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31)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31)

1. 甘草瀉心湯方

半夏11克,甘草7克,黃芩乾薑人參大棗各5.5克,黃連1.8克。

白話文:

  • 半夏:11 克

  • 甘草:7 克

  • 黃芩:5.5 克

  • 乾薑:5.5 克

  • 人參:5.5 克

  • 大棗:5.5 克

  • 黃連:1.8 克

煎法用法同上。

白話文:

煎服方法與用法同前述。

《傷寒六書》曰:「動氣在上,下之則腹滿、心痞、頭眩者,宜甘草瀉心湯。」

白話文:

《傷寒六書》中說:「如果感冒的病邪侵犯了上焦,並且向下發展到了下焦,那麼就會出現腹脹、心悸、頭暈等症狀,此時應該服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

《張氏醫通》曰:「如痢不納食,俗名噤口。因邪留胃中,胃氣伏而不宣,脾氣因而澀滯者,連、枳、朴、橘紅茯苓之屬。頭疼、心煩、嘔而不食、手足溫暖者,甘草瀉心湯。」

白話文:

《張氏醫通》上說:「比如腹瀉嚴重,吃不下東西的這種病症,俗名叫做『噤口』。這是由於病邪停滯在胃裡面,使胃氣閉鬱,不能正常運化,又引起脾氣因此而變得澀滯了。所以治療這種病症,可以用連翹、枳殼、厚朴、橘紅、茯苓這一類中藥。如果是頭痛、心煩、嘔吐而不思飲食,手足溫暖的,可以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半夏瀉心湯證而心煩不得安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下利不止,乾嘔心煩者。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者。」

白話文:

東洞翁本方定義為:治療半夏瀉心湯證,但有心煩不安的情形。

《方機》本方主治為:腹瀉不止,乾嘔心煩。感到昏昏欲睡,但眼睛無法閉上,起身躺下都無法安穩,不想進食,聞到食物味道就感到厭惡的人。

《生生堂治驗》曰:「某人來見先生,屏人竊語云:『小女年方十六,已許配矣,然有奇疾,其證無所聞也。每夜待家人熟睡後,竊起跳舞。其舞也,俏妙閑雅。天將明,罷而就寢。余間窺之。每夜異曲,從曲之變而奇也,不可名狀。日中動止,無異於常,亦不自知其故。告之,則愕然,竟怪而不信。

白話文:

《生生堂治驗》中記載:

某人前來見先生,屏退其他人偷偷的說:「小女今年十六歲,已經許配人了,但是她有一種奇特的疾病,這種病從未聽說過。每到夜晚,等到家人熟睡後,她就會偷偷的起來跳舞。她的舞蹈,優美閒雅。天快亮時,她才停止跳舞就寢,但我暗中觀察她,她每晚都會跳不同的曲子,從曲子的變化上來看,實在奇特,無法用言語形容。白天她的行為舉止,與平常人無異,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將這件事告訴她時,她露出驚訝的表情,覺得很奇怪但又不相信。

不知是鬼所憑耶,抑狐所惑耶?若他人聞之,恐害其婚,是以陰祝祈禱,但無效果。聞先生善治奇疾,幸來診之。』先生應曰:『此證蓋有之,所謂狐惑病也。』診之,果然。與甘草瀉心湯,不數日,夜舞自止。遂嫁某子。」

白話文:

不知道是鬼上身,還是狐狸作祟?如果讓其他人知道,恐怕會影響她的婚嫁,所以才偷偷地禱告祝願,但沒有效果。聽說先生您很會治療疑難雜症,希望您能來診治。」先生回答說:「這種癥狀確實存在,所謂的狐惑病就是這種情況。」診斷之後,果然如此。給她服用了甘草瀉心湯,沒過幾天,夜間跳舞的癥狀就停止了。隨後就嫁給了某個男子。

