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32)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32)

1. 生薑瀉心湯之注釋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傷寒病發出汗後,病情得到緩解後,胃中不和,心口部位痞滿堅硬,發出乾嘔的聲音,吃進去的東西又吐出來,而且很臭,肋骨下邊有水氣,肚子裡雷鳴般地響,並且腹瀉,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

若由此文表面觀之,傷寒因發汗劑之應用而汗出。愈後,突發胃中不和之病證也。其實此證本來存在,為傷寒一時之隱蔽,故於其愈也即現出。胃中不和者,胃內不如平時之調和也。乾噫食臭者,《傷寒雜病辨證》云:「噫者,噯也。噯為噫之俗字。」…按噫,《說文》云:「飽食臭也。

白話文:

從這篇文章的表面來看,傷寒是因為使用發汗劑而導致出汗,在痊癒之後,突然發作胃中不和的病症。其實,這種病症本來就存在,只是被傷寒暫時掩蓋了,所以在痊癒後就會顯現出來。胃中不和,是指胃裡不像平常那樣調和。至於乾噫食臭,《傷寒雜病辨證》中說:「噫,就是噯,噯是噫的俗字。」…根據《說文》的解釋,噫是指吃飽後嘴裡有臭味。

…」《金匱》云:「中焦氣未和,則不能消穀,故使噫也。」《平脈法》云:「噫而吞酸,食不卒下。」又云:「上焦不歸,噫而吞酸。」皆同義也。蓋有宿停而含酸,謂之噫。酸水不出,曰乾噫。噫,即噯而食臭也,故曰乾噫食臭。曰噫氣者,皆無物出之謂也,即消化不良,兼吞酸嘈雜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中焦的氣機不調和,就不能消穀物,所以會打嗝。」《平脈法》中也說:「打嗝伴有酸水吞嚥,食道裡的食物不能完全下嚥。」還有記載:「上焦的氣機不歸到下焦,會打嗝並伴有酸水吞嚥。」這幾種情況基本上意義相同。如果在胃腸道中存留宿食,並且伴有酸溜溜的液體,那叫打嗝。如果酸水一直沒有吐出來,那麼叫乾噫。打嗝,就是打嗝時伴有食物的腐臭氣味,所以叫做「乾嗝伴有食物的腐敗氣味」。所謂「打嗝」,都是指沒有東西吐出來的情況。也就是說,消化不良,同時還伴有酸水吞嚥,嘈雜不清爽的感覺。

脅下有水氣者,胃內有停水也。以是可知本方所以用於胃之弛緩擴張及多酸證矣。又由謂雷鳴下利者,復可知能應用於急性胃腸炎。

白話文:

如果脇下有水氣,表示胃裡有積水,因此可以知道本方之所以用於胃弛緩擴張和多酸症。再根據雷鳴下利的人,又可以知道適用於急性胃腸炎。

2. 生薑瀉心湯方

半夏11克,甘草、人參、黃芩、大棗各5.5克,黃連、乾薑各1.8克,生薑7克。

煎法用法同前,但本方之加味方,同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半夏18克,甘草、人參、黃芩、大棗各9克,黃連、乾薑各3克,生薑11克。

煎法用法照前,但此方加味,同「半夏瀉心湯」。

《施氏續易簡方》曰:「生薑瀉心湯,治大病新瘥,脾胃尚弱,穀氣未復,強食過多,停積不化,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腹中雷鳴,下利,發熱者,名曰食復。最宜服之。」

白話文:

《施氏續易簡方》中記載:「生薑瀉心湯,用於治療大病剛癒,脾胃仍虛弱,穀氣尚未恢復,強行飲食過多,導致停留積聚、消化不良,心下痞硬、乾嘔食物氣味,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腹瀉,發熱等症狀,稱為食復。最適合服用生薑瀉心湯。」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生薑瀉心湯,治半夏瀉心湯證,而乾噫食臭、下利者。」

白話文:

