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秘旨》~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卷下

世間病之殺人者十三而,醫藥殺人者十七皆由不知陰陽虛之前之理也如勞瘵未必適死也欲退其蒸頻用寒涼則脾泄而不可救矣膈噎未必適死也欲開其頻進香燥則三陽結而津液竭矣水腫未必適死也欲利其水頻用淡滲則陰亡而成陽水矣如此之類未易,枚舉操司命之權者豈可不知中病即止之理

陽虛而見陰熱之證此是真火無根而脫出陰虛而見陽熱之證此陰虛陽無所附而然也陽盛而見陰寒之證陽盛拒陰也陰盛而見陽熱之證陰盛格陽也四者用藥差訛死生反掌

按陰陽盛衰之理明則寒熱虛實之證自能瞭然無誤

陽虛陰必走水無氣以鼓之不能周流扦環是以走也故有陽虛失血者然血本水類水就下既無氣運之上行則當從二陰之窮脫出今陽虛之血往往見為吐衄者何也要知命門火衰之人真陽脫出浮游於上陰,血擾亂不安亦從而脫出也海藏云激而為吐血衄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其言可想陰陽格拒藥用反佐謂之反治可也至於真寒而見假熱真熱而見假寒藥用反佐其實正治也

白話文:

世間疾病致人於死的原因佔十三,而醫藥導致死亡的原因佔十七,皆因不了解陰陽虛實之理。例如勞瘵,未必必然死亡,但若想退其蒸發,頻頻使用寒涼之物,則會傷脾而不可救藥;膈噎,未必必然死亡,但若想打開其閉塞,頻頻進食香燥之物,則會導致三陽結閉,津液耗竭;水腫,未必必然死亡,但若想利其水,頻頻使用淡滲之物,則會損傷陰氣,轉為陽水。如此種種,不勝枚舉。操持生命之權者,豈能不知中病即止之理?

陽虛而出現陰熱之症,這是真火無根而脫出;陰虛而出現陽熱之症,這是陰虛陽無所附而然。陽盛而出現陰寒之症,是陽盛拒絕陰氣;陰盛而出現陽熱之症,是陰盛阻隔陽氣。這四種情況用藥若有差錯,生死之間,猶如反掌。

按照陰陽盛衰之理明白,則寒熱虛實之症自能瞭然無誤。

陽虛,陰氣必然下走,無氣鼓之,不能周流循環,故而下走。所以有陽虛失血之人,然血本屬水,水性向下,既無氣向上運送,則必從二陰之處脫出。如今陽虛之血,往往見於吐衄,為何?要知道命門火衰之人,真陽脫出,浮游於上,陰血擾亂不安,亦從而脫出。海藏云:「激而為吐血衄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其言可想陰陽格拒,藥用反佐,謂之反治。至於真寒而見假熱,真熱而見假寒,藥用反佐,其實是正治。

自脫益氣是陰虛陽無所附故不得不先補其陽然後徐調其陰此從權之治尋常陰虛勞瘵不得以之藉口而以參耆為家常茶飯

熱則生風雖有虛實之不同然皆為假象也只是古方養血清熱之中而以風藥為佐此不可不深推其,義夫風者肝木之氣少陽之火焉喜條達而惡抑遏也佐以風藥以辛利之而復其性耳

黃連苦參久服而反熱附子乾薑多飲而反寒雖云久而增氣反招見化之尤窟不外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痙證在外陽病者仰而不免在內陰病者免而不仰此不易之論也而海藏附子散方云下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真頭搖口噤夫頭項強直則非俯而不能仰也奈何陰病亦然意者陰盛格陽於外陽經熱盛故如此如厥陰經熱深厥亦深亦舌捲縮此又是熱乘其本而陰氣反走於外也予會見頭強直之證有與寒涼而隨斃者蓋未達此理故耳

白話文:

自行流汗耗損元氣,是因為陰虛陽氣無處依附,所以必須先補益陽氣,再慢慢調養陰氣,這是權宜之計。平常的陰虛勞損,不能以此為藉口,而把參芪當作日常飲食。

發熱就會生風,雖然虛實有所不同,但都是假象。古方中滋養血液、清熱的藥方,都會用風藥作為輔助,這一點必須深入思考。風是肝木之氣,少陽之火,喜歡舒展,厭惡壓抑,佐以風藥,以辛辣的藥性使其恢復本性。

黃連、苦參長期服用反而會發熱,附子、乾薑過量服用反而會發冷。雖然說長期服用會增強氣血,反而招來見化之弊,但歸根結底,寒而不寒是因為無水,熱而不熱是因為無火。

痙攣症,外陽病患者會仰頭不能低下,內陰病患者會低頭不能仰起,這是不可更改的道理。但海藏的附子散方中說:“下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直,頭搖口噤。”頭項強直,就無法低頭,為何陰病也如此?意思是指陰盛阻礙陽氣於外,陽經熱盛,所以才會如此。例如厥陰經熱盛,厥症也會很深,舌頭也會捲縮。這又是熱邪乘其根本,陰氣反倒外溢。我曾經遇到頭部強直的病人,用寒涼藥物治療後就死亡,是因為沒有理解這個道理。

腎者胃之關從陽則開從陰則闔陽太勝則開而為消陽太勝則闔而為水明矣促景治水腫主之以腎氣丸而治消渴亦然安不與陽盛有乖乎予謂此之消是腎中陽虛不能收攝也此之渴是腎虛引水自救也喻嘉言謂腎水下趨故消腎氣不上勝故渴均用此丸蒸動腎氣恐未必然

上虛固是陽虛以身半以上同天之陽也下虛多是陰虛以身半以下同地之陰也然一陽根於地下而水出自高原陽虛則有降無升或虛之極而真陽脫出陰虛則有升無降或虛之極而真陰四射又不可不進求焉陽中不可無陰者何無陰則不能降也陰中不可無陽者何無陽則不能升也故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白話文:

腎臟是胃氣的關口,陽氣旺盛則開,陰氣旺盛則閉。陽氣過於旺盛則開而導致消瘦,陽氣過於衰敗則閉而導致水腫,這很明顯。針對水腫,可用腎氣丸治療;針對消渴也是一樣,難道不與陽氣旺盛相悖嗎?我認為這種消瘦是腎臟陽氣虛弱,無法收攝精氣所致;這種口渴是腎臟虛弱,導致身體自救而引發口渴。喻嘉言說腎水下行導致消瘦,腎氣不能上行導致口渴,因此都用此丸蒸動腎氣,恐怕未必準確。

上半身虛弱多是陽氣虛弱,因為上半身與天之陽氣相通;下半身虛弱多是陰氣虛弱,因為下半身與地之陰氣相通。然而,陽氣根源於地下,而水源於高處,陽氣虛弱則會下降而不會上升,或者虛弱到極點,真陽氣外泄;陰氣虛弱則會上升而不會下降,或者虛弱到極點,真陰氣四散,這也需要進一步探究。陽氣中不可沒有陰氣,因為沒有陰氣則不能下降;陰氣中不可沒有陽氣,因為沒有陽氣則不能上升。所以說,天以陽氣生長陰氣,地以陽氣殺滅陰氣。

渴而汗出小便利大便鞭似不宜更利小便重傷津液也然仲景又有宜五苓散者此蓋通因通用其小便利乃是熱邪偏於小腸行乘勢利導之法如下利之用承氣也

燥與濕不兩立之勢然濕則熱熱則燥生有不得不然之理亦濕位之下風氣承之風生燥也仲景諸黃豬黃豬膏法發前輩煎茵陳五令散分治氣血分之燥旨哉

截疲刦嗽本非王道亦有不能不用之病如邪已去八九胸中有痰癖留戀其邪斯時不暇顧其餘而真攻其痰則邪無留戀之處而病自愈設邪氣方張則驅邪之未遑敢用截藥乎咳嗽邪已去八九而肺氣虛耗虛則氣逆斯時亦不暇顧虛其邪之未散土而直收澀之收以止逆澀以固脫則正氣復而餘邪自解設邪未去八九而虛邪逆上敢用刦藥乎

