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杓元約

《溫證指歸》~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胸背脅肋腹痛(附脹滿附羊毛溫)

溫證胸背脅肋疼痛,用滿俱屬熱邪深重,怫鬱三焦,由里達表,不能透化,最為凶逆。治法輕則清之,重則奪之。輕則如清化、芳香、神解諸方,加薄荷、竹葉、蔞貝,甚者加味涼膈散諸瀉心湯。如邪犯膜原,舌白如粉,又消退以達原合三陽,加法為主。至於諸痛脹漬滿,乃溫證中最劇之候。

每每初病時,不渴不熱,身無大苦,微覺痛楚,參之舌脈數,便黃口苦,夜臥不寧等證。若視為泛泛,不即祛除,直待猖獗變生,倉卒莫可救援者,比比皆是。嘗見腹痛不熱,一二日即斃者。斃後渾身表紫,直似痧脹。良由穢惡之氣閉人清竊,悶人關隘,致血脈不行,榮衛不通。

所以斃之速者氣閉也,渾身青紫者血凝也。似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凶候,當遵內經刺穴瀉熱之法。外用針砭,內投雙解。輕者一二劑,重者數十劑。使閉者開,悶者宣。何敗之有?倘畏藥峻猛,或半途而廢,輕不中病,終歸必敗。業醫者一見此證,審明舌色形證,見真守定,放手施治,不但元氣不傷抑,且邪去正安。

設遇此證,不妨向病家說明病之凶惡,必須早治,庶可幸全,遲則無。今特筆之於此,望業醫者以仁宅心,務以生命為重也。

又羊毛溫邪一證,大都胸背閉悶。予每踵其法而治之,活人甚多。若不申明閉悶二字,何以釋醫者病家之疑?試觀痘之閉悶,初病亦無大苦,轉瞬腰折,頭傾,目泛紅水,胸悶氣促,斑點叢生,痘形不見竅,血肉紫,非閉悶之明驗乎?大抵痘與溫同一疫邪也。而痘之酷於溫者,一病即腰折不立。

緣胎毒伏於命門,與腎相通。溫邪一閉,二火交灼,腎經留邪,斷難望生。間有不然,能治萌芽,表裡雙解,使外疫開而內毒解。予之經手驗者,予之子與姪及孝廉路公之侄也。他處未有多,由不能治其萌芽之故。但羊毛溫疹一證,有何異於痘疹乎?以此悟彼能治痘之閉悶,即能治溫之閉悶也。

況溫邪中人三焦,較痘又輕一層。所以人之疑議者,上古無此名證。要之,痘證上古亦然。至於疹之一字,予歷驗二十餘年。有病解而現點如疹者,非人人病解散。縱有虛象,當審明何處之虛,加藥兼治,為此證始終之關鍵也。

白話文:

【胸背脅肋腹痛(附加脹滿與羊毛溫)】

在熱性疾病中,如果出現胸背、脅肋疼痛的情況,通常表示體內熱邪已經深入,阻塞了三焦(中醫理論中的上、中、下三焦),由內向外擴散,無法順利排解,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治療方法上,輕度時可以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重度時則需採取更激烈的手段。輕症可以用清化、芳香、神解等方劑,加入薄荷、竹葉、蔞貝等藥材;症狀嚴重時,可以使用加味涼膈散或瀉心湯等。如果邪氣侵入膜原,舌頭呈現白色粉末狀,治療應以清除邪氣、調和三陽爲主。

至於各種疼痛、脹滿感,是熱性疾病中最嚴重的症狀。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的口渴、發熱,身體不適感輕微,但是伴隨舌脈數、尿黃、口苦、夜間睡眠不安等症狀。如果輕視這些症狀,不及時處理,等到病情急劇惡化,往往來不及救治。常見的是腹痛而不發熱,一兩天內就可能導致死亡,死後全身皮膚呈紫色,類似痧脹的症狀。這是因爲體內的穢惡之氣堵塞了人體的清竅,阻礙了血液循環和氣血運行。

迅速致命的原因是氣閉,全身青紫是因爲血液凝固。面對這種疾如雷電般兇險的病情,應該遵循《內經》中的針刺穴位以泄熱的方法,外用鍼灸,內服雙解藥物。輕症可能一兩劑藥就能見效,重症可能需要數十劑。只要讓閉塞得以暢通,悶鬱得以緩解,病情就不會惡化。如果害怕藥物過於猛烈,或中途放棄治療,輕微的病症也會變得無法控制,最終導致失敗。醫生在遇到此類病症時,應該明確診斷,確定病情的真實狀況,果斷治療,這樣不僅不會傷害到患者的元氣,還能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遇到這類病症,不妨向患者家屬解釋病情的嚴重性,強調早期治療的重要性,這樣纔能有希望完全康復,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現在特別在此寫下這些內容,希望醫療從業者能夠以仁慈之心爲本,將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關於羊毛溫邪的病症,大多表現爲胸背悶堵。我每次按照這個方法治療,救活了許多人。如果不解釋清楚“悶堵”這兩個字,如何消除醫生和患者心中的疑惑呢?看看痘瘡的悶堵現象,初期也沒有什麼大痛苦,轉眼間就會出現腰折、頭部傾斜、眼睛泛紅水、胸悶氣短、斑點大量出現,痘瘡形狀沒有孔洞,血肉呈紫色,這不就是悶堵的明顯證據嗎?總的來說,痘瘡和熱性疾病都是由同一種疫邪引起的。然而,痘瘡比熱性疾病更嚴重的地方在於,一旦發病,腰部立即無法站立。

