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證指歸》~ 卷一 (7)
卷一 (7)
1. 溫病有表證無表邪論
溫屬厲氣,自口鼻吸入,流布三焦。越人云:上焦在胃上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細繹經經文,三焦雖有名無狀之腑,而實總統於胃。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主裡不主表。溫邪自里達表,故治溫諸家有下不厭早之說。蓋在經謂之表邪,在胃謂之裡邪。
溫病有裡邪無表邪。瑟傷寒表邪傳裡方為裡邪者不同,故當專治裡邪。或問溫病即無表邪焉?有表證如太陽之發熱頭項痛,陽明之目痛鼻乾眉稜骨痛,少陽之脅痛耳聾寒熱口苦,傷寒有之,溫病亦有之。何謂也?予曰不然。傷寒之表證皆表邪顯呈於外也,故有表邪因有表證。
溫病之表證即里邪浮越於外也,故有表證實無表邪。又可吳氏所謂熱淫之氣浮越於某經即現某經之證者此也。試以格物之理言之,燃薪於一室,煙必迷漫於當空。人望其煙而指為煙,不知煙之有其本也。內經云:有在其標而求之於本。使治其標而忘其本,不幾誤哉?嘗見令之治溫病者,一見發熱頭痛,遂誤認表邪桂枝麻黃者為常例。不但雙解涼膈不敢遽投,即神解芳香亦不敢遽用,皆緣辯證不明故致胎誤。
夫三焦總統於胃,胃氣能敷布十二經而榮養百骸,毫髮之間靡所不貫。溫邪本厲氣耳,浮越於經而現表證則有之,謂表邪則斷斷無也。問者曰:唯唯。自而又曰:溫病亦有無表證者乎?亦有兼表邪者乎?予曰:有無表證者。溫邪內伏如窮凶巨寇埋伏之兵,更為酷厲,非嚴肅之師不能克濟。
至於兼邪而作,而為表邪所困,自當兼治其表,如九味羌活湯、荊防敗梔豉湯之類,先解表邪再治溫病方為合法。此溫病兼表邪則有之。若謂溫病有表邪有表證則誤矣。於是問者曰:予今而此,如知治溫病者不可誤認表邪而強發其汗。
白話文:
[溫病有類似表證的症狀,但並非由表邪引起的理論]
溫病是由一種強烈的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是通過口鼻進入人體,然後在全身的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中擴散。上焦在胃的上方,負責食物的攝入而不參與排泄;中焦在胃的中間部分,負責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下焦在膀胱的上方,負責分離體內的清濁物質。根據醫學經典的詳細解釋,雖然三焦被稱為無形的腑,但它們實際上是受胃的統轄。胃是所有臟腑中的海洋,它主要控制體內的運作,而非體表的反應。溫病的病毒從體內影響到體表,因此治療溫病的專家常說,治療應盡早開始。這是因為在經絡中的病毒被稱為表邪,在胃中的則被稱為裡邪。
溫病存在體內的病毒,但並無體表的病毒。這與感冒的病毒從體表傳到體內的情況不同,因此應該專門對抗體內的病毒。有人會問,溫病真的沒有體表的病毒嗎?事實上,有些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例如太陽經的發燒和頸部疼痛,陽明經的眼睛痛和鼻子乾燥,少陽經的側腹部疼痛、耳鳴和寒熱交錯,這些在感冒和溫病中都可能出現。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情況並非如此。感冒的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是由體表的病毒在體外顯現的,因此有體表病毒就會有類似的體表病毒的症狀。
然而,溫病的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實際上是由體內的病毒影響到體表的結果,因此有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但並無體表的病毒。這正是吳氏所說的,當熱氣影響到某一經絡時,就會出現該經絡的症狀。以物理學的原理來看,如果在一間房間裡點燃木柴,煙霧必然會充滿整個房間。人們看到煙霧就以為那是煙霧,卻不知道煙霧其實是有根源的。內經提到:「在表面看到的,要從根本去尋找。」如果只處理表面問題,而忽略了根本原因,那不是會出錯嗎?我曾經見過一些醫生治療溫病時,一看到病人發燒和頭痛,就誤以為是體表的病毒,然後使用桂枝或麻黃等藥物。他們不僅不敢輕易使用雙解涼膈等藥物,連一些芳香解毒的藥物也不敢使用,這都是因為他們無法正確辨識病症所導致的錯誤。
