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證指歸》~ 卷二 (1)
卷二 (1)
1. 慎始
溫邪慎始最為要著。常見伏邪輕而發之緩者,尚可遷延時。若伏邪重而發之速者,一病舌即乾紅,或紫或黑,人事異常,身體散漫,不能站立,頗似虛象,誤認為虛,投以溫補,往往一二日即斃,可不慎歟!甚有不熱反冷,心腹絞痛,酷似中寒。認明舌胎,一見紅紫裂紋,或口渴引飲,不論脈之浮沉,放手施治,無不迎刃而解。
倘病家醫者疑似畏怯,必致輕變重,重變死矣!更有始治不善,邪化不淨,延致潮熱津枯者有之,肺傷咳嗽者有之,肌膚甲錯骨立而死者有之,此時縱有良工,莫可如何。初起輕者,神解、芳香升降選用者,非大劑雙解不可,或黃連解毒合升降散亦可。夾表者,敗毒合升降為妙。
白話文:
治療溫病,最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要重視。常見到一些隱藏的邪氣輕微,發病緩慢的,還可以拖延一些時間。但如果隱藏的邪氣很重,發病速度很快,病人舌頭馬上就乾紅,甚至發紫發黑,神志不清,身體無力,站不起來,看起來很虛弱。如果誤認為是虛寒,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往往一兩天就死了,不可不慎!還有些人會出現不發熱反而發冷,心腹絞痛,像是寒症一樣。要仔細觀察舌苔,只要看到舌頭紅紫裂紋,或是口渴想喝水,不論脈象浮沉,都可以放手治療,效果一定很好。
如果病人或醫生疑慮重重,畏手畏腳,就會導致輕症變重,重症死亡!更有一些人因為一開始治療不當,邪氣沒有徹底清除,導致病情延誤,出現潮熱津液枯竭、肺部受損咳嗽,甚至肌肉萎縮骨骼突出而死亡的。到了這個時候,即使有良醫,也無力回天。剛開始輕症的時候,可以用神解、芳香升降的藥物,但必須用較大的劑量雙解,或者黃連解毒合升降散也可以。如果兼有表證,用敗毒合升降最有效。
溫疫之邪,本天地穢惡之氣。古人以飲屠蘇,採蘭草,取芳香之氣,重滌穢也。如神解、芳香升降、太極等方,皆逐穢之劑,故首列之,以冠群方,與古人意有深契焉。
白話文:
溫疫的邪氣,源自天地間的污濁氣息。古人通過飲用屠蘇酒、採摘蘭草,利用芳香味氣來清除污濁。像神解、芳香升降、太極等方藥,都是為了驅除污濁之物的藥方,因此他們被放在第一位,作為所有藥方的開頭,與古人的想法有著深厚的契合。
2. 發熱惡寒
溫病發熱是陽邪外達之機,溫病惡寒乃陽氣內閉之象,故與諸證發熱惡寒不同。諸證發熱惡寒諸書俱已辨明,茲不復贅。惟溫病發熱必蒸蒸然由里達表,摸之在肌肉之分,夜盛於晝,或寒或冷或麻,不欲近衣。忝之脈象或沉或伏或浮或大或數,甚至至數模糊。面色晦暗,神識不清,舌色黃赤,咽喉干痛劇者,一身悉痛,兩脅胸腹痛甚。
以此數證辨之,溫病之發熱惡寒自不能混於他證矣。初起宜清化湯、神解散。如舌胎已黃,大便秘結者,加酒炒大黃下之;或合升降太極丸。兼表者,荊防敗毒散;兼寒者,九味羌活汽之類選用。如人素本陰虛,感受溫邪不能外達,先有泉竭之危,腰必痛甚,與大劑六味合生脈,先救水源再治溫邪。
白話文:
溫病發熱惡寒之辨
溫病發熱,是陽邪入侵體表所致,溫病惡寒,則為陽氣被阻於內所表現。因此,溫病的發熱惡寒與其他疾病的發熱惡寒有所不同。
其他疾病的發熱惡寒,醫書已有詳細辨析,在此不再贅述。
溫病發熱,必是蒸蒸然由內而外,摸之則熱氣集中於肌肉之間,夜間比白天更為嚴重,患者可能感覺寒涼麻木,不願靠近衣物。脈象或沉或伏或浮或大或數,甚至脈搏微弱模糊不清。面色晦暗,神志不清,舌苔黃赤,咽喉乾痛劇烈,全身疼痛,兩側肋骨、胸腹疼痛尤甚。
根據以上這些症狀,就能辨別出溫病的發熱惡寒,不會與其他疾病混淆。
初起時,宜用清化湯、神解散等方劑。如果舌苔已黃,大便祕結,則可加酒炒大黃下瀉;或者配合升降太極丸。若兼有表證,則用荊防敗毒散;若兼有寒證,則選用九味羌活湯等方劑。
若患者體質本就陰虛,感受溫邪後不能外達,先出現津液耗損之危,腰部疼痛劇烈,則需先用大劑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以救陰津,再治療溫邪。