白話文:

口渴卻又流汗,小便次數頻繁,大便稀薄如鞭,不宜再服用利尿藥物,因為這樣會加重津液的損傷。張仲景也認為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這是因為小便頻繁是熱邪在小腸內引起的,五苓散可以通利小腸,乘勢引導熱邪排出。就像下痢可以用承氣湯一樣。

燥和濕是互相矛盾的,濕氣重則熱氣消,熱氣盛則濕氣減。這也是為什麼濕氣在下,而風氣在上,風氣可以生燥的原因。張仲景的諸黃湯、豬黃湯、豬膏湯,以及前輩們的煎茵陳五令散,都是針對氣血分燥症而設的。

止咳化痰固然是治病的正道,但有些情況下不得不使用。比如邪氣已經消退八九成,但胸中還有痰癖殘留,這種時候就應該直接攻克痰邪,這樣邪氣就會徹底消失,病自然痊癒。如果邪氣正盛,還沒有驅散邪氣,就不要使用止咳化痰藥物。咳嗽時,邪氣已經消退八九成,但肺氣虛耗,導致氣逆,這種時候也不要顧慮虛症,而要直接收澀止逆,固護元氣,這樣正氣恢復後,剩下的邪氣自然會消散。如果邪氣還沒有消退八九成,就不要使用止咳化痰藥物,以免虛邪上逆。

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傷寒黃連湯因其人本虛寒陽邪傳裡與胸中之陽兩陽相合故為上熱下焦之寒則自若也所以上熱下寒斯時已成乖否之象病可愈乎是湯之不可緩矣

六氣相合有差多差少有真象有假象真假之中又復有差多差少所以不可不知從治之法也

陽虛易於受寒陰虛易於受寒陰虛易於受熱以身中之不足感召外邪之有餘此流濕就燥之義且無以御之之故也然亦有陰虛中寒陽虛受熱者其邪蓋因虛而招致不必同類而感召也治熱則恐亡陽治寒則恐亡陰最難為矣

陰虛只當發熱不當惡寒然亦有惡寒者熱勝反兼勝已之化也氣虛只當惡寒不當發熱然亦有發熱者火,與元氣不兩立也

白話文:

從小的時候就應該多多觀察事物。

傷寒[黃連湯]是因為患者本身虛寒,陽邪侵入身體,與胸中的陽氣相合,所以才會出現上熱下寒的情況,這時已經形成病理狀態,病症很難痊癒,所以服用黃連湯刻不容緩。

六氣相互影響,有強有弱,有真實的表現,也有虛假的表現。真假之間又存在強弱之分,因此不可不知隨症治療的方法。

陽虛容易受寒,陰虛容易受寒,陰虛也容易受熱。因為身體不足,容易受到外邪的影響,就像潮濕的地方容易引發乾燥一樣,身體無法抵抗外邪。然而,也有陰虛體寒、陽虛受熱的情況,這是因為虛弱導致外邪入侵,不一定需要相同的性質才能感召。治療熱症時,擔心耗損陽氣;治療寒症時,擔心耗損陰氣,治療起來非常困難。

陰虛一般只會發熱,不會怕冷,但是也有怕冷的,這是因為熱邪過盛,反過來勝過陰氣的表現。氣虛一般只會怕冷,不會發熱,但是也有發熱的,這是因為火氣與元氣無法共存的緣故。

