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證指歸》~ 卷二 (5)
卷二 (5)
1. 諸汗
溫病有自汗、盜汗、狂汗、戰汗之別,更有無汗者,不可不辨。溫熱之邪,天地厲氣,自口鼻吸入,由里達表,易於自汗。或其人素本多汗,一遇此邪,甚至淋漓不止,不可以表證論,神解、清化、合白虎。如兼六淫,自當隨證加減。如邪困膜原,舌白如粉,又非達原不可。
盜汗多在病之中末二路,不是餘邪潛匿,即是營血熱溢,清其邪,益汗自止。增損小柴胡,出入加減,主之。當歸六黃湯加浮麥亦可。惟狂汗一證,必須細心研究。溫熱盛時,或手舞足蹈,煩躁不寧,而後作汗者,最為駭人。須驗其作汗之狀,面忽浮赤,脈多浮,大人事了了,方是作汗之象。
否屬狂證,三黃石膏湯、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為最。至戰汗一證,向用達原治半表半裡之邪,每多戰汗而解。戰時搖床撼榻,邪正相爭,氣閉脈伏,直似死者,氣宣汗出,即時而愈。有一汗不已而再戰者,有單戰而不汗,對期復戰,有汗者生,無汗者死。有戰一次,不能再戰,屢下而愈者,有不能再作戰汗,即加沉困而死者,總因人之強弱耳。
凡戰汗之時,不可服藥,補則助邪,下則傷氣,應聽自然,再觀脈證施治。戰汗或多與熱米湯飲之,助其作汗。大抵戰汗之脈,以浮為佳,邪出於表也。虛散微細,應有變證,煎人參湯以待之,防其脫也。然必察其戰後邪淨而氣欲脫者,方可用。若貧者,米飲代之。戰汗後脈靜者吉,躁疾者危,氣平者吉,氣粗而短者危,神清者吉,神昏者危,舌痿不能言者死,目眶陷者死,目直視無光者死,戴眼反折者死,形體不仁,水漿不入者死。戰汗雖為佳兆,亦有吉凶。
嘗見服大汗藥,毫不得汗,而飲冷水得汗者;又有服下藥得戰汗者;涼血活血養血得戰汗者;生津益氣得戰汗者,種種不一。當知戰汗乃陰陽交和,表裡通達,自然而然,非可強致也。近年以來,以達原之法治溫病,罔效,以解表藥治之亦不效,然後揆之以理,驗之於舌脈,則與達原有別焉。達原之治溫邪者,寒熱往來,舌白如粉,脈多長滑,是以潰半表半裡之邪,每多一汗而解。
直待舌苔轉黃,方行攻裡,此所謂表裡分傳也。較今之溫證,一病舌即紅赤,或如紫絳,亦有白胎多雜紅點,初起時脈反沉伏,肢反逆,冷邪逼於裡則亢極似陰。亦有一病即脈現洪,大口乾咽燥,有渴有不渴,外雖憎寒,作熱甚則作麻,表之不應汗之無功,投以雙解,大便頻行熱沫。時下往往無汗而熱自解者,亦有一下而汗自得者,始知六氣更遷運轉相火,三焦受邪不同。
濕土司政,故草果、檳榔、厚朴,一切辛溫之品,皆非所宜。他如運轉寒水,則今膏黃芩運,與昔之草果、檳榔、厚朴,前後同一轍也。
白話文:
標題:[各種出汗狀況]
內容:溫熱疾病會出現自汗、盜汗、狂汗和戰汗等不同類型的出汗,也有完全不出汗的情況,這需要我們仔細分辨。溫熱的病邪,是天地間的惡劣氣態,從口鼻吸入後,會從體內影響到體表,容易引起自汗。有些人本來就很愛出汗,一旦遇到這種病邪,可能會出現大量出汗,這種情況不能當作一般的表面病症來看待,應該使用神解、清化法並配合白虎湯來治療。如果同時有六淫(風、寒、溼、暑、燥、火)的影響,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適當的加減調整。如果病邪困於膜原,舌頭白得像粉一樣,就必須使用達原法才能解決。
