不盡確者。如三春旱草得雨滋榮之句,乃少壯之輩失治之候,熱邪燔灼煎熬津液,能以大劑苦寒之藥治之,即可汗出而愈,信如三春旱草一雨而欣欣向榮。惟以殘臘枯枝擬老人之氣血既衰,雖灌溉不能耐,稍回其潤則僅可以論本證。

而在溫證則或有不然。假使稟先天之厚處,和順之境,得後天之養,雖古稀耄耋,感受溫邪,乘其初萌,一鼓潰之,真陰元俱不受傷,何敗之有?即有勞碌衰頹之輩,豈忍棄而不救?古人置有黃龍湯等法,原可破格治療。至幸與不幸,天也,命也,非醫之過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春天乾枯的草得到雨水的滋潤就能重新生長繁茂,但冬天枯萎的樹枝即使澆水也很難再恢復活力。這裡講的是年輕人較容易治療,老年人則較困難。然而,這並非絕對。就如春天乾枯的草得到雨水而繁茂,指的是年輕人即使錯過了治療時機,如果使用足夠的藥物治療,仍有可能快速康復,就像春天的草得到雨水後,立刻呈現出一片生機。

然而對於溫病來說,情況未必如此。假設一個人天生底子好,生活環境和諧,即使年紀很大,若感染了溫病,在疾病初期就進行有效的治療,身體的陰陽不會受到傷害,哪會有什麼問題呢?即便是那些長期操勞、身體虛弱的人,我們怎能放棄不救呢?古人有黃龍湯等療法,完全可以打破常規進行治療。最終的結果,是幸運還是不幸,是天意,是命運,並不是醫生的錯。

總結來說,這段文字強調了在治療溫病時,應根據患者年齡和身體狀況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即使對老年人或體弱者也不能輕易放棄治療。

3. 溫斑點失治致變不咎誤而咎藥辨

溫病一證,原屬火邪,認明證候,急早清解,無不獲效。此治溫熱之法,非杜撰也。奈何人拘執不化,多致因循誤事,反咎清解之非,動云失表水伏,誠可概也。究其由,揆其情,蓋有四焉:一曰病家,二曰醫家,三曰旁人,四曰病者。病家何以致誤?嘗見稍通文墨之人,自命知醫,平居案頭置本草醫方數則,逐日番閱,見大黃稱為將軍,石羔名曰白虎,惴惴然者,非一日矣。

及遇溫斑點,即勢處凶暴,畏雙解如蛇竭,堅執不服,甚至舌黑神昏,無可如何之際,強服不應,以致危殆。不曰自誤而曰藥誤,此病家之通弊也。醫家何以致誤?如溫病極盛,服下藥一二劑,洶勢略平,邪仍猖獗,自當再行攻逐。病家疑怯,另延他醫,或驚曰重劑傷元,或駭曰涼藥水伏,不審病情,先存雌黃之見,說前藥之非,急易前藥,或養陰或和解,以為穩當。

殊不知溫毒燎原,勢屬燃眉,即急攻急逐,尚未能滅其烈焰,而反行和解,致病者陰枯津竭而死,不曰後藥之非,而曰前藥之誤,此同道中之積習也。又如旁人,或親或略明藥性,見醫見藥,強為辭說動,曰如此藥斷不可服,或曰寒涼太過,服之必敗。此時病家處驚疑之際,心本無定,又聞親月如此之言,以為旁觀者清,遂致停藥,因而致敗。敗後親朋仍不知己之誤,而猶歸咎於藥,誠可痛恨也。

更有病者,素處膏粱,或父母姑息,藥不盡劑,或喑換湯液,陽奉陰違,在醫前云藥已服完,病未見減,反責不力。如此種種,醫者抱屈何處伸耶?

