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19)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19)

1. 合方之方法(共通藥物以多量者為合方之用量)

所謂合方者,集合二方乃至數方內之共通藥物與非共通藥物而組成一方之方法也。若共通藥物用量有多少者,以多量者為合方之用量。茲將葛根湯與桃核承氣湯之合方列後,餘可以此類推。

葛根湯方:葛根8.5克,麻黃、大棗、生薑各6.5克,桂枝、芍藥、甘草各4.5克。以上七味。

桃核承氣湯:桃仁7克,桂枝、甘草、芒硝各6克,大黃12克。以上五味。

葛根湯桃核承氣湯合方

葛根8.5克,桃仁7克,麻黃、大棗、生薑各6.5克,桂枝、甘草、芒硝各6克,芍藥4.5克,大黃12克。以上十味。

白話文:

所謂合方,就是把兩個或多個方劑中相同的藥物和不同的藥物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方劑的方法。如果相同的藥物在不同方劑中的用量不同,就以用量較多的那個為準。這裡舉例說明葛根湯和桃核承氣湯的合方,其他的方劑組合可以依此類推。

葛根湯的組成是:葛根8.5克,麻黃、大棗、生薑各6.5克,桂枝、芍藥、甘草各4.5克,總共七味藥。

桃核承氣湯的組成是:桃仁7克,桂枝、甘草、芒硝各6克,大黃12克,總共五味藥。

葛根湯和桃核承氣湯合方後的組成是:葛根8.5克,桃仁7克,麻黃、大棗、生薑各6.5克,桂枝、甘草、芒硝各6克,芍藥4.5克,大黃12克,總共十味藥。

2. 小柴胡湯之腹證

應用小柴胡湯之主目的為胸脅苦滿。使病者仰臥,醫以指頭自肋骨弓下沿前胸壁裡面向胸腔按撫壓上之際,觸知一種之抵抗物,並同時有壓痛,是即胸脅苦滿證也。故胸脅苦滿者,適當肝、脾、胰三臟之腫脹硬結處,即使此等臟器毫無異狀,亦時常得以觸診。若此抵抗物之處反多,是必有種種之關係。

其主要者,恐由該部淋巴腺之腫脹硬結。蓋胸脅苦滿之主目的,即為腦或五官、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胸膜、心、胃、腸、肝、脾、胰、腎、子宮等各病證,而有抵抗物時,投以小柴胡湯則可隨之而治愈,此抵抗物亦漸次消失,此為幾多經驗之事實。由此觀之,其理除求於淋巴系統之外,無他辭可以說明之。

是余所謂之胸脅苦滿之腹證,大概不外屬於前胸壁裡面部的淋巴腺腫脹硬結,所以仲景創立小柴胡湯者,為治此續發的淋巴腫脹硬結及原發的病證也。又此淋巴腺之腫脹硬結,非其應用之主目的,畢竟不過是續發的變狀。不惟容易得以觸知,且常因硬結而不變也。

《古今醫統》曰:「張仲景著《傷寒論》,專以外傷為法,其中顧及脾胃元氣之秘訣,世醫鮮有知之者。觀其少陽證之小柴胡湯,用人參,則防邪氣入於三陰,或恐脾胃稍虛,邪氣乘入,必用人參、甘草,固脾胃以充中氣,是外傷未嘗非內因故也。可見仲景之立方,神化莫測,或者只以外傷是其所長,內傷是其所短,此誠瞽論也。」

求真按:「此說雖不盡完善,然對照徐靈胎云小柴胡湯之妙在人參,於立方本旨亦不無窺見一斑之助。」

小柴胡湯治瘰癧、乳癰、便毒、下疳及肝經之一切瘡瘍,發熱潮熱,或飲食少思。

求真按:「此等證,宜本方加石膏、桔梗或兼用黃解丸為多。」

柯氏曰:「小柴胡湯為脾家虛熱、四時瘧疾之聖藥。」

【註】脾家者,胃家之意。虛熱者,對於陽明實熱而言,則為純虛無熱可知。

《千金方》云:「黃龍湯(求真按:『即本方也』),治傷寒瘥後,更頭痛、壯熱、煩悶之方。」

《直指方》小柴胡湯主治曰:「治男女諸熱,出蘊隆(蘊隆者,鬱熱之意),又傷暑,發大熱,頭痛,自汗,咽疼,煩躁,腹中熱緩,諸藥無效者,最良。」

求真按:「此證宜加用石膏湯。」

治剛痙有熱。

求真按:「宜與仲景所論新產婦人有三病對照。」

咽乾,喉塞,亡血家,淋家,衄家,瘡家,動氣,並不可汗等,皆用此湯。

求真按:「可與太陽病篇『發汗劑之禁忌』及『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不可發汗條』,對照。」