東洞翁親自定義生薑瀉心湯的方劑,來治療半夏瀉心湯的證狀,並適用於有乾嘔、食物吃起來有異味、拉肚子等症狀的人。

《醫事惑問》曰:「余前曾治療一男子病泄瀉,世醫謂難治,招余診之。心下痞硬,水瀉嘔逆而將絕。余曰:『此方療治,世人將大恐也。因今醫皆用柔藥,若用此方中病時,將大發瞑眩,恐其瞑眩者,病不治也。』病家領會而乞藥,乃用生薑瀉心湯三帖。其日七時許,病人大吐瀉而氣絕。

白話文:

《醫事惑問》裡說:「我以前曾經治療一個患有腹瀉的男子,世間的醫生都說很難治,請我前去看診。他的心下痞硬、大量腹瀉、嘔吐、昏厥。我說:『如果用這個藥方來治療,他們會大吃一驚。因為現在的醫生都用平和的藥物,如果用這個藥方,服藥後會大吐大瀉,恐怕會昏厥,而如果昏厥的話,病也就治不好了。』病人及其家屬表示理解,請求用藥。於是,我用了三帖生薑瀉心湯。那天下午四點左右,病人大吐大瀉後就去世了。

因是家人騷動,集醫診之,皆云已死而歸。急招余又診之,色脈呼吸皆絕。病家謂死,實似死矣,但其形狀有可疑,且由死僅二時耳,可靜觀其死乎,抑不死乎。以前方入口而可通,因是而回。至夜九時許,病人如夢醒而開目,問何故眷屬咸集。皆驚云:『今日由七時許至今,呼吸色脈皆絕,雖集醫者,皆云不治而去,故咸聚集也。

白話文:

因為家人騷動,集體請醫生診治,都說已經死了,都離開回家了。趕緊找我再去診治,病人神色、脈搏、呼吸都沒有了。病家人說已經死了,的確非常像死亡,但他的形狀有些可疑,而且剛才死亡才兩個小時而已,可以靜觀其死亡或者不死呢?我先前把藥方放到他嘴裡他可以吞嚥,所以就回來了。到了晚上九點左右,病人像從夢裡醒來一樣睜開眼睛,問家人為何都聚集在此。眾人驚訝地說:「你從今天七點左右到現在,呼吸、脈搏都沒有動靜了,雖然請醫生來診治,的人都說無法醫治而離開,所以大家才聚集在此。」

』病人亦以為不可思議,云自晝間大瀉後,無病苦而覺睡耳,現已無病,皆可歸矣。眷屬招日間所診之醫診察之,亦云脈已如常。後云甚饑,以茶漬食三碗,大悅而寢。翌日更健,如忘多年之病。此人自幼年以白粥當食物而養育,四十餘年,不食他物。若食之,則積於中而不能食。

白話文:

病人覺得很不可思議,說自己從白天腹瀉之後,沒有不舒服,只有想睡覺而已,現在我的病已經好了,都可以回家了。家屬把白天給他看診的醫生找來診斷,醫生也說他的脈搏已經恢復正常了。之後病人說他很餓,吃了三碗茶泡飯,然後很愉快地睡著了。第二天他更加健康了,好像已經忘記了多年的病痛。此人從小就以白粥做為食物,維持生計,四十年了,沒有吃過其他東西,如果吃了,就會積食,沒辦法消化。

然此病治愈後,皆可照常飲食,至七十歲而終。」

求真按:「服本方後,往往因瞑眩有發瀉下者,不可驚也。」

白話文:

痊癒後,皆可恢復正常飲食,直到七十歲去世。」

求真按:「服用本方後,常因頭暈而導致洩瀉,不必驚慌。」

《成績錄》曰:「一男子年三十餘,心下痞塞,左脅下有凝結,腹中雷鳴,過食必下利,如是已六年。先生用生薑瀉心湯而愈。」

《二神傳》曰:「生薑瀉心湯,治卒癇乾嘔。」

白話文:

《成績錄》中記載:有一名男子,年齡三十多歲,心下痞塞,左脅下有堅硬的結塊,腹中雷鳴作響,一吃過多食物就一定會腹瀉,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了六年。醫師使用生薑瀉心湯治療,最後該男子痊癒。

