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杓元約

《溫證指歸》~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頭重頭眩

內經曰歷於濕者首如里,此乃濕熱上蒸之故,是以頭重,溫病亦有之。兼濕者脈必濡滑,溫熱者脈 必長大而浮,宜用升陽苦降之藥如清化 湯加羌升防芷龍膽大黃之類。至頭眩在溫病,悉屬熱邪伏郁中焦乾犯上焦清陽之位,是以眩然如暈,脈必寸大於關,宜用升降散清化湯如菊花天 麻。至有兼風兼痰兼虛,吳戴二氏辨之甚詳,茲不再贅。

惟賢氣素虛之人一遇溫熱大耗真陰,陰不下吸陽無所依,上為眩暈,又當照賢不納氣條治,非大劑潛鎮之品不可,如六味地黃 加磁石黑鉛。如真陰虛極少加參附亦可,此脈重按必空散或不及尺,以此為辨。

白話文:

《內經》說,長期處於潮濕環境的人,容易頭昏眼花,好像頭被裹在里布中一樣,這是因為濕熱之氣上蒸頭部造成的,所以頭部沉重,溫病也有這樣的症狀。如果同時伴有濕氣,脈象一定是濡滑的;如果是溫熱之邪,脈象就一定是浮大,應該使用升陽苦降的藥物,例如清化湯加上羌活、升麻、防風、芷草、龍膽、大黃等。至於頭暈,在溫病中,都是熱邪伏在中焦,乾犯上焦清陽的位置,所以頭暈目眩,脈象一定是寸關尺三部中,寸脈比關脈還要大,應該使用升降散、清化湯,以及菊花、天麻等藥物。至於同時伴有風、痰、虛的情況,吳氏、戴氏兩位醫家已經詳細辨證論述,這裡就不再贅述。

只有氣虛體弱的人,一旦遇到溫熱之邪,就會耗損真陰,陰氣無法下降吸納陽氣,陽氣沒有依託,就會出現頭暈目眩,這時就應該按照「不納氣」條文治療,必須用大劑量的潛鎮藥物,例如六味地黃湯加上磁石、黑鉛。如果真陰虛損很嚴重,也可以加人參、附子。這種情況的脈象,重按下去會感覺空虛散漫或者不到尺部,以此來辨證。

2. 身體痛(附身重)

溫病身體痛與傷寒有別。寒邪乃嚴肅之所氣,氣主收斂中人肌表,故身體多如縛束而痛。溫病乃亢厲之氣,氣主散漫中人三焦浮越,諸經營衛怫鬱,身體多如損傷脹悶而痛。參看面色或垢或赤,脈或伏或弦數,舌苔或白或黃,舌本必赤且多紅點。辨明色脈,外證雖現發熱惡寒頭眩諸表證,自不得誤認表邪而用表藥發汗。

初起宜照寒溫條辨例,用神解、芳香、升降、雙解諸方,隨其輕重斟酌。至於陽虛者身體亦痛,外必有惡寒作麻自汗神倦,別之。黃耆建中合透邪藥可暫用。陰虛者身體亦痛,乃營血不通,以夜脈細辨之。濕勝者身體必重,頭如里身如石,脈必濡耎,逢陰雨更甚,辨之。此溫病之外雜證身體痛者,又不可不詳辨也。

白話文:

溫病身體疼痛與傷寒之別

溫病與傷寒所致的身體疼痛,其病機迥然不同。寒邪乃嚴寒肅殺之氣,主收斂,會使人體肌表緊縮,故疼痛感覺如同被束縛一般。溫病則屬亢奮燥熱之氣,主散漫,會使三焦氣機浮越,營衛運行阻塞,導致身體如同受損脹悶般的疼痛。

觀察病人的面色,可見或蒼白或發紅;脈象或沉伏或弦數;舌苔或白或黃,舌根必紅且多紅點。根據這些色脈舌象,便可辨明寒溫。即使病人出現發熱惡寒、頭昏等表證,也不可誤認爲表邪而使用發汗藥。

初起時應根據寒溫條辨例,選用神解、芳香、升降、雙解等方劑,並根據病情輕重予以調整。至於陽虛者身體疼痛,往往伴隨惡寒、肢體麻木、自汗、神倦等症狀,需予以區別。可用黃芪建中合透邪藥暫時緩解。陰虛者身體疼痛,則因營血運行不暢所致,可通過夜間脈象細小來辨別。濕邪過盛者,身體必覺沉重,頭昏沉如在泥潭,身重如石,脈象濡弱,遇陰雨天則更甚,需加以區別。

總之,溫病之外雜證所致的身體疼痛,不可不詳細辨別,以免誤診誤治。

3. 項背痠痛

項背全屬太陽,初起痠痛,乃邪越太陽也,神解清化為主。如兼寒邪,九味羌活為主。或兼狂躁,熱壅其經也,石膏黃芩為主。屢經汗下熟退而項背痠痛者,血燥而筋不榮也,六味四物為主。

白話文:

頸項和背部都屬於太陽經,如果剛開始出現痠痛,就是邪氣侵犯了太陽經。治療上要以疏解邪氣、清熱化濕為主。

如果同時伴有寒邪,則以九味羌活為主藥。

如果伴隨狂躁不安,則說明熱邪壅塞經絡,以石膏和黃芩為主藥。

如果經過多次汗出而病情減輕,但頸項背部仍然痠痛,則可能是血燥筋絡失養,以六味地黃丸和四物湯為主藥。

4. 腰痛要酸

腰者賢之府也,因病致痠痛,其中虛實不可不辨。所謂實者邪也,虛者本也。如太陽經感寒必痠痛,感濕腰必重痛,如坐水中,氣滯痛必流走,此雜證之腰痛腰痠也。若溫病則不然,熱邪深伏,出表則浮越太陽,困里則直逼少陰。設腎不虛,賊邪因何直入?古人所謂「邪行如水,惟注者受之」,良有以也。

此溫邪最劇之候,十難全半,若不先救真陰,邪何由化?當與大劑生脈六味加化邪之品,預救真陰以全生命。若不預為籌劃,肆行攻伐,則俱亡。肢冷脈微,舌黑苔刺,直視遺尿等證,勢所必至。如感邪極重,腰痛如折,防火燎原,必須急下救陰。或於下法中佐用水之品,或朝服六味暮投雙解,務於臨證酌行,非筆所能擊也。

至於病後腰痛虛不待言,又當以六味地黃加參茸為主,余可類推。

白話文:

腰痛辨證論

腰部是人體的命門所在,若因病導致痠痛,必須仔細辨別虛實。所謂實者,指的是外邪入侵;虛者,指的是自身元氣不足。

例如,太陽經受寒邪入侵,必定會出現痠痛;受濕邪入侵,則腰部會感到沉重疼痛,如同坐在水中一般;氣血運行不暢,則疼痛會遊走不定,這些都是雜證引起的腰痛和腰痠。

但溫病引起的腰痛則不同。溫邪深入體內,如果外發則會侵犯太陽經,導致表證;如果內陷則會直接侵犯少陰經。若腎氣不虛,邪氣又如何能直接侵入呢? 古人說「邪氣如同水流,只有低洼的地方才會被淹沒」,此言不虛。

溫邪入侵,病情最為嚴重,十個病人往往難以痊癒一半。若不先補益真陰,邪氣又如何能夠化解呢? 應該使用大劑量的生脈六味湯,再加入化解邪氣的藥物,預先補益真陰,以保全生命。若不事先做好預防,一味猛攻,則必將導致死亡。 肢體冰冷、脈搏微弱、舌苔黑而有刺、直視失神、遺尿等症狀,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現。

若感受邪氣過重,腰痛如斷裂一般,就好比火勢蔓延,必須緊急采取下法救陰。可在下法中佐以利水藥物,或者早上服用六味地黃丸,晚上服用雙解湯,務必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非文字所能完全闡述。

5. 腿膝脛足痠痛

溫邪初起時腿膝脛痠痛者,邪在太陽經也。羌、獨、艽、防、牛膝、防已為主。痛有因腳氣痼疾者,於治溫邪藥中加檳榔、木通、靈仙、艽防。以上四證兼見,再加頭痛、身疼,又當汗下、雙解為主。如未經汗下,則以九味羌活加牛膝、木通、豆豉、艽靈之類。如已經汗下、表邪已解,則當察邪氣之有無、正氣之虛實,專治筋部,免致殘廢為要。

如餘邪不淨,則清化中加苡仁、牛膝、木瓜。筋攣則秦艽、木瓜。筋緩則蒼朮、防己。紅腫則赤芍、丹皮之類。若無餘邪,尺脈虛,小腎陰不足,又當以六味牛膝、知柏滋益陰精為主。惟足軟或腫或痛,站立不起者,乃軟腳溫也。蒼朮、白虎湯合神解散方為合法。

白話文:

溫邪初期如果腿膝脛骨酸痛,說明邪氣侵犯了太陽經。可以用羌活、獨活、秦艽、防風、牛膝、防己等藥物治療。如果疼痛是因為腳氣舊疾引起的,在治療溫邪的藥物中再加上檳榔、木通、靈仙、秦艽、防風。如果同時出現頭痛、身痛等症狀,就應該以發汗、解表為主。如果沒有發汗,可以用九味羌活加牛膝、木通、豆豉、秦艽、靈仙等藥物。如果已經發汗解表,就要觀察邪氣是否消除,正氣是否虛弱,重點治療筋部,避免留下殘疾。

如果還有餘邪未清,可以在清化中加入薏苡仁、牛膝、木瓜。筋攣可以用秦艽、木瓜。筋緩可以用蒼朮、防己。紅腫可以用赤芍、丹皮等藥物。如果沒有餘邪,尺脈虛弱,腎陰不足,就應該用六味牛膝、知柏等滋補陰精的藥物。如果腿腳軟弱、腫脹或疼痛,站立不起來,這就是軟腳溫,可以用蒼朮、白虎湯合神解散方治療。

6. 肩臂痠痛(附腕痛)

