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秘旨》~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陽旺生陰氣不足亦令人口乾而津液不通

諸瘡將結痂時必極癢蓋癢為虛先時邪盛則痛今邪去則虛虛則癢邪去則痂若癰症初發便癢是邪盛正虛也

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皆是氣虛不能緝續故也補之所以緝續之耳但正氣一虛火便盛又穀氣不得升舉而為熱又氣虛不續而有留氣為喘滿為痛往往見有餘之證令人畏首畏尾不敢徑行施補遷延就斃者有之

肺出氣腎納氣所謂一呼天根一吸地穴循環無端應刻而不疾徐者也此氣一虛則斷而不續或短氣不足以息或擁而為滿雖雲氣不歸元其實只是氣虛也若陰虛陽無所附上見喘滿此則真是氣不歸元耳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濕家短氣聲如從擁中出此氣為濕所持而然然則有形之傷悉能令氣短不得定奪氣也

腳腫無非濕熱蓋濁邪下先受之,也膏粱厚味之人由濕熱下流田野耕鑿之人由寒濕外侵是為之產邪中氣素餒土虛不能制濕之人是為虛邪二者雖有虛之前之不同然皆本於濕唯是一種形瘦多熱老折陰虛者每至日午腳面浮腫此何以故予嘗思之陰虛而至暮年陰愈虛極之陰便不能吸氣歸元而升舉其陰於是陽獨浮於上陰獨沉於下而腳至暮浮腫也

汗多亡陽下多亡陰言陽主外陰主內也然豈無辛熱而損蓋復之陰豈無苦寒而傷閉蟄之陽必同見證何等而參之以脈方為不誤

按汗多亡衛外之陽下多亡主內之陰二者應之速汗不過一汗再汗下不

治風熱燥火寒潤之中尤必以真陰為先務治寒濕溫燥之中尤必以真陽為先務然風熱燥火亦有亡陽者陰虛陽無所附也寒濕亦有亡陰者陽虛陰必厚味之人不妨消導,然情欲過度又宜慎之藜藿之人最忌消導然淡食形盛又在不禁

凡病煩躁而愈者以邪氣盛時正不能與之爭反相安於無事及,其正復而與邪爭故煩躁也以此知癱瘓不隨之證無痛癢者反難療以正為邪並而不能復耳

病有在下者其見證反在上蓄血發狂是矣在上者其見證反在下肺氣擁大便頻肺虛小便數是矣在裡者其見證反在表如熱深厥亦深及面反戴陽是矣風溫溫虐得之冬中於風寒遇溫而發其氣,自內達外故多汗不比風寒束閉其營衛當鬚髮汗解肌也故以發汗為逆然其邪自內出若因汗而驟加表之藥邪不得越為害匪輕務必相其人之虛實清解得宜

虛不受補邪之前也實不受攻正虛也

氣有餘便是火氣焉能有餘惟是少一分之陰便多一分之氣此一分之氣無所歸宿而為火矣

按血陰氣陽二者屬人未見其有餘少一分陽便多一分火火有餘則似氣有餘也如此說方透

陰陽有偏勝為病者有偏負為病者然偏勝之中往往有偏負之假象補之則益勝偏負之中往往有偏勝之假象瀉之則益負

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七情六淫氣血飲食痰皆能為之苟不求其本而但利其氣氣之升降得乎

疾無汗要有汗固矣至於有汗要無汗此亦不可斟酌也雖邪有虛之不同熱則腠理開又暑為陽邪陽邪多汗故癌症往往多汗數發之後邪氣漸衰者亦以邪從汗解所以,疾雖眾不救者少亦此故也豈可因其多汗而遂加以固表之藥邪無從解矣故古人但言扶正為主亦未嘗言固表也余謂汗少不妨更汗若汗多不必更發汗似為得之

白話文:

[陽旺生陰氣不足亦令人口乾而津液不通]

瘡瘍快要結痂時一定會非常癢,這是因為癢是虛弱的徵兆。先前邪氣旺盛時會感到疼痛,現在邪氣消退就變得虛弱,虛弱就會發癢,邪氣完全消失才會結痂。如果癰瘡剛發作就發癢,表示邪氣旺盛而正氣虛弱。

人體上部有阻斷陽氣的經絡,下部有破壞陰氣的關鍵,這都是因為氣虛,無法持續供應。補氣的目的就是為了恢復這種持續供應。但是正氣一旦虛弱,火氣就會旺盛,而且穀物之氣無法向上提升,就會化為熱。加上氣虛不能持續供應,會導致氣滯留在體內,引起喘息、胸悶、疼痛等症狀。常常看到一些虛弱的病症,讓人畏首畏尾,不敢直接使用補法,反而延誤治療,最終導致死亡。

