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杓元約

《溫證指歸》~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慎始

溫邪慎始最為要著。常見伏邪輕而發之緩者,尚可遷延時。若伏邪重而發之速者,一病舌即乾紅,或紫或黑,人事異常,身體散漫,不能站立,頗似虛象,誤認為虛,投以溫補,往往一二日即斃,可不慎歟!甚有不熱反冷,心腹絞痛,酷似中寒。認明舌胎,一見紅紫裂紋,或口渴引飲,不論脈之浮沉,放手施治,無不迎刃而解。

倘病家醫者疑似畏怯,必致輕變重,重變死矣!更有始治不善,邪化不淨,延致潮熱津枯者有之,肺傷咳嗽者有之,肌膚甲錯骨立而死者有之,此時縱有良工,莫可如何。初起輕者,神解、芳香升降選用者,非大劑雙解不可,或黃連解毒合升降散亦可。夾表者,敗毒合升降為妙。

溫疫之邪,本天地穢惡之氣。古人以飲屠蘇,採蘭草,取芳香之氣,重滌穢也。如神解、芳香升降、太極等方,皆逐穢之劑,故首列之,以冠群方,與古人意有深契焉。

白話文:

[慎始]

對於溫熱性疾病的初期處理至關重要。一般來說,若是潛藏的邪氣較輕,其發作速度緩慢,病情可能還會拖上一段時間。但若潛藏的邪氣嚴重,且迅速爆發,病人可能一病起來舌頭就乾燥泛紅,甚至變成紫色或黑色,精神狀態異常,身體虛弱到無法站立,看起來很像是虛弱的症狀。若誤診為虛弱,進而使用溫補的藥物治療,往往在一二天內病人就會去世,這一點不得不慎!

更有些情況是病人不但沒有發燒反而感到寒冷,伴有心腹部劇烈疼痛,這種情況非常類似於受寒。但只要一看舌苔,如果發現有紅色、紫色的裂紋,或是病人有口渴想喝水的現象,無論脈搏是浮還是沉,都可以放心地進行治療,病情通常都能迎刃而解。

但如果病人或醫生對病情有疑慮,不敢果斷治療,必然會導致病情由輕轉重,最後可能因此喪命!此外,如果一開始的治療不當,導致邪氣未能完全清除,可能引發一系列後續問題,如潮熱導致體液乾涸、肺部受損引起咳嗽,或是皮膚乾燥龜裂、骨瘦如柴,最終死亡。即使此刻有高明的醫生,也難以挽回。

對於一開始病情較輕的患者,可以選擇使用具有解毒、芳香開竅、調節氣機功能的藥物,但必須使用大劑量的雙解藥物,例如黃連解毒湯配合升降散。如果病情同時伴隨表面症狀,則使用敗毒湯配合升降散效果最佳。

溫疫的病因,來自於天地間的污濁惡氣。古人在春節時喝屠蘇酒,採集蘭草,就是為了吸取芳香之氣,以徹底清潔體內的污濁。如神解湯、芳香開竅升降湯、太極湯等藥方,都是用來驅除體內污濁的藥物,因此我們將這些藥方列在首位,作為其他藥方的典範,這和古人的理念有著深刻的契合。

3. 發熱惡寒

溫病發熱是陽邪外達之機,溫病惡寒乃陽氣內閉之象,故與諸證發熱惡寒不同。諸證發熱惡寒諸書俱已辨明,茲不復贅。惟溫病發熱必蒸蒸然由里達表,摸之在肌肉之分,夜盛於晝,或寒或冷或麻,不欲近衣。忝之脈象或沉或伏或浮或大或數,甚至至數模糊。面色晦暗,神識不清,舌色黃赤,咽喉干痛劇者,一身悉痛,兩脅胸腹痛甚。

以此數證辨之,溫病之發熱惡寒自不能混於他證矣。初起宜清化湯、神解散。如舌胎已黃,大便秘結者,加酒炒大黃下之;或合升降太極丸。兼表者,荊防敗毒散;兼寒者,九味羌活汽之類選用。如人素本陰虛,感受溫邪不能外達,先有泉竭之危,腰必痛甚,與大劑六味合生脈,先救水源再治溫邪。

如人素本陽虛,恆多自汗、怯風、惡寒,感受溫邪自暫,以維陽透邪,如玉屏風散,用生耆合神解、清化,或芳香飲,或人參敗毒散,皆可選用。此二證當忝四損四不足條忝看。溫病後寒熱,又當忝虛實治之。如餘邪未淨,仍當逐邪熱方能退,無邪方可清補養陰。更有濕鬱發熱,愈投涼解而熱勢愈甚,煩躁不寧,或有汗或無汗,口乾不飲。

再視舌胎,或黑而潤,或黑中邊白,或灰黑不幹,水上便清利,脈雖長大,必兼耎濡之形。此濕鬱之熱有似溫熱也。總以舌潤不渴為辨。藥當以參、附、朮、附維陽化濕為主,熱始能退。若再投寒涼,必殆。此溫證行時偶有之證,不可不筆之於此,以俟臨證採酌。更有陰陽雙虧,汗發熱、面赤、心煩躁擾不寧,脈大無力,又當以十全大補湯為專治,一概寒涼皆非所宜。

