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杓元約

《溫證指歸》~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肩臂痠痛(附腕痛)

肩臂痠痛手太陰經脈受邪,初起神解加引經藥,汗下後肩臂痛甚,經隧阻滯,脈弦有力,證多熱渴者,神解加秦艽、銀花、藤之類;血脈空虛,脈濡無力者,證多痿困,四味、六味為主。至腕痛乃風淫末疾,初起解表,病後血與肩臂痛同治。

白話文:

【肩臂痠痛(附帶手腕疼痛)】

當肩臂感到痠痛,這是因為手太陰肺經受到了影響。在初期,會使用一些特定的草藥來疏解經絡。然而,如果在發汗或瀉下後,肩臂的疼痛反而更嚴重,這可能代表經絡通道已經被阻塞,脈搏變得緊繃且強烈,若伴有熱感和口渴,應在原本的草藥中加入秦艽、銀花、藤等藥物。相反地,如果脈搏虛弱無力,通常伴隨疲倦無力的症狀,這種情況下,應該以四物湯或六味地黃丸為主要治療方式。

至於手腕疼痛,通常是由風濕所導致的末端疾病。在初期,我們會使用一些草藥來解除表面的風濕。在病後,手腕的治療方式會和肩臂的疼痛相同,一併處理血液循環問題。

2. 周身骨節痠痛

周身骨節痠痛在他證是寒邪凝結表散為是溫證,有此是邪伏極深不易透化,非雙解不可。

拘攣瘛瘲痙痓(附筋惕肉鑑瞤)

溫證首尾皆有拘攣瘛瘲痙痓之病,初起時邪困三焦經絡滯塞,或夾風濕表裡困郁,太陽經氣不行,常有此證,一經汗下經氣一通,諸證自平。或屢經汗下後,或病愈後,或其人肝陰本虛,風火內熾,或夾餘邪亦有此證。治法又當以養榮血為先,之祛邪次之。若因循失治,恐成廢人矣。

汗下之法,增損雙解,或加艽羌威靈牛膝以引經,或加二妙以化濕。惟麻黃斷不可用盡,辛溫發汗,恐竭真陰。此溫病之所以異於傷寒也。未路治法,養榮清邪清燥,養榮湯,柴胡清燥湯;對證選用俱可加殭蠶犀角忍冬藤鉤藤木瓜白菊花桑葉白薇絲瓜絡之類。至筋惕肉瞤一證,不但溫證最劇,即雜證亦然。

筋所以惕者無血榮也,肉所以瞤者無氣調也。氣血既敗,人豈能生?更有熱邪失下,以致真陰枯竭,證現舌黑神昏直視遺隸呃逆肢冷,在無邪尚屬敗證,況炎梟未滅,一身有限之氣血盡為邪耗,縱有良工,其如病之不治何?然而醫為仁術,豈忍坐視?據證論情,惟以生脈合六味地黃加犀羚牛黃金汁之類,大作湯液,日進數斗,或可希僥倖於萬一也。

白話文:

[全身骨骼關節痠痛]

全身的骨骼關節痠痛,如果在其他病症中出現,這通常是因為寒氣侵襲導致的,需藉由溫暖的治療方式來驅散寒氣。但若這種情況非常嚴重且不易改善,就必須同時使用寒涼和溫熱的療法治療。

在熱性疾病初期,邪氣困擾三焦,阻塞經絡,或夾雜風濕,使體內外的氣血運行受阻,太陽經氣無法正常運行,就會出現肌肉抽搐、強直等症狀。一旦經過發汗或通便後,經絡得以疏通,這些症狀自然會消失。然而,即使經歷多次發汗或通便,或者在疾病痊癒後,或者患者本身肝臟功能不足,風火內盛,或者身體殘留邪氣,也可能出現這些症狀。治療上應首先補充營養血液,其次纔是祛除邪氣。若不治療,可能會成為殘疾。

發汗和通便的方法,要適度使用寒涼和溫熱的藥物,或者加入一些能引導經絡的藥材,如羌活、威靈仙、牛膝等,或者加入一些能化濕的藥材。然而,麻黃這種藥物不能過量使用,因為它性質辛溫,過量使用可能耗盡體內的真陰。這是溫病與傷寒的區別所在。

在治療的最後階段,應注重滋養血液,清除邪氣和燥氣,可以使用養榮湯,柴胡清燥湯等。對於具體的症狀,可以選擇加入僵蠶、犀角、忍冬藤、鉤藤、木瓜、白菊花、桑葉、白薇、絲瓜絡等藥材。

至於肌肉抽動的症狀,無論是在熱性疾病還是其他疾病中,都可能是最嚴重的。肌肉抽動的原因是缺乏血液滋養,而皮膚抽動的原因是缺乏氣血調節。一旦氣血衰敗,人還能活嗎?更何況,如果熱邪未能及時排除,導致真陰枯竭,出現舌頭變黑、神志不清、四肢冰冷等症狀,即使沒有邪氣,也是病情危急的徵兆,何況邪氣尚未消滅,有限的氣血都被邪氣消耗殆盡,即使有高明的醫生,又能如何呢?

然而,醫學是一門仁愛的技藝,我們怎能坐視不管?根據病情和患者的情況,唯一能做的就是使用生脈合六味地黃,加入犀角、羚羊角、牛黃、金汁等藥材,熬製大量湯藥,每天服用數升,或許還有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