盜汗大多出現在疾病中期到後期,可能是病邪潛藏在身體深處,或者是營血過熱溢出,清除病邪,盜汗就會停止。可以使用調整過的小柴胡湯,並根據病情靈活調整配方,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當歸六黃湯加上浮麥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對於狂汗這種症狀,必須細心研究。在溫熱病邪旺盛時,患者可能手舞足蹈,煩躁不安,然後出現大量出汗,這種狀況是最令人驚恐的。我們必須觀察患者出汗的狀況,如果臉色突然變得紅潤,脈搏多爲浮脈,成年人意識清醒,這纔可能是出汗的徵兆。
如果不是這樣,那可能是狂證,這時應使用三黃石膏湯、白虎湯、竹葉石膏湯。至於戰汗這種症狀,以前常用達原法治療半表半里的病邪,常會出現戰汗然後病情緩解。戰汗時,患者會搖晃牀榻,這是正邪交戰,氣閉脈伏,看起來像是快要死了,但一旦氣宣汗出,就能立即恢復。有些患者會連續出汗,有些只戰汗不出汗,預示著再次戰汗的到來,有汗的能活下來,無汗的則會死亡。有些患者只能戰汗一次,之後就陷入深度疲勞,但經過多次排便後會好轉,有些患者無法再戰汗,會陷入更深的病態,最終導致死亡,這通常與個人體質強弱有關。
在戰汗期間,不能服用藥物,補藥會助長病邪,瀉藥會傷氣,應該讓身體自然反應,然後再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治療。戰汗時可以喝大量的熱米湯,幫助出汗。一般來說,戰汗的脈象以浮脈爲佳,因爲這意味着病邪從體表排出。如果脈象虛散微細,可能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應準備人參湯以防脫水。然而,只有在戰汗後病邪清除且氣欲脫的情況下,纔可使用。如果是經濟條件較差的患者,可以用米湯代替。戰汗後,脈象平靜是好的跡象,脈象躁動是危險的信號,氣息平穩是好兆頭,氣息粗短是危險的信號,精神清晰是好兆頭,精神混亂是危險的信號,舌頭萎縮不能說話,眼球凹陷,眼球直視無光,眼睛上翻,身體失去感覺,無法進食,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雖然戰汗通常是好的跡象,但也可能出現吉凶未定的情況。
曾見過服用大量發汗藥卻無法出汗,喝了冷水反而能出汗的案例;也有服用瀉藥後出現戰汗的案例;通過涼血、活血、養血也能出現戰汗;通過生津、益氣也能出現戰汗,情況各不相同。要知道,戰汗是陰陽平衡、表裏通暢的自然現象,不能強行造成。近年來,使用達原法治療溫熱病效果不佳,使用解表藥也無效,後來通過理論分析和舌脈檢查,發現達原法並不適用。達原法適用於寒熱交替、舌白如粉、脈象長滑的溫邪,可以清除半表半里的病邪,通常一次出汗就能解決問題。
直到舌苔變黃,纔開始攻擊體內的病邪,這就是所謂的表裏分傳。與現代溫熱病相比,患者一發病,舌頭就變成紅色或紫色,也可能有白色的舌苔和紅色的斑點,初期脈象反而會沉伏,四肢反而會冰冷,這是因爲體內的冷邪過於旺盛,就像陰虛的表現。也有些患者一發病,脈象就顯得洪大,口乾舌燥,有時口渴,有時不渴,即使感覺寒冷,熱度也會很高,表症不應汗,無汗無效,雙解法下,大便會頻繁排出熱沫。現在,經常出現無汗而熱度自行消退的情況,也有一下汗就得到緩解的情況,這讓我們瞭解到,六氣更替,相火運轉,三焦受邪的方式各有不同。
由於溼土掌管政令,所以草果、檳榔、厚朴等辛溫的藥材都不適合。例如,在寒水運轉時,現在的膏黃芩運法,與過去的草果、檳榔、厚朴的使用方式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