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六 (14)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4)

1.

其補如天雄、附子、礬石,利如牽牛、甘遂、大戟,備嘗之矣。自揣必有澼囊,如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濁者停滯,無路以決之,故積至五七日必嘔而去。脾土惡濕,而水則不流,莫若燥脾以去濕,崇土以填科臼。乃製蒼朮丸,服三月而疾除。蒼朮一斤,去皮,切片末之,用白芝麻半兩,水盞研濾取汁,大棗十五枚,爛煮去皮核,以麻汁勻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杵,丸如桐子大,干之。每日空腹溫湯吞下五十丸,加至百丸。

忌桃、李、雀、鴿,初服時必膈微燥,且以茅朮制之,覺燥甚即進山梔散一服,久之則不燥也。山梔散用山梔一味,干之為末,沸湯點服。

馬元儀治沈表侄,因悲哀勞役,面色枯白,形體憔悴,右脅有塊,凝結作痛,痛則嘔,手足厥逆,飲食不思,大便時溏時結,吐出痰飲,動輒盈盆,或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苦楚萬狀。診其脈,左三部弦而勁急,右三部虛微無力。方用附子理中加桂湯,稍安。越三日又發,與前方不應,乃倍加附子,甚安。

後復發,前方又不應。因思仲景傷寒治法,有用真武湯一法,原以真火飛越,水氣上逆,故用此以復陽收陰,坐鎮少陰北方之位。究其功用,全在行水醒脾之妙。今因勞郁所傷,中氣損甚,由是所勝之木乘脾,所不勝之水侮之而逆。木橫則痞結作嘔,水逆則痰飲泛溢。若非真武,何以攝元陽而鎮陰邪耶?遂用此方倍加分兩,多用人參,連進三十餘劑,嘔漸已,痰漸少。令早服八味丸,晚服附桂理中丸調理,諸症悉愈。

惟結塊不除,則以久積陰寒難解,恐成痼疾也。(用真武湯甚合法,而多加人參未免又沿俗。蓋參性膩滯,最不宜於飲症也。此症元氣復後,即宜間用攻劑,以盡根株,徒事溫補,安能望結塊之去耶?)

繆仲淳治丹陽葛文學字十內人,因作家勞郁患飲,每每發嘔吐不已,腸如欲出,所吐俱清水,動以盆桶計,日夜不止,不思飲食。就醫金壇,諸醫以健脾行氣,理郁清痰藥投之,愈劇,困頓待斃,計無復之矣。

繆視脈審病,知為飲無疑,乃用薑製半夏四兩,廣皮四兩,茯苓四兩,豬苓二兩,澤瀉米泔浸炒二兩,旋覆花三兩,厚朴薑汁炒一兩五錢,白朮二兩,枳實麵炒一兩,川連一兩,木香五錢,加人參一兩三錢。一劑吐止,再劑霍然,隨啖粥糜,脾氣漸復。至今每病作,檢方服之即平。

(此丸方也,用稀米糊加薑汁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錢,淡薑湯下。如作煎劑,取二十倍中一倍,加白蔻仁末、木香汁、薑汁和服。因寒濕者,加蒼朮二兩,木香五錢,白豆蔻五錢。因郁者加紫蘇四錢,去蒼朮。)

云間康孟修患寒熱不食,久之勢甚危,以治寒熱劑投不應。遍檢方書,與王宇泰議投五飲丸立瘥。蓋飲症原有作寒熱之條,故治飲,病自退矣。(《廣筆記》。)

白話文:

[飲]

古人治療水腫(飲證)的方法,曾嘗試過溫補藥物如天雄、附子、礬石,以及瀉下藥物如牽牛、甘遂、大戟等,但效果不佳。我認為這就像水在容器中,水滿了才能流出,只有清澈的水才能流動,渾濁的水則停滯不流,所以積聚五七天後必會嘔吐出來。脾胃喜燥惡濕,水液不流暢,不如先燥濕健脾,以利水液的排出。於是製成蒼朮丸,服用三個月後疾病痊癒。蒼朮一斤去皮切片磨成粉末,加入白芝麻半兩磨成汁液過濾,再將十五枚大棗煮爛去皮核,與芝麻汁混合研磨成稀膏,充分攪拌後搗成如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曬乾。每日空腹用溫水送服五十丸,逐漸增加到一百丸。