肺負責呼出氣體,腎負責吸入氣體,這就像一呼一吸,是天根和地穴的循環,應該順暢而有節奏。如果氣虛,這種循環就會中斷,無法持續,可能導致呼吸短促、呼吸不足,或是氣擁塞而感到胸悶。雖然說這是氣不歸元,但其實只是單純的氣虛而已。如果陰虛導致陽無所依附,出現喘滿,這才是真正的氣不歸元。

說話氣息微弱,但整天下來又不斷地說話,這是因為過度消耗氣。濕氣重的病人會呼吸短促,聲音好像從胸悶中發出來,這是因為氣被濕氣困住了。總之,任何有形的損傷都可能導致氣短,無法維持正常的呼吸。

腳腫多半是濕熱造成的,因為濁邪先往下侵襲。經常吃肥膩食物的人,濕熱會往下流;從事耕種勞動的人,則是因為寒濕從外部侵襲。體質虛弱、脾胃虛弱無法控制濕氣的人,也容易產生濕邪。雖然形成濕邪的原因不同,但都源於濕。還有一種情況,是形體消瘦、體內多熱、年紀大且陰虛的人,常常會在下午腳面浮腫。這是因為陰虛,到了晚上,陰氣更加虛弱,就無法吸納陽氣歸於腎,無法向上提升,導致陽氣獨自浮在上部,陰氣獨自沉在下部,所以腳才會在傍晚浮腫。

汗多會損耗陽氣,下泄過多會損耗陰氣,因為陽氣主導體表,陰氣主導體內。但難道沒有因為吃了辛辣溫熱的食物而損耗陰氣,或是吃了苦寒的食物而傷害陽氣嗎?必須同時觀察病情和脈象,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汗多會損耗體表的陽氣,下泄過多會損耗體內的陰氣。反應很快,汗出不止,或腹瀉不止。

治療風熱、燥火等疾病,要先顧護真陰;治療寒濕、溫燥等疾病,要先顧護真陽。但風熱、燥火也可能損耗陽氣,導致陰虛而陽無所依附。寒濕也可能損耗陰氣,導致陽虛而陰難以滋養。經常吃肥膩食物的人可以適當進行消導,但如果縱慾過度,就要謹慎。經常吃清淡食物的人,最忌諱消導,但如果身體強壯,也不必過於忌口。

凡是生病時出現煩躁不安,如果病情好轉,反而是因為正氣逐漸恢復,開始與邪氣抗爭,所以才會感到煩躁。從這個角度來看,癱瘓且無痛無癢的病人反而難以治療,因為正氣與邪氣並存,無法恢復正常。

有些病症表現在下部,但症狀卻出現在上部,像是體內蓄積瘀血而導致發狂。有些病症表現在上部,但症狀卻出現在下部,像是肺氣壅盛導致大便次數頻繁,肺氣虛弱導致小便次數頻繁。有些病症在體內,但症狀卻出現在體表,像是熱邪深入導致手腳冰冷,但臉色反而發紅。風溫、溫瘧等疾病,是因為冬天感受風寒,等到氣候溫暖時才發作,氣從體內向外散發,所以會大量出汗,這和風寒束縛營衛的情況不同,應該用發汗解肌的方法治療。如果因為出汗而立即使用收斂表面的藥物,邪氣就無法排出,危害更大。必須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妥善清解。

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住補藥,這是因為邪氣還在體內。實證的病症不能使用攻邪的藥物,因為正氣已經虛弱。

氣之所以會旺盛,是因為體內陰氣不足。少一分陰氣,就會多一分氣,這一分氣無處歸屬就會化為火。

血屬於陰,氣屬於陽。正常情況下,人體內沒有多餘的血或氣。如果少一分陽氣,就會多一分火,火氣旺盛就會表現出氣有餘的樣子。這樣解釋就能夠理解其中的奧秘。

陰陽失衡,有偏盛的,也有偏衰的。但偏盛之中,常常有偏衰的假象,如果誤用補法,反而會使偏盛更加嚴重。偏衰之中,常常有偏盛的假象,如果誤用瀉法,反而會使偏衰更加嚴重。

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這是由於七情、六淫、飲食、痰等因素造成的。如果不找出根本原因,只是單純地調整氣機,氣的升降不會恢復正常。

疾病沒有汗時,需要發汗,這當然是對的。但是有汗時,也需要考慮停止發汗,這需要仔細斟酌。雖然疾病有虛實之分,但熱邪會導致腠理開泄,而且暑邪屬於陽邪,所以會多汗。癌症患者往往會大量出汗,但數次出汗後,邪氣也會逐漸衰退,這是因為邪氣隨著汗液排出。因此,即使疾病很多,但能夠痊癒的也很多。怎麼能因為患者多汗,就使用收斂表面的藥物呢?這樣會阻礙邪氣排出。所以古人說要以扶正為主,也沒有說要收斂表面。我認為,如果汗少,可以發汗;如果汗多,就不需要再發汗,這樣比較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