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清涕」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清涕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指的是鼻涕清稀、量多、色白,常伴有頭痛、發熱、咳嗽等症狀。清涕的病因多為外感風寒,風寒之邪侵襲人體,阻遏肺氣,使肺失宣降,津液外溢而成清涕。清涕的治療以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為主,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白朮、生薑、大棗等。

清涕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2.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3.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勤通風換氣。
  4.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5. 一旦出現清涕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清涕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症,如果治療及時,一般都能治癒。但如果治療不當,或者病情嚴重,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如肺炎、鼻竇炎等。因此,如果出現清涕等症狀,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腎著湯

  • 1.《皇漢醫學》:「《宣明論》曰:「腎著湯治胞痹(膀胱麻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
  • 2.《成方切用》:「(金匱,一名甘姜苓朮湯)治傷濕,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腎主水,濕性下流,必舍於其所合而歸於坎。勢也,腰為腎之腑,冷濕之邪,著而不移,故腰冷身重,是著痹也。此由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熱痛,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 3.《醫學入門》:「胞痹,即寒淋,小便痛引臍腹,上有清涕,腎著湯。熱者,瀉腎湯。腸痹,乃飧泄,小便閉澀,津液偏滲後便,宜分利而已。
  • 4.《古今名醫匯粹》:「胞痹。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風寒濕邪氣客於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以足太陽經上交於巔,入絡腦,下灌鼻則為清涕也,腎著湯、腎瀝湯,巴戟丸。
  • 5.《古今名醫彙粹》:「胞痹。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風寒濕邪氣客於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以足太陽經上交於巔,入絡腦,下灌鼻則為清涕也,腎著湯、腎瀝湯,巴戟丸。
▼ 展開更多

小青龍湯

  • 1.《皇漢醫學》:「《御藥院方》:「細辛五味子湯(即本方)治肺氣不利,咳嗽喘滿,胸膈煩悶,痰沫多,喉中有聲,鼻塞清涕,頭痛目眩,四肢倦怠,咽嗌不利,惡逆噁心。」
  • 2.《金匱翼》:「此溫行之劑,治單腹脹最妙。若胸脅脹滿,一身面目盡浮,鼻塞咳逆,清涕出,當用小青龍湯二三服,分利其經,卻進消脹藥。
  • 3.《備急千金要方》:「上二味㕮咀,以水二升先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二方寸匕,煮取七合,頓服,令盡,三日服一劑,可至三四劑。治肺癰胸脅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咳逆上氣,喘鳴迫塞,宜先進小青龍湯,卻服前藥。(小青龍湯方見前第九卷傷寒門。)
  • 4.《醫學綱目》:「水三升,入棗,先煮取二升,去棗,入葶藶,又煮一升,頓服之。又曰:治肺癰胸滿脹,一身並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知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用前方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須先與小青龍湯一劑,乃與之。
  • 5.《赤水玄珠》:「_葶藶大棗瀉肺湯_,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先服小青龍湯一帖。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奇效良方》:「出而不盡透者,以豬血麝香塗手足心唇上,最為要妙,或以紫草散之類,並脫殼散,皆隨寒熱虛實而投之。又有當出被外風寒所逼而不能出者,其人必鼻流清涕頭痛,宜以解利藥,隨證溫散也。又有被風寒所迫而不能出,其人必鼻流清涕,頭痛發熱,宜以麻黃湯解利之。

桂枝湯

  • 1.《周慎齋遺書》:「傷風脈浮緩,憎寒身熱,煩躁不安,鼻流清涕,欲語未竟而嗽,自汗惡風,宜桂枝湯。
  • 2.《醫宗必讀》:「感風者,惡風自汗,鼻流清涕,脈浮,桂枝湯加防風、杏仁、前胡、細辛。感寒者,惡寒無汗,鼻流清涕,脈緊,二陳湯加紫蘇、乾葛、杏仁、桔梗。春月風寒所傷,頭痛聲重,金沸草散。夏月喘嗽,面赤脈洪,黃連解毒湯。秋月身熱自汗,口乾便赤,脈虛大,白虎湯。冬月風寒,形氣病氣俱實者,加減麻黃湯。

附子理中湯

  • 1.《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紅痢有寒證有熱證,究竟寒多熱少。白痢有熱證有寒證,究竟熱多寒少。一壯漢三十餘歲,未結婚。病紅痢,不渴,口亦不苦,舌亦無苔,脈沉實,命服龍膽草炙甘草各二錢而愈。一孕婦,病白痢,如清涕,脈虛微,命服附子理中湯加當歸鹿茸,十餘劑乃愈。