白話文: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的是在治療溫病(一種火邪疾病)時,因為各種因素導致治療失誤,最終卻怪罪藥物而非自身錯誤的情況。

溫病這種症狀,原本就是由火邪引起的,如果能準確診斷並及早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有效。這種治療溫熱病的方法,並不是無稽之談,但為什麼人們常常固執己見,不願改變,導致治療延誤,反而將失誤歸咎於清熱解毒的藥物,甚至認為是因為服用這些藥物導致體內水分流失,這種現象實在讓人無奈。

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四類:患者、醫生、周圍的人以及患者本人。患者為何會犯錯?常見一些稍微懂些醫學知識的人,自以為懂得醫學,平時書桌上擺放著幾本醫書,每天翻閱,看到大黃被稱為「將軍」,石膏被稱為「白虎」,心裡就開始害怕。當遇到溫病出現斑疹時,病情來勢洶洶,他們對清熱解毒的藥物產生恐懼,堅決不肯服藥,即使到了舌頭發黑、意識模糊,無計可施的時候,勉強服藥也沒有反應,導致病情危急。他們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怪罪藥物,這是患者的通病。

醫生為何會犯錯?比如溫病非常嚴重,病人服用了兩三劑清熱解毒的藥物,病情稍有緩解,但是病邪仍然猖獗,應該繼續進行攻邪。然而,患者家庭開始懷疑和膽怯,轉而尋求其他醫生的意見,有的醫生驚訝地說大量藥物傷害了元氣,有的醫生驚慌地說清涼藥物導致體內水分流失,他們沒有詳細瞭解病情,只是先入為主地認為之前的治療方法不對,急於改變之前的治療方案,或者滋陰或者調和,以為這樣更穩妥。然而,他們不知道溫毒就像燎原野火,形勢十分緊迫,即使馬上進行攻邪,也可能無法完全熄滅烈焰,而他們卻選擇調和的方法,結果導致患者體內陰液乾涸,津液耗盡而死亡。他們不承認自己治療的錯誤,反而怪罪之前的治療,這是同行中的陋習。

再如周圍的人,有的是親朋好友,有的是對藥物性質有些瞭解的人,看到醫生開的藥,強烈反對,說這樣的藥絕對不能吃,或者說藥物太寒涼,服用後一定會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本身已經處於恐慌和疑惑之中,心態本就不穩定,又聽到親朋好友這樣的言論,以為旁觀者清,於是停止服藥,結果導致病情惡化。病情惡化後,親朋好友仍然不認為自己有錯,反而將責任推到藥物上,這種行為實在讓人痛恨。

還有一些患者,平時生活奢侈,或是受到父母溺愛,不能按規定服用完整劑量的藥物,或者偷偷換掉藥物,表面上遵從醫生的指導,背地裡卻違背,當著醫生的面說藥已經吃完,但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指責醫生治療不力。對於醫生來說,這樣的委屈又該向誰訴說呢? 以上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4. 治溫證不急去邪膠執養陰胎誤論

溫病熱毒之邪薰灼臟腑,為害最烈。急早涼下,乘其賊勢萌動,羽翼未成,使賊不能猖獗,一鼓而先滅凶首。不但賊勢易潰,而城郭倉庫亦無受傷之處,豈不萬全!奈人不能見真守定,視羔黃芩連如蛇蠍,守養陰化邪為良方,不知溫邪如火,人身如釜,津液如油,煎熬臟腑,勢不焦枯不已。若不急抽其薪,徒事揚湯止沸,實與養癰無異。

更有扶正祛邪,似屬穩當。然此為正氣虛者立言,非為邪氣實者立法。如果體質素弱,陰陽久虧,或言不由衷,後或亡血,自當救虛為急,養陰扶元之法所必需,豈可一例論哉?譬如空城遇寇,必先措置糧響,先實倉廒,然後開門拒敵,自無不利。若溫病初起,邪氣方盛,急行攻逐,使邪不傷陰傷元,而養陰扶元之意即在其中。

倘遽投滋補,是猶遺敵兵而資盜糧,害莫大焉。余歷此證十有餘年,得心應手之處,指不勝屈,故不憚反復詳述,誠以生命為至重也。

白話文:

【對於溫病不立即清除病邪,過度強調滋養陰氣的錯誤觀點】

溫病中的熱毒侵蝕內臟,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極為嚴重。應盡早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趁病邪剛開始活動、尚未壯大的時候,將其徹底消滅,就像在敵人還未壯大時就擊敗其領導者。這樣不僅能容易地瓦解病邪的力量,而且身體的各個部位也不會受到損傷,這纔是最安全的做法!然而,許多人無法辨別病情,將黃芩、黃連等藥視為毒藥,堅持認為滋養陰氣和化解病邪是最佳治療方式,卻不知溫病如同火災,人體猶如鍋爐,體內的津液就像是油,一旦被高溫煎熬,內臟必然遭受破壞,除非消除火源,否則這種煎熬不會停止。如果不立即除去火源,只是徒勞地舀水來撲滅沸騰的鍋,這與養癰沒有什麼兩樣。