《傷寒緒論》曰:「傷寒盜汗責在半表半裡,為膽有熱也,專用小柴胡湯。」

求真按:「肺結核多盜汗,為小柴胡或小柴胡加石膏湯證也,不可誤用黃耆劑。」

白話文:

小柴胡湯治療胸脅部症狀

使用小柴胡湯的主要目的是治療胸脅部脹滿疼痛。醫生會讓病人仰臥,用手指從肋骨下緣沿著胸壁內側朝胸腔方向按壓,如果觸摸到有抵抗感且伴隨疼痛,就診斷為胸脅苦滿。所以,即使肝、脾、胰臟沒有異常,胸脅苦滿的症狀也常能透過觸診在這些器官腫脹硬結的地方感覺到。如果觸摸到許多這樣的抵抗點,就表示可能有多種原因。

主要原因可能是該部位淋巴腺腫脹硬結。因為胸脅苦滿的症狀,可能源於腦部或五官、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胸膜、心臟、胃、腸、肝、脾、胰臟、腎臟、子宮等多種疾病,而這些疾病會造成觸診到的抵抗感,使用小柴胡湯往往能治愈這些疾病,同時抵抗感也會逐漸消失,這是許多臨床經驗所證實的。由此看來,除了淋巴系統之外,沒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釋。

我所謂的胸脅苦滿的腹證,大多數屬於前胸壁內側淋巴腺腫脹硬結。因此,張仲景發明小柴胡湯,是用來治療這些繼發性的淋巴腫脹硬結以及原發疾病的。而這些淋巴腺腫脹硬結,並非小柴胡湯的主要治療目標,它們只是繼發性的病變。這些硬結不僅容易觸摸到,而且通常是堅硬且不易變化的。

《古今醫統》記載:「張仲景撰寫《傷寒論》,以治療外傷為主,但其中也包含了關於脾胃元氣的精妙訣竅,後世醫生很少有人了解。從少陽證的小柴胡湯中,我們可以看到,加入人參,是為了防止邪氣入侵三陰,或者預防脾胃稍虛,邪氣乘虛而入,所以必須用人參、甘草來固護脾胃,充實中氣,因此外傷的治療也並非完全不考慮內在因素。這說明張仲景的處方,其精妙難以揣測,有人認為他只擅長治療外傷,而內傷是他的弱項,這實在是錯誤的觀點。」

評注:「雖然這種說法並不完全完善,但與徐靈胎所說『小柴胡湯的妙處在於人參』的觀點相對照,也能從中看出一些小柴胡湯處方本意的端倪。」

小柴胡湯可以治療瘰癧、乳癰、癰疽、下疳以及肝經的一切瘡瘍,以及發熱、潮熱,或食慾不振、思考能力下降等症狀。

評注:「這些症狀,通常需要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石膏、桔梗,或同時服用黃連解毒丸。」

柯氏認為:「小柴胡湯是治療脾胃虛熱、季節性瘧疾的良藥。」

【註】脾家指胃。虛熱是指相對於陽明實熱而言,是一種虛弱狀態,沒有明顯的熱證。

《千金方》記載:「黃龍湯(評注:即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傷寒痊癒後,再次出現頭痛、高熱、煩悶的症狀。」

《直指方》記載小柴胡湯的主治:「治療男女各種發熱,鬱熱內蘊,以及中暑,出現高熱、頭痛、自汗、咽喉疼痛、煩躁、腹部溫熱感,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效果最佳。」

評注:「這種情況應當加用石膏湯。」

治療肌肉痙攣伴有發熱。

評注:「應當與仲景所論述的新產婦的三種疾病相對照。」

咽喉乾燥、喉嚨阻塞、出血、尿頻、鼻出血、瘡瘍、情緒波動以及不可發汗等情況,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評注:「可以與太陽病篇中『發汗劑的禁忌』以及『傷寒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屬於少陽證,不可發汗』等條文相對照。」

《傷寒緒論》記載:「傷寒病引起的盜汗,屬於半表半裡證,是膽經有熱引起的,專用小柴胡湯治療。」

評注:「肺結核常伴有盜汗,可以用小柴胡湯或小柴胡加石膏湯治療,不可誤用黃耆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