又聞大津一婦人,有奇疾。初,婦人不知貓在柜中,誤蓋之。二三日後,開之,貓饑甚,瞋目嚇且走。婦人大驚,遂以成疾,號呼臥起,其狀如貓。清水某者,師友也,乃效先生方,與甘草瀉心湯以治之。

白話文:

又聽說大津鎮有一位婦女,患有奇怪的疾病。最初,婦人不知道貓在櫃子裡,錯蓋上櫃子。二、三天後,打開櫃子,貓饑餓到了極點,瞪著眼睛嚇唬她並跑開。婦人大吃一驚,於是發了病,號啕大哭,上竄下跳,他的舉動像貓一樣。有一個叫清水某人的是我的師友,就依照老師給我開的方子,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她。

求真按:「前者所謂夢游病,後者即憑依證也。」

白話文:

前面所說的夢遊病,後面則是憑依證。

《青州治談》曰:「師曰:『前泉州有一病男,初感風寒,發為痰喘,或以痰喘為急,用十棗湯下之,瞑眩甚而吐下,故四肢微冷,食餌不進,看者甚以為危篤。前醫頻用茯苓四逆湯,微冷不得復。乞余往診之,心下有痞滿之氣味,但因吐而逆上故也。乃調合甘草瀉心湯五帖,謂之曰:“自五更迄黎明飲盡之。”微冷漸復,逆上漸降,遂愈。』」

白話文:

《青州治談》中記載:「有一位老師說:『以前泉州有一位男性病人,起初因為感冒而患了痰喘,或因痰喘嚴重,便用十棗湯來治療。服用後,患者出現昏迷和嘔吐腹瀉的症狀,以致四肢微冷,飲食不進,看起來非常危險。前一位醫生頻頻使用茯苓四逆湯,但微冷的症狀並沒有好轉。患者的家屬請求我去診治,發現他的心窩處有痞滿之氣味,但這是因為嘔吐而引起的逆上。於是,我開了五帖甘草瀉心湯,並吩咐他說:“從凌晨五點到天亮之前喝完。”隨著時間推移,微冷的症狀逐漸恢復,逆上的症狀逐漸緩解,最終痊癒。』」

《麻疹一哈》曰:「一婦人年可二十,傷寒愈後十四五日,發熱三四日,疹子欲出不出,心下痞硬,煩躁不得眠,下利日二三行。因作甘草瀉心湯,使服之。明日,大發汗,疹子皆出,諸證自安,疹收,健食如常。」

白話文:

《麻疹一則》中記載,有一位約莫二十歲的婦女,在傷寒症狀痊癒後十四、十五天,又開始發熱三天至四天,貌似快要發出麻疹但又出不來,導致胸口及腹部堅硬且悶痛不適,煩躁不安導致無法入睡,腹瀉一天兩三次。於是醫生用甘草瀉心湯,讓婦人服用。隔天,婦人大量出汗,麻疹都發出來了,症狀也隨之安穩下來。麻疹痊癒後,她恢復正常飲食,健康狀況如常。

求真按:「非汗劑,因發汗而愈者如此,此古方所以為原因療法也。」

白話文:

求真按:「並非發汗劑,而由於發汗痊癒的,比如這樣,這就是古方所以被當成原因療法的原因。」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方於半夏瀉心湯內加甘草一兩,其主治即大不同。曰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曰乾嘔心煩不得安;曰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此皆有所急迫使然,所以用甘草為君藥也。」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中記載這個方劑,在半夏瀉心湯中加入甘草一兩,它的主治就不一樣了。說的是腹瀉很厲害,一天好幾十次,穀物都不能消化;說的是乾嘔心煩,不能安心;說的是昏昏沉沉想睡覺,眼睛卻不能閉合,躺著、起來都不安穩。這些都是因為有所急迫的事情刺激而造成的,因此用甘草為主藥。

慢驚風,有宜此方者。

白話文:

