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證指歸》~ 卷二 (2)
卷二 (2)
1. 寒熱往來似瘧
寒熱往來在傷寒為少陽現證,溫病有此亦屬半表裡之邪,與惡寒發熱不同,亦與瘧不同。蓋瘧發有時,確有定期定證,可據。惡寒發熱是一時兼至,故與寒熱往來,熱已方寒,寒已方熱不同。但溫證中多有似瘧者,或先寒後熱,或單熱不寒。忝看舌白如粉者,達原飲加柴胡胎;黃舌赤脈數,口乾便赤者,增損大柴胡湯下之。
但寒熱往來在初起時,邪郁少陽,少陽為樞傳,裡則重。始則四肢作麻,寒熱往來,繼則熱多寒少,再則但熱不寒,是溫病入里為重。治法於初起時,寒熱往來宜用芳香神解加柴胡薄荷,熱甚加大黃。如熱壯煩渴,增損大柴胡加花粉為妙。若邪潰後,用小柴胡湯或參胡三白散減調治。
如正氣已虛,寒熱往來又當以補中益氣柴芍六君兼陰虛者,補陰益氣參用。
白話文:
【類似瘧疾的寒熱交錯】
在中醫學上,寒熱交錯若出現在傷寒病症中,代表少陽經絡受到影響,同樣地,溫熱疾病出現這種情況,也顯示病邪位於半表半裡的狀態,這與一般的惡寒發燒不同,更非瘧疾所能比擬。瘧疾發作有固定的時間和特徵,可作為診斷依據。而惡寒發燒則是同時發生,與寒熱交錯—熱過後才感到冷,冷完後才轉熱的情況不同。然而,在溫熱疾病中,常會遇到類似瘧疾的病例,有的先是冷然後發熱,有的只發熱而不冷。若見舌苔呈白色粉末狀,可用達原飲加上柴胡胎;若是舌頭偏黃,脈象紅且頻率快,口乾且尿色深紅,可用增損大柴胡湯進行治療。
然而,當寒熱交錯剛開始時,病邪困於少陽,少陽為身體的轉折點,病情較重。初期可能感到四肢麻木,接著出現寒熱交錯,隨後轉為熱多冷少,再來可能就只發熱不冷,這表示溫熱疾病已深入臟腑。治療方法上,剛開始出現寒熱交錯時,可使用芳香神解湯加上柴胡薄荷,若熱度高可加入大黃。如果患者感到非常煩躁且口渴,使用增損大柴胡湯加上花粉效果極佳。待病邪逐漸消退後,可改用小柴胡湯或是參胡三白散進行調理。
如果患者體質已虛弱,且仍有寒熱交錯的症狀,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柴芍六君子湯,對於陰虛的患者,還需補陰益氣,兩者需同時考慮。
2. 頭痛
(附巔頂痛、頭目脹)
溫病頭痛,乃熱邪上干清陽,故頭痛面必赤,神必煩,舌必紅,脈必數。認明證候,急與清化升降之方,使清氣升,濁氣降,頭痛自止。如熱甚口渴,則白虎湯、玉女煎最妙。羌防芎芷,皆非所宜。如兼風寒,面必收束,色慘暗,舌必白滑,外必惡寒,自當先行散表。審明痛在巔頂,屬太陽;痛在滿頭及眉稜骨者,屬陽明;痛在兩角,屬少陽;兼暑者,必在夏月,皆照加引經藥可也。惟溫病頭痛,渾渾不自知其所苦,所以溫邪最易昏人神識也。
更有素本真陰真陽皆虧,一遇溫病,正不勝邪,陽虛頭痛必現,面青肢逆,惡寒,喜見燈火光旋,又畏之,緣有伏邪故耳。治法從權,暫投參茸膏,貧者黨參桂枝借用亦可。陰虛頭痛,面必浮紅,舌必乾紫,口或渴不飲,惡見燈火光宜六味地黃,先救腎液,再治溫邪可也。
溫邪頭目脹,乃熱邪上蒸。初起以者清化、菊花、天麻。重則涼膈,加荊防、天麻之類,或神解、太極下之。如陽明有熱目脹,加石膏。舌黃宿食也,用保和丸、二陳湯,或查麥神麯、萊菔、厚朴,皆可選用。如屢經攻下,頭目脹者,又屬陰虛,宜六味地黃湯治之。
白話文:
【頭痛】
溫熱疾病導致的頭痛,是因為熱邪影響了清陽之氣,因此會出現臉部發紅,精神煩躁,舌頭呈現紅色,脈搏跳動快速的情況。辨認清楚症狀後,應立即使用能清熱、調理氣血升降的藥方,讓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頭痛自然會停止。如果熱度很高且口渴,白虎湯或玉女煎是很好的選擇。但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等藥物並不適合這種情況。若是合併風寒,臉色必然蒼白無光,舌苔白滑,體感寒冷,這時應該先散除表層的風寒。辨別清楚頭痛部位,巔頂痛屬於太陽經;整個頭部及眉稜骨痛屬於陽明經;兩側頭痛屬於少陽經;若是夏季出現的頭痛,可能是暑熱所致,可以加用相應的經絡導向藥物。
溫熱疾病導致的頭痛,患者往往渾身乏力,無法清楚描述自己的痛苦,這是因為溫邪容易讓人神智混亂。
另外,若原本體內真陰真陽就不足,一旦感染溫病,正氣抵擋不住邪氣,就會出現頭痛,臉色青紫,四肢冰冷,怕冷,對燈火光線既渴望又害怕,這是因為體內有潛藏的邪氣。治療上應靈活處理,可以先服用參茸膏,經濟條件差的人也可以用黨參和桂枝代替。若是陰虛導致的頭痛,臉色必然泛紅,舌頭乾燥呈紫色,可能口渴但不想喝水,對燈火光線反感,這時應先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臟,再治療溫病。
溫邪導致的頭目脹痛,是由於熱邪向上蒸騰。初期可用清熱、菊花、天麻等藥物。病情加重時,可用涼膈散,加上荊芥、防風、天麻等藥物,或者使用神解、太極散等藥物。若是陽明經有熱導致的眼睛脹痛,可加用石膏。舌苔黃色表示有宿食,可用保和丸、二陳湯,或者炒麥芽、神麴、萊菔子、厚朴等藥物,都可以選擇使用。若是經過多次攻下治療,頭目脹痛仍然存在,這可能是陰虛導致,應使用六味地黃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