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秘旨》~ 卷下 (8)
卷下 (8)
1. 初痢忌用澀劑
張仲景法,痢可下者十法,可溫者五法。謂之下者,通用承氣湯加減之;溫者,率用薑附湯。何嘗以巴豆、粟殼之劑乎?谷醫見自利而渴、煩躁不眠、手足微冷者,皆用苦劑攻之,殊不知陰盛發燥,欲坐井中,故前哲用吳茱萸湯,甚者用四逆湯。經曰:「陽虛陰乘之,謂也。」丹溪用吳茱萸湯治霍亂吐瀉轉筋者,亦此意也。近世良工不審痢之赤白、症之虛實、新久,概用罌粟殼、石榴皮之類為秘方,其功但施於久痢洞泄者則宜。若初起者用之,閉塞積滯,變生別證,以致經年累月,謂之休息痢者是也。世俗但知澀劑之能塞,不知通劑之能塞也。後之學者,貴在變通,不可執一而治。
按痢疾,古謂滯下,以有積滯壅於腸胃,不能傳達輸瀉,故腹痛後重,六府以通為新。舊之積阻滯營衛升降,治宜通因通用。久痢正虛,始可補澀。二者猶如冰炭,豈可不細心分辨,以誤人者哉?
冷酒致痢,偶閱儒門事親云:一人病危,熱戴人往視之,其人曰:「我別無病,三年前時值炎暑,出村野,有以煮酒饋余者,適村落無湯器,冷飲數升,便覺左肋下悶,漸作痛結硬如石,至今不化,代灸磨藥,殊無寸效。」戴人診其兩手脈俱沉實而有力,先以獨聖散吐之,一湧二升,氣味如酒,其痛即止,後服和脾安胃之劑而愈。始知冷酒之致病也,如此。
按冷酒入腹,氣血為之水伏遏而不宣,遂成結痛痼疾。或謂丹溪之論,但知熱酒之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古人之言物性,均從試驗中而得之,豈欺我者?奈後人不知衛生,動輒以酒為漿,是自戕其身哉?
白話文:
[對於初期痢疾,避免使用收澀藥物]
張仲景在治療痢疾時,如果適合使用下法(瀉下法)的情況有十種,適合使用溫法(溫補法)的情況有五種。他所說的下法通常會使用承氣湯,根據病情增減藥物;溫法則多用薑附湯,他從未使用過巴豆、粟殼等劇烈藥物。現在有些醫生,看到患者有腹瀉、口渴、煩躁、失眠以及手腳微冷的情況,就一律使用苦寒藥物攻擊病邪,卻不知道這是因為陰寒過盛導致的乾燥,患者甚至想要坐在井中來降溫。因此,前輩們常用吳茱萸湯,嚴重時會使用四逆湯。經典中提到,這是因為陽氣不足,陰寒趁機侵犯所致。丹溪先生使用吳茱萸湯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和抽筋,也是基於這個道理。近來,許多醫生在不仔細辨別痢疾的紅白、虛實、新舊的情況下,普遍使用罌粟殼、石榴皮等藥物作為祕方。這些藥物的效果主要在於治療長期的痢疾和嚴重的腹瀉,但如果在疾病初期就使用,可能會阻塞腸道,導致積食,產生其他併發症,最終演變成經年累月的休息痢。社會上的人只知道收澀藥物可以止瀉,卻不知道通利藥物同樣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後學的醫生應當懂得靈活變通,不可固守一法而誤治病人。
按照古人的說法,痢疾被稱為「滯下」,因為腸胃中有積食堵塞,無法正常運轉,所以會出現腹痛和排便困難。六腑以通暢為健康,新舊的積食阻塞了營衛的升降,治療應當以通利為主。只有在長期的痢疾,正氣虛弱時,才適合使用補益和收澀的藥物。這兩種方法就像冰與火一樣截然不同,如果不細心區分,就會誤人子弟。
關於冷酒引發痢疾,偶然讀到《儒門事親》一書中的一個案例:一個人病情危急,高燒不退,戴人去看望他。病人說,除了高燒,他沒有其他病痛。三年前,在一個炎熱的夏日,他在村外的野外,有人給他煮酒喝。當時村裡沒有熱酒的器具,他就喝了好幾升冷酒。喝完之後,他覺得左側肋骨下方很不舒服,逐漸感到疼痛,結成了一塊像石頭一樣硬的東西,直到現在都沒有消散。他嘗試了艾灸和各種藥物,都沒有任何效果。戴人診斷他的雙手脈象都沉實有力,先讓他服用獨聖散進行催吐,吐出了兩升帶有酒氣的液體,疼痛立刻消失。之後再服用調理脾胃的藥物,很快就痊癒了。這才明白,冷酒也能導致這樣的疾病。
冷酒進入腹部,會讓氣血凝滯,無法正常流動,進而形成結塊和疼痛,成為慢性疾病。有人認為,丹溪先生的觀點只關注了熱酒的危害,卻忽略了冷酒的更嚴重危害。古人對物性的認識都是從實踐中得出的,他們怎麼會欺騙我們呢?可惜的是,後人不懂得保養身體,動不動就把酒當水喝,這不是自殺嗎?