小便黃赤多主於熱經又云肺氣虛則肓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又冬脈不及令人眇清脊痛溺色變二者言肺腎虛寒,而小變何虛實寒熱相懸而其病則同若此要知肺虛則不能通調水道腎虛則關門不,利皆能而為熱熱則溺色變是熱則一第有虛實之不同耳亦不可不知從治之法也

按便赤變有中寒而如是虛人老恆變熱則一未應說定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丹毒之與發斑亦有表裡致病之殊丹毒則系感觸時行不正之氣滯於營衛斑則由陽瘀熱而發於肌肉耳二者雖宜清熱在丹毒不可不加以解散在斑又不可不顧其虛蓋斑亦有亡陽於外者如丹溪所治完顏小將軍是也隨出隨沒系陰虛而虛火遊行者又身癢癮疹有因風濕及痰者

白話文:

小便顏色黃赤,大多是因為身體有熱症。也有人說,肺氣虛弱,就會導致肩膀和背部疼痛、怕冷、氣短,無法正常呼吸,小便顏色也會改變。冬天脈象微弱,也會導致視力模糊、脊椎疼痛、小便顏色變化。這兩種情況都說明了肺腎虛寒。而小便的虛實寒熱狀態,雖然有所不同,但導致的疾病卻相似。要了解,肺虛則無法正常調節水分,腎虛則無法控制排泄,無論是虛還是實,寒還是熱,都會影響小便顏色。因此,治療時不能只看表面,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方法。

至於小便顏色變化,有可能是體內有寒氣,也有可能是虛弱的人經常出現的現象,至於是否是熱症,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治療疾病時,要先了解其病因,再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丹毒和發斑雖然都屬於皮膚病,但病因不同。丹毒是因受到外邪入侵,導致營衛氣血停滯而引起;發斑則是陽氣瘀積化熱,導致肌肉發熱而引起。雖然兩者都需要清熱治療,但丹毒還要加入散寒解毒的藥物,而發斑則要考慮患者的虛實,因為有些發斑患者可能是由於陽氣過虛而導致的。比如丹溪先生治療完顏小將軍的發斑病,就是因為他體內陰虛,導致虛火游走而引起的。至於身癢、癮疹,可能是因風濕或者痰濕引起的。

風傷衛衛傷則不能固衛津液故,令自汗此說深得用桂枝湯之旨表之前則裡虛此一語人往往潦草看過而不求其所以然蓋營衛受氣於胸中而臟腑亦受輸於營衛受邪而實則失其轉輸之職而里為之虛亦醫道之淺而易忽者

按營衛受邪而實漢言衛受邪而實則營失其衛而里為之虛不然表實裡虛一語終欠明耳

病有大相懸殊而其理則同者如肺痿之避肺之與病不同然一本與陰虛一本與陽實其理則同故學者不可不知此類

人身中三陽經衛於外三陰經守於中原無勝負第陽氣喜舒而惡,則熱生七情六淫皆能令也又天產作陽厚味助火又勞倦則陽和之氣動亂為火如是則火與熱搏擊於身形之中未免傷陰陰傷則陽旺陽旺則陰愈傷以至偏勝偏虛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世人讀其言不精求其義毋怪其有吠聲

白話文:

風邪侵犯衛氣,衛氣受損便無法固守津液,導致自汗。這個說法深刻體現了桂枝湯的功效。表面上看是表虛,但實際上裡頭是虛弱的,很多人都只是草草看過,沒有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因為營衛之氣源於胸中,而臟腑也依靠營衛氣血的輸布。邪氣入侵導致衛氣受損,實則失去了轉輸的功能,所以裡頭就虛了。這也是醫學中容易被忽略的淺顯道理。

有些人認為,營衛受邪而實,指的是衛氣受邪而實,則營氣失去衛氣的保護,導致裡頭虛弱。其實不然。表實裡虛這句話,說到底還是不夠明確。

病症可能表面上差異很大,但其道理卻是相同的。比如肺痿,它與肺病的表現不同,但本質上有的屬於陰虛,有的屬於陽實,其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學者不能不了解這類情況。

