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3)

1.

張景岳尊人,早年善飲,後及四旬,遂得痰飲之疾,嘔酸脹滿,飲食日減,眩暈不支,驚惕恍惚,痰瘧等症相繼迭出,百方治痰無效。因慕張子和吐法之妙,遵而用之。初用獨聖散、茶調散及虀汁之類,一吐稍效,再吐再效,自此屢用不止,雖諸症漸退,而元氣勿復也。如此年餘,漸覺純熟,忽悟其理,遂全不用藥,但於五鼓睡醒時,仰臥用噯提氣,氣有不充,則嚥氣為噯,隨咽隨提,痰涎必隨氣至,雖最深之痰,無不可取。其最後出者,形色臭味紫氣,酸惡不堪言狀。

每吐後或至唇咽腫痛,但以涼水一二口漱咽解之。吐畢早膳,用屏五味,用薄粥一二碗,以養胃氣。自四旬後絕不用酒,行吐法四十餘年,自六旬外,則一月或半月必行一次。凡吐後神氣必倍旺,陽道必勃然,一切內傷外感無不盡卻。蓋道用督,此則用任,所用不同,所歸一也。

不惟卻病,而且延年。後至八旬外,猶能登山,及燈下抄錄古書,無病而卒。(葉天士曰:按張子和《儒門事親》云,凡人之病,自外而入,由內而起,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及其聞攻則不悅,聞補則樂之。至於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有邪有積而議補者,如鯀湮洪水之徒也。

故立汗、吐、下三法以去病。病在表者汗之,在上者吐之,在下者下之,以病去為先,病去之後,以穀肉果菜補之,非藥補也。景岳言子和吐法之妙,不知汗、下之法更妙。然以法惟在上者吐之,非一概可吐也。又有補論一篇,甚言誤補之害。惟庸醫治病,純講補其虛,不敢治其實,世人皆以為平穩而自誤。

景岳但見其吐法,不見其補論一篇乎。子和之學,亦宗河間與東垣、丹溪,並傳大用寒涼攻擊以治病,毫不用補,以補之適足為害也。景岳重子和而毀河間、丹溪,豈子和另有溫補之書,抑不敢議其非歟?)

張三錫治一人,肩背與膝相引而痛,寸脈弦,知痰飲為患也。投小胃丹一服,吐痰半升。間日再進一服,瀉痰小有如膠者一升許,病良已。

張子和治一人,病留飲者數十年不愈。診之,左寸脈三部皆微而小,右手脈三部皆滑而大。微小為寒,滑大為燥。以瓜蒂散湧其寒痰數升,汗出如沃。次以導水禹功去腸中燥垢亦數升,其人半愈。然後以痰劑流其餘蘊,以降火之劑開其胃口,不逾月愈。

朱丹溪治一人,素耽於酒,患遍身關節腫痛,此愈彼劇,胸膈不寬。此酒濕症,痰飲在胃,流注經絡,即流飲症也。用二陳湯加酒芩、蒼朮、羌活、威靈仙、澤瀉,倍葛根而愈。

許叔微自患飲澼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寫文,左向伏几,是以飲食多墜左邊,中夜必飲酒數杯,又向左臥。壯時不覺,三五年後,覺酒從左下有聲,脅痛食減嘈雜,飲酒半盞即止。十數日必嘔酸水數升,暑月止右邊有汗,左邊絕無。遍訪名醫及海上方,間或中病愈,得月餘復作。

白話文:

[飲]

張景岳年輕時嗜酒,四十歲後患上痰飲之症,症狀包括嘔吐、胃酸、腹脹、食慾減退、頭暈目眩、心悸、神志恍惚,以及痰飲發作等,各種治療痰飲的方法都無效。他因為仰慕張子和的吐法,於是依法而行。一開始用獨聖散、茶調散和虀汁等,吐出一些痰後症狀稍有好轉,多次吐出後效果更佳,因此他反覆使用此法,雖然諸多症狀逐漸減輕,但元氣也因此受損。持續一年多後,他漸漸熟練,領悟到其中的道理,便不再用藥,只在清晨五鼓睡醒時,仰臥用噯氣的方法排出痰飲,如果氣不足,就先嚥氣再噯氣,邊嚥邊提,痰涎就會隨著氣排出,即使是最深處的痰也能排出。最後吐出的痰,顏色、氣味、形態都非常糟糕,酸臭難聞。

