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2)

1.

用茱萸湯泡七次,茯苓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熱水下五十丸,其效如神。(《朱氏集驗方》、《本草綱目》。)

陸養愚治施南石,二十九歲,患晡熱,至天明方退,夜熱尤甚,咳嗽無痰,咳則痛引胸脅,熱甚則咳亦甚,咳甚則痛亦甚。初服芎蘇散,喘急殊甚,易以前胡、杏仁、桑皮、蘇子輩亦不效。後以陰虛治之,二冬、二母服數月,飲食漸減,肌肉羸瘦。或謂勞瘵已成,不可療矣。

最後一醫診得脈弦數,左關尤甚,此肝火也。用柴胡、青皮、黃連、赤芍、山梔、白芥子數劑亦無驗。於是苦於藥餌,不延醫。三月診之,六脈沉數而滑,右關尺更有力,其脅痛,若從右而應乎左。因思仲景云:飲在脅下,咳則引痛,謂之懸飲。今咳痛明是其症,第十棗湯非常用之方,且病人狼狽已極,亦必不肯服。

乃以潤字丸料加入甘遂和丸,令一二分一服,日二服,每日加一分,加至五分一服。使便出稠痰碗許,中有一塊,半硬半軟如雞子大,脅痛如失,熱嗽減之十之六七。又用人參、白朮、歸、芍、茯苓、貝母、甘草作煎劑,與丸藥間服,丸藥仍減一分,直待便中無痰始止丸藥,用前煎藥日一帖,調月餘全安。(雄按:體虛病實,深得緩攻之法,迨衰其半,又合寓攻於通補之道。

陳三農治一婦,患眩暈腰痛,過寅卯二時,則日夜昏迷,不省人事,身如在浮雲中,脈細數弦滑。細為濕,數為熱,弦為飲。濕熱痰飲,留滯胸膈,隨氣升降,上湧則為眩暈,下墜則為腰痛,痰飲沃心包,致竅不通,故昏不省人事。至巳午時,心火助其濕熱,鼓擊痰涎,故昏癡益甚也。

此必痛飲所致,叩之果然。遂以稀涎散湧酸臭痰數升,仍以舟車丸泄如漏屋水者五六次,諸症均愈。

一貴婦患溢飲,遍身虛腫,用金沸草散一劑,汗出腫減。繼以澤瀉湯加枳實、旋覆花、前胡,四劑而安。

一婦患時疫,飲水過多,胸膈堅痞,咳逆倚息,短氣不臥,湯飲入而吐出,諸藥罔效。作停飲治,以五苓散一劑愈。

一婦患霍亂,飲陰陽水,左腹堅硬痛極,作留飲治,以半夏、旋覆花各三錢,澤瀉、青皮、枳實、白朮、乾薑各一錢,吳茱萸二分,一劑愈。

李士材治秦景明,素有痰飲,每歲必四五發,發即嘔吐不能食。此病久結成窠囊,非大涌之弗愈也。須先進補中益氣,十日後以瓜蒂頻投。投湧如赤豆沙者數升,已而復得水晶色者升許。如是者,七補之,七湧之,百日而窠囊始盡。專服六君子、八味丸,經年不輟。

吳孚先治西商王某,氣體甚厚,病留飲,得利反快,心下積堅滿,鼻色鮮明,脈沉,此留飲欲去而不能盡去也。用甘遂、甘草、半夏、白芍,加白蜜五匙頓服,前症悉痊。或問:甘遂與甘草,其性相反,用之無害而反奏效,何也?曰:正取其性之相反,使自相攻擊,以成疏瀹決排之功。(西人賦性厚,尤當用之。)

白話文:

[飲]

用茱萸湯泡七次,把茯苓磨成粉末,再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熱水送服五十丸,療效神奇。(出自《朱氏集驗方》、《本草綱目》)

陸養愚醫治施南石,二十九歲,患有午後發熱,到天亮才退燒,晚上發熱更嚴重,咳嗽無痰,咳嗽時疼痛會牽扯到胸脅部,發熱越嚴重咳嗽就越厲害,咳嗽越厲害疼痛也越厲害。一開始服用芎蘇散,反而喘息加劇,之後又試過前胡、杏仁、桑皮、蘇子等藥物,也無效。後來用滋陰的方法治療,服用二冬、二母數月,飲食逐漸減少,肌肉消瘦。有人說勞傷已成,無法治癒了。