如人素本陽虛,恆多自汗、怯風、惡寒,感受溫邪自暫,以維陽透邪,如玉屏風散,用生耆合神解、清化,或芳香飲,或人參敗毒散,皆可選用。此二證當忝四損四不足條忝看。溫病後寒熱,又當忝虛實治之。如餘邪未淨,仍當逐邪熱方能退,無邪方可清補養陰。更有濕鬱發熱,愈投涼解而熱勢愈甚,煩躁不寧,或有汗或無汗,口乾不飲。
再視舌胎,或黑而潤,或黑中邊白,或灰黑不幹,水上便清利,脈雖長大,必兼耎濡之形。此濕鬱之熱有似溫熱也。總以舌潤不渴為辨。藥當以參、附、朮、附維陽化濕為主,熱始能退。若再投寒涼,必殆。此溫證行時偶有之證,不可不筆之於此,以俟臨證採酌。更有陰陽雙虧,汗發熱、面赤、心煩躁擾不寧,脈大無力,又當以十全大補湯為專治,一概寒涼皆非所宜。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原本就陽氣虛弱,經常容易出汗、怕風、怕冷,遇到溫熱病邪,暫時用溫陽的方法來驅散邪氣,像是玉屏風散,用生薑配合神解、清化,或者芳香飲,或者人參敗毒散,都可以選用。這兩種情況應該歸屬於四損四不足的範疇。
溫病之後出現寒熱交替,又要根據虛實來治療。如果餘邪未淨,還是要繼續驅散邪氣,熱退之後才能清補養陰。還有一些情況是濕氣鬱結導致發熱,越是用涼解的藥物,熱勢反而越嚴重,病人會煩躁不安,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口渴卻不願意喝水。
再觀察舌苔,可能是黑色而潤滑,或者黑色中夾雜白色,或者灰黑色不乾燥,小便清澈,脈象雖然有力,但一定伴隨著虛弱無力的表現。這些都是濕氣鬱結發熱,跟溫熱病有些相似。總之,以舌頭潤濕不渴作為辨證的依據。藥物應該以人參、附子、蒼朮、附子來溫陽化濕為主,熱才能退去。如果再用寒涼藥物,就危險了。這種溫病過程中偶爾會出現的情況,不能不記錄下來,以便臨證時參考。
還有一些情況是陰陽雙虛,會出汗發熱、臉色發紅、心煩意亂不安,脈象有力卻虛弱,這就應該用十全大補湯專門治療,所有寒涼的藥物都不適合使用。
3. 不熱
溫熱之邪自口鼻吸入三焦,三焦乃手少陽所屬,少陽為樞,出表則熱,伏里則不熱,其理顯然。徵之內證,舌心乾紅,咽或痛,口或干,心中嘈雜作煩,夜臥不寧,二便或有或無,時或惡寒作麻,脈必沉數,悉屬困郁之象。鬱極必熱,熱則變證不一,審明。脈證輕以敗毒、消化、神解、芳香,擇其對證主之。
重以升降雙解,緩緩間攻。亦有始疑義不熱而愈者,亦有因揭宣而病勢加重者,乃邪因宣而外達,自當疊進雙解,務以邪淨為止,萬不可半途而廢。凡視此證,必須先向病家說明病情,使彼疑釋,方可放手醫治。若徒執仁心,恐遭謗議。
白話文:
當溫熱之邪從口鼻進入身體,就會侵入三焦,三焦屬於手少陽經脈,手少陽是身體的樞紐,邪氣外泄則會發熱,內伏則無熱,道理很明顯。從內部症狀來看,舌頭中央乾紅,喉嚨可能疼痛,口乾,心裡焦躁不安,夜裡睡不好,大小便時有時無,偶爾還會發冷發麻,脈象沉而數,這些都是邪氣困郁的表現。邪氣鬱積到極點就會化熱,熱則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變化,要仔細辨別。如果病症輕微,可以用清熱解毒、消食化積、安神解鬱、芳香化濕等方法治療,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藥物。
如果病症嚴重,就要採用升降雙解的方法,慢慢地攻邪。也有一些患者一開始懷疑沒有發熱,但後來竟然痊癒了;也有一些患者因為過度宣泄而病情加重,這是因為邪氣被宣泄到體表,所以需要加強升降雙解,務必將邪氣清除乾淨,不能半途而廢。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先向患者說明病情,消除他們的疑慮,才能放手治療。如果只顧著仁心,卻不講明病情,恐怕會遭到非議。
4. 寒熱往來似瘧
寒熱往來在傷寒為少陽現證,溫病有此亦屬半表裡之邪,與惡寒發熱不同,亦與瘧不同。蓋瘧發有時,確有定期定證,可據。惡寒發熱是一時兼至,故與寒熱往來,熱已方寒,寒已方熱不同。但溫證中多有似瘧者,或先寒後熱,或單熱不寒。忝看舌白如粉者,達原飲加柴胡胎;黃舌赤脈數,口乾便赤者,增損大柴胡湯下之。
但寒熱往來在初起時,邪郁少陽,少陽為樞傳,裡則重。始則四肢作麻,寒熱往來,繼則熱多寒少,再則但熱不寒,是溫病入里為重。治法於初起時,寒熱往來宜用芳香神解加柴胡薄荷,熱甚加大黃。如熱壯煩渴,增損大柴胡加花粉為妙。若邪潰後,用小柴胡湯或參胡三白散減調治。
