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秘旨》~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陽旺生陰氣不足亦令人口乾而津液不通

婦人居經血弱氣盛,孤陽獨呼,陰不能吸,陰為積寒,陽為聚熱,故時發灑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數多,唾涎沫,其脈右浮大左弱澀,此當養血所見之證,忽計也。證象白虎,誤服白虎湯必死,言治假以真也。

寒邪閉共營衛,當以升發之藥散之。然素有痰熱之人,遇此升發之藥,痰隨氣上,閉住肺氣,皮毛為之擁遏,邪愈不得泄,病反增劇,又當以苦泄之。

心火不得越,則鬱於小腸;肺氣不得泄,則鬱於大腸。小腸下口既大腸上口,故奔迫無度,裡急後重而成滯下,此是風寒內縮。然徒責之濕熱,未能萬舉萬當。所以治痢,亦當與治疲半表半裡同法。

食積痰留舍腸胃之間,氣行則出,有似魚腦,間以血系,閉氣滑腸,狀如痢,如痢痢反快,不可作痢疾治也。

熱則生風,痿痹不隨而有風象,醫以風治之,恐不免致痿也。便泄,肛門熱,有火熱有陽陷二端。

先天者無形之虛神而已矣,後天者有形之實則氣血也。治先天當以神治神,治後天當以形益形也。但神虛則氣血不生,神亂則氣血不安,氣血虛則神無以養,氣血亂則神為之造遷。此又當消息之耳。

按氣血即神之窟宅,不治氣血,何由治神?以神治神,立論如此,尚須著落耳。

吾常謂談醫之道,不可一語模糊,令人徒作天傺真人想也。

天地陰陽停勻,方不崩不圻,人亦如之。稟畀之後,嗜欲不節,起居無時,七情六淫所傷,致此陰陽有所偏損,偏損則偏勝,故見以為有餘,而實非有餘,但治其偏損者,而有餘自平。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瀉之可也;形氣不足,補之可也。至若形氣有餘,病氣不足;形氣不足,病氣有餘,當責有無真假。東垣云:「但補瀉病氣之有餘不足,必顧其形之有餘不足」,似非確論。

幼科大便黃赤屬熱是矣,其青白亦未可專以為寒。夫水穀入胃,大小腸,腸胃無邪,則水穀以次傳化,清者入營衛,化精微;濁者下廣腸,成糟粕,糞為之變。設腸胃有寒,水穀不得熟腐,故下利清白完穀,未盡化,不得專以為寒也。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固矣。然肺金不足,或不得其平,亦不能生土,徒責之脾腎無益,故病亦有治標而得者。

百病不離乎火,火者天地所有之氣,亦吾身所有之氣也。從外入者,天地亢害之氣,吾身中以類相感召,亦令此氣為之亢害也,此傷暑受熱是矣。自若七情以及風寒燥濕,動亂為火者,以火喜條達而惡遏抑,今以七情及風寒燥濕遏抑之故,動亂而為害。然發之、瀉之、制之、克之可也。

迨夫相火,則其體藏於右腎之中,所配左尺之水,俾此水得以切於上下,周於四表,充膚澤毛,若霧露之溉,雖水為之,實火為之也。設使陰虛,此次失其窟宅,遊行於四肢百骸,五臟六腑之間而為大患。陽虛則此火無根而脫出為患,亦然。此不可以濕折、水滅,唯當相其人之陰虛陽虛而補養之。

獨是體虛之人,易於受邪,或內外傷感,抑遏成火,則補虛之中,不可無瀉實之樂,若六味地黃丸、黃柏知母等方是也。審此則用藥不難中肯啟矣。

按相火稟命於命門真水,先天水火原屬同宮,水以火為主,火以水為原。下論曰:「設使陰虛,此火失其窟宅。」陰虛即水虧火脫,豈六味加知柏可平之者耶?

白話文:

陽氣過盛導致陰液不足,也會使人口乾且津液不暢

婦女在月經期間氣血虛弱,陽氣過於旺盛,陰液無法吸收陽氣,陰液積聚寒氣,陽氣則積聚熱氣,所以有時會出現發冷發熱、咽喉乾燥、出汗,或者小便頻繁而濃稠,以及流口水等症狀。脈象表現為右脈浮大而左脈細澀,這應該是氣血虧虛的症狀,不能忽視。這種情況類似白虎湯證,如果誤用白虎湯,會導致死亡,這就是說用假象當作真象來治療。

寒邪閉塞營衛之氣,應該用升散的藥物來疏散。但如果本身有痰熱的人,遇到升散的藥物,痰會隨著氣上升,阻塞肺氣,導致皮膚毛孔被抑制,邪氣反而更難以發散,病情加重,這時就應該用苦味的藥物來瀉火。