慢驚風,有適合此方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胃中不和之下利,故以『穀不化,雷鳴下利』為目的。若穀不化,無雷鳴下利者,則處以四逆、理中輩。《外臺》作水穀不化,與清穀異文,可從之。又用於產後口糜瀉,有奇效。此等芩、連,可謂反有健胃之效。」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記載這個方劑,是用來治療胃部不適導致的下痢,因此以「穀物無法消化、雷鳴般的下痢」為治療目標。如果穀物無法消化,但沒有雷鳴般的下痢,則應以四逆湯或理中湯治療。《外臺祕要》中記載的是水穀無法消化,與清穀湯的處方不同,可以參考借用。這個方劑還可以治療產後口瘡和腹瀉,效果顯著。芩、連等藥物,在此方中反而有健胃的作用。

《橘窗書影》曰:「一婦人年二十五六,產後數月,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飲食不進,口糜爛,兩眼赤腫,脈虛數,羸瘦甚,乃與甘草瀉心湯。服數十日,下利止,諸證痊愈。是《張氏醫通》所謂口糜瀉也。余每用甘草瀉心湯,屢奏奇效。蓋本於《金匱》狐惑條與《傷寒論》下利條也。世醫用他方,多誤治者。」

白話文:

《橘窗書影》中記載:「一位二、三歲的婦女,生完小孩後幾個月,持續腹瀉不止,胸口脹硬,吃不下東西,嘴巴糜爛,兩眼紅腫,脈搏虛數,瘦弱非常,於是使用了甘草瀉心湯。服用數十日後,腹瀉停止,所有症狀都康復了。這是《張氏醫通》中所謂的口糜腹瀉。我每次使用甘草瀉心湯,都屢屢奏效。這源於《金匱》中治療狐惑病的條例和《傷寒論》中治療腹瀉的條例。現在的醫生使用其他方法,大多都會誤診。」

一婦人年二十六七,妊娠有水氣,至產後不去。心下痞硬,雷鳴下利,口中糜爛,不能食鹽味,僅啜淡粥,噫氣,吐酸水。醫多以為不治。余以為口糜瀉,胃中不和之證,與甘草瀉心湯。數日痞硬去,食少進,益使連服,口中和,酸水止,而水氣下利依然。乃與大劑四苓湯車前子,旬餘,兩證痊愈。

白話文:

有一位二十六、七歲的婦女,在懷孕時有水腫,生產後仍未消退。她的心窩痞塞堅硬,伴有雷鳴般的腹瀉,口中糜爛,不能吃鹹味的食物,只能喝點清粥,還伴有打嗝、嘔吐酸水的症狀。多數醫生都認為這種情況無法治癒。我認為她的口糜腹瀉,是胃中不調引起的,於是給她開了甘草瀉心湯。服藥幾天後,她的痞硬症狀減輕,開始進食少量食物。我讓她繼續服用,沒多久,口中的糜爛好了,酸水也停止了,但是水腫和腹瀉的症狀依然存在。於是,我給她開了大劑量的四苓湯,並加入了車前子。十幾天後,這兩種症狀都痊癒了。

求真按:「四苓湯,雖為五苓散桂枝之煎劑,但失卻仲景之本旨,不可採用。」

白話文:

求真指出:「四苓湯,雖然是五苓散去掉桂枝之後的煎劑,但是沒有了仲景的本旨,因此不可採用。」

山田業廣曰:「余好用甘草瀉心湯。曾治一男子,四五日許,夜間卒昏冒,其狀如癲癇而吐沫,或以為癇,或以為蛔,諸治無效。一年餘,乞余治。投甘草瀉心湯一次,不發。今有一酒店主,嗜酒無度,屢不食,數登廁,先類下利,氣鬱懶惰,心氣失常,時健忘而罵詈,又有發大聲者,用歸脾湯等,無效。乞余治,嚴禁其酒,投以甘草瀉心湯加茯苓,日漸爽快,得大效。

白話文:

有一個人脾虛沒有食慾,身體瘦弱,晝夜不停的吐口水。侍醫雖然使用了各種方法治療,但病情反而日漸加重。於是請我來治療,我開了甘草瀉心湯給他服用。大約二十天左右,他的病情好了大半。他回到京城後,發病的症狀略有加重,我開了香砂六君子湯給他服用,服藥後他完全康復了。

