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杓元約

《溫證指歸》~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發黃

溫證發黃乃邪熱侵犯肝膽,非濕熱鬱蒸陽明可比。脈必弦數,口必煩,脅必脹,一身盡黃,兩目如金,小便如血,夜臥不安,舌尖紅赤。茵陳蒿湯倍大黃為端主,或增損小柴胡合溫膽導赤皆可選用。兼嘔者,橘皮竹茹湯加茵陳枇杷葉。如瘀血發黃,面色不榮,必多晦滯如煙薰狀,小便自利。

茵陳蒿湯加桃仁歸尾殭蠶丹皮梔滑之類,破瘀化熱為主。如兼濕熱,色亦黃多暗垢,舌白不渴,小便不利,以此為辨。茵陳五苓散或益元散加蒼朮白蔻之類,甚者理中湯加附子。如胸悶脅脹兼憎寒作熱,脈或弦長滑大,胎雖白必兼紅點。達原飲加茵陳梔滑之類主之。至於女勞黃、酒黃不在此例。

白話文:

【黃疸】

溫熱疾病導致的黃疸,是因為邪熱影響了肝膽,這與濕熱鬱積在腸胃的情況不同。患者的脈象一定呈現弦數,會有口乾舌燥的症狀,肋側感覺脹痛,全身皮膚泛黃,雙眼黃得像金子一樣,小便顏色深如血,夜晚睡不安穩,舌尖呈現紅赤色。

治療上,主要使用茵陳蒿湯,大黃的份量加倍。或者調整小柴胡湯和溫膽湯,加入導赤散,這些都可以選擇使用。如果伴有嘔吐,可以使用橘皮竹茹湯,加上茵陳和枇杷葉。

如果是瘀血引起的黃疸,臉色不會紅潤,且皮膚呈現出被煙燻過的暗沉色澤,但小便正常。

治療上,可在茵陳蒿湯中加入桃仁、歸尾、殭蠶、丹皮、梔子、滑石等,以破除瘀血和清熱為主。若同時有濕熱,皮膚呈黃色且帶有暗沉的污垢,舌苔白且不渴,小便不順暢,這是辨別的關鍵。

治療上,可以使用茵陳五苓散或益元散,再加入蒼朮、白蔻等。嚴重的患者,可以使用理中湯,再加入附子。

若是胸部悶脹,加上怕冷且有發燒的現象,脈象可能是弦長滑大,舌苔雖白但一定夾雜紅點。

治療上,可以使用達原飲,再加入茵陳、梔子、滑石等。但女性勞累過度導致的黃疸,或是酗酒造成的黃疸,就不在此範疇內。

2. 發斑疹

(附 葡萄疫、玳瑁溫、疙瘩、瓜瓤、捻頸、大頭、軟腳諸溫)

溫病發斑與傷寒迥別。傷寒之斑,寒鬱化熱,熱傷胃腑,或失表散,以致熱邪內郁,燔灼榮血,陰液盡竭,或失下,以致病邪內陷,故傷寒發斑,則為病。為溫病發斑,不拘輕重,無論紅紫,皆由熱毒聚於胃。胃為多氣多血腑,足以敵邪,力能化邪於肌膚之外,為斑為疹,故為病解況。

溫邪由里達表,非傷寒經邪傳變可比。常見患溫者,行能發斑發疹,邪向外化生,全者多。但斑疹一見,急須神解清化。輕者消;風敗毒倍殭蠶,加牛子、元參、石膏、浮萍。裡實者,加大;黃重者,大劑雙解,加犀羚、板藍、野菊花,重用石膏。如唇齒腫黑,口臭異常,或兼肉鑑瞤筋惕,邪不能出,急加生地、蚯蚓汁、絲瓜瓤,以透經絡之匿邪。有患畜血發斑者,斑形稜角,血必先畜而斑後見,於前法中加桃仁、紅花、蘇木之類。

至葡萄疫,已在御纂醫宗金鑑發明,不贅。惟玳瑁溫,龐安常僅言其證,未備其法。又如疙瘩、瓜瓤、捻頸、大頭諸溫,悉屬溫毒肆虐,治法亦不外普濟消毒、增損雙解、大小清涼、清化等方,擇其對證施治。惟軟腳溫一證,必兼濕邪,加蒼朮於涼解方中,誠為合法。

白話文:

對於發斑疹的情況,(這裡也包括了葡萄疫、玳瑁溫、疙瘩溫、瓜瓤溫、捻頸溫、大頭溫、軟腳溫等各類溫病)

溫病引發的斑疹和傷寒病所引發的是完全不同的。在傷寒病中,斑疹的出現是因為寒氣積聚轉化為熱氣,這股熱氣損傷了胃腑,可能因為未能及時疏散表邪,導致熱邪在體內聚集,燒灼血液,消耗陰液,或者未能及時通下,導致病邪深入體內,所以傷寒發斑,通常意味著病情加重。然而,溫病發斑,無論病情輕重,斑疹顏色無論紅紫,都是因為熱毒在胃部聚集。胃是多氣多血的腑臟,有能力抵抗邪氣,能夠將邪氣化於肌膚之外,形成斑疹,所以斑疹的出現,反而是病情得到緩解的跡象。

