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多唾」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多唾是中醫的一個症狀,指的是患者不停地分泌唾液,並且常常將唾液吐出。多唾在中醫上有不同的分類,根據唾液的性狀、量以及伴隨的症狀,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白唾:唾液呈現白色,多見於風熱感冒、胃熱等疾病。
  • 黃唾:唾液呈現黃色,多見於風寒感冒、肝膽濕熱等疾病。
  • 黏稠唾:唾液黏稠,不易被吐出,多見於脾胃虛弱、肺燥等疾病。
  • 口乾不唾:口中乾燥,不易分泌唾液,多見於陰虛內熱、津液虧虛等疾病。

多唾在中醫上被認為是一種病理現象,多由外感風熱、內傷脾胃、肝膽濕熱等原因引起。治療上應根據病因進行辨證施治,可使用清熱解毒、健脾利濕、養陰潤燥等中藥治療。

多唾在中醫上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症狀,如果出現了多唾的症狀,建議諮詢中醫進行診治。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甘草湯

  • 1.《皇漢醫學》:「**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金匱要略》)**
  • 2.《醫學綱目》:「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治其氣衝。
  • 3.《中國內科醫鑑》:「苓桂五味甘草湯(多唾口燥。)
  • 4.《保命歌括》:「青龍湯服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翕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治其氣衝。
  • 5.《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 展開更多

小青龍湯

  • 1.《祖劑》:「用小青龍湯主之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用此湯治其氣衝。
  • 2.《備急千金要方》:「小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桂苓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方:
  • 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治水飲,服小青龍湯汗出後,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面如醉狀,氣從少腹上衝胸咽,小便難,熱流陰股,時眩冒者。**
  • 4.《經方例釋》:「_桂苓五味甘草湯方_(《金匱要略》),治咳逆倚息不得臥,服小青龍湯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

吳茱萸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來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甘草乾薑湯

  • 1.《醫碥》:「(肺冷則氣寒,不能攝津液,故上則吐沫,下則小便不禁也。)必眩,(經謂:上虛則眩是也。)多唾涎,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小便多而渴者為消渴,小便多而不渴者為肺冷。然消渴病初起,亦有不遽渴者,誤作肺冷治之,遂見渴證。此仲景教人辨別肺痿、肺冷、消渴之法。

白虎湯

  • 1.《醫經秘旨》:「婦人居經血弱氣盛孤陽獨呼陰不能吸陰為績寒陽為聚熱故時發灑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數多唾涎沫其脈右浮大左弱澀此當養血所見之證忽計也證象白虎誤服白虎湯必死言治假以真也

旋覆花湯

  • 1.《赤水玄珠》:「_旋覆花湯_,治脾胃虛寒,中脘停痰,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嘔吐不食,脅肋脹痛,脈沉遲弦細。
  • 2.《濟陽綱目》:「_旋覆花湯_,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弦細遲。
  • 3.《普濟本事方》:「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弦細遲。

半夏茯苓湯

  • 1.《外臺秘要》:「又半夏茯苓湯,療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 2.《集驗方》:「半夏茯苓湯,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 3.《外台秘要》:「又半夏茯苓湯,療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小續命湯

  • 1.《續名醫類案》:「有男子年六十一,腳腫生瘡,忽食豬肉不安。醫以藥利之,稍愈。時出外,中風汗出,頭面暴腫起紫黑色,多唾,耳輪上有浮泡小瘡,黃汁出,乃與小續命湯加羌、活一倍,服之遂愈。(《醫說續篇》)
  • 2.《類編朱氏集驗醫方》:「_治腳腫方_,男子六十一歲腫生瘡,忽食豬肉不安,醫以藥利之稍愈,時出外中風,汗出後頭暴腫起紫黑色,多唾,耳輪上有浮泡、小瘡、黃汁出,乃與小續命湯加羌活一倍煎服之,遂愈。

參蘇飲

  • 1.《幼科指南》:「小兒脫衣,偶為風寒所乘,肺先受邪,使氣上逆,沖塞咽喉,發為咳嗽。如常嚏噴流涕,鼻塞聲重,多唾痰涎,先宣疏解風邪,以參蘇飲主之,後清其痰嗽,用金沸湯主之。若寒邪壅當散其寒,以加味華蓋散治之,則風邪解,而氣道通,氣道通而咳嗽痊矣。

瀉青丸

  • 1.《玉機微義》:「傷食後發搐錢氏曰因食得之身體溫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發搐當先定搐搐退白餅子下之後與安神丸潔古曰傷食發搐謂不因他病忽然而搐此因飲食過度致損脾胃故見多睡或吐不思食脾胃既虛引肝風則發搐當先定其搐加羌活防風煎下瀉青丸後用白餅子下其食漸漸用調中丸異功散養其氣

異功散

  • 1.《玉機微義》:「傷食後發搐錢氏曰因食得之身體溫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發搐當先定搐搐退白餅子下之後與安神丸潔古曰傷食發搐謂不因他病忽然而搐此因飲食過度致損脾胃故見多睡或吐不思食脾胃既虛引肝風則發搐當先定其搐加羌活防風煎下瀉青丸後用白餅子下其食漸漸用調中丸異功散養其氣

溫脾湯

  • 1.《古今醫統大全》:「(《發明》)_半夏溫脾湯_,治中脘痰飲冷氣,心下汪洋,嘈雜多唾清水,脅脹不食,此脾胃虛冷所致,其脈沉細遲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