求真按:「用香砂六君子湯,不如處以小柴胡湯橘皮、茯苓、白朮焉。」

白話文:

求真按:「使用香砂六君子湯,不如使用小柴胡湯加橘皮、茯苓、白朮。」

《溫知堂雜著》曰:「一男孩八歲,自春間面色青白,神氣不振,但別無苦惱。因家貧,未醫治。至仲夏,觸時氣,微熱下利,且以時下血而驚。乞余治,與胃苓湯,下利及下血止。及大暑,全身水腫,腹滿甚,二便不通,大渴煩熱,繼發下利,與四苓散車前子。雖不難治,但下利不止,腹滿雷鳴,右肋下見痞塊,漸漸膨大,且面色青白,神氣不振等證依然。余因身體衰弱不甚,與甘草瀉心湯加陳皮、茯苓,下利雖略止,諸證仍舊。

白話文:

《溫知堂雜著》上說:「有一個八歲的男孩,從春天開始面色青白,精神萎靡,但沒有其他痛苦。由於家裡貧窮,沒有醫治。到了仲夏,感染了時氣,發燒、腹瀉,同時還伴有驚厥。他來求我治療,我給他開了胃苓湯,腹瀉和便血都止住了。到了大暑,他全身水腫,腹脹得很厲害,大小便不通,非常口渴、煩躁發熱,接著又開始腹瀉。我給他開了四苓散加車前子。雖然病情不難治療,但腹瀉一直不止,腹部脹滿,右肋下有痞塊,逐漸增大,而且面色青白,精神萎靡等症狀依舊沒有好轉。我認為他的身體非常虛弱,於是給他開了甘草瀉心湯加陳皮、茯苓。雖然腹瀉稍微止住了,但其他症狀仍然沒有改變。

適為八月之醫會期,試招患兒出,使眾醫診按。與會之西醫,或云心病,或云肝臟肥大,因肝臟肥大過甚,故先治肝臟為宜,但頗難治耳。余曰:『治法是矣。然雖肝臟肥大,與貧血及心病,但此證腸胃不和之患多。假令與他病藥,恐於肝臟、心臟有不利,故宜先研究治腸胃之法,後治他病,姑與甘草瀉心湯。因此癖塊,初由胃腸之運化不足而生,若能得胃腸之健運,則肝大或隨而治矣。

白話文:

適逢八月舉辦醫學大會,我試著請有病的兒童出來,讓眾位醫生診斷治療。參加會議的西醫,有的說患兒是心臟病,有的說患兒是肝臟肥大,由於肝臟肥大太過嚴重,所以應該先治療肝臟,但這相當困難。我說:「你的治療方法是正確的,但即使是肝臟肥大,與貧血和心臟病一起同時出現,但這種疾病大多是腸胃不協調引起的。假若給予其他疾病的藥物,恐怕對肝臟、心臟不利,所以應該先研究治療腸胃的方法,之後再治療其他疾病,暫時給予甘草瀉心湯。因此,這種怪病一開始是由於胃腸運化不足而引起的,如果能讓胃腸健康運作,那麼肝臟肥大的問題可能隨之治癒。

請先從余之治法,若無效,則請從諸君之良法。』因是連進前方,漸漸起色。痞塊縮小,色澤亦復。」

白話文:

我治療的方法,如果無效,請各位使用你們的高明方法。」於是連續服用了前方,逐漸有好轉。疾病逐漸縮小,氣色也恢復了。

求真按:「胃苓湯者,平胃散(後世方)合五苓散也,但無必要,以小柴胡加橘皮厚朴湯足矣。」

白話文:

求真評論說:「胃苓湯這個方劑,是平胃散(後世的方子)和五苓散的合劑,但是沒有那個必要,用小柴胡湯加上橘皮、厚朴這味中藥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