三焦受胃的統轄,胃氣可以散佈到全身的十二條經絡,滋養身體的所有部位,即使是最微小的地方也能涵蓋。溫病的病毒只是一種強烈的病毒,它可能會影響到經絡,進而產生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但這並不能證明體表存在病毒。有人問我:「您說的很對。那麼溫病有時不會出現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嗎?或者,溫病有時也會有體表的病毒嗎?」我回答說:「有時溫病不會出現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溫病的病毒潛伏在體內,就像深藏不露的敵軍,更為兇猛,必須使用強力的治療方法才能根除。
然而,如果溫病同時受到其他病毒的影響,而這些病毒又在體表產生了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那麼就應該同時對抗體表的病毒,例如使用九味羌活湯、荊防敗梔豉湯等藥物,先解決體表的病毒,再治療溫病,這樣才符合治療原則。這就是溫病有時會受到體表病毒影響的情況。但如果說溫病有體表病毒和類似體表病毒的症狀,那就是錯誤的。」因此,有人問我:「現在我明白了,治療溫病時不能誤以為是體表的病毒,而強制病人出汗。」
2. 治溫證當明五兼十更夾
溫病兼夾不可不辨。素無其證與溫邪合病為之兼,素有其證與溫邪並病謂之夾。是溫病為本,兼夾為標。若辨之不明,未有不以標為本,甚至治其標而忘其本者。閱古方書,惟麟郊戴氏有五兼十夾之說,其意甚善,惜乎略而不詳。如五兼詳於風寒,略於燥火;主夾詳於本證,略於陰陽。
茲於未備者補之,煩冗者刪之,使後之治溫病者,凡遇兼夾之證,胸有成竹,不致岐路亡羊。寧不為溫病中增一法門耶?即以六淫論之,暑必兼濕,故夏傷於暑,秋必病瘧;夏傷於濕,秋必病痢。其所以為瘧為痢者,夏之暑與濕相兼為患也。至於夾證尤為明顯,如內傷飲食,外感風寒之類相併而為患也。
若不細為考覈,徒講兼夾不究溫病,誤矣;即究溫病而不知兼夾,更誤矣。嘗見溫病有兼夾之證,輕者必先治表,後端治溫;重者表裡兩急,自當雙解。若膠執解表在前,無不貽誤,誠可悼嘆。果能明乎溫病兼夾,治溫病不遺兼夾,治兼夾無心溫病,或先治兼夾,或端治溫病,或治兼夾而溫病漸輕,或治溫病而兼夾自除。庶幾溫病兼夾兩相發明,而於治濕病也燎若指掌矣。
白話文:
對於治療溫熱疾病,必須清楚理解「兼」和「夾」的概念。如果一個人原本沒有某種症狀,但當溫熱病毒入侵時,同時出現了這種症狀,我們稱之為「兼」。相反,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有某種疾病,當溫熱病毒來襲時,這舊疾與新病一起發作,我們就稱之為「夾」。在這裡,溫熱疾病是根本,而兼、夾是標誌。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很容易把標誌當成根本,甚至只治療標誌,而忽略了根本。
在古代醫學典籍中,只有戴麟郊先生提出了「五兼十夾」的理論,他的觀點很好,但遺憾的是,他描述的並不夠詳細。例如,他在「五兼」中詳細討論了風寒,但對燥火的描述卻很簡略;在「十夾」中,他詳細討論了疾病的本質,但對於陰陽的討論卻略顯不足。
因此,我將他未提及的部分進行補充,刪去一些過於繁瑣的內容,讓後世治療溫熱疾病的人,遇到兼、夾的症狀時,心中有底,不會迷失方向。這難道不是在溫病的治療方法上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嗎?
以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來看,暑氣一定會伴隨著濕氣,所以夏天受到暑氣影響,秋天可能會得瘧疾;夏天受濕氣影響,秋天可能就會得痢疾。之所以會得瘧疾或者痢疾,都是因為夏天的暑氣和濕氣相互作用,共同導致了疾病。
再來說「夾證」,它更加明顯,比如飲食失調加上感受風寒,兩種因素同時作用,病情自然會加重。
如果不詳細研究這些問題,只是空談「兼」和「夾」,而不深入研究溫病,這是錯誤的;同樣,即使深入研究溫病,但不知道「兼」和「夾」的概念,這也是更大的錯誤。我曾見到溫病伴有「兼」、「夾」的症狀,如果病情輕微,應該先治療表面症狀,然後再專門治療溫病;如果病情嚴重,表裡都急迫,當然應該同時治療。如果固執地認為一定要先治療表面症狀,無疑會導致病情延誤,這真是令人悲痛。
如果能夠清楚理解溫病和「兼」、「夾」的關係,治療溫病時不忘「兼」、「夾」,治療「兼」、「夾」時也不忽略溫病,或者先治療「兼」、「夾」,或者專門治療溫病,或者在治療「兼」、「夾」的過程中,溫病逐漸減輕,或者在治療溫病的過程中,「兼」、「夾」的症狀自行消失。這樣,溫病和「兼」、「夾」就能互相說明,對於治療濕熱疾病,也就如同指著手掌上的紋路一樣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