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六 (1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6)

1. 吞酸𩞄雜

潘塤曰:余昔年脾胃受病,每日申未時飯,至二鼓食消方寢,夜半睡醒,噯氣吞酸,糟粕乘氣浮上,起坐摩娑久之復寢,漫服枳朮平胃散,或分消,或疏導,久不效。自思年六旬外,恐脾胃弱,不能運化,卻去晚餐,凡黏硬果物及濕熱酒面,一切不入口,不知何以致此?因讀東垣脾胃瀉論,乃知陽氣下陷,陰火上衝,脾胃不實故耳。得一方曰: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藥品主佐在本方,並服藥時日,所宜所忌,切中病情。

又讀調理脾胃治驗,謂不可用淡滲之劑,抑遏陽氣,反助陰邪,必加升陽風藥,以羌、獨活、升麻、防風、炙甘草根,截入煎藥,水煎服。乃依方服之,片時後陽氣縷縷而上,不數日陰火漸伏,脾胃實而愈。

高鼓峰治杭人沈孟嘉妻,患吞酸膈痛屢年矣,肌肉枯削,幾於絕粒。診之,六脈細數,此木乘脾土也。先投六君子湯加炮姜十餘劑,覺吞酸減半。繼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炮姜,十餘劑而吞酸盡去,膈痛亦除。次用歸脾湯倍木香,加炮姜,吞八味而全愈。

薛立齋治一婦人,飲食後或腹悶,或吞酸,自服枳朮丸,飲食日少,胸膈痞滿,腿肉痠痛,畏見風寒。或用養胃湯,腿痛浮腫益甚,月經不行。此鬱結所傷,脾虛濕熱下注。清晨四君子湯、芎、歸、二陳,午後以前湯送越鞠丸,諸症漸見愈。又用歸脾、八珍二湯兼服,兩月餘而經行。

一婦人胸滿少食,或腹脹吞酸,或經候不調,此中氣虛不能施行化也。用補中益氣加砂仁、香附、炮姜,而進飲食。更以六君,芎、歸、貝母、桔梗,而經自調。

一婦人飲食少思,胸中嘈雜,頭暈吐痰。此中氣虛而有熱,用六君子湯加黑山梔、桔梗而愈。後因勞碌,頭暈發熱,吐痰不食,用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天麻而痊。

一婦人中脘嘈雜,口中辛辣,或咳嗽吐痰發喘,面色或白或赤。此脾氣虛而肺中伏火也,用六君子加山梔、桔梗、柴胡,及炒黑片芩、苓,治之尋愈。

一婦人嘈雜吞酸,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此脾氣虛寒而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姜漸愈,又常服人參理中丸而安。

一婦人飲食後嘈雜吞酸。此熱鬱為痰,用六君子湯送越鞠丸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而痊。後因怒,兩脅脹痛,中脘作酸,用四君子湯送左金丸漸安,仍用六君湯送下越鞠丸而瘥。

朱丹溪治一人,因濕熱病,嘔吐酸水如醋,用二陳湯加姜炒芩、連、蒼朮、白朮、梔子、藿香、香附、砂仁而愈。

陳三農治一婦,每食止碗許,稍加,非大便泄瀉即噎腐吞酸,腹脹痞悶。此脾虛寒不能化也,用六君子加茱、連、藿香、香附、砂仁、神麯、煨姜而愈。

薛立齋治一婦人,飲食少,每碗許稍加,非大便不實,必吞酸噯腐。或以為胃火,用二陳、黃連、枳實,加內熱作嘔。曰:末傳寒中,故噯氣吞酸,脹滿痞悶。不信,仍用火治,虛症並至,月經不止。始信,以六君子加炮薑、木香,數劑元氣漸復,飲食漸進。又以補中益氣,飲食漸進,加炮薑、木香、茯苓、半夏,數劑全愈。

白話文:

吞酸嘈雜

古人治療吞酸嘈雜的經驗總結:許多醫家記載了治療吞酸嘈雜的案例,病因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有人因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夜半噯氣吞酸,經過調整飲食,服用補脾胃、瀉陰火的方劑而痊癒。也有人因脾胃受損,肌肉消瘦,服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方劑,逐漸減輕吞酸、膈痛症狀,最終痊癒。還有人因脾虛濕熱下注,服用四君子湯、歸脾湯等方劑,調理脾胃,改善月經不調等症狀。此外,也有人因中氣虛弱、脾氣虛寒等原因導致吞酸嘈雜,通過服用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等方劑,並佐以其他藥物,最終得以康復。總之,治療吞酸嘈雜需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病因,選用相應的方劑,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有些案例中,錯誤的治療方法反而加重病情,例如濫用瀉火藥物,反而損傷陽氣,加重病情。因此,正確的診斷和辨證論治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