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15)
別論 (115)
1. 小柴胡湯之注釋
求真按:「陽明病,雖有腹滿,然無脅下硬滿及嘔、舌上白苔等,故仲景雖稱陽明病,其實非單純之陽明病,而為少陽與陽明之併病也明矣。故以脅下硬滿及嘔、舌上白苔三證為目的,而可與小柴胡湯也。若與之,則胸部以上被障礙之臟器組織機能得以復活,上逆之體液得以下降,枯燥之腸胃被滋潤而調和而大便通順,體液疏通之結果得以發汗,諸證悉治也。以非下劑之小柴胡湯,反有瀉下作用之妙,其故蓋可知矣。
尾臺氏曰:『陽明病發潮熱云云,陽明病脅下硬滿云云,此二章,蓋所謂少陽陽明之併病也。過此等證,反有宜柴胡加芒硝湯或大柴胡湯者,臨證之際,宜注意之。』是或一理,可作參考。」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傷寒論》)
【註】
先輩多以為本條非仲景之正文,余亦然之。今特列之者,以其不無可資於治術,即作注文,亦無不可。
求真本時時噦句,以本方配用橘皮(本方加橘皮,即為本方、橘皮湯合方之意)治呃逆及噁心嘔吐、乾咳頻發。因耳前後腫句,以本方加石膏治耳下腺炎、耳後及頸部淋巴腺炎、乳突炎等。又活用此意,療睾丸炎得卓效,學者試之。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傷寒論》)
【註】
以法治之,與隨證治之同,其他可參照既述之注釋。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
【註】
仲景稱嘔而發熱者,其實係嘔吐、發熱兼備之意。故不論嘔吐後發熱,或嘔吐與發熱同時,或發熱後嘔吐者,均以本方為主治,可知矣。
傷寒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者,以下解之。(《傷寒論》)
【註】
此謂傷寒大半瘥後,再發熱者,雖大概主治以小柴胡湯,然若脈浮者,宜治以發汗劑;脈沉者,宜治以瀉下劑也。
尾臺氏曰:「按瘥後,更發熱者,有三義。死灰欲再燃者,宜與小柴胡湯;其熱因新外感而發者(求真按:『脈浮者是也。』),宜選用麻黃、桂枝二湯以發汗;因過食宿滯者(求真按:『脈沉者是也。』),宜審其證,以枳實梔子大黃豉湯、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等下之。
」此說是矣。然諸方之外,尚有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應用之機會,不可不知。
白話文:
小柴胡湯之注釋
求真認為:「陽明病雖然有腹脹,但沒有脅肋下脹滿、嘔吐、舌苔白膩等症狀,所以張仲景雖然稱之為陽明病,實際上並非單純的陽明病,而是少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生的情況。因此,以脅肋下脹滿、嘔吐、舌苔白膩這三個症狀為依據,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使用小柴胡湯,那麼胸部以上受到阻礙的臟器組織功能可以恢復,上逆的體液可以下降,乾燥的腸胃可以被滋潤而調和,使大便通暢,體液疏通的結果就可以發汗,各種症狀都可以得到治療。用並非瀉下劑的小柴胡湯,反而有瀉下作用的奧妙,其中的道理是可以理解的。」
尾臺氏說:「陽明病發潮熱,陽明病脅肋下脹滿,這兩段描述,大概就是所謂的少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生的情況。如果超過了這些症狀,反而應該使用柴胡加芒硝湯或大柴胡湯,臨床診斷時,應該特別注意。」這個說法有道理,可以作為參考。
「陽明中風,脈象弦浮而大,且有氣短,腹部都脹滿,脅肋下及心口疼痛,按壓許久氣都不通暢,鼻孔乾燥沒有汗,喜歡躺臥,全身及面部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時時噯氣,耳朵前後腫脹,針刺後稍微好轉,但外部的病症沒有解除,病程超過十天,脈象仍然浮盛的,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有浮盛而沒有其他症狀的,可以使用麻黃湯。如果小便不通暢,腹脹且噯氣更嚴重的,就難以治癒。(《傷寒論》)」
【註】
前輩大多認為這條並非張仲景的原意,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現在特別列出來,是因為它並非沒有可取之處,可以作為治療的參考,即使是作為註解,也是可以的。
求真認為,對於「時時噯氣」的症狀,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搭配橘皮(也就是小柴胡湯和橘皮湯合方),治療打嗝、噁心嘔吐、頻繁乾咳等症狀。因為提到「耳朵前後腫脹」,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搭配石膏,治療腮腺炎、耳後及頸部淋巴腺炎、乳突炎等疾病。又靈活運用這個思路,治療睾丸炎效果顯著,希望學者們可以試試。
「本來是太陽病的病症沒有解除,轉移到少陽病,出現脅肋下脹滿、乾嘔、不能進食、時冷時熱,還沒有使用吐下藥,脈象沉緊的,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已經使用過吐下藥、發汗藥、溫針,出現胡言亂語,就表示小柴胡湯的證型已經不存在了,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要知道犯了什麼錯誤,然後根據情況來治療。(《傷寒論》)」
【註】
「根據情況來治療」的意思,與「隨證治之」相同,其他的可以參考前面已經說過的註解。
「有嘔吐且發熱的,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傷寒論》)」
【註】
張仲景所說的「嘔而發熱」,實際上指的是嘔吐和發熱同時出現的情況。因此,不論是先嘔吐後發熱,還是嘔吐和發熱同時發生,或是先發熱後嘔吐,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病快要痊癒後,又再次發熱的,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浮的,就用發汗藥來解除;如果脈象沉的,就用瀉下藥來解除。(《傷寒論》)」
【註】
這裡說的是傷寒病快要痊癒後,又再次發熱的情況,雖然大多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但是如果脈象浮的,就應該使用發汗藥來治療;如果脈象沉的,就應該使用瀉下藥來治療。
尾臺氏說:「根據『痊癒後,又發熱』的狀況,有三種情況:如同快要熄滅的灰燼又重新燃燒,應該使用小柴胡湯;如果發熱是因為新感染了外邪(求真認為:『脈象浮的就是這種情況』),應該選用麻黃湯、桂枝湯來發汗;如果發熱是因為吃了難消化的食物導致積滯(求真認為:『脈象沉的就是這種情況』),應該仔細判斷病情,使用枳實梔子大黃豉湯、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等瀉下藥來治療。」
這個說法是對的。但是,除了這些藥方之外,還有使用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的機會,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