心火無法向下疏導,就會鬱積在小腸;肺氣無法向外宣洩,就會鬱積在大腸。小腸的下口就是大腸的上口,所以會導致腸道蠕動紊亂,產生裡急後重等腹瀉症狀,這是風寒內縮的表現。但如果單純責怪濕熱,就不能全面解決問題。所以治療痢疾,也應該像治療半表半裡的疾病一樣,採用相同的方法。

飲食積滯和痰液停留在腸胃之間,當氣運行時就會排出,形狀像魚腦,其中有血絲,堵塞氣機,使腸道滑利,症狀像痢疾,但如果當作痢疾來治療,反而會使病情加重,不能按照痢疾來治療。

熱邪容易生風,導致肢體麻木不靈活,出現風的症狀,如果醫生用治療風的方法來治療,恐怕會導致痿軟更加嚴重。大便洩瀉,肛門發熱,有火熱和陽氣下陷兩種情況。

先天是指無形的虛神,後天是指有形的實質氣血。治療先天,應該用神來治療神,治療後天,應該用有形之物來補充有形之體。但如果神虛弱,氣血就無法產生;神志紊亂,氣血就會不安穩。氣血虛弱,神就無法得到滋養;氣血紊亂,神也會隨之變化。這些都需要仔細考慮。

氣血是神居住的場所,如果不治療氣血,又如何治療神呢?用神來治療神,雖然有這樣的論點,但仍需要有實際的落腳點。

我經常說,談論醫理,不能含糊不清,讓人徒然產生虛幻的想像。

天地陰陽平衡,才能不崩塌不損壞,人也是一樣。在出生之後,如果嗜慾不加節制,起居作息不規律,受到七情六慾和外界邪氣的傷害,就會導致陰陽失衡。失衡就會導致一方偏盛,所以看起來好像有餘,但實際上並非真的有餘,只要治療失衡的一方,偏盛的一方自然就會恢復平衡。

如果形體和氣血都有餘,病邪也有餘,就可以用瀉法;如果形體和氣血不足,就可以用補法。至於如果形體和氣血有餘,病邪不足;或者形體和氣血不足,病邪有餘的情況,就要辨別有餘和不足的真假。東垣說:「只要補瀉病邪的有餘不足,必須顧及形體的有餘不足」,這種說法似乎不夠確切。

小兒大便黃赤是熱證,這是正確的,但大便青白也不能一概認為是寒證。食物進入胃腸後,如果腸胃沒有邪氣,食物就會依次被消化吸收,清的部分進入營衛,轉化為精微物質;濁的部分進入大腸,形成糟粕,糞便也會因此改變。如果腸胃有寒,食物就無法正常腐熟,所以會出現大便清稀、帶有未消化食物的情況,不能單純認為是寒證。

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這是固定的說法。但如果肺金不足,或者無法保持平衡,也不能夠產生脾土,單純責怪脾腎是沒有用的,所以有的疾病也可以通過治療標的方法來獲得療效。

所有的疾病都離不開火,火是天地間存在的氣,也是我們身體中存在的氣。從外界進入的火,是天地間過於亢盛的邪氣,我們身體內會與之產生感應,也導致身體內的氣過於亢盛,這就是中暑受熱的情況。至於七情和風寒燥濕等因素,擾動氣機而化火,是因為火喜歡舒暢而厭惡被抑制,現在因為七情和風寒燥濕等因素抑制氣機,才會擾動而產生危害。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發散、瀉火、制約和克制的方法來治療。

至於相火,它的本體藏在右腎之中,與左腎的水相配,讓水能夠上下運行,周流全身,滋潤皮膚毛髮,像霧露一樣灌溉,雖然是水的功效,但實際上是火的作用。如果陰液虧虛,相火就會失去居所,在四肢百骸、五臟六腑之間遊走而產生危害。如果陽氣虛弱,相火就會失去根基而脫出,同樣也會產生危害。這種情況不能用水或濕來克制,只能根據病人的陰虛或陽虛來進行補養。

只是身體虛弱的人,容易受到邪氣侵襲,或者因為內外因素的影響,導致氣機鬱結化火。所以在補虛的同時,也不能缺少瀉實的方法,比如六味地黃丸、黃柏知母等方劑就是這樣。明白這個道理,用藥就會比較容易有效。

相火稟受於命門的真水,先天水火本來同處一宮,水以火為主,火以水為源。下面說:「如果陰液虧虛,相火就會失去居所。」陰虛就是水虧火脫,難道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就能夠平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