肩臂痠痛手太陰經脈受邪,初起神解加引經藥,汗下後肩臂痛甚,經隧阻滯,脈弦有力,證多熱渴者,神解加秦艽、銀花、藤之類;血脈空虛,脈濡無力者,證多痿困,四味、六味為主。至腕痛乃風淫末疾,初起解表,病後血與肩臂痛同治。

白話文:

肩臂痠痛的中醫治療

肩臂痠痛,若是手太陰經脈受到邪氣侵襲,初起時可以用解表藥加上引經藥來治療。 若患者在出汗後肩臂疼痛加劇,表示經絡受阻,脈象弦緊有力,並且伴隨口渴等熱症,則可以在解表藥中加入秦艽、銀花、藤類等藥物。若患者血脈虛弱,脈象濡弱無力,並且伴隨四肢無力、乏困等症狀,則應該以四味、六味地黃丸等滋補藥物為主。

至於腕痛,則多為風邪入侵所致的末梢病症。 初起時可以用解表藥治療。病後若出現血虛、肩臂疼痛等症狀,則應針對血虛和肩臂疼痛同時治療。

7. 周身骨節痠痛

周身骨節痠痛在他證是寒邪凝結表散為是溫證,有此是邪伏極深不易透化,非雙解不可。

拘攣瘛瘲痙痓(附筋惕肉鑑瞤)

溫證首尾皆有拘攣瘛瘲痙痓之病,初起時邪困三焦經絡滯塞,或夾風濕表裡困郁,太陽經氣不行,常有此證,一經汗下經氣一通,諸證自平。或屢經汗下後,或病愈後,或其人肝陰本虛,風火內熾,或夾餘邪亦有此證。治法又當以養榮血為先,之祛邪次之。若因循失治,恐成廢人矣。

汗下之法,增損雙解,或加艽羌威靈牛膝以引經,或加二妙以化濕。惟麻黃斷不可用盡,辛溫發汗,恐竭真陰。此溫病之所以異於傷寒也。未路治法,養榮清邪清燥,養榮湯,柴胡清燥湯;對證選用俱可加殭蠶犀角忍冬藤鉤藤木瓜白菊花桑葉白薇絲瓜絡之類。至筋惕肉瞤一證,不但溫證最劇,即雜證亦然。

白話文:

全身骨頭關節酸痛,如果伴隨其他症狀,可能是寒邪凝結在體表,如果表現為發熱等症狀,則是溫證。這類情況往往是邪氣深藏體內不易消除,需要同時針對寒邪和溫邪進行治療。

溫證的表現包括拘攣、瘛瘲、痙痓等症狀,並伴隨筋惕肉瞤。初期是因為邪氣困阻三焦經絡,或夾雜風濕,導致表裡氣機鬱滯,太陽經氣運行不暢。只要汗出後經氣暢通,這些症狀就會自然消失。但如果反覆出汗,或病癒之後,或本身肝陰不足,風火內盛,或夾雜餘邪,也可能出現這些症狀。治療上應以養護血氣為先,其次才是驅除邪氣。如果延誤治療,可能會造成永久的損傷。

出汗治療應當注意增減藥物,可以加入羌活、威靈仙、牛膝引導經氣運行,也可以加入二妙散化濕。但麻黃一定要慎用,因為它辛溫發汗,容易耗損真陰。這就是溫病與傷寒的不同之處。後期治療應以養護血氣、清熱解毒、潤燥為主,可以使用養榮湯、柴胡清燥湯等方劑。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加用殭蠶、犀角、忍冬藤、鉤藤、木瓜、白菊花、桑葉、白薇、絲瓜絡等藥物。筋惕肉瞤這個症狀,不僅在溫證中表現最嚴重,在其他雜症中也常見。

筋所以惕者無血榮也,肉所以瞤者無氣調也。氣血既敗,人豈能生?更有熱邪失下,以致真陰枯竭,證現舌黑神昏直視遺隸呃逆肢冷,在無邪尚屬敗證,況炎梟未滅,一身有限之氣血盡為邪耗,縱有良工,其如病之不治何?然而醫為仁術,豈忍坐視?據證論情,惟以生脈合六味地黃加犀羚牛黃金汁之類,大作湯液,日進數斗,或可希僥倖於萬一也。

白話文:

筋之所以會顫抖,是因為沒有血液滋養;肉之所以會抽搐,是因為沒有氣血調和。氣血衰敗,人怎麼能活下去?更何況有熱邪失控向下,導致真陰枯竭,出現舌頭發黑、神志昏迷、直視、遺尿、呃逆、肢體冰冷等症狀。這些症狀即使沒有邪氣入侵,也屬於衰敗之證,更何況炎熱之邪尚未滅除,一身有限的氣血都被邪氣消耗殆盡,即使有良醫,又如何能夠醫治這種無藥可救的病症呢?然而,醫術是仁愛之術,怎能坐視不管呢?根據病症推斷病情,只能以生脈湯合六味地黃丸,再加犀角、羚羊角、牛黃、金汁等藥物,大量煎成湯劑,每天服用數斗,或許可以僥倖地有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