川芎茶調散

  • 1.《沈氏尊生書》:「由肺所出,或清或濁,皆肺之病也。如肺傷風,則流清涕(宜川芎茶調散。)肺傷熱,

二陳湯

  • 1.《醫宗必讀》:「感風者,惡風自汗,鼻流清涕,脈浮,桂枝湯加防風、杏仁、前胡、細辛。感寒者,惡寒無汗,鼻流清涕,脈緊,二陳湯加紫蘇、乾葛、杏仁、桔梗。春月風寒所傷,頭痛聲重,金沸草散。夏月喘嗽,面赤脈洪,黃連解毒湯。秋月身熱自汗,口乾便赤,脈虛大,白虎湯。冬月風寒,形氣病氣俱實者,加減麻黃湯。
  • 2.《醫學答問》:「里有肺寒,舌之肺經色白,右寸脈遲。其症多外感為清涕者,寒搏其液也,宜二陳湯如蘇梗;咳嗽者,金畏寒也,宜止嗽散,或薑、附、桂;惡寒者,陰忌其類也,宜香蘇散;面色痿白者,寒傷正氣也,宜六君子湯。

華蓋散

  • 1.《扁鵲心書》:「又有肺寒一證,令人頭微痛,多清涕,聲啞,惡寒,肩背拘攣,脈微浮緊,當服華蓋散,重則姜附湯,忌冷物。此證不可誤認作癆證治,故表而出之。(肺寒之證,世醫不識,不能用溫散,但用桑皮、貝母、麥冬、玉竹等味壅住寒邪,做成弱證者多矣。)

九味羌活湯

  • 1.《醫學從眾錄》:「景岳云:頭痛一證,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痛者必因元氣。但暫病者,有外感頭痛,有火邪頭痛。久病者,有陰虛頭痛,有陽虛頭痛。然亦有暫病而虛者,久病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證而詳察之,不可執也。或寒熱,脈緊,清涕,咳嗽,脊背疼痛者,此寒邪在表而然,治宜疏散,九味羌活湯及茶調散、清空膏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鼻淵、腦漏、鼻齆、鼻中息肉等之臭膿滴溉,或濁涕不止,不聞香臭者,皆由頭中鬱毒淤液之所致,腦漏尤為惡證。若不早制之,則或至不起,俱宜加朮附湯,兼用再造散。如息肉者,縛以磠砂散或瓜蒂一字吹鼻中,則清涕多漏而息肉旋消矣。

四君子湯

  • 1.《祖劑》:「即四君子湯加桔梗、細辛、栝蔞仁、薄荷三葉、生薑煎服,治小兒風熱瘡疹、傷風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眠、咳嗽、氣粗、鼻塞、清涕及傷食。

宣毒發表湯

  • 1.《兒科萃精》:「麻疹初潮,未現標時,必身熱憎寒頭疼,咳嗽,或吐,或乾嘔,或瀉,或腹痛,或鼻塞,或鼻流清涕,噴嚏呵欠,眼胞浮腫,目淚汪汪,腮赤,煩躁不寧,古法主宣毒發表湯(如升麻、葛根、前胡、桔梗、枳殼、荊芥、防風,薄荷、木通、連翹、牛蒡子、淡竹葉、生甘草,引用芫荽)。

辛夷散

  • 1.《中西溫熱串解》:「璜按:溫邪在肺,鼻竅每多閉塞,甚至見風而眼出清涕,與辛夷散證大相似,用桑葉、甘菊、山梔皮、杏仁、薄荷之類,輕清以泄風熱,每每獲效。誤用辛夷散竟有變為昏痙者,余臨證時曾遇之。

參蘇飲

  • 1.《雜病源流犀燭》:「鼻為肺竅,外象又屬土,故寒傷皮毛,則鼻塞不利。新者偶感風寒,必兼噴嚏,清涕,聲重(宜參蘇飲、羌活沖和湯)。若久而有根,略感風寒,鼻塞便發,必須清金降火(宜涼膈散加川芎、白芷、荊芥)。若風熱壅盛,鬱於肺中,亦致鼻塞聲重,宜疏散之(宜抑金散、川芎茶調散)。
  • 2.《沈氏尊生書》:「清涕,聲重(宜參蘇飲、羌活衝和湯)。若久而有根,略感風寒,鼻塞便發,

通關散

  • 1.《古今醫統大全》:「_通關散_,治腦風鼻息不通,不聞香臭,或流清涕多嚏,肩項拘急,頭目昏痛,風府怯寒。

香薷飲

  • 1.《醫醫偶錄》:「小兒性秉純陽,不受火迫,一染邪暑,熱焰沸張,其症肌熱煩躁,口渴唇紅,溺澀,急宜香薷飲調服益元散以解之。且暑中有濕,濕易傷脾,故每作瀉利,甚者兼吐,治法詳吐瀉門。若受暑風而清涕頭痛者,用香薷飲加秦艽、荊芥主之。若熱動肝風,而發搐厥,宜用清熱湯,利其暑熱,而風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