溫病的邪氣是由裡往外透發,和傷寒經邪的傳變過程完全不同。常見到患溫病的人,會出現斑疹,這是邪氣向外排解的徵兆,病情往往會好轉。但一旦發現斑疹,就必須立即進行清熱解毒。病情輕微者,可以使用風敗毒殭蠶,再加入牛蒡子、玄參、石膏、浮萍。如果病情嚴重,或者黃疸深重,就要使用大劑量的藥物,加上犀角、羚羊角、板藍根、野菊花,並大量使用石膏。如果出現嘴脣、牙齒腫脹且呈黑色,口臭異常,或者伴有肌肉抽搐、筋脈震顫等症狀,表示邪氣無法排出,應立即加入生地、蚯蚓汁、絲瓜瓤,以透析經絡中隱藏的邪氣。有些患者因為體內蓄積的血液過多而發斑,斑點呈稜角狀,通常是血液先積蓄,然後纔出現斑疹,這種情況可以在上述療法中加入桃仁、紅花、蘇木等藥物。

至於葡萄疫,已經在御纂醫宗金鑑中有詳細的記載,這裡不再贅述。只有玳瑁溫,龐安常只提到其病症,沒有具體的治療方法。另外像疙瘩溫、瓜瓤溫、捻頸溫、大頭溫等,都屬於溫毒肆虐的範疇,治療方法大抵不離普濟消毒飲、增損雙解湯、大小清涼飲、清化湯等方劑,需根據具體症狀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特別是軟腳溫這一類病症,通常會伴有濕邪,應在涼解方中加入蒼朮,這樣纔是合理的治療方式。

3. 煩躁

溫證煩躁與他證不同,古人原有「煩為心,煩躁為腎躁」之說,在溫邪悉屬熱鬱,邪輕則煩躁,邪重則煩躁重,有一病即煩躁者,證現憎寒發熱,敗毒散;冬月九味羌活湯有傳變煩躁者,舌黃渴飲,身熱汗出,邪已到胃,增損雙解散,三黃瀉心湯加味,涼膈散選用。舌苔已黑,人事漸昏,邪入心包也,犀角地黃湯加羚羊牛黃,黃連解毒湯,紫雪選用。

經汗下,表里俱清而仍煩躁者,陰液傷也,生脈散,六味地黃湯,吳氏諸養榮湯,楊氏大小復甦飲選用。或用汗解,清利滋潤,諸法不應而煩躁更甚者,當細驗舌胎,若黃黑胎中夾一塊白潤,是為夾水,或平素胸有痰飲,或未病時曾飲冷物,或初煩躁時過用生冷,或過用清涼太早,皆能停飲於胸膈胃脘之間,熱為寒伏,外不能達表,內不能傳腑,故煩躁轉盛,難怪驗舌之後,細按胸脅滿痛而軟漉漉有聲,再診其脈,右寸關或弦緊或緩滑,皆停水確據,當以蒼朮半夏萊菔先消其水氣,然後治其煩躁,遠銷不應者,甚者加醋炒芫花,不論舌胎有無黃黑而少腹或有痛滿處;但煩而兼小便不利者,即屬水氣,當以導赤瀉心,豬苓四苓益元利其小便,所謂心邪不從心瀉而從小腸瀉也。

白話文:

【煩躁】

溫熱病症狀的煩躁和其它病症不同,古人的理論認為「煩惱是由心生,而煩躁則是由腎部燥熱引起」。在溫熱病中,所有症狀都歸屬於熱鬱,病邪輕微會導致煩躁,病邪嚴重則煩躁更劇烈。有些病人一得病就開始煩躁,表現為怕冷發燒,這種情況可使用敗毒散。冬季,如果病情演變為煩躁,舌頭呈現黃色且口渴想喝水,身體發熱並且出汗,說明病邪已經影響到胃部,此時可以考慮使用增損雙解散,或是三黃瀉心湯加味,涼膈散也可以選擇性使用。若舌苔已經變成黑色,病人逐漸失去意識,這表明病邪已經進入心包,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加羚羊、牛黃,黃連解毒湯,紫雪也可選擇性使用。

經過發汗和下瀉治療後,若內外病狀都已清除但仍持續煩躁,這可能是因為陰液受損。這種情況下,可使用生脈散,六味地黃湯,吳氏的各種養榮湯,楊氏的大、小復甦飲等選擇性使用。或者使用發汗解表、清熱利濕的方法,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法改善且煩躁症狀反而更嚴重,應仔細檢查舌苔。若舌苔黃黑中夾雜著一塊白而濕潤的區域,這表明有水濕存在,可能因為平時胸部有痰濕,或者在生病前飲用了冷飲,或者在剛開始煩躁時過度使用了生冷食物,或者過早使用了清涼藥物,這些都能導致胸部、膈肌和胃部間產生積水。熱邪被寒邪抑制,既無法透過皮膚排出,又無法傳遞到腑臟,因此煩躁症狀會更加嚴重。檢查舌苔後,還需細心按壓胸部和側腹部,若有滿痛且有水聲,再診斷脈象,右手寸關脈或弦緊或緩滑,都是積水的確切依據。這種情況下,應先使用蒼朮、半夏和萊菔消除水氣,然後再處理煩躁問題。如果效果不佳,可考慮加入醋炒芫花,無論舌苔是否有黃黑色,只要下腹部有疼痛或飽脹感,都表明有水氣存在。如果煩躁且伴有小便不暢,也屬於水氣問題,應該使用導赤瀉心法,豬苓四苓益元來促進小便排泄,這就是所謂的心部病邪不從心部排出,而是通過小腸排出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