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杓元約

《溫證指歸》~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越婢湯

麻黃(六錢) 石膏(八錢) 炙草(一錢) 姜(三片) 大棗(五枚)

白話文:

麻黃(六錢):指的是使用六錢的麻黃。麻黃是一種常見於中醫的草藥,具有發汗解表、平喘的作用。

石膏(八錢):指的是使用八錢的石膏。石膏是一種清熱解毒、止痛的草藥。

炙草(一錢):指的是使用一錢的炙草。炙草在中醫中常被用作調和藥性或補益的草藥。

姜(三片):指的是使用三片的生薑。生薑具有溫胃散寒、解表散風的功效。

大棗(五枚):指的是使用五個的大棗。大棗是一種滋補的草藥,能補血安神、養心健脾。

2. 香薷飲

香薷(一錢) 生萹豆(一錢) 厚朴(炒一錢)

白話文:

香薷(一錢):取一錢的香薷。 生萹豆(一錢):取一錢的新鮮扁豆。 厚朴(炒一錢):取一錢的厚朴,經過炒製處理。

3. 黃龍湯

治胃實失下虛極熱極循衣撮空不下必死者:人參(錢半)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 大黃(酒浸二錢) 芒硝(二錢) 枳實(一錢) 厚朴(一錢五分)

白話文:

這個方子治療的是胃實(胃裡積食太多)導致的下虛(氣血不足)、極熱(體內熱度很高)的症狀。患者表現為手腳發涼、虛弱無力,但同時又伴有口渴、發熱、腹脹、便秘等熱象,並且明明想拉肚子卻拉不出來,情況非常危急,幾乎要死掉了。

這個方子用到了以下幾味藥:

  • 人參(半錢):補氣益血,回陽救逆
  • 熟地(三錢):滋陰補血,填精益髓
  • 當歸(二錢):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大黃(酒浸二錢):瀉熱通便,清熱解毒
  • 芒硝(二錢):瀉熱通便,軟堅散結
  • 枳實(一錢):理氣消積,化痰止咳
  • 厚朴(一錢五分):行氣燥濕,消積化痰

這個方子的作用是:

  • 人參、熟地、當歸補氣益血,回陽救逆,改善患者下虛的症狀。
  • 大黃、芒硝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緩解患者極熱的症狀,幫助排泄積食。
  • 枳實、厚朴理氣消積,化痰止咳,幫助消化積食,改善腹脹便秘的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方子僅供參考,實際使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最好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4. 小陷胸湯

黃連(一錢五分) 半夏(三錢) 瓜蔞(一個)

白話文:

[黃連(一錢五分) 半夏(三錢) 瓜蔞(一個)]

[黃連(五分之一錢) 半夏(一又三分之二錢) 瓜蔞(一個)]

5. 保和丸

山查(三兩) 神麯 半夏 茯苓(各一兩) 會皮 萊菔子 連翹(各五錢) 曲糊為丸

白話文:

【山楂(三兩) 神曲 半夏 茯苓(各一兩) 會皮 萊菔子 連翹(各五錢) 曲糊為丸】

將山楂、神曲、半夏、茯苓、會皮、萊菔子和連翹這七種草藥按照指定的份量混合後,用曲糊製成丸狀。

6. 抵當丸

水蛭三十,豬脂熬黑;虻蟲三十,去頭足翅;桃仁三十,去皮尖,研;大黃四兩,酒。

白話文:

  • 水蛭三十:使用30個水蛭。
  • 豬脂熬黑:使用豬油,經過煎煮後使其變為黑色。
  • 虜蟲三十:使用30個虻蟲,去除頭、腳和翅膀。
  • 桃仁三十:使用30個桃核仁,去除外皮和尖端,並進行研磨。
  • 大黃四兩:使用4兩(古代單位,約等於現在的160克左右)的大黃。
  • 酒:使用酒精。