人體中的三陽經主外,三陰經主內。它們沒有勝負之分,只是陽氣喜歡舒展,不喜歡壓抑,所以容易產生熱。七情六慾、房事過度等等都能導致陽氣過盛。此外,天熱、吃辛辣厚味的食物,都會助長陽火。勞累過度也會導致陽氣紊亂而化火。這樣一來,火熱就會在體內肆虐,難免會傷陰。陰傷則陽氣更加旺盛,陽氣旺盛又會加重陰虛,最終就會導致陰陽失衡,偏勝偏虛。因此,丹溪先生提出“陽有餘,陰不足”的論點。世人如果沒有深入理解其意思,只是讀其文字,難怪會產生誤解,像狗吠一樣毫无意义。

太陰厥陰無熱而少陰反有熱者緣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其經亦裡之表又少陰茂真陽斯二者俱是反有熱之故也觀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概可見矣

胃偏於陽則消穀易飢又曰邪熱不殺穀是胃陽發露不殺穀是邪熱耳

傷寒論金匱要略豈每證治驗然後筆之於書哉不過以正氣與邪氣相擊在何經又系何邪見證應作何等立例論其理耳然卻非杜撰後人亦此等理明白於胸中何難因此及彼昔腎議論真筌諦也又要略者是舉其要而言擴而充之存乎其人

燥極而口噤善驚數欠者以木被金囚而不舒也婦人藏燥喜悲傷亦是此意

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各求其屬當天地不交之時陽獨治於上無陰以蓋覆之陰猁,治於下九核原明者當於陽樂中加以收斂降下之品使陽歸於陰樂中加以升勝發之味使陰加於陽

白話文:

太陰和厥陰沒有熱症,而少陰反而有熱症,這是因為少陰和太陽是表裡關係,少陰經脈也是裡面的表,而且少陰經脈主導真陽。這兩個原因都導致少陰反而有熱症。觀察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應用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胃偏向陽性,所以容易消化食物而感到飢餓。又說邪熱不殺穀,這是因為胃陽發露,無法殺滅穀物,導致邪熱入侵。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並不是每種證治經驗都經過驗證才記錄在書上。書中只是記錄了正氣與邪氣交戰在何經,又是哪種邪氣,出現什麼症狀,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並論述其中的道理。並不是杜撰出來的,後人只要明白這些道理,就能舉一反三,理解其中的奧秘。金匱要略只是舉出重要的內容,實際上可以擴展延伸,掌握其中的道理才是關鍵。

乾燥到極點,口部緊閉,容易驚恐,經常打呵欠,這是因為木氣被金氣囚禁,無法舒展。婦女體內乾燥,容易悲傷,也是同樣的道理。

寒症而出現熱症的,就需要從陰寒方面治療;熱症而出現寒症的,就需要從陽熱方面治療。要根據病症的屬性來進行治療。在天地不相交的時候,陽氣獨自治理在上,沒有陰氣來覆蓋它;陰氣則治理在下,九竅的本源明顯。所以,對於陽氣過盛的病症,應該加入收斂降下的藥物,讓陽氣歸於陰氣;對於陰氣不足的病症,應該加入升補發散的藥物,讓陰氣加於陽氣。

過用陰精而陰脫於下暴喜傷而陽脫於上則各補其陰陽其有亡陰而陽脫於上亡陽而陰脫於,下則脫陰者當補其陽脫陽者當補其陰

陰虛陰亢法當益水或加細生甘草以瀉火此先天之陰陽也陰虛而生濕熱法當滋陰以瀉濕熱如六味丸加黃柏知母此後天之陰陽也陰虛陽無所附法當峻補其陰以攝伏其陽虛而陰無所倚法當峻補其陽以承領其陰陰陽兩虛則平補而各居其位此後天之陰陽而並通乎先天之陰陽也

