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三 (15)
卷十三 (15)
1. 破傷風源流(痙痓)
破傷風,外因病邊。其原有四:一原卒暴傷損肌膚,風邪相襲而發;一由諸瘡湯洗艾灸火毒之氣,內逼妄行而發;一由瘡口不合,貼膏留孔,風氣相襲而發;一由熱鬱,遍身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傳播經絡而發。此四因發時,寒熱間甚,或口噤目斜,身體強直,角弓反張,不急治,必死。
然四因之發,雖皆由風邪外襲,要必其血衰,不能榮養乎筋,然後邪得襲之,故《三因方》以為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多致斯病,良有然也。而古人於痙痓,通稱為破傷風。竊按痙者,筋勁強直而不柔和。痓者,口禁角弓反張,破傷風症。有至筋勁強直角弓反張者,非痙痓之止於破傷風。
蓋痙痓多是氣血兩虛,風痰壅盛而成,或傷寒雜病,汗、吐後感風亦成,大發濕家汗亦成,產後去血多亦成,惟跌磕打傷,瘡口未合,貫風而成者,乃為真破傷風。《三因》言傷寒產後云云者,以痙痓之狀,與破傷風症相似而言之,即古人通稱痙痓為破傷風之故,非真破傷風一症也。
特汗後、產後之痙痓,有專由血液少而成者,亦有血液既少,復中風邪而成者,以其復中風邪,故亦云破傷風也。但血液內虛,復中乎風,因成痙痓。而所中有不止於風者,如中乎寒,則筋患緊縮;中乎熱,則筋患弛張;中乎濕,則筋患弛緩;猶中乎風,則筋患弦急也。惟所中不止於風,故風能散氣,必有汗而不惡寒者,亦寒能澀血,必無汗而又惡寒也。
熱能消氣,必為瘈瘲也。濕能溢血,必為緩弱也。經所謂大筋緛短,小筋弛張者,非是之謂乎。茲特條列其症治:凡破傷風有口噤身強直者(宜玉真散)。有發熱紅腫風邪,欲傳經絡而未深入者(宜水調膏)。有腰脊反張,四肢僵直,牙噤口喎,遍身冷,不知人者(宜全蠍散、大蜈蚣散)。
有風邪入里,發搐,目直視,二便秘結,當下者(宜左龍湯、羌麻湯)。有痰涎極盛者(宜烏蛇散)。有手足掉戰不已者(宜硃砂指甲散)。有血凝昏悶者(宜烏鴉散)。有不論新久諸瘡,傳變而為破傷風者(宜急風散)。有發汗過多,變成破傷風者(宜防風當歸散)。有亡血過多,變成破傷風者(宜當歸地黃湯)。
當各隨其症以施治。雖然,有要法焉,不可不急講也。蓋破傷風之發痙痓,當先識為何經受病。如身熱足寒,項強,頭搖口噤,背反張面搐者,太陽也,無汗則急汗之(宜防風湯、羌活防風湯、小續命湯);若本有汗或過多,宜止之(宜白朮湯、白朮防風湯)。如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搖而身前搐者,陽明也,急下之(宜左龍丸、小芎黃湯、大芎黃湯)。如或左右一目視,或左右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也,急和之(宜羌麻湯、防風通聖散)。
白話文:
破傷風,是一種外來疾病。其成因主要有四:一是由於突然受到外傷損傷皮膚,風邪乘虛而入;二是因瘡瘍用熱水清洗、艾灸等造成火毒內侵;三是因傷口癒合不良,敷藥後留有孔隙,風邪入侵;四是因體內熱邪鬱積,全身長滿白色痂皮,傷口閉塞,氣血不通,導致邪氣沿經絡傳播。這四種情況發病時,寒熱交替,常伴有口噤(嘴巴閉合)、斜視、全身僵直、角弓反張(頭後仰,身體成弓形)等症狀,如果不緊急治療,必死無疑。
然而,這四種成因雖然都是風邪外襲,但都必須患者血氣衰弱,無法滋養筋脈,邪氣才能入侵。因此,《三因方》認為傷寒後汗出過多、患有瘡瘍的人以及產後婦女,容易罹患此病,這是有道理的。古人將痙攣和痓(一種抽搐症狀)都統稱為破傷風。所謂痙,是指筋脈強直而不柔軟;痓,是指口噤、角弓反張,也就是破傷風的症狀。但筋脈強直、角弓反張,並不僅限於破傷風。
事實上,痙攣和痓多由氣血兩虛、風痰阻滯造成,或是傷寒等疾病之後,汗出、嘔吐後感受風寒,或因濕邪、產後失血過多也可導致。只有跌打損傷、傷口未癒合而感受風邪的才是真正的破傷風。《三因方》提到傷寒和產後等情況,是因為其症狀與破傷風相似,這是因為古人將痙攣和痓都統稱為破傷風的緣故,并非都是真正的破傷風。
尤其汗後、產後出現的痙攣和痓,有些是純粹因血液不足造成,有些則是血液不足又感受風邪所致。由於后者感受了風邪,所以也稱之為破傷風。但血液不足,又感受風邪,則會導致痙攣和痓。而所感受的邪氣不只是風邪,例如感受寒邪,則筋脈緊縮;感受熱邪,則筋脈弛緩;感受濕邪,則筋脈鬆弛;感受風邪,則筋脈緊張。惟所感受的邪氣不只是風邪,所以風邪能散氣,必有汗出而不惡寒;寒邪能凝血,必無汗出而惡寒;熱邪能耗氣,必會出現抽搐;濕邪能溢血,則會肌肉鬆軟無力。經書上所說的「大筋緊縮,小筋鬆弛」,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以下列出各種症狀及相應的治療方法:口噤、身體僵直(宜用玉真散);發熱紅腫,風邪欲沿經絡傳播但尚未深入(宜用水調膏);腰脊反張,四肢僵直,牙關緊閉,口角歪斜,全身冰冷,神志不清(宜用全蠍散、大蜈蚣散);風邪入裡,抽搐,眼睛直視,大便秘結(宜用左龍湯、羌麻湯);痰涎過多(宜用烏蛇散);手足不停顫抖(宜用硃砂指甲散);血凝,昏迷(宜用烏鴉散);各種新舊瘡瘍轉化為破傷風(宜用急風散);因出汗過多轉變為破傷風(宜用防風當歸散);因失血過多轉變為破傷風(宜用當歸地黃湯)。
應根據具體症狀施治。然而,還有一些重要的方法,必須說明。破傷風發作時出現痙攣和痓,首先要辨明是哪條經脈受病。例如,身體發熱、腳冷、項部強直、頭暈、口噤、背部反張、面部抽搐,這是太陽經病變,無汗則要催汗(宜用防風湯、羌活防風湯、小續命湯);若已有汗或汗出過多,則需止汗(宜用白朮湯、白朮防風湯)。如果頭部低垂,手足牽引,肘膝搖晃,身體向前抽搐,這是陽明經病變,應急下瀉(宜用左龍丸、小芎黃湯、大芎黃湯)。如果左右眼或左右手腳單獨抽搐,這是少陽經病變,需急於調和(宜用羌麻湯、防風通聖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