有人認為補充正氣和驅除病邪的方法比較穩妥。然而,這種說法是針對體質虛弱的人而言,並不是為了那些病邪實力強大的人設立的。假如一個人本來體質就很弱,長期陰陽失調,或是因病出血,當然應該首先補充虛弱,滋養陰氣和扶助元氣是必要的,怎麼可以一概而論呢?這就好比一座空城遭遇了敵軍,必須先準備好糧食,填滿糧倉,然後再開門迎敵,這樣纔不會不利。如果溫病剛開始,病邪力量正盛,應立即進行攻擊,使病邪不致傷害到陰氣和元氣,滋養陰氣和扶助元氣的意圖就在這個過程中實現。

倘若在這種情況下突然給予滋補,就如同把糧食留給敵人,危害更大。我從事這種病症的治療已經十多年,許多成功的案例多得數不清,因此我願意反覆詳細地陳述,因為生命是最珍貴的。

5. 治溫證誤投辛溫香燥重竭真陰論

病有正治有反佐。正治者,治寒以熱,治熱以寒。反佐者,治寒病以涼藥為嚮導,治熱病以溫藥為先鋒。若溫病則治可反佐,不可誤治,更不可蓋。溫病本屬陽邪,治陽邪以陰勝則真陰不傷,舍正治之法,無弍策也。若泥於古法,或任意反佐,真陰受傷,終歸必敗。更有甚者,辛溫迭投,香燥頻進,或日事先防祛風發表,或連投蒼樸燥濕溫中。

其尤甚者,姜附香蔻種種溫燥,不止一端。是何異火上加油,豈不益助其焰哉?吾見舌乾起刺者有之,舌赤如絳者有之,脈象細數,皮膚甲錯,筋抽直視者又有之。噫!真陰已竭,病者死矣。問何以致此?曰非溫燥藥之過,乃治溫病者誤投之過也。夫辛溫香燥應於寒濕之證,原屬神丹,用為溫病之方,何殊戈戟?此亦如羔黃芩連不宜於治寒而宜於治熱。使治溫病者省心自悟,無誤治之懲,庶幾赫赫炎威頓變清涼福地,豈不快哉?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治療溫熱性疾病時,使用辛溫香燥藥物的錯誤做法及其後果,以及正確的治療原則。

在醫學上,有些疾病適合直接對症下藥,稱為「正治」;而有些情況下,則需要採用相反的藥物作為引導,稱為「反佐」。例如,治療寒病時可用涼藥來輔助,治療熱病時則可用溫藥作為開路。對於溫熱性疾病來說,可以考慮使用反佐的策略,但絕對不能胡亂施治,更不能掩飾病情。

溫熱性疾病是由陽性邪氣引起的,對付這種邪氣,應當讓陰性成分佔優勢,這樣纔不會傷害到體內的真正陰性成分。除了正確的治療方法外,沒有其他選擇。如果固守古法,或是隨意使用反佐的策略,最終會導致真正陰性成分受損,結果必然失敗。

更糟糕的情況是,不斷使用辛溫藥物,頻繁服用香燥藥物,或者每天先進行祛風解表,或連續使用燥濕溫中的藥物。這些做法等同於往火上澆油,只會讓火勢更加旺盛。我親眼見過舌頭乾燥、舌色鮮紅,脈搏細弱快速,皮膚出現裂紋,肌肉抽搐、目光呆滯的患者。唉!這都是因為真正陰性成分已經耗盡,病人就這樣去世了。問他們為何會走到這一步?答案並不是因為辛溫香燥藥物本身的問題,而是治療溫熱性疾病的人誤用了這些藥物。

辛溫香燥的藥物應該用於治療寒濕類型的疾病,那樣它們就像神丹一樣有效。但如果用來治療溫熱性疾病,就好比拿著武器去傷人。這就像黃芩、黃連這些藥物,不適用於治療寒性疾病,卻適合治療熱性疾病一樣。

如果治療溫熱性疾病的人能夠反省自悟,避免誤治的懲罰,那麼就能夠將酷熱的威脅轉變成清涼的福地,這不是很令人高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