7. 浸蜜丸

代抵當丸

大黃(酒洗四兩) 芒硝 穿山甲 蛤粉(炒) 夜明砂 淘焙 莪朮(酒炒) 肉桂(去皮) 當歸尾酒蒸(各一兩) 紅花(酒炒七錢) 桃仁(不去皮尖用七十粒另研蜜丸

白話文:

將大黃用酒洗淨,取四兩,再加入芒硝、穿山甲、炒蛤粉、淘焙夜明砂、酒炒莪朮、去皮肉桂、酒蒸當歸尾、酒炒紅花(七錢)和去皮尖桃仁(七十粒,另研製成蜜丸)。

8. 桃仁承氣湯

桃仁(連皮尖十五個) 桂枝(三錢) 大黃(酒浸四錢) 芒硝(二錢) 甘草(炙一錢二分)

白話文:

桃仁(連皮尖十五個)、桂枝(三錢)、大黃(酒浸四錢)、芒硝(二錢)、甘草(炙一錢二分)。

9. 茵陳蒿湯

茵陳蒿(二錢) 梔子(三錢) 大黃(五錢)

本方加桂枝、白朮、茯苓、澤瀉、豬苓、節、茵陳五苓散

白話文:

這方藥方包含:

  • 茵陳蒿:二錢
  • 梔子:三錢
  • 大黃:五錢

另外,可以再加上以下藥材,組成「茵陳五苓散」:

  • 桂枝
  • 白朮
  • 茯苓
  • 澤瀉
  • 豬苓

需要注意的是,方劑中「節」的含义不明確,需要根据上下文或其他信息来确定。

備註:

  • 以上藥材的份量都是以傳統的中藥計量單位「錢」來表示。

10. 六一散

(即天水散)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本方加硃砂即益元散

白朮 澤瀉 豬苓 茯苓(等分)

本方去白朮加阿膠滑石即豬苓湯

白話文:

天水散是由滑石六錢、甘草一錢組成。加硃砂則成為益元散。白朮、澤瀉、豬苓、茯苓等分,去白朮加阿膠、滑石則成為豬苓湯。

11. 橘皮竹茹湯

橘皮(五錢) 竹茹(一錢) 沙參(一錢) 炙草(五分) 半夏(一錢) 陳皮(一錢) 麥冬(一錢) 赤苓(二錢) 加薑、棗煎

白話文:

橘皮五錢、竹茹一錢、沙參一錢、炙草五分、半夏一錢、陳皮一錢、麥冬一錢、赤苓二錢,加薑、棗煎服。

12. 橘皮半夏湯

橘皮、半夏等分,加生薑煎。

白話文:

將橘皮和半夏按照等量的比例來分,然後用生薑來煎煮。

13. 大半夏湯

半夏、人參等分,白蜜。

白話文:

將半夏和人參按照等量的比例來分,然後加入白蜜。

14. 小半夏湯

半夏、生薑等分。

白話文:

在古代中醫方劑中,提到的「半夏」和「生薑」是兩種常用的草藥。這裡提到的配方是將「半夏」和「生薑」按照等量的比例來使用。

「半夏」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塊莖可以入藥,具有調和胃氣、化痰止咳、降逆止吐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胃腸不適、咳嗽、反酸、噁心嘔吐等症狀。

「生薑」則是一種常見的香料植物,其根莖部分可以作為草藥使用,具有溫中散寒、解表散風、消食和胃的作用。生薑常被用於風寒感冒、消化不良、腹痛、以及作為食物的調味料。

在使用這兩種草藥時,應當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正確和安全的應用。

15. 瓜蒂散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等分

為末,熱水二鍾,入淡豆豉三錢,煎一鍾,去渣,和藥末一錢,溫服。或用參蘆煎湯熱服,以指探吐。

白話文:

將甜瓜蒂和炒黃赤小豆等量研磨成粉末。

取熱水兩杯,放入淡豆豉三錢,煎煮至剩一杯,濾去渣滓。將藥粉一錢與藥汁混合,溫熱服用。

也可以用人蔘蘆根煎湯服用,趁熱用手指探喉嚨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