忌食桃、李、雀、鴿。剛開始服用時,可能會感到咽喉略微乾燥,可用茅術(應為蒼朮)來緩解,如果乾燥嚴重,則服用山梔散一劑。服用一段時間後,乾燥症狀就會消失。山梔散只用山梔子研末,用沸水沖服。

馬元儀治療沈表侄,因悲傷勞累,面色蒼白,身體消瘦,右脅下有腫塊,按壓疼痛,疼痛時會嘔吐,手足厥逆,食慾不振,大便時溏時硬,嘔吐痰飲,每次嘔吐量很多,有時一天一次,有時隔天一次,痛苦萬分。診脈發現,左手三部脈象弦急有力,右手三部脈象虛弱無力。於是處方附子理中湯加桂枝,病情稍有好轉。三天後症狀再次發作,之前的方劑無效,於是加倍附子用量,病情得到控制。

後來又復發,之前的方劑仍然無效。馬元儀想起張仲景傷寒論中的真武湯,此方原是治療真火上炎,水氣上逆的,用它可以回陽收陰,鎮守少陰(腎)之位。真武湯的功效在於利水健脾。沈表侄因勞累鬱結傷及脾胃,中氣不足,肝木克脾,腎水反侮脾土,肝木橫逆則痞結嘔吐,腎水逆上則痰飲泛溢。如果不是真武湯,如何能收斂元陽,鎮壓陰邪?於是加倍用量,並增加人參的用量,連續服用三十多劑,嘔吐逐漸減輕,痰也減少了。同時囑咐病人早上服用八味丸,晚上服用附桂理中丸調理,最終諸症痊癒。

唯獨右脅腫塊未消,可能是長期積累的陰寒之邪難以消除,恐怕會成為慢性疾病。(使用真武湯很合適,但增加人參用量則未必妥當。因為人參性黏膩,最不適合水腫症。此病元氣恢復後,應該間斷使用攻邪之藥,徹底清除病根,單純溫補,怎能期望腫塊消失呢?)

繆仲淳治療丹陽葛文學家的內人,因家事勞累鬱結而患水腫,經常嘔吐不止,腸子好像要脫出來一樣,嘔吐物全是清水,每次嘔吐量很多,日夜不停,而且不想吃東西。她曾去金壇看過許多醫生,醫生們都使用健脾行氣、理氣化痰的藥物,結果病情更加嚴重,幾乎奄奄一息,無計可施。

繆仲淳診脈察看病情,知道是水腫無疑,於是處方:生薑製半夏四兩,廣皮四兩,茯苓四兩,豬苓二兩,澤瀉(米泔水浸泡後炒制)二兩,旋覆花三兩,厚朴(薑汁炒制)一兩五錢,白朮二兩,枳實(麵粉炒制)一兩,川連一兩,木香五錢,人參一兩三錢。一劑藥下去嘔吐就停止了,服用兩劑藥後病情就痊癒了,隨後可以吃粥,脾胃功能逐漸恢復。至今每當病情發作,服用此方藥就能痊癒。

(這個藥方可以做成藥丸,用稀米糊加薑汁混合,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錢,用淡薑湯送服。如果做成湯劑,取藥材二十份中的一份,加白蔻仁末、木香汁、薑汁一起服用。如果兼有寒濕症狀,可以加蒼朮二兩,木香五錢,白豆蔻五錢。如果兼有氣鬱症狀,可以加紫蘇四錢,去掉蒼朮。)

雲間康孟修患寒熱不食,病情日重,服用治療寒熱的藥物無效。他遍查醫書,與王宇泰商議後,服用五飲丸,很快痊癒。因為飲證本來就可能出現寒熱症狀,所以治療飲證,寒熱症狀自然也就消退了。(出自《廣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