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杓元約

《溫證指歸》~ 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4)

1. 口苦口甘

口苦、口甘同為熱證。口苦在傷寒為少陽證。傷寒傳足,時邪傳手。手少陽、三焦也。時邪困伏三焦,無有不口苦者。當於神解方中倍加芩連、知柏,或三黃石膏湯選用。至口甘為中焦熱鬱。蓋脾胃屬土,稼穡作甘,熱邪薰蒸,故甘味上溢於口。此證每每舌多不燥,或口不大渴。萬不可用溫燥之藥。於解時邪方中加芩連、梔子可也。

白話文:

【口苦與口甜】

口苦和口甜都是身體有熱象的表現。口苦,在中醫傷寒學說中,通常表示身體的少陽經絡有問題。中醫認為,傷寒疾病會影響到足部的經絡,而時間久了也會影響到手部的經絡。特別是手少陽經絡,也就是三焦經。如果時邪困擾三焦,就會出現口苦的症狀。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選擇在清熱解毒的方劑中,加大黃芩、黃連、知母和黃柏的比例,或者使用三黃石膏湯。

至於口甜,這通常表示中焦(即脾胃區域)有熱鬱。因為脾胃在五行中屬土,土能生出甘味,所以當熱邪燻蒸脾胃,甘味就可能上泛到口中。這種情況下,舌頭往往不會太乾燥,或者口渴的感覺不會太嚴重。因此,絕對不能使用溫燥的藥物。在治療時邪的方劑中加入黃芩、黃連和梔子,就能有效改善這種情況。

2. 齒燥

溫邪齒燥,有邪重陰枯之分。邪重必兼口渴,三黃石膏合雙解。陰枯者,或屢下後,或素本不足,非大劑六味地黃不可。

白話文:

【牙齒乾燥】

若是因溫熱病邪導致的牙齒乾燥,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邪氣較重,身體陰液受損。若邪氣重,通常會伴隨口渴的症狀,治療上可用三黃與石膏結合的藥方來清熱解毒。

另一種是身體陰液枯竭,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多次瀉下後,或是原本體質就陰液不足。對於這種情況,必須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恢復體內陰液平衡。

3. 咽乾咽痛

時邪咽乾乃熱淫上焦,涼膈散、清化湯。若痛甚,當視其有無結否?無結以甘桔湯、清化湯。有結用涼膈散加牛子、射干之類。或起紫白泡,是為乳蛾。甚有急喉風、急喉痹證,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不可不慎。內治時邪,雙解合甘桔法治。之外證,另延專司參看可也。

白話文:

[咽喉乾燥與疼痛]

這是關於外感病毒導致咽喉乾燥的情況,是因為上呼吸道受到了過度的熱量影響。可以使用涼膈散或清化湯來治療。如果疼痛非常嚴重,需檢查咽喉是否有腫塊。若沒有腫塊,可用甘桔湯和清化湯治療。如果有腫塊,則在涼膈散中加入牛蒡子和射幹等草藥。

有時候,咽喉可能出現紫色或白色的水泡,這可能是扁桃腺炎的症狀。更嚴重的可能是急性的喉風或喉痹,這種情況病情迅速惡化,有可能在一天之內從發病到死亡,所以必須要非常小心。對於由外感病毒引起的疾病,我們可以使用雙解法配合甘桔湯的療法治療。對於其他的外部症狀,最好請專科醫生進一步診斷。

4. 汗法

溫證之汗與傷寒不同,傷寒邪在三陽,近於肌表,每多汗解在前;溫病邪伏三焦,近於內臟,每多汗解在後。煞亦有不發汗而汗自出者,或其人素本陽虛或濕盛,往往有汗而熱仍不退者。大約溫邪發汗,宜辛涼,不宜辛溫。所有應汗之證,條列於左:

發熱、惡寒、無汗、頭項痛、背痛、腰痛、肩臂痛、遍身肢節痛。吐法

吐法古制也,今罕用之。在溫病中,如邪拒上焦喘滿者,可吐;痰湧膈上者,可吐。此外更有血結胃、口水停心下及膈間飲證,無不可吐。成方具在,特備於後,以見古法之不可廢焉。

壯盛之人痰壅氣促,脈滑胸高,胸滿脈芤,胸滿拒按

以上用瓜蒂散吐之;虛人參蘆吐之。

白話文:

[汗法]

溫熱病的出汗與感冒風寒的出汗狀況不同。風寒病邪主要在身體表面的三陽經絡,通常會先透過出汗來緩解病情;但溫熱病的邪氣則藏匿於三焦,較接近內臟,所以病情常會在後期才透過出汗來得到緩解。當然,也有不必刻意發汗,身體自然會出汗的情況,這可能是患者原本就體質偏寒或濕氣過重,即使出了汗,熱度仍不會消退。大致而言,對於溫熱病的治療,發汗應使用辛涼藥物,而不應使用辛溫藥物。以下列舉了一些需要發汗的症狀:

發燒、怕冷、不出汗、頭頸部疼痛、背部疼痛、腰部疼痛、肩膀手臂疼痛、全身關節疼痛。

吐法

吐法是古時候的療法,現在較少使用。在溫熱病中,如果邪氣阻塞上焦導致呼吸困難且胸悶,可以使用吐法;或者有大量痰液堆積在膈膜上方,也可以使用吐法。除此之外,還有血液凝結在胃部、口水滯留在心臟下方或是橫膈膜之間的飲食相關症狀,這些情況也都適合使用吐法。古代的療法都有明確的配方,特別在此列出,以示古法不可廢棄。

對於身體健壯、痰多呼吸急促、脈象滑順且胸部突出、胸部滿悶脈象芤弱、胸部滿悶且按壓有抵抗感的人,

以上這些情況都可以使用瓜蒂散來進行吐法;體虛的人則可以使用人參蘆來進行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