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30)
別論 (130)
1. 甘草瀉心湯之注釋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如果病人得了傷寒或中風,醫生却用泻药来治疗,病人就会连续几天拉肚子,吃下去的食物无法消化,肚子咕噜咕噜响,心口处硬邦邦的还胀满,干呕,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医生看到病人心口处硬硬的,就认为病还没好,又用泻药来治,结果心口处更加硬了。这种情况并非是热邪积聚,而是因为胃气虚弱,寒气上逆,才导致心口处硬硬的,这时应该用甘草泻心汤来治疗。
丹波元堅說三瀉心湯證(謂本方及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也)云:「結在心下,有冷熱不調者,何也?因其人胃氣素弱,水液不行,而誤治更虛,胃因冷熱相搏,致成痞硬者是也。因虛實相半,故病勢頗緩,實係少陽之類變。如其治法,以溫涼並行而調停之。」
白話文:
丹波元堅對三瀉心湯證(指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的看法:「鬱結在心下,有冷熱不調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呢?由於人的胃氣本來就虛弱,水液不能正常運行,如果誤治而使胃氣更虛,胃部因冷熱相搏而導致痞硬。由於虛實參半,所以病情發展較緩慢,實質上是少陽病的變種。治療的方法是溫涼並用,以調和氣血。」
本方證本係胃弛緩有停水人,患傷寒或中風,有表證時,醫誤下之,胃腸俱益衰弱,內陷熱毒乘之而發也(若不誤下,雖不無發本方證,仲景欲示其為陽虛證,故取誤下為例也)。穀不化者,食物不消化也。因胃腸衰弱,與下痢頻數,無暇消化也。其被排泄者,與下利清穀異。
白話文:
這個方劑證候的根本,是因為胃部鬆弛,有水停在裡面,病人患上傷寒或中風時,有表證(外邪徵象),醫生誤用攻下的方法。因此,胃腸功能越加衰弱,體內積熱毒邪趁機發作(如果沒有誤用攻下方法,雖然也不排除發生這個方劑證候,但仲景想表明此方是陽虛證,所以以誤用攻下方法作為例子)。穀不化,是指食物沒有消化。由於胃腸衰弱,加上腹瀉次數頻繁,沒有時間消化。被排泄出來的食物,與下利清穀不同。
腹中雷鳴者,胃腸內水氣鳴走,由於熱毒激動水毒也。心下痞硬而滿者,是示心下痞,即胃部膨滿,不由於他因,而基於痞硬也。乾嘔心煩不得安者,因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與水熱二毒之急迫也,故宜以增量半夏瀉心湯之甘草如本方對之。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者,以不可下之本方證,誤認為大柴胡湯之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以下之,致心下痞硬加甚也。
白話文:
腹中雷鳴:是胃腸內的水氣鳴走,是熱毒激動水毒所致。
心下痞硬而滿:是說心下痞,也就是胃部膨滿,不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而是基於痞硬。
乾嘔心煩不得安:因為下利每天好幾次,食物沒有消化,加上水熱二毒的迫害,所以應該用增加半夏瀉心湯中的甘草的劑量。醫生看到心下痞,認為疾病沒有完全好,又用下法,結果痞更加嚴重,是因為把不能用下法的本方證,誤認為大柴胡湯中所說的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證,用下法治療,導致心下痞硬加重。
此非熱結以下,為本方證之痞硬,非如大柴胡湯證之由於結熱,唯因熱水二毒乘胃衰弱而上逆,致成痞硬也。
白話文:
這不是熱結以下的症狀,而是本方證的痞硬,不像柴胡湯證是因結熱引起的,只是由於熱水二毒乘胃衰弱而向上逆,導致痞硬。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一作「嗄」,求真按:「嗄字為是」),甘草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狐惑造成的疾病,症狀如同傷寒,昏昏沉沉想睡覺,但就是無法閉上眼睛,起來躺下都無法安穩,在喉嚨的地方感受到灼熱就是惑,在陰處感受到灼熱就是狐,什麼都不想吃,噁心食物的臭味,他們的臉色紅白黑交雜變換。灼熱在身體上部,就會發出粗啞的聲音,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
【註】 此方治濕熱頭疼,眩暈,水邪壅盛於上也。
就本條,古說雖多,未得正解。余亦不知其意。由南涯、琴溪二氏之治驗(記於下)考之,則本條可能是述胃腸性神經證之證治。
白話文:
就這條古文,古人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沒有正確的解釋。我也不知道其真實意思。由南涯、琴溪兩位醫生的治療經驗(記載如下)來推斷,這條古文可能是在描述胃腸性神經系統疾病的證狀和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