每次吐完後,嘴唇和咽喉有時會腫痛,他就用涼水漱口解痛。吐完後吃早飯,忌口五味,只喝一兩碗稀粥養胃。從四十歲後他就戒酒了,堅持用吐法四十年,六十歲以後,每月或半月會做一次。每次吐完後,精神都特別旺盛,性功能也非常好,各種內外傷疾病都能痊癒。這是因為平常用督脈之氣,而吐法則運用任脈之氣,方法雖然不同,但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這種方法不僅能治病,還能延年益壽。他八十多歲時還能爬山,還能點燈抄寫古書,最後無疾而終。(葉天士說:根據張子和的《儒門事親》記載,人體疾病,無論是外感還是內生,都是邪氣作祟。邪氣入侵身體,應該快速攻邪。如果邪氣感受到了攻擊就會不舒服,感受到滋補就會舒服。只有沒有邪氣和積滯的人,才能考慮滋補。邪氣積滯卻要滋補的人,就像鯀堵塞洪水一樣徒勞無功。

所以創立了汗、吐、下三法治療疾病。疾病在表證的,用發汗法;疾病在上的,用吐法;疾病在下的,用下法,先把病治好,病好之後,再用穀物、肉類、水果、蔬菜來滋補,這不是藥物滋補。景岳讚揚了子和吐法的妙處,卻不知道汗法、下法更為妙。但吐法只適用於病在上者,並不是所有病都能用吐法。他又寫了一篇關於補法的文章,詳細闡述了誤用補法的危害。庸醫治病,只顧著補虛,不敢攻治實邪,世人認為這樣穩妥,卻因此而誤了自己。

景岳只看到張子和的吐法,卻沒有看到他關於補法的文章嗎?子和的醫學也承襲了河間、東垣、丹溪的學說,都主張用寒涼攻邪治病,完全不用補法,因為補法反而有害。景岳推崇張子和卻貶低河間、丹溪,難道張子和還有其他關於溫補的著作,還是不敢批評他的不足嗎?)

張三錫治療一人,肩背與膝蓋疼痛難忍,寸脈弦緊,診斷為痰飲所致。他用小胃丹一劑,吐出半升痰。隔幾天再服用一劑,又瀉出約一升膠狀痰,病情痊癒。

張子和治療一人,患有留飲病數十年未癒。診脈發現,左手寸脈三部都細弱,右手脈三部都滑大。細弱屬寒,滑大屬燥。他用瓜蒂散排出寒痰數升,並引發出汗。然後再用導水禹功排出腸道中的燥熱積垢數升,病人病情好轉一半。之後再用化痰藥物清除餘痰,用降火藥物調理胃口,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

朱丹溪治療一人,平時嗜酒,患有全身關節腫痛,此痛彼痛,胸膈不舒。這是酒濕之症,痰飲停滯於胃,流注於經絡,就是流飲之症。他用二陳湯加酒芩、蒼朮、羌活、威靈仙、澤瀉,葛根加倍,治癒了此病。

許叔微自己患有飲證三十年。年輕時夜間伏案寫作,左側身體倚靠著桌子,所以飲食多積於左側,半夜必定要喝幾杯酒,而且總是左側卧。年輕時沒有感覺,三五年後,感覺酒水從左側往下流有聲音,脅肋疼痛,食慾減退,胃中嘈雜,喝半杯酒就飽了。十幾天必定要嘔吐幾升酸水,夏天右側出汗,左側完全不出汗。他遍訪名醫和民間偏方,有時病情好轉,但一個月左右又會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