《二神傳》中記載:「生薑瀉心湯,用於治療突然發生的癲癇和嘔吐。」

《荻野家口訣》曰:「鼓脹,自心下處處脹者,實也,生薑瀉心湯、大半夏湯;…血脹者,小腹脹也,先用生薑瀉心湯,則塊徐徐減矣。若不長用,則無益。因有血塊,則必凝結留水,其塊將漸大也。水解,投血脹方,則奏效易。」

白話文:

《荻野家口訣》裡說:「如果是從胸口下方開始到處都腫脹的情況,這是實證,可以使用生薑瀉心湯或是大半夏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血液問題導致的小腹腫脹,應先使用生薑瀉心湯,這樣血塊會慢慢縮小。但如果不能持續使用,就不會有效果。因為體內有血塊存在,必然會造成水液凝結,使得血塊逐漸變大。等到水分問題解決後,再使用治療血脹的藥方,效果就會比較明顯。」

求真按:「余之經驗,自心下處處脹者,大柴胡加厚朴湯。自小腹脹者,大黃牡丹皮湯等證反多。」

白話文:

求真按:「我從臨牀經驗中發現,如果從心下開始處處都感到脹滿,可以考慮使用大柴胡加厚朴湯來治療。如果從小腹開始脹滿,則更可能適合使用大黃牡丹皮湯等藥方。」

留飲,留飲痞硬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嘈雜,有水火相持者,治法,三瀉。生薑瀉心之類,無痞者難用。

求真按:「吞酸嘈雜者,停水兼炎證也。三瀉者,指半、甘、生之三瀉心湯也。」

產後下利者,因娩後屈腸驟伸,有水流也,故遂下利。無他,與生薑瀉心湯,以逐腸中之水。

產後咳嗽,多因水浸肺,治方同前。

白話文:

對於飲食滯留在胃中的情況,如果胃部感到脹滿堅硬,應該使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

如果患者感到胃中嘈雜不安,這通常是因為體內水火失調所致,這種情況下的治療方法是使用三瀉心湯類的藥方,像是生薑瀉心湯。但若沒有脹滿堅硬的症狀,則較不適合使用這類藥方。

根據求真的解釋:「患者感到胃中有酸水上湧且嘈雜不安,這是因為胃中有停滯的水分,同時伴有發炎的症狀。三瀉心湯指的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和生薑瀉心湯這三種藥方。」

產後如果有腹瀉的情況,通常是因爲分娩後子宮收縮導致腸道突然伸展,使得原本在子宮周圍的水分流入腸道,因此產生了腹瀉。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生薑瀉心湯來排除腸道中的多餘水分。

產後如果有咳嗽的問題,大多數情況是因為水分影響到了肺部。治療的方法和前面提到的腹瀉相同,也可以使用生薑瀉心湯來處理。

求真按:「上二證,不必以本方為主治,由實驗,小柴胡湯、當歸芍藥散之合方證反多。」

白話文:

求真按:上面提到的兩種驗方,不一定要以此方為主治,從實驗的結果來看,小柴胡湯、當歸芍藥散的合方驗方反而更多。

帶下,因脈下流,故名帶下。凡帶下者,水與血凝結也。初起水飲下衝脈,傳帶脈,而下入於臟,與血相結,而成帶下也(求真按:「此亦揣測之言」),故以生薑瀉心湯去其水飲,兼用坐藥以去帶下。

求真按:「白帶下,由於水血合併,雖如荻野氏說,但治法非如是之單純也。」

白話文:

帶下這個病症,是因為脈搏的下方有液體流下來,因此得名。凡是患有帶下疾病的人,都是水和血凝結在一起的。最開始是水分向下衝擊脈搏,傳遞到帶脈,然後進入臟。這種水分與血一起結合而形成帶下(但這是求真的猜測)。因此用生薑瀉心湯來去除體內水分,同時使用坐藥來消除帶下。