相火有二在少陰者元陽也在少陽者生髮之氣也皆須陰以養之咳嗽大半是火來剋金謂之賊邪故難愈在實火固可瀉若虛火惟有壯水之主然壯水之主豈常人之能事又豈可以歲月程功況乎陰虛於下則痰氣雍於上養陰之藥又皆陰氣留痰亦未有倉卒取效也

白話文:

过度使用阴精导致阴气下泄,暴喜伤心导致阳气上脱,则分别补充其阴阳。如果出现亡阴而阳气上脱,或亡阳而阴气下泄,则阴气下泄者应补其阳,阳气上脱者应补其阴。

阴虚阴亢,应该益水或加甘草泻火,这是先天之阴阳。阴虚而生湿热,应该滋阴泻湿热,如六味丸加黄柏知母,这是后天之阴阳。阴虚阳无处依附,应该峻补其阴以摄伏其阳;阳虚阴无处倚靠,应该峻补其阳以承领其阴。阴阳两虚,则平补而各居其位,这是后天之阴阳,并通乎先天之阴阳。

相火有二,在少阴者为元阳,在少阳者为生发之气,都需要阴气来滋养。咳嗽大多是火克金,谓之贼邪,故难愈。如果是实火,固可泻之;若为虚火,唯有壮水之主。然而壮水之主非常人之所能为,又岂能以岁月程功?况乎阴虚于下,则痰气雍于上,养阴之药又皆阴气留痰,亦未有仓卒取效。

按此是內傷陰虛火來剋金之嗽若風寒外入肺邪未出失解者久之火亦剋金傳談生痰又在體認明白

人有至冬寒時苦足冷夜半陽氣漸生其冷愈甚此亦質壯秋冬奪於所用病之輕者也其人上焦必多熱蓋兩腎陰陽抱負損一分之陰即脫出一分之陽既強力入房奪其收藏之用陰精從未全虧陽氣亦難全藏是以上焦每多客熱下焦每多客寒至秋冬三陰氣多三陽氣少之時足為之冷矣書當陽氣旺或能入於陽子後初生之陽其氣尚微遂不能入於陰而足愈冷也比之夏至一陰生而天氣反熱冬至一陽生而天氣反寒其理一也矧脫出之陽與上焦初生之陽至此時兩陽搏擊於胸中未免痰氣溷滯此又陽不能入於陰之一義也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如果咳嗽是由內部受傷、陰虛和火攻心臟引起的,那麼如果是因為風寒進入身體但沒有及時治療,或者長期不治,就會導致火攻擊到肺部,產生痰。要清楚地辨識這種情況。

有些人冬天會感到腳很冷,在半夜陽氣逐漸增加的時候更嚴重。這也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病情相對輕微。這些人的上胸部通常有很多熱量,這是因為兩個腎臟中的陰陽平衡受到破壞,失去了一部分陰液,釋放出一部分陽氣。由於經常進行性行為,失去了收斂的作用,因此陰精並非完全耗盡,但是陽氣卻無法全部保存下來。因此,上胸部常常有多餘的熱量,下腹部則常有多餘的寒冷感。到了秋季和冬季,陰氣增多,陽氣減少,所以腳會變得非常冷。根據《黃帝內經》,在陽氣旺盛的時候,可能會進入到陽氣之中;而在子時(晚上12點)之後出生的新鮮陽氣還比較弱小,就無法進入到陰氣之中,因此腳會更加冷。類似的情況還有夏季的一陰生和冬季的一陽生,道理是一樣的。此外,被釋放出來的陽氣和上胸部新生的陽氣在此時一起撞擊到胸部,容易造成痰氣混濁,這又是陽氣無法進入到陰氣的原因之一。