這是因爲胎毒潛藏於命門(中醫理論中的重要部位),與腎臟相通。一旦熱邪閉塞,兩股火氣相互燃燒,腎臟留有邪氣,生存的希望渺茫。雖然也有例外,但如果能在疾病初起時就進行治療,同時解表和清裏,使外部的疫邪得到釋放,內部的毒素得到化解。我親手治癒的例子包括我的兒子、侄子以及孝廉路公的侄子。其他地方沒有很多案例,這是因爲未能在疾病萌芽階段進行治療的緣故。但是,羊毛溫疹這種病症,與痘瘡有什麼不同呢?通過理解痘瘡的悶堵,就可以治療熱性疾病的悶堵。

況且,熱邪侵襲人體三焦的程度,相較於痘瘡要輕一些。人們之所以對這種病症有所疑慮,是因爲上古時代沒有這樣的病名。但是,上古時代的痘瘡同樣存在。至於疹字,我經過二十多年的臨牀經驗,發現有些病人在疾病緩解後會出現類似疹子的點狀物,並非每個人在疾病緩解後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即使出現虛弱的現象,也應該明確虛弱的具體位置,針對性地用藥,這纔是治療這種病症的關鍵所在。

2. 羊毛溫疹治法

3. 腹滿痛

(附少腹滿痛)腹為胃與小腸之分界,滿痛者邪結在胃也,雙解下之則愈。至其中兼痰水畜血,各詳本門。少腹滿痛,邪結下焦也,小便不利兼畜水也,四苓散。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兼畜血也,抵當丸。如無兼證,但系邪結,雙解散。

白話文:

【腹部脹痛】

腹部是胃與小腸的交界處,如果出現脹痛,這通常是胃部有異常的積結。我們可以使用一種能同時清熱和瀉下的療法來治療,通常患者會因此得到改善。

至於腹部脹痛同時伴有痰、水液或瘀血的情況,則需要進一步詳細判斷具體狀況,再進行相應的治療。

如果疼痛主要集中在下腹部,這可能是下焦部位的異常積結,若伴隨小便不順暢,可能是水液滯留,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四苓散來治療。

若小便正常,但大便呈現黑色,這可能代表有瘀血的存在,這種情況下,抵當丸是一個適當的選擇。

如果沒有上述的併發症,只是單純的異常積結,那麼我們就可以使用雙解散進行治療。

4. 便膿血大便閉

溫邪便膿血有燥濕之分,便血眉熱宜涼宜攻,犀角地黃調胃承氣治之。便膿屬濕熱,清熱兼分利為主,分清飲治之。如初起兼疫痢,則當解表為主,倉廩湯最妙,毒勢重極方可下之。如邪在少陽便膿血者,寒熱似瘧,小柴苓芍木通治之。溫邪煩渴譫妄便膿血者,非疊下不可,雙解重劑連下之,兼裡急者加檳榔枳實。

如屢經攻下便血滑利者,又當以補陰益氣加減主之。至大便閉秘,溫邪熱困,攻下自不待言,更當參看舌脈。如胎黃口渴壯熱,舌乾脈數,雙解散。舌白如粉,三消飲,當分別輕重與之。如大便閉屢下不通者,陰枯也,生料六味以滋陰液,或合黃能下之。若人多有此證兼水者,大便多閉,腸鳴脈弦,當用小半夏湯,甚者加醋炒芫花。

如虛人久病人,又當用密導諸法,務使溫邪滌盡,方可稱為良工,其間進退亦須斟酌。

白話文:

[大便含膿血及便祕]

對於感染熱病導致的大便帶膓血,需區分燥熱和濕熱兩種情況。如果大便出血且眉頭發熱,應採取冷卻和攻擊的治療方式,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和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如果大便是膓狀,屬於濕熱型,應以清除熱氣和利尿為主,可使用分清飲來治療。如果剛開始併發疫痢,則應以解表為主要治療方式,倉廩湯是最佳選擇,只有在病情非常嚴重時才考慮進行排瀉。如果邪氣在少陽經導致大便帶膓血,會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現象,可用小柴胡湯、茯苓、芍藥、木通來治療。如果熱病患者出現煩躁、口渴、胡言亂語及大便帶膓血,必須進行多次排瀉,可使用雙解重劑連續排瀉,如果伴有腹部緊急感,則可加入檳榔和枳實。

對於經過多次排瀉後仍大便出血且便溏的患者,應該使用補陰益氣的藥物,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對於大便閉塞且固結的患者,由於熱病導致的熱氣困擾,排瀉是必然的,但還需參考舌象和脈象。例如,如果患者皮膚黃疸、口渴、高燒,舌頭乾燥且脈搏快,可使用雙解散。如果舌頭呈白色粉末狀,可用三消飲,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給予適當的藥物。對於大便閉塞,即使經過多次排瀉仍不通暢的患者,可能出現陰虛的情況,可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陰液,或合併黃芩來幫助排瀉。如果患者同時有水腫,大便通常會閉塞,腸鳴音明顯,脈搏緊繃,可用小半夏湯,嚴重者可加入醋炒芫花。

對於體質虛弱或長期患病的人,應採用蜜導等方法,確保熱病得以徹底清除,才能稱得上是優秀的醫生,治療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謹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