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證指歸》~ 卷二 (6)
卷二 (6)
1. 頭面腫耳旁腫
溫邪頭面耳旁腫,乃熱邪上溢三陽。溢於太陽則頭腫,溢於陽明則面腫,溢於少陽則耳旁腫。頭腫者,欲名大頭溫。此證最惡治,不宜緩緣。清陽為濁邪所幹,最易滋蔓。急用普濟消毒飲加野菊、大黃。面腫色赤,屬溫熱,宜用荊防敗毒散加白芷、葛根、蘆根、石膏、滑石等藥。
如舌黃、口渴、譫妄、便赤者,增損雙解。若面腫色黃、色白者,皆屬風濕。即內經:「面腫曰風之證。」又當從神術、青龍婢諸法而參酌之。至於耳旁腫,亦名時毒。初起只宜疏散,不宜敷貼,致邪內閉。如紅腫堅硬,則有潰膿之患。宜荊防敗毒散加柴胡、牛子。甚者加制軍下之。
增損小柴胡湯亦可。
白話文:
[頭部和臉部,尤其是耳朵周邊的腫脹]
由溫熱病邪引發的頭部、臉部及耳朵周邊的腫脹,是因為熱邪向上影響到身體的三陽經絡。如果影響到太陽經絡,就會導致頭部腫脹;影響到陽明經絡,臉部就會腫脹;若是影響到少陽經絡,耳朵周邊就會腫脹。頭部腫脹的情況,我們稱之為大頭溫。這種症狀非常嚴重,治療不宜延遲。人體的清陽之氣被混濁的邪氣幹擾,很容易擴散。應立即使用普濟消毒飲,並添加野菊花和大黃。
如果臉部腫脹且顏色泛紅,這屬於溫熱病,應該使用荊防敗毒散,並添加白芷、葛根、蘆根、石膏、滑石等藥物。
如果舌頭呈現黃色、口渴、精神錯亂、小便顏色深紅,則需調整雙解方的藥量。若臉部腫脹顏色偏黃或偏白,都屬於風濕類疾病。根據《內經》記載:「臉部腫脹,是風邪的症狀。」這種情況應該參考神術、青龍婢等治療方法,再加以斟酌。
至於耳朵周邊的腫脹,也被稱為時毒。初期只需要疏導,不應使用敷貼,以免邪氣閉鎖在體內。如果出現紅腫堅硬的症狀,可能會有膿瘍的風險。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荊防敗毒散,並添加柴胡和牛蒡子。情況嚴重者,可以添加制軍來幫助排泄。
調整小柴胡湯的藥量也是可行的治療方式。
2. 頸項胸紅腫
溫邪頸項腫,乃邪郁陽明,兼夾風熱,俗名捻頸溫,又名蝦蟆溫,宜普濟消毒,加生軍、石膏、葛根之類。餘邪發頤,又當參虛實治之。至胸前紅腫,有赤起小疹,羊毛溫多有此證,亦有不見此形者,治法不外乎神解、雙解,總以邪之輕重為準。
白話文:
[頸部與胸部紅腫問題]
當溫病導致頸部腫脹,這是由於邪氣聚集在陽明經絡,同時夾雜風熱所致,民間常稱之為「捻頸溫」,也有人叫它「蝦蟆溫」。治療上應採用普濟消毒飲,並加入生軍(大黃)、石膏和葛根等藥物。
對於殘餘的邪氣導致的頜下腫脹,必須根據患者虛實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法。
至於胸前出現紅腫,甚至有紅色小疹子凸起,這在羊毛溫(一種溫病)的患者中較為常見,但也有人不會出現這種症狀。治療原則無非是疏解邪氣,不管是單獨疏解還是雙向疏解,都需根據邪氣的輕重程度來決定。
3. 周身紅腫
溫邪周身紅腫,一則熱為寒伏,一則熱邪外溢,最佳之象,宜清化湯神解散。如紅腫如疹如霞,宜荊防敗毒散加殭蠶歸芍之類。如顏色紫暗,或片或塊累累,或或如葡萄或如玳瑁,又屬葡萄疫,玳瑁溫也,宜普濟消毒飲或犀角地黃湯為最。此溫疫門中周身紅腫之大概也。至於病後周身腫亮如燈,或曰下臥蠶,脈象沉滑,又當作風濕治,開鬼門潔淨府諸法又在所必需也。
白話文:
[全身紅腫]的問題,當由溫熱病毒引發全身紅腫,一種情況是熱氣被寒氣抑制,另一種是熱邪溢出體表,這是比較好的現象,適合用清化湯和神解散來治療。
如果紅腫像疹子或彩霞一樣,適合使用荊防敗毒散再加殭蠶、歸芍等藥物。若皮膚呈現深紫色,或是有成片或成塊的紅腫,形狀像是葡萄或玳瑁,這屬於葡萄疫或玳瑁溫,應使用普濟消毒飲或犀角地黃湯為最佳治療方式。這些就是溫疫疾病中全身紅腫的基本處理方法。
而病後全身腫脹透亮如燈泡,有人稱之為下臥蠶,脈象呈現沉滑,這種情況應當按照風濕病來治療,使用開鬼門、潔淨腑等療法,這些都是必要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