內經寒厥寒厥論云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而上也人和在秋冬奪於所用謂秋冬奪於收藏之用,但不知收藏何物豈知收藏者指此陽氣而言也陽氣至此時收藏腎中正當思培養之計為來歲生長之用奈何恃其質壯而以入房遂奪此收藏之用於是下焦之陽衰矣衰則求救於上焦之陽上焦之陽原賴於下焦之陽為之根今下焦潛藏之陽既衰而上焦之陽安能復也陽不能持其陰精而精氣溢下上下之陽俱虛時令之寒挾下焦之寒從之而上故寒厥耳後人謂奪於所用是精竭於下上爭而求救於母氣腎所去者太過肺所生者不及故不能復如此言則是陰虛之證不當見為寒厥與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與陽氣衰則不能滲營其經絡之旨大相背戾此蓋隨文順釋弊後學無可適從耳

白話文:

《內經》中的「寒厥論」說:春季和夏季陽氣旺盛,陰氣較少;秋季和冬季陰氣盛而陽氣衰。有些人體質強壯,在秋冬季節過度勞作,消耗過多陽氣,導致下焦陽氣不足,而上焦陽氣則因不足而向上爭奪,無法恢復精氣,邪氣趁虛而上。

「人和在秋冬奪於所用」,指的是在秋冬季節過度勞作,消耗了應該用來收藏的陽氣。有些人只知道要收藏,卻不知道收藏的是什麼,其實收藏的是陽氣。陽氣在秋冬時節應該收藏於腎中,應該要好好滋養它,為來年的生長做準備。可是,有些人仗著自己體質強壯,在秋冬季節仍然房事過度,消耗了應該收藏的陽氣。於是,下焦的陽氣衰弱了。下焦的陽氣衰弱,就需要上焦的陽氣來支援,而上焦的陽氣原本依靠下焦的陽氣作為根本。現在下焦的陽氣潛藏不足,上焦的陽氣又怎麼能夠恢復呢?陽氣無法支撐陰精,導致精氣下泄,上下陽氣皆虛。此時,季節的寒冷之氣與下焦的寒氣相合,一同上侵,因此就出現了寒厥。

後人認為「奪於所用」就是精氣耗竭於下,上焦陽氣不足,便向母氣腎臟求救。腎臟失去的過多,而肺臟生成的不足,因此無法恢復。這樣說法,就是陰虛的表現,不應該出現寒厥。寒厥是由於下焦陽氣衰弱所致,陽氣衰弱則無法滲入營氣,滋養經絡,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道理。這段文字只是隨文解釋,沒有抓住要點,後學者無所適從。

腎虛水泛為痰謂腎中陽虛也陽虛故水泛溢若陰虛則是有升無降咳唾痰涎二者相去徑庭治法迥別

火之所以沉伏者多本於陰虛無以堵御經謂陰脈不足陽往乘之也故養得一分之陰即能托出一分之火如瘧疾邪微正復將欲愈口舌反生瘡又傷寒口渴為欲愈是矣

丹溪陰不足之論誠為精確是則當養陰矣然道家又言純陽又是喜陽而惡陰不知陰陽不可偏勝亦不可偏負其相得無間便是真氣真氣即生氣也人生動作不衰皆賴此陽氣然養此陽氣又全賴此陰氣如魚之有水所以陰在內陽之守也然陰氣匱乏一分則陽氣脫出一分陰氣全絕則孤陽飛越而去矣善攝生者外邪不侵內情不動茹淡遠則火不作而陰全陰全則陽氣相抱四,肢百骸皆陽氣充乎其間故曰純陽苟不知此理而一味養陽以求生經曰有陽無陰謂之厥陽可生乎瘧瘧瘧之寒熱當知三者之別一因有形之積留於中焦夫中焦之氣主行營衛者也為有形所陰則營衛不能受氣而虛衛虛則惡寒營虛則發熱也再則因暑邪陰寒所束在表半里之間一日發動薄陰則陰實而陽虛薄陽則陽實而陽虛陰虛則發熱陽虛則惡寒也其三因氣血兩虛氣虛則惡寒血虛則發熱也凡病見寒熱不越此三者