如正氣已虛,寒熱往來又當以補中益氣柴芍六君兼陰虛者,補陰益氣參用。
白話文:
寒熱往來這種症狀,在傷寒中屬於少陽證,溫病中出現也屬於半表半裡的邪氣,跟惡寒發熱和瘧疾都不一樣。瘧疾發作有固定的時間和症狀,可以依此判斷。惡寒發熱是一起出現的,跟寒熱往來、熱退寒來、寒退熱來不一樣。不過溫病中很多症狀看起來像瘧疾,可能是先寒後熱,也可能是單純發熱不發寒。如果舌頭白如粉末,可以用達原飲加柴胡;舌頭黃色、脈搏急促、口乾舌燥、大便乾燥,可以用增損大柴胡湯。
但是寒熱往來在初期,邪氣鬱積在少陽,少陽是樞紐,傳導疾病,所以內在比較嚴重。一開始四肢麻木,寒熱往來,接著熱多寒少,然後就只有發熱不發寒,這是溫病深入內在的表現。初期寒熱往來可以用芳香化濕加柴胡薄荷,熱盛就加黃芩。如果熱度高、口渴煩躁,可以用增損大柴胡加花粉。如果邪氣已經潰散,可以用小柴胡湯或參胡三白散來減輕調治。
如果正氣虛弱,寒熱往來還要補中益氣,可以用柴胡六君子湯,如果陰虛,還要補陰益氣,參用補陰的藥物。
5. 頭痛
(附巔頂痛、頭目脹)
溫病頭痛,乃熱邪上干清陽,故頭痛面必赤,神必煩,舌必紅,脈必數。認明證候,急與清化升降之方,使清氣升,濁氣降,頭痛自止。如熱甚口渴,則白虎湯、玉女煎最妙。羌防芎芷,皆非所宜。如兼風寒,面必收束,色慘暗,舌必白滑,外必惡寒,自當先行散表。審明痛在巔頂,屬太陽;痛在滿頭及眉稜骨者,屬陽明;痛在兩角,屬少陽;兼暑者,必在夏月,皆照加引經藥可也。惟溫病頭痛,渾渾不自知其所苦,所以溫邪最易昏人神識也。
更有素本真陰真陽皆虧,一遇溫病,正不勝邪,陽虛頭痛必現,面青肢逆,惡寒,喜見燈火光旋,又畏之,緣有伏邪故耳。治法從權,暫投參茸膏,貧者黨參桂枝借用亦可。陰虛頭痛,面必浮紅,舌必乾紫,口或渴不飲,惡見燈火光宜六味地黃,先救腎液,再治溫邪可也。
白話文:
溫病導致的頭痛,是因為熱邪侵犯了頭部陽氣,所以患者會出現臉紅、煩躁、舌頭紅、脈搏快等症狀。要根據這些症狀,及時用清熱解毒、升清降濁的藥物治療,讓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頭痛自然會消失。如果患者感到很熱、口渴,可以服用白虎湯或玉女煎。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等藥物都不適合使用。如果患者同時伴有風寒,臉色會緊縮、蒼白,舌頭白滑,怕冷,就應該先散寒解表。如果頭痛位於頭頂,屬於太陽經;頭痛遍布整個頭部和眉骨,屬於陽明經;頭痛位於頭部兩側,屬於少陽經。如果患者是在夏季患病,就要根據病症加用引經藥。溫病頭痛往往令人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有多痛苦,這就是溫邪最容易讓人神智不清的原因。
有些患者本來就陰陽虛弱,一旦感染溫病,正氣不足,就會出現陽虛頭痛,表現為面色青白、手腳冰冷、怕冷、喜歡靠近光亮,但又怕光,這是因為體內有潛藏的邪氣。治療時要根據情況,暫時服用參茸膏,如果經濟困難,可以服用黨參、桂枝代替。陰虛頭痛,患者臉色會浮紅,舌頭乾枯發紫,口渴但不愛喝水,怕光,這時應該先服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然後再治療溫邪。
溫邪頭目脹,乃熱邪上蒸。初起以者清化、菊花、天麻。重則涼膈,加荊防、天麻之類,或神解、太極下之。如陽明有熱目脹,加石膏。舌黃宿食也,用保和丸、二陳湯,或查麥神麯、萊菔、厚朴,皆可選用。如屢經攻下,頭目脹者,又屬陰虛,宜六味地黃湯治之。
白話文:
溫病導致頭昏脹痛,這是熱邪上蒸所致。初期可以用清熱化濕的藥物,例如菊花、天麻。病情加重則需清熱涼膈,加入荊防、天麻等藥物,或使用神解、太極等藥物以降氣。如果陽明經有熱導致頭昏脹痛,可以加石膏。舌苔發黃是宿食積滯,可以用保和丸、二陳湯,或查麥神麯、萊菔、厚朴等藥物治療。如果多次服用攻下藥物後,頭昏脹痛仍然存在,則屬於陰虛,宜用六味地黃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