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六 (1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5)

1.

吳橋治汪錢,始壯輒患嘔逆,胸膈痛,諸醫悉以膈治,骨立而羸,久之隨絕,而汗如流,水漿不能入口。診其脈,即浮濡不任按,無他端,曰:此停飲爾。誤以膈治,病者心悸則氣澀於胸中,血從氣行,氣阻則血亦阻矣。此二缶撞鐘惑也。第先屏二缶,然後治之,瘀血當下。

病者憮然為間,曰:敬如公言,遂修行氣一劑飲之,飲未畢而痛止,徐下黑糞,瘀血畢,病乃平。(《太函集》。)

程氏有少婦,病小腹痛,吐痰多嘔清水,發熱泄瀉,肌削而屏饔飧,六脈沉細弦數。曰:此積飲也,法當發其積,而病可除。第病久而孱,伐無太過,劑以和中去濕。小腹大痛而昏,既則嘔吐盈盆,沉沉皆綠水。眾異曰:何為有此?橋曰:吾固以為濕也。蓋地下濕則生苔,其緣同,尋無恙。(同上。)

羅練年近壯,病中脘疼痛,連背脅及心間,吐清水,久之痛甚,如剚刃,人事昏昏。族醫技窮,謂六脈絕矣。橋後至則曰:停飲也。痛甚故脈伏,非絕也。遂以溫補之劑投之,一服而脈見,再服而愈。(《太函集》。)

徐靈胎曰:凡病必有邪,如人病湯水下咽,少頃即傾囊湧出者,此乃胃中積水寒飲,故食入即拒。法當扶陽滌飲,驅開寒邪,然後補其中氣。亦必兼滌飲之藥,不可竟用參、術補住寒飲。若無邪而現症若此,乃胃絕之徵,亦不必治矣。洞庭一金姓者患嘔吐症,其先人與葉氏甚相契,葉氏竭力治之年餘,而病者幾殆,因求治於余,余曰:蓄飲也,世無知者。為制一方,其病立已。

其人因受業於余。

白話文:

[飲]

吳橋醫治一個姓汪的人,他年輕力壯時就開始經常嘔吐、胸膈疼痛。許多醫生都診斷為膈病治療,結果他變得骨瘦如柴,病情日久將要死亡,而且汗流不止,連水和湯都喝不下去。吳橋診脈發現脈象浮腫鬆軟,按之無力,沒有其他異常,便斷定是停飲(體內積聚的液體)。他認為之前醫生誤診為膈病,導致病人心悸,氣機阻滯於胸中,血液隨著氣血運行,氣機阻滯,血液也跟著阻滯。這就好比兩個瓦罐互相碰撞,聲音混亂難辨一樣。吳橋先排除掉這兩個「瓦罐」的影響(治癒誤診),然後再治療,瘀血順利排出。

病人驚訝地問道:「正如您所說!」於是服用了一劑溫補行氣的藥物,藥還沒喝完,疼痛就停止了,接著排出大量的黑色大便,瘀血完全排出,病就好了。(《太函集》)

程氏有一個年輕女子,患有下腹部疼痛、嘔吐大量痰液和清水、發熱、腹瀉,身體消瘦,不吃不喝,脈象沉細弦數。吳橋診斷為積飲,認為應該疏通積聚的液體,才能治癒疾病。但因為病情已久,病人體力虛弱,治療不能過於猛烈,於是開了和中除濕的藥方。病人下腹部劇烈疼痛,昏迷過去,醒來後嘔吐了滿盆的綠色清水。其他人感到很奇怪,問這是怎麼回事。吳橋說:「我認為這是濕邪。」因為地下潮濕會長苔蘚,道理相通,後來病人痊癒了。(同上)

羅練年近壯年,患有胃脘部疼痛,疼痛連及後背、脅肋和心窩處,嘔吐清水,久而疼痛加劇,像刀割一樣,神志昏昏沉沉。家族醫生束手無策,認為病人脈象已經消失。吳橋後來診治,說這是停飲,疼痛劇烈所以脈象隱沒,並非真的消失。於是用溫補的藥物治療他,服用一劑藥後脈象恢復,服用兩劑藥後痊癒了。(《太函集》)

徐靈胎說:任何疾病都有病邪存在。例如,人喝下湯水,不久就全部嘔吐出來,這是胃中積聚了寒飲,所以吃下去的東西立刻就被拒絕。治療方法應該扶助陽氣,排除寒飲,驅散寒邪,然後再補益元氣。治療過程中,必須同時使用排除寒飲的藥物,不能單純使用人參、白朮等藥物來溫補,反而會堵塞寒飲。如果沒有病邪,而出現這種症狀,就是胃氣衰竭的徵兆,也就沒有必要治療了。洞庭湖畔一個姓金的人患有嘔吐症,他的祖上與葉氏家族關係很好,葉氏家族竭力治療了一年多,病人卻幾乎要死了,於是來求我治療。我診斷為蓄積的飲邪,世人都不懂。我開了一張方子,他的病立刻就好了,此人後來成了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