最後一位醫生診斷出脈象弦數,左關脈尤其明顯,這是肝火旺盛的表現。用了柴胡、青皮、黃連、赤芍、山梔、白芥子等藥物幾劑,仍然沒有效果。於是病人就放棄藥物治療,不再看醫生。三個月後再次診斷,六脈沉數而滑,右關、尺脈更加有力,胸脅疼痛,好像從右側傳到左側。醫生想起張仲景所說:「飲邪停留在脅下,咳嗽時會引起疼痛,稱為懸飲。」現在咳嗽疼痛正是這個症狀,雖然十棗湯是很常用的方劑,但病人已經非常虛弱,肯定也不會願意服用。

於是醫生用潤字丸的藥材,加入甘遂一起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一二分,一天服用兩次,每天增加一分,直到每次服用五分。服用後排出很多稠厚的痰,約有一碗,其中有一塊半軟半硬的痰塊,像雞蛋那麼大,胸脅疼痛消失,咳嗽發熱也減輕了六七成。又用人參、白朮、當歸、芍藥、茯苓、貝母、甘草煎湯服用,與丸藥交替服用,丸藥的劑量每天減少一分,直到大便中不再排出痰液才停止服用丸藥,然後繼續服用之前的煎藥,每天一劑,調養一個多月後痊癒。(雄按:此病例體虛而病實,醫生巧妙地運用緩緩攻治的方法,待病情減輕一半後,又將攻邪融入補益之中。)

陳三農治療一位婦女,患有眩暈和腰痛,過了寅卯時(凌晨三點到五點)就會日夜昏迷,不省人事,感覺身體像漂浮在雲端,脈象細數弦滑。細脈代表濕,數脈代表熱,弦脈代表飲。濕熱痰飲停留在胸膈之間,隨著氣機升降,向上則為眩暈,向下則為腰痛,痰飲阻塞心包,導致經絡不通,所以會昏迷不省人事。到了巳午時(上午九點到十一點),心火助長濕熱,衝擊痰涎,所以昏迷更加嚴重。

這一定是飲邪引起的,詢問病人後得到證實。於是醫生用稀涎散排出酸臭的痰數升,又用舟車丸瀉下,如同漏屋一般排出大量水樣大便五六次,各種症狀都痊癒了。

一位貴婦患有溢飲,全身浮腫,用金沸草散一劑,汗出浮腫減輕。接著用澤瀉湯加枳實、旋覆花、前胡,四劑後痊癒。

一位婦女患時疫,喝水太多,胸膈堅硬痞塞,咳嗽氣逆,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喝水就吐出來,各種藥物都無效。醫生用治療停飲的方法,用五苓散一劑就痊癒了。

一位婦女患霍亂,喝了陰陽水,左腹部堅硬疼痛劇烈,醫生用治療留飲的方法,用半夏、旋覆花各三錢,澤瀉、青皮、枳實、白朮、乾薑各一錢,吳茱萸二分,一劑就痊癒了。

李士材醫治秦景明,素有痰飲,每年都要發病四五次,發病時嘔吐不能進食。這種病久病成窠囊,不強力攻邪難以痊癒。必須先服用補中益氣的藥物,十天後再用瓜蒂催吐。催吐出來的痰像赤豆沙一樣,有數升之多,之後又吐出像水晶一樣透明的痰液約一升。這樣七天補益,七天催吐,一百天後痰飲窠囊才清除乾淨。之後專門服用六君子湯、八味丸,持續服用多年。

吳孚先醫治西商王某,體質肥胖,患有留飲,小便通暢反而感覺舒服,心下堅硬飽滿,鼻色紅潤,脈象沉,這是留飲想要排出但排不乾淨的表現。醫生用甘遂、甘草、半夏、白芍,加白蜜五匙一次服用,所有症狀都痊癒了。有人問:甘遂和甘草藥性相反,一起服用沒問題反而有效,這是為什麼呢?醫生回答說:正是利用它們藥性相反的特性,讓它們互相作用,以達到疏通、決排的效果。(西方人體質肥胖,尤其應該使用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