白帶下的產生,是因為水與血共同聚集的結果,雖然荻野氏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治療方法不能像他那樣單純。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凡患噫氣乾嘔,或吞酸嘈雜,或平日飲食,每覺噁心煩滿,脅下水飲升降者,其人多心下痞硬,或臍上有塊。長服此方,並灸自五椎至十一椎及章門,日數百壯,兼用消塊丸、硝石大圓等,自然有效。」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一書中記載:「凡是患有打嗝乾嘔、吞酸嘈雜、平日飲食感到噁心、煩滿、肋下水飲升降不定的人,大多數都有心下痞硬或臍上有塊的情況。長期服用本方,並在第五椎至第十一椎以及章門穴處灸數百壯,同時使用消塊丸、硝石大圓等,自然有效。」

《方伎雜志》曰:「僻囊,或稱吐水病。有吐腐敗水者或食物,亦有交吐者。概有胸中嘈雜,心胸痞塞,脅腹攣急,癥結等證,亦有肩背凝痛者,亦有日日,或隔日,四五日,必發痛,吐苦酸水,或無味之水者,亦有吐前唯噫氣噁心,而不痛者,大抵大便秘結之人為多。主方以生薑瀉心湯,合用附子粳米湯、芍藥甘草湯或大建中湯等,兼用消塊丸或大陷胸丸一錢,每夜或隔一二夜用之,則三四月痊愈矣。

白話文:

《方伎雜志》說:「僻囊,或稱吐水病。有吐腐敗水或食物者,也有交替吐出的。一般都有胸中嘈雜、心胸痞塞、脅腹攣急、癥結等癥狀,也有肩背凝痛的。也有每隔日、四五日,必定發痛,吐出苦酸水或無味之水。也有吐之前只打嗝噁心,而不痛的。大部分都是大便祕結的人。治療方劑以生薑瀉心湯為主,合用附子粳米湯、芍藥甘草湯或大建中湯等,再加消塊丸或大陷胸丸一錢,每晚或隔一二晚服用,三四月即可痊癒。

又自七八椎至十四五椎與章門等穴,以灸痞根,但須嚴禁飲食,不然則無效,如酒、硬飯、蕎麥麵、餐、餅、糕、酢、鮓、油膩、湯茶、滷魚、乾脯之類,俱宜禁止後,可服藥針灸。且嘔吐一證,並宜知照病人,節飲食為要。吐水後,能耐渴者,宜使多服茯苓澤瀉湯,及慎飲食十日許,則痛吐俱止矣。

白話文:

從第八根到第十四、十五根椎骨的位置,加上章門穴等穴位,使用艾灸來治療痞根,但是必須嚴格禁止飲食,不然就會沒有效果,像酒、硬飯、蕎麥麵、餐點、餅、糕點、醋、醃漬品、油膩食物、湯茶、滷魚、乾肉等類別的食物,都應該禁止食用,之後纔可以服用藥物並進行針灸。另外有嘔吐症狀的患者,也應該告知並叮囑他們節制飲食,這是很重要的。嘔吐水後,如果能夠忍住口渴,應該讓他們多喝茯苓澤瀉湯,並且小心飲食約十天左右,那麼疼痛和嘔吐的症狀就會停止了。

其有腹中黏著之宿毒,致拘攣、癥塊者,多因好酒與美味,及嗜鹹味之切麵等而成,故禁物頗難。然不守禁,治療無益也。」

白話文:

人體內淤積的宿毒,會導致痙攣、腫塊等症狀,大多是因喜好飲酒與美食,以及嗜吃鹹味的切麵等飲食習慣所造成,因此很難完全禁止這些食物。但是如果不遵守禁食,治療也是沒有用的。

求真按:「由余之經驗,此證有宜單用本方者,有宜處以本方加茯苓者,有宜與本方加茯苓、石膏者,又有宜以此等方劑合用芍藥甘草湯、大建中湯、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等方中之一方者,又有用本方之加味,或合用方,兼用黃解丸者,常無一定之方,宜臨證處之。」

白話文:

求真註解說:「以我個人的臨牀經驗,這種疾病治療時有隻吃本方的,有吃本方加茯苓的,有吃本方加茯苓、石膏的,也有吃這些方劑合用芍藥甘草湯、大建中湯、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等方中的一方的,還有用本方或合用方的加味方,兼用黃解丸的,通常沒有固定的處方,應該根據症狀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