白話文:

腎臟虛弱導致水液外溢形成痰,這是腎陽虛的表現。陽氣虛弱,所以水液外溢。若陰氣虛弱,則是有上升無下降,咳嗽時會吐出痰涎,這兩種情況截然不同,治療方法也迥然相異。

火氣之所以潛伏,大多是因為陰氣不足,無法抵禦陽氣。經書說,陰脈不足,陽氣就會乘虛而入。所以,養護一分陰氣,就能托住一分陽氣。例如瘧疾,邪氣稍弱,正氣恢復,將要痊癒時,口舌反而生瘡,這是因為陽氣外溢的緣故。同樣,傷寒口渴,也是因為要痊癒時陽氣外溢的表現。

丹溪先生關於陰氣不足的論述非常精確,因此我們應該養護陰氣。但道家又說純陽,喜好陽氣而厭惡陰氣,不知道陰陽不可偏勝,也不能偏廢,陰陽相互協調才是真氣。真氣就是生氣,人生的各種活動都依靠陽氣,而養護陽氣又完全依靠陰氣,就像魚需要水一樣。所以,陰氣在內,陽氣在守。陰氣匱乏一分,陽氣就會脫出一分,陰氣完全消失,就會孤陽飛越而去。善於養生的人,外邪不侵,內情安穩,飲食清淡,遠離過度勞累,就能防止火氣上升,陰氣就會充足。陰氣充足,陽氣就會被包容,四肢百骸都充滿陽氣,所以說純陽。如果不懂這個道理,一味養陽求生,經書上說有陽無陰叫做厥陽,會導致瘧疾。瘧疾的寒熱,要明白三種區別:一是因為有形之物積留於中焦,中焦之氣主導著營氣和衛氣的運化,受到有形之物的阻礙,營氣和衛氣就無法得到氣血的滋養而虛弱,衛氣虛弱就會怕冷,營氣虛弱就會發熱。二是因為暑邪或陰寒之氣束縛在表層半里之處,一旦發動,薄陰就會陰實而陽虛,薄陽就會陽實而陰虛,陰虛則發熱,陽虛則怕冷。三是因氣血兩虛,氣虛則怕冷,血虛則發熱。凡是疾病出現寒熱,都不會超過這三種原因。

按氣血虛惡寒發熱說在瘧之寒,熱條下宜細心分別

氣不足則中焦之氣斷續而不行凝結而為脹滿痞塞血不足則不能吸陽氣於下中焦之氣亦斷續不行凝結而為脹滿痞寒於此但當診其脈證察陰虛陽虛而補益之一切破氣消導之藥不可用也夫四肢百骸皆受氣於胸中氣血虛則周身浮腫亦如中焦之氣斷續不行留結而為脹滿痞塞也於此亦當審其氣虛血虛而補益之浮腫自消一切消腫利水之,藥不可用也

白話文:

當遇到氣血虛弱引發的惡寒發熱,就像瘧疾的寒熱交替,要仔細區分寒熱的表現。氣虛就會導致中焦的氣機運行不暢,凝滯阻塞,造成脹滿、痞塞;血虛則無法吸收陽氣,中焦的氣機也同樣運行不暢,凝滯阻塞,形成脹滿、痞塞。遇到這種情況,必須細心辨別脈象和症狀,判斷是陰虛還是陽虛,然後針對性地補益氣血。切記不可使用破氣消導的藥物。

四肢百骸都依靠胸中之氣來維持,氣血虛弱就會導致周身浮腫,就像中焦的氣機運行不暢,凝滯阻塞,造成脹滿、痞塞一樣。遇到這種情況,同樣要仔細辨別是氣虛還是血虛,然後針對性地補益氣血,浮腫自然會消退。切記不可使用消腫利水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