白話文:

[發燒畏寒]

溫熱病的發燒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向外散發的表現,而溫熱病的畏寒則代表體內的陽氣被封閉。因此,這與其他疾病中的發燒畏寒症狀有所不同。對於其他疾病的發燒畏寒,各醫書已詳細解釋,這裡不再重複。溫熱病的發燒,通常是從體內開始,然後傳遞到體表,可以感覺到是在皮膚和肌肉之間。這種情況通常在夜晚比白天更嚴重,可能伴隨寒冷、冷感或麻木,且不願穿衣服。

其脈象可能表現為沉、伏、浮、大或快,甚至脈搏模糊。臉色可能暗淡,意識可能不清,舌頭顏色可能是黃或紅,喉嚨乾燥疼痛,全身可能疼痛,尤其是胸部和腹部。

根據這些症狀判斷,可以清楚區分溫熱病的發燒畏寒和其他疾病的症狀。治療初期,應使用清化湯和神解散。如果舌苔已變黃,且有便祕的情況,可以加上炒過的大黃來通便;或者結合升降太極丸使用。如果同時有表證,可以使用荊防敗毒散;如果有寒證,可以選擇九味羌活湯等。

對於素來陰虛的人,受到溫邪侵襲時,可能無法正常散發,會有身體水分枯竭的危險,腰部會特別痛,此時應使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和生脈散,先補充身體水分,再處理溫邪。

對於素來陽虛的人,常有多汗、怕風、畏寒,受到溫邪侵襲時,應該用維護陽氣和透邪的方法,如玉屏風散,搭配神解散和清化湯,或者使用芳香飲,或人參敗毒散,都可以選擇使用。這兩種情況應參考四損四不足條款。

溫熱病後的寒熱交替,應按照虛實來治療。如果殘餘的邪氣尚未清除,仍然需要排除邪熱才能退燒,沒有邪氣才能清補養陰。另外,還有一種因濕鬱而發燒的情況,越用涼解,熱度反而越嚴重,可能會煩躁不安,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口乾但不想喝水。

再檢查舌苔,可能黑色且濕潤,或黑色中帶白色,或灰色黑色但不乾燥,尿液清澈,脈搏雖然強大,但會伴有軟弱的特徵。這是濕鬱的熱像溫熱病一樣。總的來說,以舌頭濕潤和不渴為辨別標準。治療上,應以人參、附子、白朮和附子為主,以維護陽氣和濕氣,熱度才會消退。如果再用寒涼的藥物,病情可能會更糟。這種情況在溫熱病過程中偶爾會出現,不能不在這裡記錄下來,供臨牀診療參考。

對於陰陽雙虧的情況,可能有出汗、發燒、臉紅、心煩、焦躁不安的症狀,脈搏大但無力,這種情況應使用十全大補湯作為主要治療,所有的寒涼藥物都不適合。

4. 不熱

溫熱之邪自口鼻吸入三焦,三焦乃手少陽所屬,少陽為樞,出表則熱,伏里則不熱,其理顯然。徵之內證,舌心乾紅,咽或痛,口或干,心中嘈雜作煩,夜臥不寧,二便或有或無,時或惡寒作麻,脈必沉數,悉屬困郁之象。鬱極必熱,熱則變證不一,審明。脈證輕以敗毒、消化、神解、芳香,擇其對證主之。

重以升降雙解,緩緩間攻。亦有始疑義不熱而愈者,亦有因揭宣而病勢加重者,乃邪因宣而外達,自當疊進雙解,務以邪淨為止,萬不可半途而廢。凡視此證,必須先向病家說明病情,使彼疑釋,方可放手醫治。若徒執仁心,恐遭謗議。

白話文:

[不發燒的情況]

溫熱的病毒從口鼻進入人體的三焦部位,三焦是手少陽經的範疇,少陽經像是門閂,如果病毒出現在表面就會引起發燒,但如果深入體內就不一定會發燒,這個道理很明顯。從內部症狀來看,舌頭中心乾燥且紅,咽喉可能疼痛,口也可能乾燥,心裡會感到煩躁不安,夜晚睡眠品質不佳,排泄情況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偶爾會感覺到寒冷,像有風吹過,脈搏必定深沉且快速,這些都是病毒困擾身體的徵兆。當困擾達到極點,必然轉為熱,熱會導致各種不同的後續症狀,必須仔細判斷。

對於輕微的症狀,可以使用敗毒、消化、神解、芳香等藥物,選擇最適合的來治療。

對於嚴重的症狀,需用升清降濁的雙解法,慢慢進行治療。也有開始時看似不發燒卻能痊癒的情況,或是因為使用宣散法使病情加重的情況,這是因為病毒因宣散法被逼出體外,應該持續使用雙解法,直到病毒完全清除,絕對不能中途放棄。在診斷這種病症時,必須先向患者解釋清楚病情,消除他們的疑慮,才能放手治療。如果只憑著一顆仁慈的心,可能會遭受無端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